孫建峰
曾經在某電視臺推出的一檔談話類心理測試節(jié)目中,主持人出過一道這樣的心理測試題:“全身都癢的人,渴望愛情;背部癢的人,需要一個親密伴侶;手臂癢的人,對象一定是你的親密朋友;頭癢的人,就是急著要結婚了?!奔词挂云胀ㄈ说挠^點來看,以上判斷也非?;闹?。媒體評論員約翰·D·古德曼森更是諷刺道:“無論身體的哪個部位癢,只能是意味著一件事——他該看醫(yī)生了?!?/p>
除此以外,這位號稱是“著名”心理專家的主持人還給出過許多類似的不太經得起推敲的題目。然而即使這樣,也不能阻止該節(jié)目在一段時間內保持較高的收視率,人們樂此不疲地熱衷于此,迫不及待地走向心理測試的道路上驗證和審視自己。
真準嗎?
目前心理測試大行其道,無數電視、時尚雜志、報紙都設立了心理測試專題,范圍涵蓋了愛情、婚姻、性格、事業(yè)、學業(yè)、人際關系等方方面面,網絡上更是泛濫,使用谷歌搜索“心理測試”,結果高達5億8千多萬條,臉書上一道“你是《權利的游戲》中的誰”的心理測試題,出現當天點擊率超過200萬。那么這些心理測試題是不是真的非常準確,讓人們沉溺其中,妄圖靠此破解自身的人生密碼。
美國心理學會的朱莉婭·德森一句話粉碎了我們的希望,她說:“目前傳媒上出現的絕大多數的心理測驗其實是一種娛樂休閑性質的游戲”。她介紹稱,心理測試在專業(yè)領域被稱為心理測量,是心理學研究的一項重要方法,其編制過程有一套科學的標準,結果有嚴格客觀的解釋。“我們通過觀察人的少數有代表性的行為,對于貫穿在人的全部行為活動中的心理特點做出推論和數量化分析,它需要符合嚴格的統(tǒng)計學原理?!?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3/11/jblz201416jblz20141621-1-l.jpg" style=""/>
與之相比,時下流行的心理測試并沒有嚴謹的科學性,往往只是心理測量的一部分或個別經過簡化的投射測驗題,甚至完全與心理測量沒有關系。
拋開這些科學性不言,自得其樂的普羅大眾估計很難認同她的觀點,據Buzzfeed網站受測用戶反饋統(tǒng)計,對于各類心理測試題結論認為非常準確的用戶占52.3%,意味著超過半數的人是認同這些結論的。
“這沒什么奇怪的,不過是福勒效應的又一個明證罷了?!敝炖驄I這樣回答。
福勒效應 又名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在那一年,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在他的學生身上進行了一項試驗,試驗的開始他為他的學生們準備了39份興趣診斷問卷,要求學生們列出自己的興趣愛好、閱讀喜好、個人特征、工作職責,和對自己理想形象的秘密愿望和野心。并聲稱基于該列表,心理學家將對他們每個人的人格動力給予獨一無二的定性解釋。
一個星期后,他完成了評估,每個學生都收到了一份上面有自己名字的分析,打印得整整齊齊,列出13句關于自己個性的描述。福勒要求學生先閱讀這些句子,然后判斷這13句描述對自己來說是對還是錯,如果不確定的話就在旁邊打問號。接下來,他把分析收上來,再要求認為這個個性評估準確的學生舉手,幾乎所有人都把手舉起來了。
福勒現在才把真相揭穿,其實每個人拿到的都是同樣的分析描述,而且分析結果跟興趣診斷問卷沒有任何關系,這只是一個他為這個場景原創(chuàng)的實驗。那13句描述是從報攤上占星術書籍中挑選出來的,學生們只是被占星術含糊的語句所迷惑欺騙。
由此,福勒認為只要提供每個人他們喜歡的東西,它就會被人們接受。具體表現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當我們分析那些在網絡心理測試中被認為準確度比較高的題目時,往往能夠發(fā)現它們給出的描述一般都是語義不明的(比如“你喜歡生活中充滿變化和各種可能”);或者是模棱兩可的(比如“你通常是開朗樂觀的,但有時也會沮喪低落”);又或者是積極正面的(比如“你性格堅定而且很受他人歡迎”)。而且綜合評價越積極,人們就會認為越是有效和準確。
這些事實如此的符合福勒效應,這大概就是心理測試網絡上如此盛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吧。
自我歸屬感
因為人們喜歡聽到與自己有關的事情,渴望被贊美。心理學家凱蒂·戴維斯在她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我記得在十七歲時做過這些人格測驗(你是《欲望都市》里的誰?)。而現在我更熱衷‘你的財富在何處?”無論年齡是多少,我們往往只參與自己最喜歡的主題,并且在讀到肯定的贊揚時,心情愉悅。
第二,心理測試有助于自我鼓勵。人們遇到困難或者失去自信的時候,做做心理測試可以調劑精神。一般情況下,報刊和網絡上的心理測試都是說些善意的話,即使批評,也相當婉轉,給測試者帶來一定的激勵和啟示。其實,發(fā)揮自我鼓勵作用的,也許并非測試本身,而是人們需要一個給自己心理暗示的機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歸屬需要。2012年,戴維斯與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一起參與了哈佛大學的“零計劃”工作,他們研究新一代的網絡用戶,那些與社交媒體一起成長的青少年,研究他們是如何在網上發(fā)展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學重要概念。簡單說就是研究青少年如何通過網絡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是誰)。
研究發(fā)現,他們的自我同一性發(fā)展并沒有跟其他人大相徑庭,他們只是從年紀很小就開始、以更公開的方式去發(fā)展自我同一性。 “同一性發(fā)展一直是一個非常社會化的過程 ”,戴維斯說,“有了互聯網,這個過程變得更加公開。而且會讓年輕人更有表演目的地公開身份,強調個人品牌,打造公共角色。
戴維斯注意到青少年習慣在社交媒體分享或發(fā)照片時@好友,并以此作為一個信號發(fā)散出去,就像在說,”你看,我的生活豐富多彩、我能做到這些事情,你行嗎?” 他們的分享和@好友是一種創(chuàng)建小團隊和“劃分好友小組界限 ”的方式。
而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和發(fā)展,人們在龐大社交中越發(fā)感覺到自身的渺小,歸屬感已變得更加重要。為我們發(fā)現自己只是龐大網絡用戶中的一員,當我們渴望在線上顯露個性的欲望增長,而給我們去表達個性、讓別人看到的我們機會卻在縮小。
“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戴維斯說。所以我們測試完 “你是《權力游戲》中的哪個角色”后,會自豪地在社交網絡上分享測試結果,尋找與自己測試結果一樣的提利昂·蘭尼斯特們,或是尋找另一個測試結果里的貝蒂·德雷柏們《廣告狂人》里的角色?!斑@些測試表明了你在看什么作品和你屬于哪個群體”,戴維斯說。
找尋自己歸屬的位置遠比題目本身或者事件本身要重要得多,從這方面說,幫助人們驅散孤獨的心理測試題,還真是萬能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