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布蘭·斯塔克說:“我看到國王了!他帶了上百人來!”這一幕發(fā)生在《權力的游戲》第一季第一集,說完這話后,國王就來了:帶著王后、寵臣和上百隨從,來到邊陲重鎮(zhèn)。這時你會想什么呢?嗯,上百號人……蘇軾在密州當市級干部時,打一次獵,“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考慮到蘇軾豪放愛吹牛,打個折,百余騎總也有的——可也足夠趕上人那邊國王待遇啦。
自然,值得我們自豪的還不只這些?!吨腑h(huán)王之雙塔奇兵》里,羅翰國聽說強獸人有一萬大軍,就紛紛面色慘變,但覺滅頂之災將至;日本《天與地》里描繪第四次川中島之戰(zhàn),被譽為日本戰(zhàn)國史上最慘烈大戰(zhàn)之一,雙方合計投入兵力,三萬有余。每逢這時,中國人民就能想起“百萬雄師渡大江”來——哎,其他國家的戰(zhàn)爭真也就是村長打架嘛!
然而說正經(jīng)的:打仗人數(shù),究竟是個什么規(guī)模呢?
歐洲人打仗,人數(shù)委實不多;而且打從波斯人跟希臘人打馬拉松之戰(zhàn)開始,歐洲人便覺得東方——波斯啦、匈奴啦、蒙古啦甚至俄羅斯啦——都是汪洋大海。公元前48年波斯的薛西斯征討希臘,被譽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上下嘴皮子一劃拉,說波斯軍隊多達2641410人——你沒數(shù)錯,他就相信波斯人真有264萬開外呢,而希臘人覺得自己各同盟能攢出5萬已是大軍。到公元前48年凱撒奠定霸業(yè)的法薩盧斯會戰(zhàn),也不過是3萬對6萬之數(shù)——這么點人就決定了歐洲命運,多少有些小氣吧?當然,公元11世紀,決定英國歸屬的黑斯廷戰(zhàn)役,雙方八千對八千,也就是兩個小區(qū)居民到廣場對打的規(guī)?!_實也小家子氣了些。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痛快解氣、嚇得死歐洲人的數(shù)據(jù)。比如牧野之戰(zhàn),周朝解決了商朝70萬大軍;長平之戰(zhàn),秦國連坑帶殺,干掉了趙國45萬人;項羽破釜沉舟,5萬破了秦軍20萬;淝水之戰(zhàn)風聲鶴唳,苻堅97萬人土崩瓦解;隋煬帝東征高麗,帶去了113萬人——歐洲那些傳奇會戰(zhàn),到此不免嚇得屁滾尿流。
項羽破劉邦56萬、王翦帶60萬秦軍平楚國等,出于《史記》,眾所周知,司馬遷筆下,許多數(shù)字從來華麗得讓人肝顫;后世史書,數(shù)字就低調(diào)得多,比如統(tǒng)觀三國時期,官方數(shù)字最多的一戰(zhàn)也就是淮南之戰(zhàn):司馬昭身為曹魏權臣,傾國之兵,不過26萬。袁紹和曹操決定北方命運的官渡之戰(zhàn),相對靠譜的數(shù)字,也就是10萬對2萬。公元7世紀,李世民一舉奠定中原與河北的虎牢之戰(zhàn),35000對10萬人,而已。
別覺得“號稱多少萬”只是《三國演義》這類小說的專利,虛報數(shù)字,一可以震懾對手,二可以多領軍餉,是中國歷朝軍隊的愛好。文人修史,軍方表功,捉住對方幾個兵卒可以吹成斬首數(shù)千,所以數(shù)字水分,多少是有的。很可能,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shù)的傳奇會戰(zhàn),也就是數(shù)萬對數(shù)萬,而非鋪天蓋地的40萬對40萬——我們的確比歐洲人多,但并沒多到希羅多德幻想的那個數(shù)量級。
當然,雄兵百萬吹出去也不是沒用的。比如《英雄》里陳道明說殘劍飛雪如何了得,“三千鐵甲竟不能擋”,如果是“三十鐵甲”,氣勢便弱。又比如,阿伽門農(nóng)聽聞弟媳海倫不守婦道,被帕里斯拐回特洛伊去了,勃然大怒,叫起村里百姓,喚取遠近鄉(xiāng)鄰,坐渡船到帕里斯家門口去堵住,喊打喊殺,不喚出奸夫淫婦來,決不罷休!——此事若放在今日報紙社會版,不過是篇《美妻子紅杏出墻,大伯子怒討公道》。但當故事背景里,加上了希臘人十萬精銳、斯卡亞門前十年守候,這故事頓顯厚重,就能拿來做《伊利亞特》的主干,配得上歐洲文學百代之基、萬世師表了?!鰁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