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軍星
(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外一科 河北衡水 053000)
內鏡下大腸息肉的臨床治療研究
許軍星
(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外一科 河北衡水 053000)
目的:研究內鏡下大腸息肉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大腸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112枚息肉的小大、位置和病理特點,經(jīng)內鏡治療后,觀察80例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80例患者均成功治愈。其中有60枚為腺瘤性息肉,有4枚為錯構瘤性息肉,有12枚為炎性息肉,36枚為增生性息肉。結論:內鏡下治療大腸息肉在臨床治療上具有安全性與可靠性,而且患者痛苦輕,費用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內鏡下;大腸息肉;臨床治療
我國大腸癌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大腸息肉作為大腸癌病變前疾病已受到廣泛的重視。提高大腸息肉的治療,尤其在2cm以上息肉的治療,可以有效減少大腸癌發(fā)病率。尤其近年來內鏡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在內鏡下治療大腸息肉取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1]。本次研究中,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大腸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大腸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112枚息肉。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患者年齡26~80歲,平均年齡(60.2±9.8)歲;病程10d~10年,平均病程(2.5±2.2)年;其中單發(fā)息肉61例,多發(fā)息肉51例;所選80例患者臨床均有腹痛、腹瀉和便血等癥狀,排除了嚴重肝腎等重大器官功能障礙和家族息肉病患者。
1.2 方法
患者術前需要禁食12h,提前做好常規(guī)準備,例如:腸道清潔等。患者取側臥位,把病變部位調整在6~7點位置的內鏡下操作,以圈套器對息肉進行牽拉,近量遠離消化道壁,防止異常電流使消化道壁的黏膜組織發(fā)生損傷。按照息肉大小、部位和不同形態(tài)來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2]。
0.5 cm以下息肉可以使用30W電熱活檢鉗進行電凝灼除處理;對0.5~2cm息肉可以選擇高頻電切進行處理,在息肉根部要保留出0.5cm的距離,防止將周圍組織灼傷,發(fā)生穿孔;對2cm以上息肉可以對息肉的基底注入生理鹽水,當息肉有明顯的隆起后處理,防止圈套切除把肌層和漿膜層損傷。對于息肉基底的"假蒂"可以使用30~40W的電凝電切波對息肉進行分塊切除,觀察該處是否出血,如果殘端過長,就要以電凝波止血后將過長的殘端切除送檢[3]。
術后患者要保持臥床休息,忌劇烈的運動和熱水浴,在禁食1~2d后就可以進食少量的流食,口服或者靜脈滴注消炎藥物,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定期隨診。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大腸息肉病理特點、息肉形狀、類型及治療后效果。
2.1 80例患者均成功治愈。有2例患者術中發(fā)生滲血,以局部電灼處理停止出血,有1例患者出現(xiàn)術后便血,經(jīng)對癥處理好轉,有1例患者出血量過多,經(jīng)結腸鏡配合鈦夾治療停止出血,未有穿孔發(fā)生。
2.2 112 枚息肉中有60枚為腺瘤性息肉,有4枚為錯構瘤性息肉,有12枚為炎性息肉,36枚為增生性息肉。其中60枚腺瘤性息肉中又有40枚為管狀腺瘤,有18例為絨毛狀腺瘤,有2例為管狀絨毛腺瘤。
2.3 術后對80例患者進行隨訪,實際隨訪人數(shù)75例。術后6個月,患者未發(fā)生出血和穿孔,經(jīng)結腸鏡復查顯示,有1例患者息肉復發(fā)經(jīng)電切治療好轉。有1例術后病理檢測為癌變。
大腸息肉會隨著患者年齡增長,提高發(fā)病率。大腸息肉很容易發(fā)生癌變,尤其是腺癌,將大腸息肉中的腺瘤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發(fā)病機率,所以,一經(jīng)確診大腸息肉,一定要及早切除治療。
大腸息肉按照病理類型區(qū)分,可以分成錯構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當腺瘤的直徑小于1cm時,有0.3 ~0.5%癌變的機率,當腺瘤直徑大于1cm,小于2cm時,有3.6~9.5%癌變的機率,當腺瘤直徑大于2cm時,有6.8~46%癌變機率。本次研究中,腺瘤息肉占60枚/112枚,達到53.6%。可見,及早診斷發(fā)現(xiàn)大腸息肉,及早切除治療,能有效減少大腸癌發(fā)生率,有效改善大腸癌的預后治療。所以,對大腸息肉處理原則就是見瘤即切,采取全瘤切除的方式。現(xiàn)階段,在內鏡下進行大腸息肉切除的治療方法較為常用,包括高頻電凝、尼龍絲結扎、激光及微波灼除等治療方法,尤其高頻電凝切除的治療方法具有廣泛的應用范圍。這種治療方法不會對患者產生神經(jīng)效應,不影響患者心肌,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有效切除大腸息肉,有時也可以選擇分期和分塊、部分切除的方法,通過治療,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改善患者預后。
內鏡下選擇高頻電切治療方法時,要注意掌握患者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在術前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尤其要做好腸道準備工作,術中為患者麻醉,無痛操作,操作人員的動作要力求準確、輕柔和迅速,以拉鏡與拉鏡旋轉等方法的配合,降低患者不適感。據(jù)報道,大腸息肉切除后并發(fā)癥多為出血,發(fā)生率占1.5%,而腸穿孔的機率更低為0.4%。所以,操作人員一定要熟練治療方法,選擇恰當電凝功率。對老年患者息肉的摘除不能超過5枚,在各息肉點間要保留足夠距離的腸黏膜,防止電切太過集中造成出血與穿孔??刂贫ㄆ趶筒椋霸绨l(fā)現(xiàn)復發(fā)情況及早處理。有研究顯示,隨訪中發(fā)現(xiàn)復發(fā)再生腺癌并處理,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fā)病率,達到76~90%,可見,定期復查十分重要。
總之,內鏡下治療大腸息肉在臨床治療上具有安全性與可靠性,而且患者痛苦輕,費用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文明.結直腸息肉內鏡下特點及治療[J].中國癌癥雜志,2010,8(20):621-624.
[2]竇煒.內鏡下治療老年結腸大息肉78例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1,17(3):318-319.
[3]田麗華,朱勤.內鏡下高頻電灼治療上消化道息肉45例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0;50(1):86.
R322.4+5
B
1009-6019(2015)11-00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