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瀛
摘要:構建德國民法典體系的主要理論根據(jù)是薩維尼的法律關系理論和溫德沙伊德的請求權理論,并具有概念法學特色,其指導理念是個人主義。德國民法典在理論上具有先進性,在體系上具有科學性。隨著社會和法學理論的發(fā)展,德國民法典的指導理念和體系顯現(xiàn)了它的局限性。我國民法典應當借鑒和變革德國民法典體系?!耙匀藶楸尽笔俏覈穹ǖ闹笇Ю砟?。以人為本的“人”是個體性、社會性和歷史性的統(tǒng)一體;每個人都以自身為目的,每個人也都以他人為目的。我國民法典規(guī)范結構應當以民事法律關系為核心;不根據(jù)基礎權利構建請求權體系;區(qū)分履行義務請求權和承擔責任請求權,構建與民事義務、民事責任相對應的請求權體系。
關鍵詞:民法典體系法律關系請求權民法的指導理念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DF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330(2015)02-0005-16
對構建德國民法典體系的思路有不同的說法:一說認為德國民法典體系是根據(jù)薩維尼的法律關系理論建立的;二說認為德國民法典是建立在溫德沙伊德的請求權體系基礎上的。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涉及如何理解和借鑒德國民法典體系,構建我國民法典體系。學者對于構建我國民法典體系有不同的思路。筆者認為,我國民法典的體系主要應當借鑒德國民法典體系,但應當有所變革,應當以民事法律關系為核心構建我國民法典體系。①民法典體系的構建屬于立法技術問題,但是,如果結合德國民法典制定的社會背景和學說與我國民事立法的社會背景和理論來看,則涉及民事立法的指導理念問題。為全面理解和借鑒德國民法典體系,根據(jù)筆者掌握的新的文獻資料,有必要對德國民法典體系構建的背景和思路進行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對筆者主張的以民事法律關系為核心構建我國民法典體系的觀點作進一步深入論證,提出“以人為本”是我國民法的指導理念,并對未來我國民法典中的請求權體系提出新的建議方案。
一、法律關系與德國民法典體系
薩維尼是以法律關系理論為基礎構建其民法體系的,他的法律關系理論和民法體系對德國民法典體系的構建有重大影響,為理解德國民法典體系的全貌,首先需要了解薩維尼是怎樣根據(jù)法律關系構建民法體系的。
(一) 法律關系的本質
法律關系的本質是與法的概念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要理解薩維尼講的法律關系的本質,先要了解薩維尼對法的論述。薩維尼在講法的概念時,批評一些人以“不法”這個概念為出發(fā)點論證法的概念,指出:他們認為不法是對于他人自由的侵擾,因而必須被作為一種“惡”被拒絕,對于這種“惡”的拒絕就是法。薩維尼認為這是將否定方面置于首位,這如同為了認識生命的法則而從生病的狀況出發(fā)。而薩維尼則從人的自由出發(fā)論述法的概念。他認為世間的人是相互聯(lián)系的,在相互聯(lián)系中,自由本質應當并存,應當在其發(fā)展中相互促進而非相互妨礙,為此就需要一種規(guī)則。他指出:“只有通過對于以下這個不可見的界限予以承認才可能實現(xiàn),在此界限內,所有個人的存在和活動都獲得了一個安全的、自由的空間。據(jù)以確定上述界限和自由空間的規(guī)則就是法?!雹谒_維尼指出公法與私法的目的不同:“在公法中,整體是目的,而個人是從屬,但反之,在私法中,個人本身就是目的”。③
薩維尼在講法律關系之前先講權利,他指出,如果我們考察一下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圍繞且彌漫于我們周圍的法狀態(tài),那么我們在此之中首先可以看到的就是個人所享有的一種權力:一個他的意志所支配——并且經過我們認可而支配的——領域。我們稱這種權力為該人的權利。④簡而言之,薩維尼將權利界定為個人的意志所支配的領域。
薩維尼在“法律關系的本質”一節(jié)(第52節(jié))指出,所有的具體法律關系就是通過法規(guī)則而界定的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這種通過法規(guī)則而進行的界定在于向個人意志指出了一個領域,在此領域中,個人意志獨立于所有其他人的意志而居于支配地位。⑤概括地講,法律關系的本質就是人與人聯(lián)系中個人意志獨立支配的領域。
對薩維尼的上述觀點可以這樣概括:確定人們活動安全和自由空間的界限和規(guī)則就是法,私法以個人本身為目的。個人享有權利,權利是個人的意志所支配的領域。個人相互聯(lián)系而發(fā)生法律關系,法律關系是人與人聯(lián)系中個人意志獨立支配的領域。由此可見,在薩維尼講的法、權利和法律關系這三個概念貫穿的核心觀念是“個人的自由、意志和權利”。
(二)法律關系與權利的關系
薩維尼認為權利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可見的形式,如果懷疑或者否定權利,可以通過法官判決被承認。但是,判決的邏輯形式只是通過偶然的需要而產生,它并未詳盡說明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本質的是更深層次的基礎,即法律關系。關于個別權利的判決以對于法律關系的整體直觀為出發(fā)點,才是真正的和令人信服的。這個本質部分體現(xiàn)在相互包含、互為條件的組成部分的關聯(lián)之中,部分體現(xiàn)在我們在它之內注意到的持續(xù)發(fā)展之中,體現(xiàn)在它的產生和消滅之中。在所有既定的情形中,法律關系這種生機勃勃的結構都是法實踐的精神要素,并將法實踐的高貴使命與單純的機械主義區(qū)分開來。
薩維尼以著名的“兄弟訴案”為例解釋法律關系:兄弟二人處于父權之下,其中一個借錢給另一個,后者在家父死亡后還了此借款?,F(xiàn)在問,他能否因為錯誤支付而請求返還已經支付的款項?對此,法官僅僅是就錯債索回之訴是否有根據(jù)作出判決。為此他必須注意到法律關系的整體直觀,此法律關系的具體要素包括:對于兩兄弟的父權、一個人向另一個人借款、債務人從其家父那里得到特有產。此復合的法律關系通過家父的死亡、遺產的繼承以及借款的償還而持續(xù)發(fā)展。根據(jù)這些要素,就可以得出法官所期望的具體判決。⑥
從薩維尼關于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可以進一步說明權利的更深層次的基礎是什么。薩維尼指出,在每個法律關系中,可區(qū)分出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素材,即聯(lián)系本身,第二個部分是法對此素材的界定。我們可以將第一部分稱為法律關系的實質要素,或稱為法律關系中的單純事實;而將第二個部分稱為法律關系的形式要素,即據(jù)此將事實聯(lián)系提升為法形式的要素。⑦據(jù)此,前例說的基于契約關系、父子關系、兄弟關系、繼承關系的社會生活關系而形成的法律關系就是權利的更深層次的基礎。
前面講過,薩維尼認為“權利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可見的形式”,那么“其次”是什么?薩維尼沒有直接回答,在講“權利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可見的形式”之后,緊接著薩維尼就指出權利的更深層次的基礎是法律關系。由此可以認定,權利有兩個層次的含義:其一是權利形式,其二是權利關系。作為形式的權利是個人的、單一的;作為關系的權利是實踐的、多層次的、復合的,是生機勃勃的。
民法學者通常說權利是法律關系的核心要素,這是從通常講的法律關系的內容包括權利和義務而言,但是從薩維尼的法律關系學說中得不出這個結論。薩維尼在其《當代羅馬法體系》中,用九節(jié)(第一篇第二章法律淵源的一般性質的第四節(jié)、第二篇法律關系的第一章法律關系的本質和種類的第五十二至五十九節(jié))的篇幅講法律關系,沒有講到義務,更沒有講義務是法律關系的要素,“薩維尼并沒有進一步分析法律關系的要素除了權利之外還包括哪些要素”。⑧
綜上所述,關于法律關系與權利的關系,薩維尼的基本觀點是:權利是一種可見的形式,法律關系是權利更深層次的基礎。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薩維尼講的法律關系就是權利關系。
(三)法律關系的種類與民法體系
薩維尼以權利為出發(fā)點考察法律關系的種類,他認為探求個人意志可能作用的對象,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法律關系可能具有的不同種類的梗概。他講的第一種法律關系是個人基于對物的支配發(fā)生的法律關系。薩維尼指出,對不自由的自然我們只能支配其有限空間限制的部分,我們對這種有限的部分稱為物。第一種可能的權利就涉及到物,物上的權利最純粹和最完整的形態(tài)是所有權。
薩維尼接著講對人的權利。他指出,以他人作為對象的法律關系就不那么簡單了,這種法律關系在于對他人進行支配,但同時又沒有破壞此人的自由。它不是對于他人的整體進行支配,而只涉及此人的特定行為;該特定行為被認為從行為自由中分離出來,而從屬于我們的意志。這種對他人特定行為的支配,就被稱為債。
薩維尼講的第三種法律關系是家庭關系。他認為家庭包含三種不可分離的同一形態(tài),即自然的形態(tài)、道德的形態(tài)以及法的形態(tài)。從法律關系方面看,是個人在家庭中擴展自身,個人意志可支配的只是部分屬于法領域。
薩維尼將繼承作為獨立于物法和債法的體系。他基于對法律關系的分類,認為法律制度的最為合理的安排是:物法、債法、家庭法、繼承法。后來薩維尼認為債法在分論中應當高居首位,于是法律制度的最為合理的安排變?yōu)椋簜?、物法、家庭法、繼承法。薩維尼還論述了總論部分的構建。這樣就構建了總則與分則結合的民法體系。⑨
薩維尼從權利出發(fā)區(qū)分法律關系的種類,說明他對民法體系的構建與對法、權利、法律關系的界定一樣,貫穿著同一個核心觀念,就是“個人的自由、意志和權利”。有學者指出:圍繞德國民法典的編纂而展開的著名論戰(zhàn)中,與蒂堡不同的是,薩維尼基本沒有涉及對于德國的政治狀況的評價,沒有唱出對于王公貴族的高調。他堅決地站在個人的立場上否認以整體利益為名侵害個人利益的論斷——“那種認為從取消個人之間的實際關系之中可以得到一個抽象的整體利益的看法是錯誤的”——之中,不難嗅到一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的早春的氣息。⑩
薩維尼尊重個人的自由、意志和權利。但是薩維尼不是以個人權利為出發(fā)點構建民法體系,而是從個人權利出發(fā)區(qū)分法律關系的種類,在法律關系種類的基礎上構建了民法體系。在民法體系上,薩維尼強調的是法律關系,強調法律關系的“有機性”,這是因為私法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生活關系的,如果沒有社會生活關系,私法就沒有存在的余地。概括地說,薩維尼的私法體系是一個私法關系的體系,薩維尼的民法的指導理念是個人主義。
(四)薩維尼的民法體系與概念法學的關系
薩維尼認為法在事實上并不是一個自在自為之物,它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之中。如果法學偏離這一目標,法學在其自身發(fā)展中毫不考慮人的現(xiàn)實生活之中的法律關系,那么法學的發(fā)展雖然可以達到一個高度完美的形式,但是卻沒有任何現(xiàn)實意義。在1814年圍繞德國民法典編纂的著名論戰(zhàn)中,薩維尼反對編纂民法典。他認為法典制定后,法典成為法的唯一淵源。法典的內容必須完備,能夠回答每一個法律現(xiàn)實問題,法典必須以精確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要做到這些要求,事實上是不可能的。
同時薩維尼認為的確存在另一種意義上的完備性。這種意義上的完備性就如同幾何上的術語一樣。比如三角形之中,以兩邊及其夾角的情況就可以知道關于三角形的一切情況。薩維尼認為當時德國法學界還沒有足夠的學術能力發(fā)展出這樣的學術體系。薩維尼還認為立法最主要的是取決于公眾的意識,立法需要與具體的環(huán)境相符合。為了構建民法學術體系,為了立法反映公眾意識和符合具體的環(huán)境,就需要對于歷史的深刻研究,需要對于羅馬法的研究,對于德國傳統(tǒng)法制的研究,以及這二者在現(xiàn)代經歷的發(fā)展的研究。于是薩維尼身體力行,深入研究羅馬法。這樣的研究成果表現(xiàn)在他的《中世紀羅馬史》和《當代羅馬法體系》之中。
在薩維尼影響下形成的潘德克頓學派,歸納、整理、統(tǒng)一羅馬法上的概念術語體系,逐漸發(fā)展出來一套精致的規(guī)則、概念、原則體系。按照薩維尼的概念,一個人只要根據(jù)邏輯的方法,在法律邏輯體系內進行一些類似數(shù)學一樣的運算活動就可以得到任何法律問題的答案。這種思維方式后來獲得了概念法學的稱號。
薩維尼的上述觀點是在1814年開始的那場論戰(zhàn)中提出來的,1840年薩維尼在《當代羅馬法體系》一書中系統(tǒng)地闡明了他的法律關系理論,探討了法律關系的種類;根據(jù)法律關系的分類,構成法律制度;各種法律制度構成民法體系。
有學者指出,乍看起來,薩維尼的這種體系思考以及在此思考之下的法律方法論與概念法學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它們之間還是存在許多重要區(qū)別的,而不同的關鍵點就在于薩維尼的法律關系理論。法律關系與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具有“有機性”。以普赫塔為代表的概念法學力圖構建一種與生活分離的“概念金字塔”,而最高的概念就是康德的自由概念;由此,體系就成為一種封閉的體系,對于未知法條的認識只是根據(jù)邏輯聯(lián)系來進行,而不需要考慮生活。
二、請求權與德國民法典體系
(一)溫德沙伊德的法律關系觀念與請求權理論的內涵
溫德沙伊德是潘德克頓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德國民法典第一個編纂委員會的首腦人物,對德國民法典體系的創(chuàng)立起了指導和關鍵作用。溫德沙伊德一直自認為是薩維尼的學生、“歷史法學者”。 在溫德沙伊德所探尋的私法體系中,在一般觀點中,他明確認為,法律關系是私法體系的基礎。與薩維尼不同之處在于,溫德沙伊德突出強調的是權利,而不是法律關系。溫德沙伊德在第一篇論述了“法”本身,第二篇就論述了“權利”,在這一篇下,他分別論述了“權利的概念和種類”(第一章)、“權利的主體”(第二章)、“權利的產生、消滅和變更”(第三章)、“權利的行使、侵犯和保護”(第四章)。從形式上看,在溫德沙伊德那里,法律關系已經完全被權利所替代,其理論體系的展開似乎也以權利為依據(jù)。而法律關系只在他論述了“權利的概念”之后稍稍提了幾句。雖然溫德沙伊德在一般觀點上力圖回到薩維尼的主張上,但在具體論述中他卻已經更類似于普赫塔。從溫德沙伊德設計的德國民法典整體看,出發(fā)點和主線是主觀權利,突出的是請求權,而不是法律關系。
請求權概念是溫德沙伊德將私權與訴訟分離的研究成果。按照溫德沙伊德的民事實體法與民事訴訟法嚴格分開的思路,在實體法中規(guī)定一種新的權利即請求權。權利人可以通過直接向相對人行使請求權,滿足其權利要求,而不必像羅馬法那樣必須通過訴訟程序滿足其要求。這樣,從嚴謹?shù)姆梢?guī)范體系意義上說,請求權填補了權利發(fā)生爭議之前其在實體法上的空白。
(二)請求權的性質與特征
請求權的性質是實體法上的一種權利。溫德沙伊德明確表示,請求權這個概念不包括可訴請性(訴)的因素。
請求權的特征是什么?有學者明確指出,請求權是一切權利都具有的某種強制性因素,是請求權的特征之一。溫德沙伊德認為,請求權是法律秩序將客觀權利轉化為主觀權利的命令。他指出:法律秩序(即客觀意義上的權利、客觀權利)基于具體的事實要件,業(yè)已宣布了一條命令,要求作出為一項特定種類的行為,并將該命令交予其為之宣布命令的人,至于是否利用該條命令,特別是其是否愿意運用供其對抗違法的工具,則所在其自決。在此權利人之意思根本是為了貫徹法律秩序所宣布的命令。法律秩序已經為了權利人的利益轉讓了其命令,其業(yè)已將其命令轉化成了權利人的命令。權利已經成了權利人的權利。屬于這一類的權利就是請求權:或者是針對特定人的請求權,或者是針對不特定世人的請求權。這是溫德沙伊德關于請求權特征的論述,也是他的主觀權利理論和請求權理論的論述。
溫德沙伊德在闡釋法律與道德的區(qū)別時指出,雖然一種權利不具有強制方法,則是一種不完整的權利,但并不因此而不屬于權利。既然權利的概念不包括法律的強制因素在內,請求權才具有強制因素,那么,按照溫德沙伊德的思路,如果將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連在一起,權利可分為三類:(1)實體法上的基礎權利。(2)實體法上的請求權。(3)訴權。
(三)請求權在民法體系中的地位
闡明溫德沙伊德創(chuàng)立的請求權在民法體系中的地位,需要從溫德沙伊德的權利概念說起。溫德沙伊德認為,主觀意義上的權利或主觀權利往往有雙重含義。第一種意義上的權利,是一種針對他人的意思力,是對他人的意思支配,即要求與權利人相對的世人或特定人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這種權利就是請求權。第二種權利無涉于他人的意思支配。他舉例說,所有人有出讓其所有物的權利,債權人有轉讓其債權的權利,某締約人有合同解除權,或終止權。這種權利人的意思應在根本上是為了形成第一種權利,或者是為了消滅或變更已產生的這種權利。這種根本的意思之所以被歸于權利人,并非為了貫徹法律秩序宣布的命令,而是為了形成這種命令。這就是說,第二種意義上的權利的行使,是為了形成、變更或消滅第一種意義上的權利。用現(xiàn)代的民法語言說,屬于這一類的權利主要是支配權、形成權?;谏鲜鰞煞N基本權利類型的分析,溫德沙伊德指出,權利的定義是上述兩種主觀權利的結合:權利是某種由法律秩序所賦予的意思力或意思支配。
溫德沙伊德沒有使用支配權概念,他認為物權也是請求權。物權人的意思力或請求權所針對的不是特定的人的作為,而是不特定人的不作為,換句話說,是“命令地球上的一切人不得干預特定的物”。但溫德沙伊德認為,物權請求權也可以要求他人作為,獲得某種積極內容.這主要是對物受到侵害的情形;由于這種侵害,其就轉化成了要求消除侵害的請求權。
物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具有不同的內涵。由于請求權是一切權利的強制性因素,除債權請求權和物權請求權之外,還有基于親屬權的請求權和基于繼承權的請求權,不同類型的請求權各有其不同的內涵。這樣民法上就有一系列的請求權?!兜聡穹ǖ洹返?94條第1款規(guī)定:“向他人請求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請求權),受消滅時效的限制?!边@款規(guī)定被學者解釋為《德國民法典》關于請求權的總則性規(guī)定,總則和分則中的請求權規(guī)定構成了《德國民法典》中的請求權體系。
我國民國時期的民法典和現(xiàn)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民法典”繼受了《德國民法典》的請求權體系。我國臺灣地區(qū)和大陸的民法學者特別是曾經留學德國的學者都非常重視請求權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并有不同的概括性歸納:
有學者認為請求權是權利作用的樞紐。債權的主要作用在于請求債務人為一定之行為,固不必論。人格權、身份權、物權、債權受不法侵害時,亦以請求權為其救濟方法(如物上請求權、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
有學者認為,請求權作為主觀權利的具體種類滲透到整個民法典的各編中,在整個民法中占據(jù)了核心的地位,它覆蓋了整個民法的體系。溫德沙伊德對《德國民法典》(一稿Motive)影響甚巨,其后的《德國民法典》也建立在整個請求權體系的基礎之上。不僅如此,它還構成了民事訴訟的核心對象(除了極小部分的形成之訴)。
有學者認為,如果說體現(xiàn)在法律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是支撐民法典的骨架,那么請求權就是讓市民權利生息發(fā)展的脈絡。圍繞請求權的基本脈絡編制我國民法典,能夠使得民法典的邏輯清晰、體系科學。
以上三說分別使用了“樞紐”、“核心”和“脈絡”三個詞匯闡釋請求權的重要性,足以說明請求權在民法體系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四)綜合分析
薩維尼的法律關系理論對民法體系的構建,對民法理論和法學理論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溫德沙伊德的請求權理論使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嚴格區(qū)分開,為構建具體民事權利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作為潘德克頓學派的學者溫德沙伊德親自指導并參與構建了德國民法典體系。薩、溫二氏的理論和德國民法典的創(chuàng)立是世界民法和民事立法發(fā)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有學者指出,《德國民法典》的結構是以主觀權利為中心建立起來的,這是19世紀個人主義及人格在社會中處于核心地位的反映,主觀權利的概念成為法秩序及個人主義主導地位現(xiàn)實化的工具。
個人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體現(xiàn)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19世紀是資本主義制度全面確立和成熟時期,也是個人主義理論系統(tǒng)化時期,包括倫理個人主義、政治個人主義、經濟個人主義等。體現(xiàn)在民法領域的個人主義是市民社會里個人主義的反映,對此,黑格爾作了經典的描述:“在市民社會中,每個人都以自身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來都是虛無。但是,如果他不同別人發(fā)生關系,他就不能達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為特殊的人達到目的的手段?!鼻懊嬷v過,薩維尼是從個人主義出發(fā),論述私法關系的分類,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民法體系。有學者認為,溫德沙伊德為首腦人物的第一部德國民法典草案是“冷酷的個人主義”草案。
德國民法上的個人主義理念體現(xiàn)在主觀權利學說、私法自治理論、所有權絕對原則、契約自由原則、過失責任原則等方面。體現(xiàn)在德國民法典體系上,突出表現(xiàn)在權利的核心地位,忽視義務的重要性。溫德沙伊德親自構建的德國民法典體系,有關于義務的規(guī)定,比薩維尼的法律關系觀念前進了一步。但是從總體上看,溫德沙伊德更強調權利,突出了請求權的重要地位,將義務作為權利的附屬物。按照溫德沙伊德的觀點,權利沒有強制因素,請求權是一切權利的強制因素,按此邏輯,沒有請求權,法律權利就會失去其應有的作用。因此,請求權被認為是德國民法體系的基礎、核心、脈絡,不無道理。
溫德沙伊德講的法律關系的出發(fā)點和核心是權利,他講的法律關系實質也是“權利關系”,反映在德國民法典上,總則中提取的“公因式”中有“權利的行使”,沒有“義務的履行”,更沒有“法律關系”概念。
在德國民法典中權利觀念突出的是財產權利,人格權則不突出。德國法學家耶林早就指出:此前的法律的特征是重視財產權而輕視人,德國民法上的絕對權概念出自對所有權的絕對保護。馮巴爾指出:在所有歐洲大陸民法典中所有者被賦予對物的絕對控制之權利。通過冷靜的分析,需要更多地指出的是,歐洲民法典中區(qū)分絕對權利與相對權利的觀點之重要性是一種缺乏內容的理念之反映??赡艿那闆r是,絕對權利之概念與所有者的返還請求權是密不可分的。
德國民法典對侵權行為不從侵權行為的性質出發(fā),而是從權利人的權利出發(fā),“在《德國民法典》的結構體系中,侵權行為法律規(guī)則與諸如買賣和借貸等契約規(guī)則處于同等地位。由于契約與侵權行為都產生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請求權,因此,各種契約和侵權行為分別成為債權法各章節(jié)的內容。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無論是在德國的法學著作中還是大學課程中,侵權行為都未被視為一個獨立的法學領域,而幾乎總是被作為債權法論著或課程的一部分。這一點頗讓普通法律師感到驚奇”。由此可以看出,德國民法典體系中某些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和涵蓋面多么寬廣,同時也可以看出,德國民法典體系中的某些概念與社會生活距離多么遙遠!
溫德沙伊德的請求權理論反映的個人主義理念可謂淋漓盡致,他講的主觀權利理論、請求權的強制因素和“命令地球上的一切人不得干預特定的物”,就是他的“冷酷的個人主義”理念的表達。
個人主義是反對“神本位”,反對封建等級壓迫的產物,激發(fā)了人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高度發(fā)展,個人主義的局限性顯示出來,于是西方國家在理論上出現(xiàn)了變異的個人主義理論,出現(xiàn)了社群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論爭。民法以權利為核心是對的,但是過分強調個人權利的重要地位,忽視義務的重要性,其實質是強調他人對自己應負的義務,而忽視他人所享有的權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個人主義理念暴露出其弊病是必然的。
三、我國民法的指導理念
(一)個人主義不是我國民法的指導理念
有學者認為個人主義是我國民法的指導理念,筆者認為,個人主義作為我國民法的指導理念不適合我國國情。各國民法的調整對象、調整原則和調整方法具有共同性,我國需要借鑒西方國家民法的先進因素,但是我國民法不宜借鑒西方國家民法的個人主義理念。民法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產物,當時民法以個人主義為指導具有先進性。隨著資本主義高度發(fā)展,體現(xiàn)個人主義的民法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需要,于是通過對民法典的修訂、單行民事立法或者在司法實踐上,對所有權絕對原則、契約自由原則、過失責任原則等作了必要的限制,并有某種程度的發(fā)展,這實質上是對民法上的個人主義理念的修正。特別是在當代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和市場經濟力量強大的情況下,社會關系復雜化,矛盾重重,個人主義暴露出的弊病更加突出,因此,我國民法沒有必要重走以個人主義為指導的老路。
更重要的是社會制度不同,我國社會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但是,現(xiàn)在我國的社會主義不是傳統(tǒng)的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而是實行多種所有制并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是不斷改革的、逐步發(fā)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個人主義不是指導我國當代社會發(fā)展的指導理念,個人主義也不能成為我國民法的指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