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曦
(畢節(jié)市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研究院)
?
公路水毀防治對策
羅云曦
(畢節(jié)市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研究院)
摘要:公路水毀問題屬于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屬于自然災害,并且公路水毀給人們帶來直接經(jīng)濟損失以及間接損失都是不可估量的。以興仁打魚凼麻沙河橋的實際情況為例,對公路水毀防治措施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公路;公路水毀;水毀防治
1公路水毀防治措施
(1)對于新建的公路,在設計的時候就要重視水利設計以及水文設計等方面的之關鍵問題,因為路線走向是否合理,將會直接影響到水毀災害發(fā)生的概率。如果設計線路和江河流背道而馳,就會形成阻水堤壩,如果設計線路處于該地區(qū)泄洪地區(qū)內,則會影響到泄洪工作的順利開展,若必須要在泄洪區(qū)域內進行施工,則必須要對橋頭護坡等特殊地理位置進行處理。
(2)路基面的排水設計也必須要考慮到工程所在地區(qū)的氣候因素以及土質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將路面排水以及中央分隔帶排水等措施有效的進行結合,才可以實現(xiàn)早接遠送,將水流對公路的影響降到最低。經(jīng)過筆者參考多方面文獻發(fā)現(xiàn),設計工作如果不夠細致,也會產生許多問題。如果攔水帶開口的間距太大,會使路面上的水不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排出路面,積水會給滲透帶來機會,還會影響到車輛的正常行駛。
(3)防護工程屬于公路水毀防治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進行設計時,需要針對工程的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合理的進行水毀防治。改變前些年經(jīng)常使用的駁岸以及防護形式比較單一的情況。采取消力池以及調侃防護橋梁墩臺基礎沖刷,用鉛絲籠護坦防護橋頭引道、護坡、擋墻和橋臺基礎,用多級跌水來防護小溝、小河對公路及防護建筑物的沖刷;用丁壩群壩防護路基邊坡,用淺基漫水壩群配合護坡來防護路基;用排樁透水壩和滯水壩防護路基;用旱拱配合擋墻預防路基水毀;用矮擋墻和截水溝、盲溝治理塌方路段修筑截水溝防治沖積扇用園盤壩防治路基頂沖等多種防護型式。
2出現(xiàn)水毀后的處理措施
若發(fā)生的方量過大、路基被沖毀、路基路面發(fā)生嚴重坍塌危及行人行車安全的路段,及時安排人員在危險路段上栽上警示樁和護欄,以提醒過往的車輛和行人,通過該方式可以將水毀給人們帶來的經(jīng)濟損失降到最低。同時并將情況及時上報管理局工程科,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搶修方案擬定出來,搶修方案一旦落實就馬上組織相關的人員實行,盡快的搶修危險地段,以保證該路段上車及行人的安全。
險情發(fā)生后及時向管理局、當?shù)卣M行快報,從施工現(xiàn)場以及政府雙方面對水毀工程進行挽救,將損失降到最低。快報的基本內容為:險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單位數(shù)量、初步估計直接經(jīng)濟損失、事故發(fā)生原因的初步判斷、有無人員傷亡情況、已采取的處置措施、報告人及聯(lián)系方式。
施工現(xiàn)場給政府的報道中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政府在制定解決措施時可能需要其余的文件資料,所以施工方必須將政府未掌握的情況應隨后補報,快報的形式應采取傳真方式報送,緊急情況下可用電話直接上報,隨后補報文字資料,同時要跟蹤事態(tài)發(fā)展和處置情況隨時續(xù)報。
發(fā)生險情后必須在2h內上報管理局,重大與特別重大險情發(fā)生后須在3h內上報省公路局,以便相關部門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最優(yōu)的解決措施。我段在組織人員搶修水毀工程中,沒有發(fā)生一次安全事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會不斷的總結和積累水毀工程的經(jīng)驗,盡可能的將每次發(fā)生的水毀工程所造成的損失和危及行車和行人安全的可能性降低。
3結束語
主要從公路水毀產生的原因方面入手,對如何減少水毀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之上,結合所在工程的實際情況,對水毀之后如何處理進行了簡要分析,旨在提升我國公路道路質量,減少水毀災害給人帶來的財產損失。
參考文獻:
[1]凌建明,趙志華,等.西部地區(qū)公路水毀類型及成因機理[J].公路交通科技,2012,22(8):19- 23.
[2]趙鴻鐸,凌建明,趙志華,林小平.公路水毀防治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2,9(2):247-249.
[3]陳洪凱,唐紅梅,白子培.公路水毀路基發(fā)育機制研究──以四川境內公路水毀路基為例[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11,12(4):222-224.
[4]凌建明,官盛飛,趙鴻鐸.貴州地區(qū)公路水毀防治技術淺議[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3,5(2):111-113.
作者簡介:羅云曦(1980-),男,貴州人,工程師,主要從事公路勘察設計方面的工作。
收稿日期:2014-10-14
中圖分類號:U416.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8-3383(2015)08-00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