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楓
(赤峰學院 醫(yī)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生理狀態(tài)下,體內纖維蛋白溶酶和抑制酶活性保持動態(tài)平衡,機體內的血液循環(huán)有序、正常的運行,沒有凝血發(fā)生,也就沒有D-Dimer生成.在病理狀態(tài)下,發(fā)生凝血有血栓形成時,機體內的凝血酶催化纖維蛋白原α鏈裂解出FPA,生成纖維蛋白Ⅰ;從β鏈上裂解出FPB,生成纖維蛋白Ⅱ.纖維蛋白在血管壁上被Ⅻ作用,經過活化后的纖溶酶裂解產生各種的FDP碎片,隨后在r鏈的作用下產生包含r鏈相連的兩個D片段,即D-Dimer.機體凝血、抗凝和纖溶系統(tǒng)平衡失調,凝血功能會隨之增強,產生一系列的特異性降解產物,D-Dimer的含量也會增高,尤其是與血栓形成相關的疾病以及生理性凝血平衡失調時均會出現(xiàn)D-Dimer含量升高的現(xiàn)象.因此,D-Dimer反映出的并非某一種疾病的特異性表現(xiàn),而是與凝血和纖溶過程相關類疾病的共同的病理表現(xiàn)[1].
D-Dimer的檢測方法已經種類繁多,但由于各種各樣的條件限制最常用的有以下幾種:乳膠凝聚法、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和 Latest法(D-Dimer定量檢測).乳膠凝聚法是一種半定量的檢測方法,雖然出結果快而且操作相對簡單,但是由于它的敏感性過低,所以不適合廣泛應用;ELISA法因為是一種定量檢測的方法,而且結果比較準確,敏感性也比較高,所以常被應用于血栓一類疾病的診斷,但是此種方法操作過程相對復雜;Latest法的操作較為簡單,敏感性也比較高,從而得到眾多醫(yī)院的青睞.近些年,國內外對酶聯(lián)免疫定量檢測D-Dimer(VIDAS-DD法)法的研究應用較多.胡云建等報道,用全自動免疫分析系統(tǒng)進行酶聯(lián)免疫定量檢測D-Dimer,以494ng/ml為陽性界值,其對肺栓塞的敏感性和陰性預期值均為100%[2].
DVT是指機體內的血液在深處靜脈不正常的凝集,患者初患DVT期間不易察覺癥狀,只有在按小腿肚或大腿根時,會覺得其深部疼痛即提示DVT的形成,這是由于周圍組織中的無菌性炎癥所引起的.但是,如若懷疑患有DVT疾病,應及時檢測血液D-Dimer水平或者做靜脈造影來進一步確定.如此,就可以使大多數(shù)的DVT患者實現(xiàn)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傳統(tǒng)的檢測DVT方法—靜脈造影方法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創(chuàng)傷、疼痛,而血液D-Dimer水平的檢測僅是抽血就可以完成.而且有研究發(fā)現(xiàn),靜脈造影確診為DVT的患者,其血漿D-Dimer水平也會升高,因此,當醫(yī)生懷疑患者患有DVT疾病時,應及時檢測血漿D-Dimer水平,如果結果正常就可完全排除DVT了,這樣患者就可以免受創(chuàng)傷且減少財力的消耗[3].
PTE以血栓栓塞較為多見,是一種常見且會危及生命的疾病.血栓形成時,血漿凝血因子V,Ⅷ,F(xiàn)ib等物質的增加,蛋白C的生成會減少,血小板大量聚集并且功能增強,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而導致PE[4].D-Dimer是交聯(lián)纖維蛋白溶解作用后的產物之一,所以D-Dimer含量的高低可以用來診斷體內血栓的形成或溶解的程度.一直以來臨床上肺動脈造影是診斷肺栓塞的金標準,但是由于此法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傷,而且操作費用相對較高.因此,檢測血漿D-Dimer的含量來診斷PTE得到諸多醫(yī)院和患者的青睞.
DIC是一種會出現(xiàn)嚴重的血栓與出血并存的疾病.就是由于體內凝血和抗凝平衡失衡導致許多小血栓的形成和繼發(fā)性纖溶亢進,可以并發(fā)許多系統(tǒng)的疾病.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D-Dimer的含量可以用來檢測纖溶系統(tǒng)亢進.如果患者患有DIC疾病,則患者在血栓形成的同時繼發(fā)性纖溶也開始亢進,這個時候就會有大量纖溶酶形成,則D-Dimer的含量也就隨之增加,因此,檢測D-Dimer的含量可以用來發(fā)現(xiàn)早期的DIC患者,對DIC患者的預防、診斷、預后就有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日益增高.據(jù)實驗證明,惡性腫瘤患者的體內存在一系列的凝血相關系統(tǒng)平衡的失調,使得患者體內有諸多大小不一的血栓形成,而且有研究顯示惡性腫瘤細胞具有十分高的分泌能力,其可以分泌大量的纖維蛋白溶酶激酶,催化局部纖維蛋白溶解,纖溶酶原激活物使得纖溶酶原降解為纖溶酶,繼發(fā)纖溶亢進,此時,患者體內的血漿D-Dimer含量增多.有研究對常見惡性腫瘤患者治療前血漿D-Dimer陽性檢出率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惡性腫瘤患者血漿D-Dimer陽性率均較正常對照組高,同時發(fā)現(xiàn)不同的惡性腫瘤血漿中D-Dimer的陽性率有差別[5].因此,D-Dimer含量的升高與否,對腫瘤的預防、治療、術后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眾所周知,肝臟在機體的代謝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抗凝與凝血因子的主要的合成場所.當我們機體的肝臟代謝失常時,抗凝與凝血因子的含量便隨之減少,因此就會引起血管堵塞或者出血的現(xiàn)象.而且,如果肝臟的重要組成單位肝細胞有損壞的話,則由其產生的纖溶酶抑制物的含量也會減少,此時,肝臟的各種功能就會迅速衰減,D-Dimer的含量也會升高.所以,D-Dimer的檢測可作為肝病患者纖溶亢進指標[6].且其對疾病的診斷、療效觀察和預后判斷都有著重要意義.
腎病綜合征也會導致機體凝血系統(tǒng)和纖溶系統(tǒng)平衡的失調,使得機體微循環(huán)很差,血小板無序活躍聚集,凝血功能大大增強,血流速度變得極度緩慢,從而引發(fā)患者血漿D-Dimer的含量升高,可并發(fā)不同程度的高凝危險,尤其是血栓的形成,會嚴重的影響預后,這也是此病最常見的致殘和死亡的原因.因此,簡單、準確、有效的D-Dimer含量的檢測在沒有臨床癥狀或臨床癥狀不明顯的兒童腎臟疾病中,可以間接對血液高度凝集情況的預后和抗凝藥物治療的情況進行判斷.
有研究顯示:血漿D-Dimer水平由高到低依次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nstableangina,UAP)和穩(wěn)定型心絞痛(stableangina,SAP)[7].因此血漿D-Dimer含量可以用于冠心病早期發(fā)現(xiàn)和臨床分型.還有一些研究者表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血漿D-Dimer含量也是明顯升高的[8].若用溶栓藥物后,D-Dimer的含量先是呈升高曲線隨后立即呈下滑曲線,則表明治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腦梗死主要是由于給腦部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例如動脈粥樣硬化和各種大小型血栓的形成,此時會導致腦部供血不足而引發(fā)各種腦部的疾病.在急性發(fā)病時,機體會對凝血的變化和血栓的形成非常的敏感,血漿D-Dimer的含量就會升高;在其緩解期的時候,由于繼發(fā)性纖溶亢進的緣故,血漿D-Dimer的含量會降低,但還是比正常時候高.有很多研究表明:腦梗死的患者其血液中血凝平衡失調,有很大的凝血傾向,然后就使得身體內的纖溶亢進.因此,此時測定D-Dimer含量對腦梗死的早期診斷有很大的意義[9].
王克俊等[10]檢測46例AMI患者溶栓前后的D-Dimer水平,結果顯示:溶栓后1小時逐步升高,6小時達到高峰,12小時逐漸下降,D-Dimer峰值前移是溶栓成功的標志.因此,D-Dimer的變化可作為溶栓治療監(jiān)測、指導溶栓藥物用藥的指標[11].若使用了溶栓相關的藥物后檢測D-Dimer含量呈曲線呈上升趨勢的話,說明該藥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若D-Dimer的含量出現(xiàn)其他情況則說明該藥物攝入劑量過低,若檢測D-Dimer的含量在正常范圍之內,此時就可以停止溶栓了.
有研究表明通過檢測未妊娠的婦女、健康臨產婦女和子癇前期的D-Dimer血漿含量,子癇前期患者的D-Dimer水平高于健康臨產婦女及非妊娠婦女,這說明在生產之前做血漿D-Dimer的水平監(jiān)測對預防、診斷和治療妊高壓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伴有微血栓形成的疾病,如:血液系統(tǒng)疾病、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疾病的患者,血漿D-Dimer水平都會升高.
綜上所述,D-Dimer含量的升高適用于檢測多種疾病,血漿D-Dime水平的升高與否是用于判斷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失調準確、靈敏的指標,準確的血液D-Dimer含量結果對很多有血栓形成性的疾病和原發(fā)、繼發(fā)性纖溶亢進方面的疾病有著極其重要的臨床作用.且根據(jù)臨床的現(xiàn)實需求,考慮到患者的一些病情和財力情況,簡單、有效、便宜的血漿D-Dimer檢測方法在醫(yī)院及患者中均會受到廣泛歡迎.
〔1〕崔樹名.D-二聚體測定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8):896-898.
〔2〕胡云建,陶鳳榮,王厚東,等.D-二聚體測定在肺栓塞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中華檢驗雜志,2002,25(2):95-97.
〔3〕王梅,王金良.D-二聚體檢測的臨床應用進展.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1):82-84.
〔4〕Ahuced K,Saced E.Nephrotic syndrome and pulmonary artery thombosis[J].Am J Nephrol,1995,15:274-276.
〔5〕胡志德,于璐璐.5種惡性腫瘤患者血漿D-二聚體陽性檢出率比較[J].血栓與止血,2006,12(6):262-263.
〔6〕鐘洪明,朱順強.肝臟疾病患者組織因子抑制物檢測意義[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7,28(9):795-796.
〔7〕徐希國.冠心病患者血漿超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水平測定及分析[J].山東醫(yī)藥,2009,49(23):42-43.
〔8〕Derhaschnig U.Laggner AN.Roggla M.et al.Evaluation of coagulation marker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the emergency room [J].Clin Chem.2002.48:1924-1930.
〔9〕楊棟梁,楊晉榮.血漿D-二聚體水平檢測對臨床血栓性疾病陰性預測值的意義評價 [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1.18(3):274-275.
〔10〕王克俊,劑蕊平,耿海燕,等.D-二聚體定量測定在AMI溶栓治療監(jiān)測中的應用[J].放射免疫雜志,2007,20(1):30-31.
〔11〕樊啟光,張嬡嬡.D-二聚體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雜志,2007,2(13):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