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敏
(聊城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智能手機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尤其是大學生.數據顯示:在2014年的六月,中國存在6.32億互聯(lián)網用戶,互聯(lián)網用戶使移動互聯(lián)網的規(guī)模進一步提高,比例從2013的81%到83.4%,一直到5.27億的移動互聯(lián)網用戶.在這個群體中,大學生是一個新的主流移動互聯(lián)網用戶,他們正在享受新媒體同時娛樂的優(yōu)勢,也使得變成手機的“奴隸”,許多學生因為過度依賴手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確定手機成癮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頻繁使用手機,造成濫用的現(xiàn)象;其次,手機太影響生活,工作和學習,三是停機或者是沒有手機的時候,身體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反應,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反應.一些數據也強調,“手機癮”體現(xiàn)在麻木,心悸,以及一些嚴重的癥狀,如頭暈,出汗,胃腸功能障礙.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定義手機上癮:因為一些原因,移動電話用戶的過度應用而導致的不適應的生理或心理疾病.
案例1:課堂等于手機顯示.今天,每個班的大學課堂都可以聽到手機響,尤其是大量的公共課程和選修課程,這是一個手機顯示屏,鈴聲和游戲玩家的聲音,前呼后擁,以及“廣場”,“一把槍”,被稱為“拇指文化”、“魯莽”的手機短消息.
案例2:無論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嘈雜的走廊里,一個安靜的餐廳,圖書館,教室,或在校園的另一角,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玩手機的現(xiàn)象和一些手指運動,他們在校園的景色是司空見慣的,所以他們往往被稱為“拇指一族”,“移動”的人群.
案例3:如果學生的手機有一段時間沒響,有些學生會不自覺地,下意識地翻看.一些學生在教室里有意識地調整手機的振動,可能是由于自己的幻覺,也可能是一些天然的物質,顫抖的聲音,他們總是認為這是自己的手機短信,并不斷地尋找手機,甚至經常翻看.
案例4:忘記手機在臥室里,看不到手機就發(fā)慌,感覺空蕩蕩的.
案例5:越來越多的學生擁有手機,一些學生經常把別人的手機響當作自己的響了,所以本能地看自己的手機.
從以上的這些現(xiàn)象,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生不能沒有手機,并且擁有手機的學生越來越年輕,以及手機成癮.
第二原因,手機成癮
根據調查結果,筆者選擇手機成癮量表得分高的學生進行面試.從采訪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手機是如此的依賴于客觀因素的存在,包括手機本身的特點,社會互動模式的改變,另一個是學生自己的態(tài)度.
第一,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大學生的調查數據來看,移動電話擁有率為100%.其次,手機的功能越來越豐富,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代替電腦功能的一部分.特別是現(xiàn)在的智能手機和相應的應用程序,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第三,相對于移動通信,面對面交流具有匿名性,即時性的特點,功能豐富,尤其是智能手機,手機QQ,手機微信通信的主流模式改變,微博客功能,時尚,新穎和方便對大學生有強烈的吸引力.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一些運營商,通信和信息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溝通模式發(fā)生了改變.當學生在使用手機微信等新的功能,當事人會被動地接受,從被動到主動,自我控制力不強,學生易成癮.
大學生活和高中生活有很大的區(qū)別,更多的學生缺少自我管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冷漠.他們的父母以及同學們對自己的監(jiān)控也具備更大的選擇性和處理時間,提供了使用手機成癮的可能性.隨著新媒體的新問題,學校教師對它的理解是一個過程,它是教育.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將影響發(fā)展兒童個性與人際關系,在學生不當的家庭教育模式的培訓下,會在這些領域中存在一些問題.當面對一個更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的時候,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障礙,各種不良后果包括手機成癮的現(xiàn)象就會出現(xiàn).
18到23歲之間的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發(fā)展逐步地走向成熟,敏感,易于接受新事物.大學生的學習能力,使他們在新媒體手機上的潛力,對手機可以產生興趣,所以上癮.
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每一組中,群體成員都能夠形成生產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我們稱之為群體規(guī)范.當大多數學生使用手機的各種功能,手機的各種功能的使用將成為學生互相交流的主題,即使學生形成特定的組織功能的使用.例如微博客,在一群球迷的90%的人,每天更新自己的信息,理解他人的信息,如果其他10%人不遵守社會規(guī)則,將逐漸被邊緣化.學生在小組的人口壓力下為了不被邊緣化,試圖緩和自己和群體之間的沖突,增加了安全組,只好跟著你使用各種手機的新功能.
自我控制是人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控制.人是獨特的,基于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是他們自己的高級心理活動對象.自我控制使個體能夠為了理想的長遠目標而抵御眼前快樂的誘惑或承受眼前的不愉快,無法自拔,不努力,不在使用手機前帶來的不愉快,所以形成過度依賴.
手機的功能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首先,人類交際的需要.手機短信,手機QQ,新浪微博能滿足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心理需求.其次,尊重的需要.智能手機可以下載很多游戲,手機游戲,高自尊和成就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容易實現(xiàn)的,手機游戲玩家下載新的游戲,通關,刷新性能,滿意.再次,新的需求.學生喜歡走在時尚的前沿,追求刺激和挑戰(zhàn),智能手機的功能,如下載了很多游戲,手機QQ,手機微信微博等新特點,極大地滿足學生的新要求.最后,及時獲取信息的需求.現(xiàn)在的手機互聯(lián)網,學生不用坐在電腦上獲取信息.移動互聯(lián)網接入的信息采集可以隨時隨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及時獲取信息.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經濟發(fā)展,文化巨人手機新媒體的作用,第一要素,抓住新的信息技術革命的歷史機遇,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和人的持續(xù)改進.政府,運營商應加強對手機使用互聯(lián)網的建設與管理.首先是要提高手機短信管理系統(tǒng).第一,完善立法,從法律角度加強管理,認真執(zhí)行有關規(guī)范的短信通知服務,嚴格遵循《短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guī).政府的監(jiān)督,提高監(jiān)督渠道,包括運營商過濾不良信息,遵守商業(yè)道德提出了具體要求和實現(xiàn)技術的短消息內容的監(jiān)控和管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積極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短信,提高自己的選擇能力和免疫力.第三,加強現(xiàn)場監(jiān)督.加強對媒體的監(jiān)督,如互聯(lián)網,手機,堅決取締淫穢色情網站,手機,堅決反對傳播反動黃色信息的行為.
手機媒體作為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學校管理者共享的平臺,教師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雙主體活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體的自覺,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對象[2]的內容.移動媒體經理作為宣傳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和性質,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作用,對信息的選擇和傳播效果,振幅,強度,在輿論引導和教育功能上,特別是在娛樂審美空間上具備非常大的性能.加強主流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在實現(xiàn)高校領導的潛在功能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其他的移動媒體(如教育和校園媒體.報紙,網絡,電話,等)都不是獨立的,和裝配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但要建立一個互補的牢固的合作關系,是一種相互合作.大學管理者必須了解不同媒體的技術特點,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因為不同,相互合作,努力實現(xiàn)每一個媒體內容的整合,填補空缺,人才資源共享的互動,移動媒體和其他媒體,發(fā)揮協(xié)同效應,擴大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形成三日報道,輿論的力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手機是一把雙刃劍,機遇和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把握機遇,有效應對新時代,手機作為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也是黨和國家政策的基本要求.短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一是建立一個新的平臺,與學生的互動,二是滿足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提高學生個體的社會化過程.短信平臺在高校根據手機短信的方便和個人的使用特點,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事件通知,實現(xiàn)活動,發(fā)布信息,就業(yè)信息,發(fā)布天氣預報,信道反饋,家校聯(lián)系的橋梁,心理問題和其他功能整合,積極開展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帶來的快樂,努力營造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形成一種積極的主流文化信息.
〔1〕李巖,曾維倫,何海濤.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探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21-26.
〔2〕孫婧.有效融合:心理學架構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9(4):25-28.
〔3〕葛纓,何華敏,夏文芬.大學生手機依賴與人格特質的關系研究[J].重慶高教研究,2013(05).
〔4〕陳彥君.手機依賴的研究進程與構想[J].社會心理科學,2013(07).
〔5〕白學軍,劉旭,李馨,郝嘉佳,沈德立.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tǒng)·中國成年人人際健康素質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3(01).
〔6〕李苑文.網絡、手機成癮青少年的同伴依戀與孤獨感的特點及其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7〕劉芳.大學生手機依賴對課堂教學的不良影響及應對[J].黑河學刊,2014(01).
〔8〕姜永志,白曉麗.大學生手機互聯(lián)網依賴與孤獨感的關系:網絡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