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緊跟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進步,會計準則與稅法的差異問題越來越明顯。因為會計準則與稅法的差異導致會計人員在處理業(yè)務時受到的阻力不斷加大,所以,會計人員一定要準確了解會計準則與稅法的差異,從而才能確保會計制度以及稅法順利實行。為此,一定要加大對會計準則與稅法差異的重視力度,本文主要闡述了企業(yè)會計準則與稅法收入類稅會差異的相關內容,并合理對比了兩者的差異。
會計準則與稅法的差異問題,就納稅人而言,納稅人不單單要依法納稅,同時也要實施會計準則,進而導致納稅人的核算成本提高。就稅務機關而言,會計準則與稅法的差異問題會對納稅人的監(jiān)督帶來一定的難題。無疑,兩者的差異會對企業(yè)帶來巨大的影響,為此,一定要有效協調兩者的關系,從而確保企業(yè)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
一、總體比較
對于會計收入而言,其涉及的范圍單單是企業(yè)正常運作中所產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根據《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中的第二條可知,收入的涵義是指在正常的活動中會促使所有者權益增加,但卻和所有者投入資本沒有關聯的經濟利益的流入。就收入這一涵義可知,會計收入主要有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提供勞務收入以及銷售商品收入。同時,也可知,會計收入所涉及的范圍單單是企業(yè)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入,而并非是企業(yè)正常經營中所產生的,會造成所有者權益增加并且和所有者投入資本不相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應當當作是利得加以確定,比如,企業(yè)不能討回的應收款項以及企業(yè)所獲得的捐贈收入等等。為此,會計準則中的會計收入實質上就是狹義的收入。
對于所得稅收入而言,其所涉及的范圍包括全部的生產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入。就《企業(yè)所得稅法》來說,即使其中并沒有明確定義所得稅收入,但是,在該法律中對于應納所得稅的內容、形式、原則等都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就該法規(guī)中的第二十五條來說,明確規(guī)定了所得稅收入要包括提供勞務收入、轉讓財產以及視同銷售貨物。因此,可知,會計收入所涉及的范圍要小于所得稅法中的收入。所得稅法的收入不單單包含了會計收入,同時也包含了提供勞務收入、轉讓財產以及視同銷售貨物利得。就提供勞務收入、轉讓財產以及視同銷售貨物中的“已作壞賬損失處理后又收回的應收款項”而言,會逐漸生成所得稅法收入和會計收入永遠的差異項目。下面詳細列舉不同業(yè)務的稅會差異對比:
二、視同銷售收入業(yè)務的差異對比
會計準則的會計收入處理:企業(yè)把不是現金的資產,其中包括自產、委托加工以及外購等,用作于獎勵員工、非配給股東、抵償債務、對外捐贈等。因為非現金資產的所有權發(fā)生變化,為此,會計準則一定要根據視同公允價值銷售進行處理,同時也要明確利得以及損益。就把自身生產的產品用在同一法人實體內部機構、對外出租、固定資產、管理部門等所產生的轉移行為,由于這些所有權并沒有轉移,因此,不能認定為收入。
所得稅法收入處理:根據《企業(yè)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的第二十五條可知,當企業(yè)出現非貨幣資產交換,以及把勞務、財產等作為員工福利、樣品、廣告、贊助、捐贈等的時候,可以作為提供勞務、轉讓財產、視同銷售貨物。同時,根據《關于企業(yè)處置資產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828號)來說,當企業(yè)在資產轉移給他人時出現以下情形,由于資產的所有權已經出現變化而且并非是內置資產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該規(guī)定視同銷售來明確收入:企業(yè)用來捐贈、員工福利以及獎勵、交際所需、銷售等用途。就視同銷售收入而言,應當計入到應納稅額中。
總而言之,對于所得稅視同銷售而言,對于會計處理的手段基本上一樣,但是,依舊有以下的核算差異。第一,當企業(yè)出現非貨幣資產交換,使用賬面價值模式核算的時候,所換出的資產并沒有視同銷售來計算出損益,而是通過把有關稅費和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來核算出會計的成本。而對于稅法而言,視同銷售要核算出轉讓所得。第二,由于所得稅視同銷售業(yè)務依舊具備一定的差異,為此一定要根據稅法的相關要求對納稅進行計算,其中稅法和會計準則所具備的差異主要是因為會計準則和稅法的范圍不一致而導致的永久性差異。
三、銷售退回、折讓以及折扣的差異
銷售退回、銷售折讓的時候,稅務處理,其中包含了所得稅處理和增值稅處理,和會計處理的手段大致上是一樣的,都是在發(fā)生的時候沖減銷項稅額以及當期收入,而且銷售折扣會關聯到下面的稅法以及會計準則的差異:
會計準則處理:納稅人銷售貨物給購貨方的現金折扣,一定要根據現金折扣扣除之前的金額來明確銷售收入的金額,同時,現金折扣一定要納入到當期的損益中。對于與商業(yè)折扣相關的,一定要根據銷售折扣扣除后的金額來明確銷售收入的實際金額。
稅法處理:對于納稅人銷售給需求方的銷售折扣而言,當折扣額和銷售額在一樣的發(fā)票中標明的,應當根據折扣之后的銷售金額來核算應該繳納的所得稅,當把折扣額另外開一張發(fā)票的時候,不能在銷售額中直接扣除折扣額。
四、不征稅收入的差異
不征稅收入,實質上就是將征稅期限延長的征稅收入,不征稅收入主要包括:財政撥款、財政貼息、稅收返還、無償劃撥非貨幣性自產、行政事業(yè)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等。
不征稅收入在會計和稅法上有如下的差異:
會計處理:按會計準則規(guī)定要劃分為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在會計處理時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而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在發(fā)生時要記入遞延收益,之后根據資產的受益年限分期進入損益并沖減相關遞延收益賬面余額。
稅務處理:根據財稅[2009]87號文件,不征稅收入的確認需要有3個條件:
第一,企業(yè)一定要提供相關資金撥付的文件,同時,該文件中一定要明確規(guī)定資金的用途。
第二,對于財務部門以及相關的部門而言,一定要嚴格對資金進行管理,并制定有效管理資金的方法。
第三,企業(yè)一定要對資金的支出以及資金的數額進行獨立的核算以及統計。
如果不符合這3個條件稅務上是不能作為不征稅收入,而要作為當期應稅收入,另外確認不征稅收入后,該收入對應的成本費用是不能稅前扣除的,要在所得稅匯算清繳表上做納稅調增處理。
五、檢驗以及安裝商品的銷售收入的差異
會計準則的處理:當購買方獲得貨物并且檢驗、安裝完成之前,企業(yè)一般都不能夠確定收入;但是當安裝的流程過于簡單以及檢驗主要是因為確定合同價格而一定要采取的環(huán)節(jié)的時候,可以在發(fā)出商品以及裝運商品的時候來明確收入。
稅務處理:根據國稅函[2008]875號文的相關要求,對于需要檢驗以及安裝的銷售商品而言,應當在購買方安裝以及檢驗完商品后就可以確定收入,當安裝的流程過于簡單的時候,可以在商品發(fā)出的時候來明確收入。
對于上述的差異而言,應當是因為在確定收入的試件不一樣而導致的暫時性的差異,在銷售商品結束一個周期的時候,這種差異就會自動消除。
總而言之,會計準則和稅法對于收入的處理有著共同的地方,同時也有不同的地方。會計準則和稅法相同的地方是兩者都重視收入對于企業(yè)的影響,能夠為企業(yè)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主要體校為非貨幣以及貨幣形式。而會計準則和稅法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兩者對于收入的分類方式并不一致。企業(yè)所得稅根據收入的來源分類來表現出稅收政策的不一樣,而會計準則是根據收入的穩(wěn)定性分類來體現出企業(yè)獲利的穩(wěn)定性。但是就對于利潤的影響而言,兩者的表現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