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簫
高校青年教師如何提高教學能力
梁簫
青年教師是高校師資隊伍的中堅力量。根據青年教師的特點,結合參加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在線學習所得感受,本文試圖從高校青年教師的角色定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的改善等方面探討高校青年教師如何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能力,迅速成長為合格的高校教師。
青年教師;教學經驗;教學能力;培訓
青年教師一直是高校師資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院校辦學力度的不斷加大,青年教師的數量和比例也在不斷地增加。[1]高校青年教師是剛剛走出校門的碩士生、博士生,如何讓他們盡快找到角色定位、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能力、迅速成長為合格教師等問題成為大家關注的一個熱點。2007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該中心迎合時代發(fā)展,利用數字化和網絡平臺技術,通過遍布于全國各省市、地區(qū)的55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省級分中心和市級分中心開展高校教師的培訓工作。2007年至今,每年兩次的培訓工作主要圍繞著教育部所推出的“精品課程師資培訓項目”,以及教育部、財政部共同推出的“高校教師網絡培訓系統(tǒng)項目”,以課堂交互式集中培訓、自主性在線培訓和院校學習中心三種模式,促進優(yōu)秀教學資源的應用與共享,從而提高高校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和教學能力。作為一名高校青年教師,自2012年入職以來,有幸參加了兩次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所舉辦的培訓:一次是2012年9月-12月院校學習中心在線培訓,主要內容是“高校新入職教師的教學適應性培訓”;第二次是2015年4月在線培訓,主要是對《生物化學》、《基因工程》這兩門專業(yè)課程的課程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學習。兩次培訓,通過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使我完成了從學生到老師的“華麗轉身”,同時也在教學方面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受益頗深。
曾經是學生,如今是教師,曾經是學習知識,如今是傳授知識。剛剛告別學生時代的碩士生、博士生一走出校門,轉個身,重新以教師的身份回到學校,能否在短時間內完成角色轉換并順利地進入新的角色,是每一個青年教師都要面臨的挑戰(zhàn)。筆者在入職初期就遇到了很多困難。例如:無法很好地平衡科研與教學的關系。對于理工科的學生來說,學生時代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加科研。每天實驗室、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接觸的人與事都和實驗、科研相關,張口閉口討論的也是處理數據、發(fā)文章。這些人往往了解最前沿的研究,掌握最先進的技術,是最優(yōu)秀的學生。而作為教師,一個知識的傳播者,要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前沿資訊以及先進的技術,通過語言清晰地傳遞給學生,而且要突出重點,便于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理解。同時,還要能夠解答學生提出來的各種疑問。[1]另外,高校教師在言行上也需要注意,不能說話一副學生腔,辦事一股學生氣,生活作風自由散漫。[1]青年教師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即便是發(fā)現了問題,也不知道如何去解決。我在第一次參加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的培訓時,就選擇了“高校新入職教師的教學適應性培訓”這個項目,通過十六堂課的培訓以及各位老師的講解,使我認識到,要想快速并順利的做到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首先要對“什么是高等教育?”以及“什么是高校教師的職責?”要有較為清晰的認識。高等教育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概念,[2]它是在完成了中等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專業(yè)教育,是培養(yǎng)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活動。高校教師就是高等教育的執(zhí)行者。他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合格專門人才的重要使命。所以,剛剛走上教師崗位的青年教師除了擁有專業(yè)的知識外,還應具備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教育法規(guī)、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熟悉教育活動中的心理現象,懂得教育規(guī)律,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
一個優(yōu)秀的高校教師需要五類知識的積累,一是一般性知識,即各學科公用的科學人文基礎知識以及日常生活所必須的常識;二是本體性知識,即特定的學科專業(yè)知識;三是條件性知識,即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四是技術性知識,即教育技術技能方面的知識,例如與課程相關軟件、器材的使用,課件的制備等;五是實踐性知識,即教師在面臨多變的課堂情況時,應具備的課堂背景知識以及相關的程序性知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教學經驗。[3]近年來,新加入高校教師隊伍的青年教師絕大多數是國內非師范專業(yè)的畢業(yè)生[1],或是從國外回來的留學生。他們擁有高學歷和專業(yè)知識,缺少教育相關背景和教學經驗。因此,各高校對于新入職的青年教師都會安排各種崗前培訓,一方面讓他們迅速了解學校情況,另一方面幫助他們學習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相關知識。
然而從我的親身經驗而言,崗前培訓的作用還是有限的。我本科畢業(yè)后就出國深造,在國外完成了碩士和博士學位,很多專業(yè)知識的積累也是在國外進行的?;貒谓毯?,由于國內外在很多專業(yè)知識的描述或表達上的差異,讓我發(fā)現自己教學中最為棘手的問題就是知識結構不完整。于是,在今年學校組織參加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所舉辦的培訓時,我毅然選擇了由南京大學的楊榮武老師主講的《生物化學》和由湖南師范大學的袁婺洲老師主講的《基因工程》這兩門精品課程,對課程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兩位老師分別和大家分享了課程的建設經驗、教材選擇、課程設計、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教學方法與技巧等。其中,兩位老師也分別對課程中的難點、重點進行了示范課的演示,雖是在線學習卻猶如親臨課堂一般,一方面彌補了留學所造成的知識缺失,完善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學習了兩位教師的教學藝術,為自己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這樣的培訓方式集資源、技術、資金等優(yōu)勢于一體,[4]讓青年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課余時間以最為經濟、便捷、自主的方式去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同時,促進了優(yōu)秀教學成果的應用與共享,對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除了參與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的在線培訓,我還堅持每學期聽課五次以上、擔任兼職助教等,在老教師的“傳幫帶”下,迅速積累教學經驗。
在今年參加的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在線培訓中,主講《生物化學》的楊榮武老師和主講《基因工程》的袁婺洲老師都在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時提到了“學習興趣”這一話題?!皩W”和“教”的確是兩碼事,自己會不等于學生會,學生會不等于學生感興趣。[5]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一直都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當今的大學生多為90后,他們思維活躍,知識面廣,具有創(chuàng)造力,敢于探索未知世界。作為高校的青年教師,可以根據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利用“年輕”這一優(yōu)勢2,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剛剛進校的青年教師年紀多集中在20到30歲之間,與大學生的年齡、興趣愛好以及事物接受度較接近,課堂上的氛圍也相對融洽。其次,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很多學生都會對青年教師有一定的崇拜感,尤其是那些從國外回來的留學生老師。學生們向往他們的留學生活,對他們的學習生活都非常的好奇。青年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穿插自己的學習心得,分享自己在學習時的小竅門、自編的小口訣,甚至是自己在學習時犯的小錯誤等。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掌握課程的知識點、重點與難點,也能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向往。第三,將自己已完成或是正進行的前沿研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在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中,枯燥的知識點和無味的教學方法往往會讓學生失去聽課的興趣。適當地加入前沿科學研究的實例,可以很好地調節(jié)課堂的氣氛。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達到了,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就有所增強了。
在高等教育中,青年教師作為師資隊伍的中堅力量,必須要快速轉變角色,不斷完善自我知識結構,在利用自身優(yōu)勢的同時,緊跟專業(yè)發(fā)展前沿,重視綜合型教學,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能力,迅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
[1]柳薇.高校青年教師如何提升教學能力[J].時代教育,2007(7):1-2.
[2]王建華.什么是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2(9):1-6.
[3]張慧敏.完善知識結構做學者型教師[J].學苑教育2011(7):21.
[4]許河峰.借力師資網絡培訓平臺提升高等教育教學水平——參加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專題培訓的體會[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3(11):83-85.
[5]馬娟.把握研究前沿提高《物理化學》教學質量[J].廣州化學,2014(10):229-230.
責任編輯:蘇航
G650
A
1671-6531(2015)15-0113-02
梁簫/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講師,博士(上海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