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凡
(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近代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1864~1912)祖籍嘉應(yīng)鎮(zhèn)平(今廣東蕉嶺),出生于臺灣,光緒年間進士,授工部主事。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清廷割臺灣給日本,丘逢甲捐家資組織義軍抗日,后兵敗內(nèi)渡。先定居鎮(zhèn)平,后講學于潮州各書院,為更好地開民智養(yǎng)人才,1900年秋在汕頭創(chuàng)辦“同文學堂”,傳播新學。1906年“由汕進省,仍專注于振興學務(wù)。任全省教育會長、兩廣學務(wù)公所議紳,兼廣州府中學堂及兩廣方言學堂監(jiān)督。及廣東省諮議局成立,復被舉為議長”[1]418,在廣州度過了最后的崢嶸歲月。[2]民國成立,丘逢甲以廣東全省代表身份赴南京參加籌建臨時中央政府,被推舉為參議院議員。1912年初,扶病南歸,隨即病故。
丘逢甲內(nèi)渡居粵18年,但自1906年到廣州任職至1912年去世,在廣州居住不過7年時間,加上之前往返潮汕與廣州之間,在羊城時間并不長,但他“愛其風土人物將長為鄉(xiāng)人”,對廣州有著深厚的感情。丘逢甲詩集《嶺云海日樓詩鈔》1 700 多首詩中,寫及廣州的有60 多首,詩中傾注著他對廣州和廣府文化的深情,記載描摩著廣州的歷史勝跡、民俗風情、人物特產(chǎn),承載著厚重的廣府文化。這里將丘逢甲寫及廣州的詩詞稱為“丘逢甲廣州詩詞”,發(fā)掘其文化內(nèi)涵,揭示詩中蘊含和承載的廣府文化,以期更好地解讀丘逢甲詩歌的文化特色,復原今天或已湮沒的近代廣府文化,也能因其詩而更好傳播廣府文化。
遺跡是歷史文化積淀的見證。丘逢甲廣州詩詞大量吟詠廣州歷史文化遺跡,歌頌廣府文化的開拓者和創(chuàng)造者。詩中寫得最多的廣州歷史文化勝跡便是越秀山上的鎮(zhèn)海樓與越王臺,登臺或登樓都是憑吊“嶺南始祖”趙佗。
趙佗是廣府文化的開拓者,也是廣州文明史最早的書寫者,寫下廣州歷史文化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委派主將任囂、副將趙佗平定嶺南,秦在嶺南設(shè)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南??は略O(shè)番禺、博羅、龍川、揭陽四個縣。秦二世繼位后,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南海郡尉任囂切斷與中原的交通,自己經(jīng)營嶺南。公元前208年,任囂病重,任命趙佗代他行使南??の韭殑?wù)。秦滅后,公元前203年,趙佗起兵兼并了桂林、象郡,在嶺南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自稱“南越武王”。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陸賈出使南越國,勸趙佗歸漢,趙佗接受漢朝封給自己“南越王”稱號,臣服漢朝。到呂后時期,呂后懷疑趙佗謀反,趙佗宣布脫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漢文帝時期,趙佗又在陸賈的說服下歸漢,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享年約一百歲。他的后代繼續(xù)做了四代南越王,一直到公元前111年,南越國才為漢所滅。[3]2-7
鎮(zhèn)海樓在廣州市北越秀山上,越秀山也稱粵秀山,即廣州本地人所謂觀音山。鎮(zhèn)海樓是明朝洪武初年,永嘉侯朱亮祖所建,樓高五層,因而也稱五層樓。
鎮(zhèn)海樓作為廣州標志性古建筑,丘逢甲每次登樓眺望廣州,厚重的歷史在他筆下舒卷自如,如《鎮(zhèn)海樓二首》:
獨上層樓唱越風,尉佗城郭夕陽中。九州南盡馀滄海,萬里秋高作寓公。旌節(jié)雄藩秦塞改,衣冠故國楚庭空。倚樓欲寫興亡感,依舊江山霸氣雄。
高踞仙城最上頭,萬方多難此登樓。金湯空抱籌邊略,觴詠難消弔古愁。絕島風塵獅海暮,大江云樹虎門秋。蒼茫自灑英雄淚,不為憑欄憶故侯。[1]35
以“興亡”寫趙佗開城雄踞一方的歷史,歌頌廣州雄麗江山。歷史的風煙已然消散,而自己登樓弔古,趙佗能成就一番事業(yè)而自己卻“空抱籌邊略”,不為“故侯”即建鎮(zhèn)海樓之朱亮祖,而是為自己空灑英雄淚。
“秦漢河山勝國樓,蒼茫云物望中收”[1]247,“霸氣消沉剩此樓,倚欄坐看瘴云收。三江東下朝炎海,五嶺南趨控廣州?!保?]247屈大均《廣東新語》云:“廣州背山臨海,形勢雄大,有偏霸之象。是樓巍然五重,下視朝臺,高臨腰翅,實可以壯三城之觀瞻,而奠五嶺之堂奧者也?!保?]9廣州壯麗的江山和地理位置之重要,秦漢時趙佗可以成就霸業(yè),在鎮(zhèn)海樓上一切可盡收眼底,而一切又讓丘逢甲對廣州的歷史浮想聯(lián)翩。
丘逢甲廣州詩詞中多次抒寫的另一重要的歷史古跡便是越王臺。
潦倒天南客,登臺弔尉佗。[1]39
蕭瑟秋心付五羊,尉佗臺上作重陽。[1]225
一發(fā)青山殘照里,尉陀臺上望中原。[1]215
南武城邊暮角哀,蠻夷大長剩孤臺。只應(yīng)海日荒荒色,曾照當時左纛來。[1]319
思舊事,登臺弔古,五羊城北。椎結(jié)雄稱南武帝,抱孫左纛朝儀赫。[1]235
越王臺故址位于越秀山上,相傳是漢朝時,南越王趙佗朝漢之所。丘逢甲“十年三度此登臺”[1]218,既是憑吊趙佗,又是抒發(fā)自己忠心愛國的情懷。他熱情洋溢地歌頌這位嶺南歷史文化的開拓者:
終筑朝漢臺,未預誅秦會。呂雉不能臣,偉哉南武帝。[1]155
趙佗能為統(tǒng)一全國而臣服漢朝,并筑臺朝漢,有愛國、顧全大局的勇氣;但當呂后疑其有二心時,他便自立稱帝,更有威武不屈的傲氣,這正是丘逢甲最敬佩之處,也是丘逢甲認為趙佗留下的對后人影響最大的人文精神。丘逢甲詩中廣州的歷史古跡還有《九眼井》:
南粵王所鑿,王飲而壽。今尚存。
歌舞岡前汲道新,閉關(guān)容作老夫臣。陳亡項滅韓彭死,只許君王是壽人。
鑿井秦人老塞煙,抱孫雄踞海南天。江山不改遺民盡,獨坐秋風自品泉。[1]34
詩中記載了九眼井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南越王趙佗長壽百歲,第二代王由其孫繼承的史實。
《鮑姑祠》寫另一位廣州先賢鮑姑。鮑姑即西晉開創(chuàng)嶺南道教流派的煉丹家葛洪之妻、中國醫(yī)學史上最早的女炙學家,醫(yī)術(shù)高明。鮑姑祠相傳是鮑姑之父——南海太守鮑靚于廣州越秀山南麓所建,當時稱越岡院,明朝以后改稱“三元宮”。[3]8-13“滿目江山海氣陰,鮑姑祠畔客登臨。欲尋越進岡頭艾,多恐神龍病已深?!保?]35廣州傳說鮑姑是嶺南中醫(yī)名家,曾用艾條煙熏治好了一位因臉上長滿贅疣而要自尋短見姑娘的病。
丘逢甲廣州詩詞由寫歷史文化勝跡而寫廣府先賢,趙佗的開拓創(chuàng)新、英勇果敢、愛國而有擔當,鮑姑等的務(wù)實精干,這些精神文化經(jīng)過千百年來的傳承,已經(jīng)積淀為廣府特有的人文精神。
“不同的文化,是不同生命存在的表現(xiàn)形式”[5]序,丘逢甲廣州詩詞飽含深情地描寫廣州的風土人情民俗,再現(xiàn)清末民初廣州的社會風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節(jié)俗活動,展現(xiàn)了濃郁的廣府文化特色。
珠江是廣州的母親河,清末民初珠江兩岸與江上仍住著重要的水上居民——疍戶,疍戶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不少女子淪為娼妓。是時江上夜景頗似秦淮,據(jù)梁九圖《十二石山齋詩話》載:“娼樓妓館,所在多有,吾粵府城以水面為優(yōu)。水面數(shù)處,復以迎珠街為最。迎珠在南門外官渡頭,俱浮家泛宅,鱗次櫛比如巷曲,可通往來。”這些珠江上的“浮家泛宅”便是娼妓所居之花艇,光緒年間,花艇多移到大沙頭一帶。[6]10自1898年法國租借廣州灣之后,廣東成了法國的勢力范圍,珠江表面上仍是當時廣州繁華之地、時妝流行的前沿,燈紅酒綠風月無邊,實際上是在外國人的控制之下,因而丘逢甲懷著沉痛的心情描寫珠江風月。
窄袖輕衫裝束新,珠江風月漾胡塵。誰知寵柳嬌花地,別有聞歌感慨人。[1]36
馬鞍山頭紫云起,脂香粉膩珠江水。英雄兒女滿襟淚,只合王郎為情死。江頭日日呼畫船,珠歌翠舞年復年。安知海上東風起,摧花折柳塵迷天?!钢榻湃辗夯常ü庹蘸:2粔m。[1]37
璧月秋江歌舞新,滿船花氣蕩香塵。趙佗死后無英物,收拾江山付美人。[1]40
珠江花艇上的珠娘不少是賣藝不賣身,一些光顧的來客“開廳頓艇”也只為聽歌論文。正如中國歌妓對于宋詞的貢獻,廣州地區(qū)民間曲藝的突出品種粵謳最初就產(chǎn)生于此。嘉慶、道光年間,廣州文士馮詢、招子庸、邱夢旗等,常游于珠江,在花艇上聽曲飲酒、談詩論文,他們在明末清初盛行的咸水歌、木魚歌、龍舟歌、南音等說唱曲藝基礎(chǔ)上,融合了北方民間說唱“子弟歌”“南詞”之長,創(chuàng)制出新曲藝。這種新曲藝在韻文基礎(chǔ)上,使用粵語方言,加上感嘆襯字,音韻押尾,形成地方特色濃郁的民間方言文學新品種,著名的作品集有招子庸《粵謳》。文人創(chuàng)作的粵謳經(jīng)珠娘唱旺,逐漸在粵語方言區(qū)流行開來[6]11-13,直至近代粵謳傳唱猶盛。丘逢甲《羊城中秋》寫“大江東去連滄海,且聽珠娘發(fā)棹謳”[1]38即是寫珠江上流行的粵謳。在《歸粵十四年矣愛其風土人物將長為鄉(xiāng)人詩以志之》寫廣州珠江:
一曲清江幾畫樓,水松陰里暑全收。孟嘗去后珠仍海,宋璟來時瓦此州。萬斗量花持互市(凡買素馨茉莉花,皆以斗計),十年種果等封侯。粵謳聽久吾能解,拼已將心與解愁。[1]251
這里記載的“粵謳聽久”,可知粵謳在當時的流行程度,已是珠江上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和社會風情。
丘逢甲詩中還描寫了“花城”廣州老百姓買花以斗計的民俗,詩中注所謂“素馨茉莉花”并非茉莉,而是素馨花,狀如茉莉。屈大均《廣東新語》稱“珠江南岸,有村曰莊頭,周里許,悉種素馨,亦曰花田?!蜕娼I以歸,列于九門,城內(nèi)外買者萬家。然花宜夜,乘夜乃開,上人頭髻乃開……夏月花多,瓊英狼藉,入夜?jié)M城如雪,處處皆香。信粵中之清麗物也?!保?]64可知廣州人對素馨花的喜愛。此花現(xiàn)已基本上不可見,但丘逢甲為我們記載了廣州名物,讓人神往。
關(guān)于廣州的節(jié)俗民風,丘逢甲廣州詩詞著力描寫廣州南海神廟波羅誕的盛況。
紅棉二月花,廟瓦朱璘璘。斑斑兩銅鼓,神威藉而伸。雄鳴雌輒應(yīng),奔走百粵民。東風吹萬艘,打槳波羅春。神壽知幾何?云是神誕辰。香煙靄高空,廣庭雜羞珍。魚龍進百戲,曼衍何侁侁。是時廟市集,延語爭蠻銀。泥雞繪丹彩,妙若能鳴晨。終歲婦孺工,罄售未浹旬。年年荷神庥,近廟民不貧。[1]320-321
為何南海神波羅誕在二月丘逢甲不得而知,但他詩中記載了南海神的重要性以及歷代君臣對南海神廟祭祀的重視:“自粵隸版圖,歷代修明禋。豈惟司潮汐,澇旱關(guān)喜嗔。有時特告祭,天子命大臣?!?/p>
南海神廟建于隋開皇十四年(594),唐武德貞觀年間,朝廷正式定制,每年祭五岳、四瀆、四海,并規(guī)定廣州都督刺史為祀官就近祭祀南海神。唐開元十四年(726),唐明皇派太常少卿張九齡到廣州祭南海神,開創(chuàng)皇帝派重臣前往祭南海神的先河。[3]36-37除了歷代帝王重視外,廣州當?shù)乩习傩諏δ虾I竦募漓敫球\而隆重,他們將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一至十三稱為波羅誕,即南海神誕,波羅誕是廣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最大的民間廟會,也是現(xiàn)今全國唯一對海神進行祭祀的活動。它是珠三角地區(qū)最具影響力的民間廟會,蘊含了廣州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民間文化元素。
丘逢甲詩中描寫了波羅誕祭祀南海神的場面、廟會魚龍燈會游戲,廟市波羅雞的惟妙惟肖和搶購一空,都讓人如臨廟會之中。詩中還描寫了南海神廟滄海桑田的變遷,以及文化名跡:碑林和浴日亭,浴日亭石碑上蘇東坡的題詩。碑林和浴日亭至今都還很好地保留著。丘逢甲在《戊申廣州五月五日作》還寫到廣州端午賽龍舟的習俗。
南風吹沙何烈烈,摶摶大地瓦解裂。如山火云勢巋嶻,欲雨不雨天益熱。照眼榴花作午節(jié),江上水嬉武可閱,打鼓鳴鉦角優(yōu)劣。使船如馬馬化龍,飛龍回頭笑跛鼈,百里橫江渡纔瞥。[1]255
用雄豪筆力寫出了廣州地處炎州之熱和當?shù)厝酥榻慅垔Z錦的開闊場面。
丘逢甲描寫廣州民情風俗的詩詞展現(xiàn)了清末民初廣州人的生活方式,體現(xiàn)了濃濃的廣府文化特色。
丘逢甲廣州詩詞中多次出現(xiàn)的另一文化名跡便是廣州南園。南園是廣東最早的詩社,也是廣府詩詞的源頭。廣州南園原址現(xiàn)在很多廣州人都不甚了了,有的認為是廣州四大酒家之南園酒家所在地,有的認為已不可確考了[4]72,但丘逢甲的《南園感事詩》序?qū)Υ俗髁嗣鞔_的記載:
南園在文明門外,水木明瑟,為前明粵中前后五子賦詩高會地。后人即供俎豆于舊壇坫間。旁有宋三忠祠……其旁復有廣雅書局,皆南園地拓也。兩廣
學務(wù)處已借以治事。廣東學務(wù)公所仍之。[1]274
丘逢甲對周圍環(huán)境作如此描寫:“玉帶河邊萬柳絲,跨河樓閣郁參差。”[1]218“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怪石參差地足容……半池新水花初落,舊壁殘題蘚未封?!保?]221可知當時南園橫穿玉帶河,有山水園林之勝。這可作為廣府詩壇研究的重要確證。
南園作為詩社,主要在明朝。明洪武間,有王佐、孫蕡、李德、趙介、黃哲五人結(jié)社酬唱并建抗風軒以接四方名士,啟有明一代之詩風,使嶺南詩風為之一振,后人稱“南園前五子”。到嘉靖年間,又有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李時行、吳旦復在南園舊址,續(xù)南園詩社之風雅,在沉寂下去的嶺南詩壇重新高張大纛,在海內(nèi)蜚聲一時,稱“南園后五子”。直到明崇禎末年,一時傷時愛國之士,在南園飲酒賦詩,陳子壯、陳子升、歐必元等被稱為“南園十二子”,又稱為“南園后勁”,后又有許多志同道合者加入,這一班詩人在明亡后,或殉國或遁入佛門,都是忠烈貞潔之士。[4]70-71清末,番禺梁鼎芬與姚筠、李啟隆、沈澤棠、吳道镕、汪兆銓、溫肅、黃節(jié)共8 人,于辛亥閏六月十七日,聚于抗風軒,重開“后南園詩社”,號召振興廣東詩學。與會者百數(shù)十人,姚筠、李啟隆作畫,梁鼎芬、汪兆詮、黃節(jié)等賦詩。[7]
丘逢甲《南園感事詩》序記載了南園詩社的重要活動——詩鐘之會:
前后在事諸子,暇輒為詩鐘之會。當其寸香甫燼,鐘聲鏗然,斗捷夸多,爭執(zhí)牛耳。復創(chuàng)為表格,以積分法高下之。體制雖纖瑣乎而與會者皆興高采烈,以為此樂不減古人。年來傷離嘆逝,意興非昔,然其事尚不輟至今。[1]274
可知廣州南園詩社歷時500 多年風雅不斷。
一代風騷起海湄,千秋忠憤?;撵?。興亡并作斜陽色,如此江山合賦詩。
五百年間幾劫灰,南園非復舊池臺。溶溶玉帶河邊水,曾見張喬照影來。[1]275
丘逢甲詩中南園的“張喬”便是明末曾侍陳子壯等南園諸子聯(lián)吟酬唱、才色傾動廣州城的歌伎。張喬(1615~1633年),字喬婧,號二喬,原籍蘇州,明萬歷四十三年生于廣州,死于崇禎六年,年僅19 歲。她敏而好學,能歌曲,善彈琴,工畫蘭竹,尤好詩詞,更兼心性高潔,南園十二子每逢聚會,必請張喬侍飲,張喬詩詞創(chuàng)作水平也因與諸詩人游而不斷提高,死后葬于白云山麓,當時文士出資在其墓周圍種上百株花,被稱為“百花?!?。有詩詞《蓮香集》傳世。[8]南園的影響與對詩人的培養(yǎng)由此可見一斑,這也是南園史上文化韻事,丘逢甲在《南園對月》一詩再次吟詠此事“南園一片娟娟月,曾照詩人更美人。窮海未應(yīng)人物盡,中天還見月華新?!保?]22南園詩社人才輩出,丘逢甲《二十三疊韻學使所居為南園豹君方伯與新學使沈君子封皆能詩》寫“飛虹又跨隔河樓,盡把南園古跡收。五夜德星占上界,一時名士聚南州”[1]253,都是對廣州詩壇風雅不斷,人才輩出的盛贊和謳歌。
丘逢甲廣州詩詞多次描摩廣州的風物名產(chǎn)、名勝景觀,抒發(fā)他對廣府文化物產(chǎn)的喜愛。
“嶺南荔子甲天下”,荔枝是丘逢甲的至愛,自謂“每將佳果比佳人,自笑多生與種因”[1]258,特別是寫到廣州增城荔枝名種掛綠:
天生尤物本消魂,更取增城掛綠論。一種天然好風格,西施初出苧蘿村。
紫瓊膚孕碧瑤漿,色味雙佳更帶香。若援牡丹花史例,荔枝原是果中王。[1]258
他認為荔枝應(yīng)是果中之王,將增城掛綠荔枝比作中國四美之首的西施,評價可謂高矣。丘逢甲筆下之廣州荔枝不僅品種好而且品種多,當?shù)貜V為種植產(chǎn)量極豐?!独钕嫖?啟隆)邀同雪澄、實甫、陶陽二子上涌村啖荔枝作》這樣描寫:
東村有荔枝,西村有荔枝,南村有荔枝,北村有荔枝……是時荔枝半生熟,青紅滿眼光陸離。荷包太早桂味遲,五月黑葉方垂垂。采之滿筐出供客,更令飽飫兼僮廝。[1]257
他還將福建、廣東荔枝與四川荔枝作比較:
維閩與粵荔枝國,各有佳品因時宜?!疑陂}長僑粵,有荔枝處皆嘗之。平生嗜荔如嗜色,情人之眼皆西施。……奈何玉環(huán)不自愛鄉(xiāng)味,坐令蜀產(chǎn)稱珍奇。蜀荔之佳萬萬遜閩粵……[1]257
認為廣東、福建荔枝遠勝四川。
丘逢甲廣州詩詞除吟詠廣州名產(chǎn)外,還寫及不少廣州文學景觀。有《秋晚過三君祠》“濛濛城郭倚斜曛,十萬人家半暮云。草木變秋連五嶺,文章憎命弔三君”[1]313?!叭奔从莘㈨n愈、蘇軾,三君祠在廣州越秀山,是張之洞督粵時祭祀虞仲翔、韓愈、蘇軾所建。上有張之洞題廣州越秀山三君祠兩副對聯(lián):
江湖忠悃三遺事;嶺表人文百世師。
海氣百重樓,豈謂浮云能蔽日;文章千古事,蕭條異代不同時。
丘逢甲還多次寫到廣州白云山。
東風一笑登高去,云白峰青萬里情。
披云來尋鄭安期,卓錫兼尋景泰師。[1]292
袖君詩入白云去,吟向白云山上頭。[1]223
鄭安期是先秦方士,曾在廣州白云山一帶行醫(yī)賣藥,傳說某年瘟疫流行,為拯救民眾,他在山上采仙草九節(jié)菖蒲時失足墜崖,駕鶴成仙。為了表達對鄭安期的感激和敬仰,人們在其飛升處建了“鄭仙祠”,又以飛升之日為“鄭仙誕”,在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五日登山拜祭,同時采集菖蒲、澗中沐浴、祈求身體強健,這些活動逐步演化成廣州地區(qū)的一個重要民俗。
廣州大學曾大興教授認為“景觀的思想內(nèi)涵或文化意蘊,往往是由文學賦予的”[9]。文學景觀“比普通的景觀多一層文學色彩,多一份文學內(nèi)涵。一個景觀之所以能夠成為文化景觀,除了它的自然屬性,還有人文屬性;一個文化景觀之所以能夠成為文學景觀,在于除了它的人文屬性,還有文學屬性”[9]。景觀如此,地方特產(chǎn)也如此,“嶺南荔枝”與廣州名勝一樣因其文學性,而具有豐厚的思想內(nèi)涵,人們得到的人生感悟、啟示和聯(lián)想更深遠、更豐富。丘逢甲對廣州名物、名勝的描寫,賦予或增加了廣州物產(chǎn)、名勝更多的文化和文學內(nèi)涵,使廣府文化更加深厚和生動。
丘逢甲廣州詩詞承載著厚重而豐富的廣府文化,歌詠廣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歷史文化的開拓者,再現(xiàn)廣府人生命的存在形式,盛贊廣府詩壇和人才的生生不息,揭示廣府開拓創(chuàng)新、英勇果敢、有擔當和務(wù)實的人文精神,表達了對廣州名產(chǎn)和名勝的喜愛之情。丘逢甲廣州詩詞因其文化特質(zhì)而更為深刻和厚重,廣府文化也因丘逢甲詩詞而增添了文學色彩,得到更好的傳播。
[1]丘瑞甲.先兄倉海行狀[M]∥丘逢甲.嶺云海日樓詩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何國華.愛國志士丘逢甲在廣州[EB/OL].(2005-08-08).http://www.guangzhou.gov.cn/node_2230/node_437/node_439/node_618/2005-08/112346494963518.shtml.
[3]胡榮錦.開風氣:嶺南先賢[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
[4]陳荊鴻.嶺南名勝記略[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5]裘仁,林驤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
[6]廣州市越秀區(qū)文聯(lián).廣州越秀古街巷:第六集[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
[7]金葉.南園余韻風雅不絕[EB/OL].(2008-04-20).http://www.360doc.cn/article/161879_4793363.html.
[8]黃淼章.曾見張喬照影來[M]∥張喬.蓮香集.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5.
[9]曾大興.文學景觀研究[J].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