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學院民俗課題調(diào)查組
(文山學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文山市壯族土支系傳統(tǒng)婚俗考察報告
—— 以德厚鎮(zhèn)鐵則村民委下期烏村小組為例
文山學院民俗課題調(diào)查組
(文山學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文山市壯族土支系的傳統(tǒng)婚禮由傳媒、給豬禮錢、定親、結(jié)婚4個程序構(gòu)成,其中的結(jié)婚儀式歷時3天,男方家需要置辦酒宴4席??疾旖M通過實地全程考察壯族土支系“搭頭土”的一場傳統(tǒng)婚禮,從民俗學的角度,真實地記錄并分析了每個程序的內(nèi)涵,以期為后人保留這方面的第一手資料,給壯族以及其他民族了解和認識“搭頭土”的傳統(tǒng)婚俗提供參考。
壯族;土支系;“搭頭土”;傳統(tǒng)婚俗
壯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56個民族中人口僅次于漢族的第二大民族,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表明,有16926381人,絕大部分居住在廣西,云南則以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文山州)最多。文山州現(xiàn)有壯族約120萬人,分為3個支系:沙、儂、土支系。其中沙支系人口約30萬,儂支系人口約70萬,土支系人口約20萬,州內(nèi)的土支系主要分布在文山、硯山、丘北、廣南、馬關、麻栗坡、西疇7個縣(市),全州只有富寧一縣沒有土支系。雖然土支系在文山的壯族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但其傳統(tǒng)婚俗明顯有別于其他兩個支系,具有鮮明的特色。為此,有必要對其進行專項考察,通過文本、圖片、影像等方式,給后人留下這一支系傳統(tǒng)婚俗方面的記錄,以供后人了解和認識這一支系的嫁娶民俗。
據(jù)文山市壯學會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本市現(xiàn)有的土支系按服飾、語言的差別又可分為6個小支系,其中“搭頭土”分布在120個自然村,“尖頭土”分布在79個自然村,“平頭土”分布在42個自然村,“偏頭土”分布在24個自然村,“白土族”分布在4個自然村,“花土族”分布在7個自然村。由此可知,在土支系中,“搭頭土”所居住的自然村是最多的,所以此次的考察活動,就選定土支系中的“搭頭土”作為對象,具體到自然村,則以德厚鎮(zhèn)下轄的鐵則村民委下期烏村小組為個案進行。
鐵則村位于德厚河的源頭,德厚河是文山市區(qū)盤龍河的干流,鐵則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出產(chǎn)水稻。下期烏村小組現(xiàn)有87戶人家,共計352人。在清朝末期,由于戰(zhàn)亂,有苗族遷入,發(fā)展到13戶。后來苗族陸續(xù)遷出,到1998年已經(jīng)全部遷走,搬遷到河對門居住,現(xiàn)已自成一村,稱為對門寨,所以下期烏村就成為一個全部是土支系居住的典型的壯族村寨。村子后有山,前有河流,綠樹成蔭,良田成片。近幾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后本地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各個民族之間的交流也在進一步擴大,年輕一代的婚配對象已經(jīng)不局限于本民族,與周邊的漢族、苗族、彝族、回族都有通婚,但還沒有發(fā)現(xiàn)與壯族儂支系的通婚現(xiàn)象?,F(xiàn)有人口中只有9人不是土支系,均系嫁到本村的其他民族,男性則全部是土支系。當下打工潮的興盛也直接影響到下期烏村,村里的青壯年多數(shù)外出打工,有的甚至是舉家外出,每年在80人左右。所以村里每逢婚喪大事,操辦起來就顯得人力不足,加上受到本地漢族和外地城市的時髦婚俗影響,婚禮儀式也逐步從簡。遇有新人結(jié)婚,一般只在村里辦一天兩餐,請親朋好友來參加,個別的直接到餐館訂酒席辦一餐了事,完全沒有了傳統(tǒng)婚俗沿襲的三天四席的規(guī)模。所以現(xiàn)在的年輕人已經(jīng)很少知道過去是如何舉辦婚禮、婚俗儀式中有哪些環(huán)節(jié),每個儀式背后蘊含著什么內(nèi)容。長此以往,必然導致這方面的資料缺失,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傳。當然,如果從一個民族的發(fā)展角度看,大而言之,整個壯族婚俗的與時俱進肯定是好事;小而言之,壯族中“搭頭土”婚俗的變化也是好事。我們此次考察傳統(tǒng)婚俗的目的,絕對不是要一味地“復古”,而只是想讓后人知道這個民族婚俗曾經(jīng)有過的那些必須的儀式,以及這些儀式背后的內(nèi)涵。
在文山市壯學會、下期烏村小組長的全力協(xié)助和配合下,以該村為一對年輕人舉辦的傳統(tǒng)婚禮為契機,文山學院藝術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人文學院的部分教師組成考查組,專門就其傳統(tǒng)婚俗進行了考察。此次結(jié)婚的新郎叫羅應,25歲,壯族,在文山市中天世紀房地產(chǎn)公司上班;新娘叫陸君芳,24歲,富寧人,瑤族,兩人系自由戀愛。據(jù)羅應的父親羅啟健介紹,舉辦這次婚禮共準備了3頭肥豬,260條魚,40斤雞蛋,80斤雞爪,40斤豬肝,在下期烏村設34桌酒席待客。預計總支出在15000元左右,預計彩禮收入在14000元左右。
2014年1月11~12日,文山學院考察組一行7人,認真觀看了這場婚禮最后一天所舉行的各項儀式,并分組訪問了村里有名望的寨老和村里的文化名人,以文本、圖片、錄像、錄音4種方式記錄下了這場嚴格按照傳統(tǒng)婚俗來舉辦的“搭頭土”婚禮。
過去“搭頭土”的壯族青年男女一般通過農(nóng)閑時候的訪親串寨、農(nóng)忙時節(jié)的彼此幫工、節(jié)日期間的對歌、村寨媒人的介紹等方式認識,如果男女雙方彼此都有好感,就由男方帶女方去見自己的父母。女方第一次上男方家時,男方家長一般會給女方見面禮,男方的父母如果對女孩子滿意,就請媒人去說親。在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媒人討要到女方八字,帶回交給男方家去請算命先生“合八字”。若男女雙方的八字相合,就可以挑選成婚吉日,由媒人把婚期轉(zhuǎn)告女方家,順利進入“傳媒”這一程序。所以“傳媒”這一程序的內(nèi)在含義,其實是由媒人將男方家所定下的婚期傳遞給女方家,以便女方家做相關的準備。對一對新人而言,則意味著兩個家庭都認可了這門婚事,可以期待著一段美好姻緣的開始。
屆時,媒人帶著一對紅糖到女方家提親,若女方家同意,則收下紅糖,并約定給禮豬錢的時間,錢財?shù)亩嗌僖话闶潜日胀逯械仁杖爰彝サ囊?guī)矩而定。若女方父母不同意,則請媒人把紅糖退回男方家,以這樣的方式委婉地表明這門婚事告吹。
這一程序是擇一吉日,于上午時分由兩個媒人帶上禮品送去女方家。禮品為一只雞,一籮筐粑粑(共22塊),一籃米(30斤左右),一對紅糖,1~2包水果糖,一對蠟燭,一封爆竹。到女方家后,要將所帶去的禮品擺放在女方的神龕上獻祖。女方家則邀請本家族的長輩到家里,告知喜訊,并在中午備酒席,招待媒人和家族長輩。酒席結(jié)束后,女方家回贈男方家稻谷一籃,請媒人帶回。在此項程序中,最重要的其實是由媒人把置辦酒席時所需的禮金(一般是當時一頭肥豬的價錢)交到女方的父母手上。若女方的父母接受了禮豬錢,則表示對錢財?shù)臄?shù)目無異議;若不接受,則表示禮豬錢不到位,由媒人把需要補足的數(shù)目轉(zhuǎn)告男方家,下次再來補足。此次羅啟健家準備的禮豬錢是16660元,本村目前的規(guī)矩是以10000元為基數(shù),后面的數(shù)字帶6,以表示吉利。
由媒人、家族長輩6~8人,帶一只雞、一塊肉、兩籃粑粑(62塊)、50斤(即一斗)糯米、50斤大米、1~2包水果糖或甜食、兩對蠟燭、一封爆竹、兩瓶酒和訂親錢60元;媒人把男方家?guī)サ呢斘飻[放給女方家過目,若符合傳統(tǒng)禮儀的規(guī)定就收下,然后女方家給先祖獻飯。媒人一行需在女方家住3 天2夜,主人家負責招待中餐和晚餐,共4餐正餐,并請親戚好友前來參加喜宴。女方家族的叔、伯則邀請媒人等吃早點、晌午。借此機會,可以增進雙方親屬的認識和了解,提出各自對婚事的建設性意見,以便及時傳達給男方家。
中午和晚上,由男、女雙方歌手對唱“訂親歌”等本民族的民歌,其內(nèi)容主要是頌揚女方父母辛辛苦苦把女兒撫養(yǎng)成人。典型的唱詞如“小時像棕桿,一天包三回;小時像柳兜,一天抱三次。兒女長大要成家,樹大發(fā)枝椏,兒大找伴侶;鳥覓食轉(zhuǎn)山,兒尋伴串寨”。
第三天,女方家要回送4塊粑粑和一對紅糖給男方家,由媒人負責帶回。
(一)第一天
娶親:男方家找2~4人作伴郎(該民族對伴郎的選擇沒有嚴格要求,已婚的男子也可以充當),于結(jié)婚當日上午,帶一塊肉、一包糖和一封爆竹到女方家接親。到女方家門口要先放爆竹,待到女方家出門迎接后才能進家。女方家需準備菜飯一桌,先給祖先獻飯,然后請家族男子陪伴郎一同吃飯,吃飯的過程中要盡量把伴郎灌醉,席間女方的家長坐上席,伴郎則要伺機在飯桌或廚房“偷盜”女方家的碗筷等餐飲器具帶回男方家。
女方家給女兒置辦的陪嫁物,一般情況是紅柜子兩個、被子一套,蚊帳一籠和給男方家老人的服飾一套。
送親:送親隊伍的女儐人數(shù)約20人,主要是要好的伙伴和家族的婦女,其中有兩位是伴娘,她們要隨時陪伴著新娘。男儐(親客)人數(shù)約20人,主要是家族內(nèi)的男性和比較要好的鄰居。
出門前女方家人要為新娘精心打扮,打扮好后,專門擺一桌飯菜,舉行新娘與家人道別儀式,以示孩子正式出嫁。
伴郎一般用肩挑的方式(有時也用人扛或馬馱)把女方的陪嫁禮物帶上,接上新娘的送親隊伍到男方家,親客隨后跟來,途中伴娘要送兩個粑粑給伴郎,算是認“陪郎”。
送親隊伍到來時,要在男方家門口放一封爆竹,男方家人聽到爆竹響后出來迎接。
進門后,男方家在客廳大門用線拴上4個草墩放在門檻上,正堂燒一盆旺火,在客廳祖宗席位前擺飯菜獻祖,客廳兩邊掛鏡框,送親隊伍需要踢開草墩才能進門,進入大廳(堂屋),伴郎用在新娘家“盜”來的餐具盛飯,給送親隊伍充饑。隨后舉行新郎和新娘拜堂儀式:拜天地。拜天地時,需要為新郎和新娘各備一床草席,新郎和新娘則爭搶草席,看誰先壓在上面,寓意是先壓在上面的人今后可以主事管家。在送親的隊伍中,還必須有專門的壓床的人員,一般為4~6人,離婚的人不得參與,壓席人員坐在堂屋中吃飯,不用桌子,而是用盆,盆上兩碗菜,盆下還有兩碗菜,吃完上面的,再把盆下的兩碗拿出來吃,以此表示吃了還有。
儀式結(jié)束后新娘、伴娘和送親隊伍入新房,當晚新郎和新娘不同房。
男方家置辦酒席招待送親隊伍和客人,并安排遠方親戚、來賓住宿。晚上則由村寨的男歌手與送親歌手對唱“開門調(diào)”等本族民歌。村里的小伙則三五成群到有“僕哨”(姑娘)住宿的人家去對唱情歌;同樣,村里的姑娘也組隊到有“僕冒”(小伙)住宿的人家對唱情歌。當晚的活動,其實是以一對新人的婚禮為契機,兩個村寨的年輕人彼此擴大交往的一場歡宴。
(二)第二天
這天的活動以鬧新娘為開端,是村里歌手和送親歌手的一場對歌盛宴。
1.新娘在天亮時就得起床,去河邊挑新水,村里人則乘機往水桶里扔“垃圾”,一般情況下新娘要重復挑3~6次。此項活動主要是考驗新娘的耐心,同時也是“新娘團隊”與村里小伙打趣逗樂、傳情達意的機會。
2.午餐后,村里男歌手與送親歌手對唱“酒席歌”。壯族土支系由于沒有文字,有關本民族的歷史傳說一般以“歌”的形式口耳傳承?!熬葡琛敝饕前龘P男方的熱情待客,同時夸贊女方陪嫁的大方,大家一起祝福他們的美好姻緣。有時也會演唱一些敘述本民族歷史的民歌,如“拷荒板”(種麻調(diào))、“拷臥量”(干旱調(diào))等,以這樣的方式來交流和傳承本民族文化。
3.吃晚飯時新郎的首要任務是給長輩敬酒(先敬新郎舅舅,舅舅給新郎掛紅),再敬村里長者及貴賓,嚴格遵循著壯族尊老的禮節(jié)。借此機會,長者對新郎“成人”也送上各自的祝福和教育。接受敬酒的人,則禮節(jié)性地往新郎新娘所端的盤子里送上一點喝喜酒的錢物,錢物的數(shù)量不限,以示祝賀。
4.晚上村里男歌手與送親歌手繼續(xù)對唱民歌。而男女青年也繼續(xù)他們的情歌對唱,如果唱到天亮時候還意猶未盡,則會邀請對方去“串寨”,通過進一步交流,也許就會促成一對對的情侶。
5.鬧新娘。晚飯后新娘要燒熱水給前來幫忙的弟兄洗腳。以抬洗腳水為契機,幫忙弟兄在洗腳期間用各種方式鬧新娘,找各種理由讓新娘反復抬洗腳水,有的往水里放灶灰,有的放泥巴,以此來考驗新娘的勤勞和賢惠。
(三)第三天
這天的主要活動是以鬧親客和鬧伴郎為主要對象展開的。
1.鬧親客。壯族土支系尊崇“娘親舅大”的傳統(tǒng),由于送親來的“親客”都是“娘家人”,所以他們理應享受到最尊貴的禮遇。臨別的一餐飯,飯菜一定要比其他客人的更豐富,并專門安排他們到男方家的正堂屋就餐。壯族土支系賓客的賀禮中,有一份重要的禮物是“鏡屏”,凡是新娘的至親都要送。主人家會根據(jù)其親疏程度將“鏡屏”排序懸掛在堂屋兩側(cè),如果“親客”來就餐時看到自己的“鏡屏”被排錯了位置,主人家的麻煩就大了,最理想的結(jié)果是主人家的道歉被接受,把“鏡屏”重新排掛。糟糕的情況是互不相讓,爭執(zhí)不下,不歡而散。
親客就餐過程中,新郎和新娘要給“娘家人”敬酒,客人鬧新郎、新娘和伴郎、伴娘,行酒令、討喜糖、加菜等,主客之間以相互調(diào)笑逗樂。
2.鬧伴郎。送親來的女儐客、伴娘等,是伴郎帶來的,來到后的每一餐飯都由伴郎直接負責。必須招待好客人后,他們才能吃飯。然而,伴郎卻突然失蹤了,四處尋找,終于在廚房找到了被“五花大綁”的伴郎。原來是廚房被盜了,損失慘重,廚倌發(fā)現(xiàn)了“盜竊嫌犯”——伴郎,于是把他們“捉來”用草繩捆了,把“被盜”后殘留的豬骨頭、煙盒等東西裝在竹筐里讓“小偷”背著。伴娘找到失蹤的伴郎后,要協(xié)助其“退贓”,并用“贖金”(糖、煙、酒、粑粑等物)將其贖回,然后送親隊伍才能吃飯。這樣的活動,主要是為了增加婚禮的熱鬧氣氛,同時也是主、客雙方情感交流的機會。
3.伴郎送新娘、伴娘們回家,男方家送12塊粑粑和一桌飯菜,4個大碗和4個小碗里面分別盛放肉食飯菜。途中伴郎和伴娘唱“分別調(diào)”“送路調(diào)”等,伴娘送兩個粑粑給伴郎,感謝伴郎的陪伴和招待,然后雙方依依惜別,各自返回。伴娘一般在返途的最高處以歌聲應答,直至對方背影消失。
回到女方家,女方家長用男方送來的飯菜獻飯,祭告祖先孩子已經(jīng)順利出嫁,做父母的完成了一樁大事。
就壯族土支系傳統(tǒng)婚俗的整個流程來看,男女雙方以兩情相悅為主,少有父母包辦的情況發(fā)生,體現(xiàn)出戀愛自由的特征。在必須舉行的4道程序中,以結(jié)婚這一程序最為熱鬧。因為一對新人的結(jié)婚,對他們而言是終身大事;對村里人而言,也是一場喜事,不同輩分,不同村寨的人能齊聚一堂為新人祝福;對舊友來說,是重逢后的喜悅;對年輕人來說,則是認識外村異性的一個極好機會。新認識的人在參與婚禮的過程中,可以混個面熟。過去面熟的,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從民俗學的角度看,傳統(tǒng)婚俗一是使得本民族的民俗文化能以最鮮活的方式得以世代傳承,二是可以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jié)和交流,特別是不同村寨之間年輕人的交往。用老話講,就是親戚要常走動才會親,朋友要常來往才會久。遠在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中,就制定了婚姻成立的條件,即“六禮”。指的是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jié),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后,男方家備禮去求婚;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廟進行占卜;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親迎,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這“六禮”早已被各種各樣的新式的婚俗禮儀所取代。但如果仔細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壯族土支系的傳統(tǒng)婚禮,其實是明顯包含了“六禮”的主要內(nèi)容的,在看似繁瑣的程序背后,是父母對兒女婚姻的慎重,是對新人品行的考驗和對新人真誠的祝福?;橐霰臼莾蓚€青年男女之間的契約,傳統(tǒng)婚俗沒有要求一對新人用結(jié)婚證書的方式把這契約寫在紙上,過去甚至連一紙證書都沒有,卻巧妙地用約定俗成的程序,把這些核心內(nèi)容活生生地見證于親人、朋友、長輩面前。因此,壯族土支系在過去鮮有離婚的情況發(fā)生,一般都能同甘共苦,白頭偕老。所以每一個婚俗禮儀,絕不僅僅是形式,其實每個儀式本身就是內(nèi)容,就傳統(tǒng)的婚俗而言,這內(nèi)容的核心,是緊緊圍繞著一對新人的婚姻大事展開的。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大到漢族,小到各個少數(shù)民族以及其支系,為“禮”為“儀”的每一個小小細節(jié),都不容忽視,因為它體現(xiàn)著這個民族獨特的思想和精神。對少數(shù)民族而言,民俗的每一個儀式不僅僅是這個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的表象或形式,也是這個民族的靈魂。
(責任編輯 婁自昌)
An Investigation on Traditional Wedding of Tu Branch of Wenshan Zhuang Nationality: Taking Xiaqiwu Group, Tieze Village, Dehou Town as a Case Study
Folklore Research Team of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University , Wenshan 663099, China)
Traditional wedding of Tu branch of Wenshan Zhuang nationality comprises match-making, cash gift, engagement and wedding, among which wedding lasts three days and bridegroom's family should cater for fourtable feast. The investigation team makes an entire fi eld study of a traditional wedding of Tu branch “Datoutu” and truly records and analyzes the intentions of every proced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lore in the hope of reserving fi rst-hand material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other branches of Zhuang nationality and other nationalities in understanding traditional wedding of Tu branch “Datoutu”.
Zhuang nationality; Tu branch; Datoutu; traditional wedding
K892.318
A
1674-9200(2015)02-0025-05
2014 - 09 - 24
文山學院民俗課題調(diào)查組成員:呂國敏 、徐旭平、李自昌、蒙良杰、蔡世保、李錦發(fā)、白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