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職業(yè)大學 吳 敏 山東政法學院 顏海峰
雙向闡釋:蘇州大學“世界文學國際研討會”綜述
蘇州職業(yè)大學 吳 敏 山東政法學院 顏海峰
第三屆“世界文學國際研討會”于2015年10月在蘇州大學文學院召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系列圖書《世界文學史教程》和《世界文學經典》同期問世。這也首次將中國文學以主體構成的身份列入世界文學史,開啟了把中國文學作為主體視域的世界文學。來自清華大學、美國新奧爾良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及學術團體的專家學者們圍繞著“世界文學的中國化”和“中國文學的世界化”展開了學術交流。此次會議多視角、多方位地體現(xiàn)了中國世界文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對“世界文學”的中國化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會議綜述;中國化;世界文學
中國的“世界文學史”寫了近一個世紀,從來不寫中國文學,只寫外國文學?!笆澜缥膶W”不包括中國文學儼然已經成為一種不見文字的定規(guī)。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的世界文學從來是以本國文學為主體的。只有中國是一種例外。
這一條“定規(guī)”終于被徹底顛覆。在“世界文學”第三屆國際研討會上(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蘇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系列圖書《世界文學史教程》和《世界文學經典》面世,首次將中國文學以主體構成的身份列入世界文學史,開啟了把中國文學作為主體視域的世界文學。北京師范大學世界文學系列的中國化特色還在于文學史與作品選并重的雙體系。中國學者獨立編寫的多元主體的世界文學史與作品選必將與美國的“朗文”、“諾頓”等世界文學系列并行。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世界文學史新建構’的中國化闡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世界文學重構與中國話語創(chuàng)建”為本次研討會提供學術支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美國新奧爾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40余所大學以及《南國學術》、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等學術團體和組織的專家學者60余人與會并發(fā)言。他們就“世界文學的中國化”和“中國文學的世界化”展開熱議,直接與美國“世界文學重構”對話,更重要的是發(fā)出了中國的聲音,體現(xiàn)了中國理論體系的建構,推出了中國化的成果,從而再次證實了中國百年世界文學史書的新轉型。無論從理論闡釋還是文本研究、作品、選集方面,中國學者都占了先機,以觀念與實力勝過了歐美的研究界。
“中國化”與“世界化”是當代中國學術研究的熱詞,這兩者可以辯證地聯(lián)系在一起表達中國的世界文學研究主流?!妒澜缥膶W史教程》的主編方漢文教授提出,中國世界文學研究的主流是中國文學的世界化與世界文學的中國化的雙向闡釋,也是一種中外對話的新建構。這種建構之“新”首先在于將中國文學寫入世界文學史,即中國文學的世界化,并要努力將中國文學納入世界文學的范疇之內,使其成為世界文學的主體之一。為此,方教授提出了構建21世紀文學史大系的理念(亞太文學體系、南亞文學體系、地中海文學體系、中東-阿拉伯文學體系、北美-大洋洲體系和拉丁美文學體系),促成世界文學翻譯從文化到跨文化的轉型,從而帶動整個文學-翻譯聯(lián)動交流傳播機制的和諧健康運行。
另一方面,世界文學要中國化,世界文學的中國化并不是用中國文學標準來“化”世界文學,而是建構中國的世界文學闡釋理論。世界文學史不能以西方文學為唯一主體。中國文學必須建立中國的世界文學視域。中國尚未成為世界文學最有影響的民族,但是中國化的世界文學對話卻必須建立,通過這種對話,將中國文學世界化,也將世界文學中國化。
針對這一新觀念,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耿幼壯做出積極響應:中國文學世界化是大勢所趨,但是世界文學的中國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一種創(chuàng)新、大膽的探索,是將具有同一性的文學符號反置于構成它的碎片語境,使其產生新的意義。如何處理好這一過程中兩種看似相逆活動之間的關系,耿教授建議先從基礎建構開始,鼓勵中國學者參與文學翻譯實踐,逐漸向大的體系構建發(fā)力。
美國新奧爾良大學錢兆明教授就此話題表達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單就中國文學的世界化而言,這一個單向的活動就已十分不易,世界文學的中國化更是任重道遠的艱巨任務。僅從翻譯研究角度來看,中國文學之所以至今尚未融入世界文學,其重要原因便在于語言文化的固有阻隔。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語言形式和敘事方式,決定了中西文學之間巨大的鴻溝。學者既然難以掌握各國語言,就無法把握他們的文學奧義和精神實質。僅靠翻譯只能是嚼飯與人。最直接的方式莫如提高中國學者的國際第一語言水平,讓他們能夠以外語思維欣賞外語詩學和文學,才能為世界文學中國化打下基礎,從而更好地把這兩個“化”做好。
“雙向闡釋”引發(fā)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新觀念。具有“世界化”傳統(tǒng)的清華大學外國語學院上任剛一年的海歸院長、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的顏海平以清華外國語學院的教學與科研新布局為依據(jù),用一個精彩的說法“世界話語的中國敘事”來回應會上的“中國化”與“世界化”之間的辯證關系。中國的外語教學研究同樣存在這種雙向對話性。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的世界化必須堅持中國化。另一方面,世界化也已經成為現(xiàn)實。牛津、劍橋這些世界名牌大學在中國的輔導機構遍布,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些國內一流高校的新生英語水平遠非昔日從“聽說讀寫”起步。因此,采用世界化的新教學模式與方法、同時創(chuàng)造出中國化的新程序,已經成為清華走向世界一流大學的必然道路。顏海平教授通過回顧外文系創(chuàng)系以來“中西合璧、古今貫通、文理兼容”的辦學傳統(tǒng)及原則來闡述清華外文系對中國文學世界化所做出的嘗試和努力,摒棄原來國別語種的系科劃分方法而采用學科分類方法,同時設立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方向。這種高校教學的創(chuàng)新既是中國學者從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工作的繼續(xù),更是全球化時代的創(chuàng)新。這也是世界文學、比較文化文明的大圖景,是世界文學中國化,更是世界話語的中國敘述。
世界化與中國化都涉及到國內學科布局,也是多學科、跨學科的共同話語,因此各學科的領軍人物主要從文本研究實踐、學科理論關系的深層話語逐一深入,精彩見解層出不窮。如從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世界華文學學會副會長蘇州大學曹惠民教授)、中國莎士比亞研究的成就與趨勢(中國莎學研究會副會長四川外國語大學李偉民教授)、英美文學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劉久明教授)、外國文學史研究(華東師范大學陳建華教授)、比較文學研究(北京語言大學李慶本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聯(lián)域(陜西師范大學李永平教授)等領域出發(fā),學者們各抒己見,對“雙向闡釋”提出不同看法。這種跨時空的多學科對話熱烈而深刻,觀念尖銳而又具有規(guī)范性,給會議每一位參加者留下深刻印象。
中國文學進入世界文學史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世界化”。世界化不是西方化,而是中國文學成為世界文學主體之一。這是唯一正確的道路。因此南開大學王志耕教授立足于中國文學世界化的本原根基,從外國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與教學的角度提出了對世界化之前中國文學應有的姿態(tài)的見解。他認為我們應該繼續(xù)保持“和而不同”的話語立場,從個體主體重建開始進行民族主體自建,從西方文學中主體精神的弘揚反觀中國文化對個體主義的壓制,進而揭示西方文學的人文主義內容和中國文學中的文化反省性內容,漸次達成中國文學的世界化。同時,他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復舊,而是新文化以來的世界精神。這是世界化的本質。
世界化當然是跨文化的。華東師范大學殷國明教授從翻譯的角度論述了中國文學世界化這一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文化翻譯應發(fā)揮的作用。殷教授用通俗的例子繪聲繪色地闡釋了對莎士比亞原著的陽春白雪的翻譯造成的呆板無趣的現(xiàn)象。這種翻譯導致文化傳播無效,自然失去了文化和文學傳播的先機要素。在中國文學世界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反對西方理性中心,也不要用中國封建傳統(tǒng)來壓抑人性。中國文化傳統(tǒng)本身是多元性的。在走向世界過程中,中國文化本身也在適應世界新建構。
稍為轉開的話題是世界文學文獻的建立。蘇州大學趙杏根教授主張建立“外國文學文獻學”,提出了為中國文學世界化創(chuàng)建完備的文學文獻學體系的觀點。他號召當世學者多做一些基礎性的原創(chuàng)性的工作,發(fā)掘、整理、儲備外國文學、比較文學、海外漢學等領域需要的文獻資料,讓中國文學積累足夠的他山素材,為中國社會提供豐富的思想內涵,進而沉淀中國文學的內在精華質素,為世界化厚積薄發(fā)。
中國文學的理論對話也是宏大敘事。武漢大學趙小琪教授從結構主義的角度闡述了外國文學中的中國想象,論述了世界文學讀者的文學取向。以前有學者提出所謂“闡發(fā)研究”,用西方理論來解釋中國文學,這當然就導致了“強制闡釋”(中國學者張江語)的現(xiàn)象。問題并不在于理論本身。理論是一種武器;箭雖然好,要能射中目標才是好箭。這是毛澤東主席論理論對象的觀念。它正契合了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上關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談話精神,也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人一直鍥而不舍進行著的事業(yè)。
什么是世界文學的中國化?這個說法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雖然學術界經常提到“中國化”,但它大多是指某種學科的中國方式建模。那么世界文學如何中國化呢?
蘇州大學吳雨平教授指出,中國化并不是將世界文學變成中國文學的附屬品,也不是中國成為世界文學的中心。它包括兩個步驟:首先要把中國文學寫入世界文學史,實現(xiàn)中國作品翻譯的世界化。其次,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世界文學闡釋話語的建構。這是中國與西方首次站在共同起跑線上,不再是中國文學“無語”或是“強制闡釋”。我們同時用西方理論批評中國,也用中國理論來解釋世界文學史。這是雙向闡釋。吳教授就世界文學史的認識論、主體論與本體論的中國化發(fā)表了她的看法。錢兆明教授提出了比較明晰的世界文學中國化的態(tài)度和方法:一要發(fā)揮長處,不盲從、不跟風;二要創(chuàng)新立異,不墨守、不故我;三要緊抓第一手資料。這些觀念讓世界文學的中國化具備了可行性和實踐性。歷來是西方闡釋世界文學史。建立中國化的世界文學觀念就是中國化的核心。它關系重大。
翻譯是真正的世界化與中國化的中轉站,是伍子胥過昭關的關口。要達成“雙向闡釋”必經此要沖。小組討論集中了眾多專家對翻譯之功用的精彩言論。其中蘇州大學方華文教授的發(fā)言道盡譯事之魅、之惑。他對于“信達雅”的再度闡釋以及3000萬字的對翻譯實踐經歷的回味贏得了大家的一致掌聲。他的發(fā)言涉及到當代世界文學研究中一個重要理論——“翻譯闡釋”,即翻譯本身就是一種闡釋。譯者在本土語境中對來源文本的文化進行闡釋。這種闡釋既是世界化的,也是中國化的?!都t樓夢》翻譯成英文就是世界化?;糇g本從世界文學(特別是西方文學)的語境再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而具有中國文學優(yōu)勢的楊譯本則是另一種闡釋,是更為中國化的對世界文學的闡釋。在這種“雙向闡釋”中,《紅樓夢》作為世界文學名著的地位會進一步加強。
長期從事莎學研究與翻譯研究的李偉民教授、杜爭鳴教授等關注到當代學術的焦點之一——“世界文學翻譯”。這是英國著名學者巴斯奈特近年所提出的觀念。她認為,21世紀以來,世界翻譯研究已經有一種新的理論關注,這就是世界文學翻譯。這是繼翻譯的“文化轉型”之后的另一個轉型。這個轉型的中心是世界文學多元主體性。除了世界主要語種如英、漢、俄、法、德等語種之外,各種古代和歷史語言文本以及各國語言文本的翻譯理論正在成為中心。世界文學翻譯的中心是如何穿透文化差異,建構既是本土化也是世界化的翻譯。
可以說,美國達姆若什的關于世界文學重構的理論、英國巴斯奈特關于世界文學翻譯的理論等對于中國世界文學研究有重要推進作用。但是不可否認,在新一輪的世界文學重構中,中國學者在理論體建構、世界文學史寫作與世界文學經典選編方面,已經站在了前列。中國與西方站在同一理論起跑線上。中國文學不再永遠是“被闡釋”,中國也要闡釋世界文學。當然這種闡釋是一種辯證理性的闡釋,是發(fā)出中國的聲音,是多元文化的大合唱。
(責任編輯 李巧慧)
通訊地址:215104 江蘇省蘇州市 蘇州職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吳)
250014 山東省濟南市 山東政法學院外國語學院(顏)
新書架
由香港中文大學馮勝利教授、美國密歇根大學端木三教授和北京大學王洪君教授主編的漢語韻律語法叢書將于2015年至2016年陸續(xù)出版發(fā)行。該叢書由海內外韻律語法研究專家根據(jù)自己多年研究而精心撰寫,首批已由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共包括9冊:
《音步和重音》,端木三,美國密歇根大學。
《漢語的韻律形態(tài)》,王麗娟,北京語言大學。
《漢語的韻律詞》,裴雨來,西安外國語大學。
《漢語的最小詞》,洪爽,北京師范大學。
《漢語的嵌偶單音詞》,黃梅,北京語言大學。
《漢語的合偶雙音詞》,王永娜,煙臺大學。
《漢語的句法詞》,莊會彬,河南大學。
《漢語的四字格》,朱賽萍,溫州科技學院。
《漢語韻律語法問答》,馮勝利,香港中文大學。
I106
A
2095-5723(2015)04-0041-04
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