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鏑,宋薇薇,竇 瑞
郎鏑/吉林省教育學院初中研訓部教研員,博士,吉林大學(珠海)文化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吉林長春 130000);宋薇薇/長春市103中學一級教師(吉林長春 130000);竇瑞/磐石市細林中學二級教師(吉林磐石132314)。
蔡鎮(zhèn)楚《唐詩文化學》稱:“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文作為古代文化的藝術紀錄,其中軍事題材歷久彌新。一部中國古代軍事史是中華民族的融合發(fā)展史,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成史。歷代軍事題材詩歌有“軍旅詩”“邊塞詩”“戎馬詩”“征戰(zhàn)詩”等。研究軍事題材詩歌的傳播和教學素材,方可更深刻、完整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積淀、基本國情”,真正推動青少年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從文學的源頭《詩經(jīng)》開始,與軍事相關題材的詩歌,則一路引領漢唐之間的文學情感線索。無論是對英雄崇拜,還是對個人生命的慨嘆,抑或是對政治社會的反映、對征人情緒的宣泄,都圍繞著軍事這樣一個主題從社會和個人的角度出發(fā)而產(chǎn)生的。因此,教師在理解眾多漢唐詩歌材料的時候,可以從這個角度切入,建立一個融知識技能提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內(nèi)涵發(fā)展的教學體系。
作為中國詩文經(jīng)典源頭的“詩三百”中就有數(shù)量不菲的軍事題材詩文。人教版高中第二冊第二單元第四課《〈詩經(jīng)〉兩首》中的《詩經(jīng)·小雅·采薇》是一部活生生的周代戰(zhàn)士的生活史,《教學參考》也說這是“長期戍邊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清代學者王夫之在其《姜齋詩話》中這樣評價這四句詩:“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敝钙鋵懕M征人離家的悲傷之情??梢姡娛骂}材的詩文從一開始就寄托了相對于軍國大事的個人孤獨傷情的無奈。
秦漢之中,軍事詩隨著文學的自覺走入了另一境界。從《史記》載《楚人謠》,到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海內(nèi)有姦,紛亂東北,詔撫成師,武臣成德。行樂交逆,蕭勺群慝,肅為濟栽,蓋定燕國?!备韫灥碌囊馕逗軡狻6鴿h武帝劉徹《祭天詩》“四牡翼翼,以征不服。親省邊陲,用事所極?!苯Y合漢代初年對帝國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武力征服,這種軍事詩是借祭拜泰疇,對開疆拓土獲勝之情的自由抒發(fā)。而當時的名將霍去病的《琴歌》則通過“四夷既護,諸夏康兮。國家安寧,樂無央兮”表達了征戰(zhàn)匈奴后的喜悅之情。
漢末,文學自覺成為發(fā)展的主流。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長春版七年級下第二課收入了軍事家曹操的《觀滄?!?,詩歌以雄健的筆力,生動飽滿地描繪了滄海的形象。大海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魄也正是詩人博大襟懷的影寫。
同時,軍事戰(zhàn)爭的不斷發(fā)生,導致了英雄層出不窮。正如黑格爾所說:“我們應當把世界歷史人物—一個時代的英雄——認作是這個時代眼光犀利的人物。他們的行動、他們的言詞都是這個時代最卓越的行動、言詞。偉大的人物立定了志向來滿足他們自己,而不是滿足別人。正因為他們主持和完成了某種偉大的東西;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理想,一種單純的意向,而是對癥下藥適應了時代需要的東西。”一直以來,曹操就是英雄詩人和文學家的符號。“武等正直,而見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曹操的“任俠放蕩”為其成年后的博大狂放奠定了基礎?!安┯[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于世”,這就為曹操的英雄視野提供了佐證?!靶v史”中的事件在教學設計的準備中極為重要,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課文中曹操的形象,更生動地呈現(xiàn)給學生。
曹操詩學漢樂府,古題寫時事。以漢樂府的《薤露》《蒿里》的挽歌來抒發(fā)欲乘時努力早成就霸業(yè)而前路坎坷、時勢艱難的感慨。胡應麟《詩藪》內(nèi)編卷一說曹操《短歌行》等詩是“漢人樂府本色尚存。鐘嶸《詩品》有“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五評其詩“跌宕悲涼,獨臻超絕”,馮班《鈍吟雜錄》評其為“慷慨悲涼”?!洱旊m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等篇,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為已經(jīng)板滯僵化了的四言詩體注入了活力,獨步詩林,將軍事詩的藝術審美特性發(fā)揮到了極致,并滲入大量的作家因素。
在戰(zhàn)爭中生長出來的文學因子除了對軍事事件的關注,更多從個人角度對生命的嘆惋。在玄學的洗滌下,文人在文學自覺的同時,也將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帶入到文字中,形成個人與社會、天地與人之間的對話記錄。在“大歷史”的背景下,獨立抒寫“小歷史”的悲歡離合反而對文學的發(fā)展具有更強烈的刺激作用。如“三曹”中曹操之子曹植,運用骨氣和辭采抒寫憂憤人生,哀而不傷,人教版高中第二冊第二單元第六課收入《白馬篇》,寫盡英才和風骨。其文極盡文字格律、氣概風骨之能事:“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是對幽并游俠兒高超武藝的贊美,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則是對愛國精神的稱頌,寄托了詩人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和憧憬?!睹隙穼Χ鬟@樣一種軍事行動的描述略顯繁縟:“孟冬十月,陰氣厲清。武官誡田,講旅統(tǒng)兵。元龜襲吉,元光著明。蚩尤蹕路,風弭雨停。乘與啟行,鶯鳴幽軋?;①S采騎,飛象珥鹖。鐘鼓鏗鏘,簫管嘈喝?!边@些辭賦雖然有應制而著的痕跡,但是對個人生死的慨嘆讀來深入人的心靈,讓人們對曹植的文學感染力刮目相看,具有與閱讀曹操作品不同的感受。
并為文苑“三曹”之一的曹丕所做《黎陽作三首》也值得關注。其云:“殷殷其雷,蒙蒙其雨。我徒我車,涉此艱阻。遵彼洹湄,言刈其楚,班之中路,涂潦是御。轔轔大車,載低載昂。嗷嗷仆夫,載仆載僵,蒙涂冒雨,沾衣濡裳?!睂懗隽塑娙苏鲬?zhàn)在雨天中的行旅之苦?!堆喔栊小穭t是現(xiàn)存的成熟的七言詩歌,“草木搖落,牛漢相望”正是征人之思的最好寫照。后人評價“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是不錯的。
兩晉六朝,張華的《勵志詩》、傅玄的《短兵篇》、潘岳的《關中詩》、劉琨的《答盧諶》等都寄予了作者立志報國的熱情,秦漢至六朝時期,樂府詩歌橫空出世,以五言為主,歷史剝離了詩歌和音樂,朗誦成為主流,作品篇幅加長了。新長春版七年級下第二課選漢末詩人的代表作《古詩十九首》,寫盡思婦、游子之情,渾雅之美蔚為大觀。值得關注的是,《樂府詩集》中的《隴頭歌·二首》,“隴頭流水,流離四下。念我行役,飄然曠野,登高望遠,涕零雙墮。隴頭流水,嗚聲幽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笔钦魅烁吖派n涼心態(tài)的最好詮釋。
漢代以來,“鑿空”旅人開通西域,這些行役之人多來自中原,通過邊郡深入大漠,常生家國蒼涼之感。這體現(xiàn)軍事詩來源于對普通軍人的關懷,以己口述己心,讀來曉暢,不給句讀。而《隴頭歌辭》則承續(xù)秦漢時樂府詩的傳統(tǒng),“朝發(fā)欣城,暮宿隴頭。寒不能語,舌卷入喉。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腸斷絕?!边@是從京城長安出發(fā)西去路過甘肅隴原后的感受。與上邊的《隴頭歌》對比,讀來隔世蒼涼。但在這種國家政策的指引下,戍邊戰(zhàn)士和報國志士前赴后繼,并無畏懼退縮之心。這主要受到文化傳統(tǒng)中家國情懷的影響。而這種情況從漢魏勃興延續(xù)到隋唐,成為天下國家發(fā)展成熟時期的社會情感因素的重要內(nèi)容。
六朝之前,軍事詩文的創(chuàng)作從家國、個人兩個方面表現(xiàn)突出,啟發(fā)了隋唐以來頗為重要的邊塞詩。我省所用的中學課本對這個內(nèi)容已關注較多。人教版人教七年級上第一課選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三十課、長春版八年級下第二課《格律詩五首》選王維《使至塞上》、岑參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長春版九年級上第二課《古風二首》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他們在詩中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tǒng)格局極大地豐富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nèi)容范圍。高適、岑參等親臨沙場的詩人作品中,寄予了慷慨悲壯的詩歌風格。在一定程度上,軍事詩又有對古代盛況的追憶,作者直接以史事為對象撫事寄慨,促進了詠“古”、詠“史”的新題材。
唐代邊塞詩的全面興盛還是在盛唐時期。從“大歷史”的角度看,西北、東北、西南民族間的戰(zhàn)爭頻仍,青年人熟悉戰(zhàn)事和軍旅生活對未來的入仕是有幫助的。政治中心的廟堂之歌又在共同的精神追求面前和化外邊地的征人俗語高度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中國文學博雅與豐俗并立的盛況,在建立統(tǒng)一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所起作用并非數(shù)語可窮盡。而多民族文化融合下隋唐的軍事詩文在統(tǒng)一的號角聲中呼之欲出。
吟詠古典詩詞就是走進我們民族的心靈地圖。軍事題材的詩歌作品不僅描述了行伍中個人的悲歡,也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道德因子傳承的力量。正如清人林云銘 《古文析義》有:“惟知慎戰(zhàn),故于未戰(zhàn)之先,必考君德;方戰(zhàn)之時,必養(yǎng)士氣;既勝之后,必察敵情。步步詳審重處,皆成兵機妙用。兩論,可謂是異曲同工?!睉?zhàn)爭的勝者是不是正義一方是評價勝戰(zhàn)的重要因素。中學語文教學應該從這個角度發(fā)掘?qū)W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弘毅之德、果敢之風成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
[1]蔡鎮(zhèn)楚.唐詩文化學[M].??冢汉D铣霭嫔?,2001:10.
[2]黑格爾.歷史哲學[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30
[3]曹操集[M].中華書局,1959.
[4]魏收.魏書·武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4:2.
[5]郎鏑.沈復的“平民空間”與《浮生六記》的“小歷史書寫”[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1).
[6]戴偉華.對文人入幕與盛唐高岑邊塞詩幾個問題的考察[A].唐代文學研究(第6輯)[C].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7]徐國榮.中古傷感文學原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8]孫琴安.唐詩與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