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一些慣常的教學行為被教師視為一種合理化存在。審視之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低效、膚淺甚至錯誤的成分,嚴重制約著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本文結合相關案例進行了剖析與反思。
【關鍵詞】教學慣習;初中數(shù)學;案例分析;現(xiàn)象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6-0039-02
【作者簡介】張懷明,江蘇省海安縣教育局教科室(江蘇海安,226600)教科員。
在初中數(shù)學教研活動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教學習慣與教師的行動如影隨形,經(jīng)過時間積淀的教學行為常被教師視為一種合理化存在。這些固化的教學行為,可以借用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說法,稱之為“教學慣習”。審視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種種貌似合理的教學慣習,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低效、膚淺甚至錯誤的成分,嚴重制約著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F(xiàn)結合幾則教學案例進行剖析。
一、需警惕常用的教學流程可能教學效率低下
【案例呈現(xiàn)】師:我們剛學了全等三角形及其判定方法,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什么叫全等三角形?
生:三個角和三條邊都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師:全等三角形有哪幾種判定方法?
生:SSS、SAS、ASA、AAS。
師: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我們今天將研究一種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反思】這是在隨堂聽課時一位教師復習引入的教學片段。以概念、法則、定理等陳述性知識作為復習內容,提問后引入新課的教學方式,在部分教師的日常教學中普遍存在。在他們的教學觀念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是以能否說出來為標志的。但是,學生能夠記住數(shù)學中的陳述性知識,并不表明他們真正理解和學會運用了。事實上,如果改變一下復習引入的方式,教學效果可能就要好得多,如以這樣一組填空題來進行復習。填空:在△ABC和△DEF中,①已知AB=DE,AC=DF,補充一個合適的條件,使△ABC≌△DEF;②已知∠A=∠D,∠B=∠E,補充一個合適的條件,使△ABC≌△DEF。通過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新方案既需要學生對陳述性知識進行回憶和提取,又需要對全等的判定方法進行選擇和運用,雖不高明,但顯然要更科學,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都會有一定的提升。
考察其它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新授、鞏固、總結等階段,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一些影響教學效率的教學慣習的影子。由于缺少反思與調整,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按照既往的經(jīng)驗進行慣性運作,使得教學流程變得越來越呆板,造成教學效率低下,日常課經(jīng)常重復著“昨天的故事”。
二、需警惕固化的角色定位導致思維替代現(xiàn)象
【案例呈現(xiàn)】例題:已知:x+y=-8,xy=4,求:x■+y■的值。
師:從條件“x+y=-8,xy=4”我們應該知道x和y 是兩個什么數(shù)呢?
生:x和y是兩個負數(shù)。
師:很好!你能說出為什么嗎?
生:兩個數(shù)的和為負,積為正,這兩個數(shù)一定是兩個負數(shù)。
師:下面在解決問題時,我們可以有兩個方法。一是將分母變?yōu)槠椒绞胶箝_出來;二是將根號前的字母移到根號內,解題時一定要注意x和y都是負數(shù)。
【反思】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將解題的難點和易錯點通過師生一問一答和預警式提醒“一一化解”,貌似引導,實質灌輸。部分教師不愿意放手讓學生去嘗試解決問題,因為在他們內心深處存在著“怕學生出錯!”“怕學生不會!”的想法,教學中總想把學生的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或總想通過自己的引導“順利”解決問題,讓課堂教學更加流暢。
教師將自己不知不覺地定位為知識的講授者,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主觀上,仍然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深刻影響,課堂教學執(zhí)著于講授,迷信于“教師講得多,學生就會得到多”;客觀上,由于初中數(shù)學課堂容量大、知識難度大,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往往在學生的候答、觀察、思考與操作等環(huán)節(jié)壓縮時間,形成“學生跟著教師轉”的局面。這時候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大大削弱,教師的主導地位強勢凸顯,而學生的觀察能力得不到提高,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得不到積累。
三、需警惕熟悉的教學情境中存在膚淺的經(jīng)驗
【案例呈現(xiàn)】師:如圖,表示某人從家出發(fā)的時間t(分鐘)與離家的距離S(米)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大家能根據(jù)圖象講述一段話嗎?
生1:李明明從家出發(fā),步行15分鐘后到達600米外的趙雨洋家,在趙雨洋家他們一起看書20分鐘,然后跑步回家,又用去了10分鐘時間。
生2:張阿姨步行15鐘后,到達離家600米遠的超市,在超市購物花去了20分鐘時間,然后往回走,10分鐘后到家。
……(學生根據(jù)圖象,講述著類似的生活情境,這時有個學生在座位上發(fā)出了這樣的疑問。)
生3:中間這條水平線段一定表示停下來嗎?
師:這位同學實際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規(guī)律,凡是圖像中出現(xiàn)了“水平線段”,就表示停下來了,如出現(xiàn)“購物、看書、吃飯”等情況。
【反思】這是一位教師在“變量與函數(shù)”的教學時的一個片段,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加深對變量之間關系的認識。例題編得較為成功,具有開放性、新穎性的特點。不過這種認識是有局限性的,“水平線段”只是表示時間變化時距離不變,并不一定表示“停止”,如果一個人以家為中心進行圓周運動,在圖象上也應顯示為一條“水平線段”。
若在上面的課堂中,教師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也許就會出現(xiàn)“晚飯后,李大爺步行15鐘到達離家600米遠的地方鍛煉身體,在一個以家為圓心,以600米為半徑的圓形場地上運動了20分鐘,再回家用去了10分鐘”這樣出乎意料的答案,會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知識建構。
一些熟悉的教學情境出現(xiàn)時,教師往往顯得得心應手,因為經(jīng)驗中已經(jīng)“預存”了解決問題的路徑和答案。而這些認識存在這片面、狹隘等問題,從而忽視自己經(jīng)驗中一些膚淺乃至錯誤的成分。
四、慣常的合作學習方式,需警惕可能存在的走過場現(xiàn)象
【案例呈現(xiàn)】一位教師在講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時,要求每個學生課前準備好一張等腰三角形紙片。
師:請同學們將紙片對折,讓兩個頂角重合,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師:還有其他發(fā)現(xiàn)嗎?
……(沒有學生舉手回答)
師:請前后兩桌的4位同學開展小組討論。
【反思】“合作交流”是新課標所提倡的三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因此開展“小組討論”也成為教師在教學中經(jīng)常運用的教學組織形式。在課堂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存在著問題。最典型的是,教師會利用小組討論化解“冷場”。而在有些課堂,雖然對小組討論做了課前預設,但還是存在著組織形式不符合要求、學習要求不明確、探究內容價值不大等問題,小組合作學習經(jīng)常外表很熱鬧,而實際教學效果有限。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講究規(guī)范。首先,要做到合理分組。學習小組一般由3至5人組成,小組間要做到“組間同質”,小組內要做到“組內異質”。其次,要求要明確。組織、記錄、歸納等職責分工明確;傾聽、展示、質疑等合作學習的要求明確。最后,內容要值得探究。一般要求合作學習的內容要“大于個人能力,小于小組能力”,值得和需要通過集體的智慧去解決。如果小組討論不符合合作學習的一些基本要求,運用時“邯鄲學步”,未領會其精髓,走過場的現(xiàn)象就不可避免。
教學慣習是在教學經(jīng)驗不斷內化與積淀基礎上建立的一種反應方式,它對人的行動有時會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要讓不合理的教學慣習對教學的影響程度降到最低,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加強教學反思,不斷對教學實踐進行調整和改革。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1年度立項課題“促進教師學科教學認知(PCKg)發(fā)展的臨床指導研究”(課題編號:D/2011/02/08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