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伴隨人類的時間之久遠、與人關(guān)系之密切,的確值得大書特書。因其食之者草,產(chǎn)出者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溫順,易于馴服,故而成為人類最早飼養(yǎng)的動物。古人以“馬牛羊雞犬豕”為六畜,羊“榜”上有名,且位居前列,足以說明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羊可承載藝術(shù),由于其很早便走入人類視野,因而在早期原始文化遺存中活靈活現(xiàn),犖犖大端。斑駁的巖畫中,有它們壯碩的身影;陶器的圖案里,有它們美麗的面容;從商代的“四羊方樽”、“三羊銅罍”,到漢代的“羊型銅燈”、唐代的“三彩陶羊”,直至當今的年畫、剪紙等各種民間工藝品,羊的各種形象隨處可見,給世世代代的人們帶來了莫大的審美享受,成為人們生活內(nèi)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羊可代表美麗。漢字中的“美”字,即由“羊”和“大”兩字組合而成。羊大為美,乃古人實用主義審美傾向的生動體現(xiàn)。
羊可充作美食。“魚”和“羊”結(jié)合便成“鮮”字,折射出古人口福不淺,不禁讓我等垂涎欲滴。
“羊”字孕育文化。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又因之大展其用?!稘h字大字典》中,以“羊”為部首的漢字竟多達204個,充分說明其對先民生活影響力的巨大。不知不覺中,羊的影響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目不暇接。
羊曾陪伴英雄。據(jù)《漢書·蘇武傳》,漢中郎將蘇武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匈奴單于背漢妄為,扣留蘇武并遣其牧羝羊(公羊)于北海之濱,并揚言“羝乳乃得歸”。蘇武與羊群為伴,手執(zhí)漢節(jié),餓吞草籽,渴飲雪水,而不辱使命。直至19年后單于回心轉(zhuǎn)意,蘇武才得返長安,受封典屬國,留下千古佳話。
羊可啟發(fā)智慧。據(jù)《戰(zhàn)國策·楚策四》載,楚懷王聽信張儀花言巧語,入秦而被囚禁。襄王即位,不思進取。良臣莊辛進言而不納,便避走于趙。不久,郢都被秦所據(jù)。襄王悔,尋見莊辛。莊辛用“亡羊補牢,未為遲也”來鼓勵襄王應重整旗鼓,卷土重來。用于此處,既通俗易懂,又言簡意賅。
羊可象征安泰。古語有“三羊開泰”之說??肌叭蜷_泰”本應作“三陽開泰”,最早出自《易經(jīng)》?!兑捉?jīng)》以十一月為復卦,一陽生于下;十二月為臨卦,二陽生于下;正月為泰卦,三陽生于下。指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是吉利之象征。對“三陽開泰”的另一種解釋為:11月冬至日的白晝最短,其后則白晝漸長。古人以為此乃陰氣漸去而陽氣始生,所以稱冬至一陽生,12月二陽生,正月三陽開泰。因此,舊時常用作新年起始的祝愿之辭。而“羊”與“陽”同音,久之便訛為“三羊開泰”。后人附會出“三只大角羊聚立于一處”之特定造型,成為婦孺皆知的吉亨之象。
羊可體現(xiàn)正義,因羊在古人心目中擁有的正直、美好形象,久之便將其神話為正義的象征。據(jù)王充《論衡·是應》,唐堯之臣皋陶治獄,輔以獨角之羊。此羊?qū)ο臃浮坝凶飫t觸。無罪則不觸”,極為靈驗。至戰(zhàn)國時,秦楚等國御史、獄吏等執(zhí)法者皆著帶有獨角神羊圖案之冠服,以示莊嚴神圣。此獨角羊名“獬豸”,作為秉公執(zhí)法的象征,其形象一直用作歷代執(zhí)法者官服圖案,直至清末。
羊性素喜清潔。羊愿居于干燥整潔之處,饑餐青草,渴飲清泉,潔身自好,遠離污穢。不像某些畜類,終日嬉戲于泥淖之中,飲溺餐矢,藏污納垢,顧盼自得,不以為恥。
冬去春來,周而復始,12年一循環(huán),直至地老天荒。歲月不居,人生苦短。值此歲末年初,我們似應念馬之崇德,揚羊之至善,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為追求美好明天而努力同心,發(fā)奮進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