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純
(北京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北京 100053)
高等職業(yè)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面向企業(yè)與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因此,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設計不僅僅是完成教學目標的計劃和預案、促使教學活動有序有效的途徑與手段,還應是職業(yè)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念有效融合及鏈接的過程,體現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主線。通過教育教學活動這一載體,師生共同搭建從未知到已知、從略知到深知、從誤知到真知的知識橋,積極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本文以病理學“栓塞”一節(jié)教學設計為例,通過教學設計思路、知識本質傳授、科學方法教育、思維方法訓練和教學思想創(chuàng)新5個部分對職業(yè)活動中的各個元素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進行論述和說明。
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病因、發(fā)病機制、患病機體的病理變化及疾病轉歸的一門科學,是溝通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橋梁課程。橋梁課程的含義是學習病理學要以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寄生蟲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知識為基礎,而病理學知識又是學習臨床課程(如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的基礎。根據病理學在醫(yī)學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以及自身特點,筆者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以基礎、病理、臨床3個知識梯度的搭建為主線,即首先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tài),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水平構成第一個梯度;其次鉆研教學大綱、熟悉教材,使本章節(jié)教學內容與后面的學習內容形成第二個梯度;再次,通過病例討論,將病理教學引向臨床應用,這樣就形成了第三個梯度。
在教學方法上注重病理學形態(tài)學科特性,利用多媒體技術、大體標本展示等直觀教學手段結合講授、Flash動畫演示等方法,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和動態(tài)化,吸引學生注意力,激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通過設問引發(fā)思考與討論,通過類比進行分析及判斷,學生在3個知識梯度搭建過程中掌握了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了學習的遷移。同時加強了病理概念、原理之間的橫向聯系以及理論與臨床的聯系,達到了融會貫通的目的,達成教學目標。
設計理念:從學生已有認知結構入手,自然引入新知識,起到拋磚引玉、溫故知新的作用,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構成第一個梯度。
方法:復習。復習已學過的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學習新知識,處理好新舊知識的側重點,最重要的是找出新舊知識的結合點。復習不能僅限于簡單回顧,應該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引申發(fā)展,提出新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病理學“栓塞”一節(jié)新課前復習題目之一:血栓脫落的后果有哪些?血栓形成是前一節(jié)課的內容,因此,該題目的答案就是引起栓塞。待學生回答后引入下一個問題:什么是栓塞?以此引出新課,激發(fā)學生好奇心。
講授新課前設計的復習題目之二是:大小循環(huán)的途徑是什么?大小循環(huán)的途徑是生理學及解剖學內容,通過復習此內容,強調栓子的運行途徑與血流方向一致,遷移過渡到本課的重點內容。
過渡一:使用比較法,分析概念,引入新課。通過比較血栓與栓塞概念的不同點及相互關系,得出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內皮損傷的原處形成血凝塊,而栓塞是血栓脫落后隨血流運行,最后堵塞與它口徑一致的血管腔。
過渡二:栓子的運行途徑是本課的重點內容,而栓子的運行途徑與血流方向一致,在前面的復習中已經引出,此時,通過Flash動畫演示栓子沿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運行的過程,使內容的切入輕松自然。
(1)通過設問與討論,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完成本章節(jié)重點內容并搭建第二個梯度。
提出問題一:來自不同部位的栓子容易造成哪些器官組織的栓塞?在栓子運行途徑的講解中,強調栓子運行途徑與血流方向一致。通過復習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途徑,引出栓子運行途徑后,給學生獨立思考時間,然后同桌討論,教師提問,其他學生補充,最后得出結論:來自右心及體靜脈系統的栓子,??勺枞蝿用}主干或其分支;來自左心或動脈系統的栓子,??勺枞诟髌鞴俚男用}內;來自門靜脈系統的栓子,常引起肝內門靜脈分支阻塞。
提出問題二:根據空氣栓塞原理,臨床靜脈輸液時應注意什么?靜脈輸液是臨床護理的重要工作內容,在教學設計中引入與臨床工作相關的問題。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最后得出結論:護士在準備靜脈輸液器時,一定要排凈輸液管中的空氣;在靜脈點滴時注意觀察輸液瓶中的液體量,不能注入空氣,否則會引起空氣栓塞,嚴重時可引起死亡。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職業(yè)素質教育。
提出問題三:生產過程中如何觀察產婦的呼吸和面色情況?同樣,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了解羊水進入母體血液循環(huán)造成羊水栓塞的后果。
(2)通過病例分析與討論,將病理學教學引向臨床應用,在進行教學效果檢測的同時完成第三個梯度的搭建。
根據前面所學內容,讓學生分析典型病例,采取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學生回答—學生補充—教師總結方式,最終得到答案。通過對典型病例進行分析、推理和判斷,鞏固所學內容,加深對病理學基礎知識、病理變化與臨床表現的理解,達到培養(yǎng)學生運用病理學知識分析、判斷、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為臨床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病理學“栓塞”一節(jié)的新知識主要有:栓塞的概念、栓子運行的途徑、栓塞的類型和對機體的影響(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空氣栓塞、羊水栓塞、其他栓塞)。
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本質傳授:(1)栓塞的概念;(2)由概念推導出栓塞與血栓的關系;(3)由血液循環(huán)途徑推導栓子運行的途徑;(4)栓塞的部位及對機體的影響;(5)臨床工作中如何避免栓塞的形成。
從“栓塞”課題的引入過渡到課題的展開講解,始終貫穿著一個理念,即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人體生命現象以及各種內外因素對機體的影響,但研究對象是共同的,即人體。從整體角度看待人體的一切變化,各種變化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不能將人體各種變化割裂開來進行研究。因此,各學科知識相互聯系,密不可分。
在思維方法訓練上,本課注重讓學生學會用整體、發(fā)展、變化的觀點觀察分析病理變化。
通過對已學過的血栓形成、血液循環(huán)內容進行對比、分析、總結,發(fā)現正常與非正常狀態(tài)之間有共性、有聯系,進而用發(fā)展的、變化的眼光認識疾病,用整體思維方式去思考,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去思考。從整體角度領會各學科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并且在內容、設計上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本節(jié)課整體思維邏輯:什么是栓塞→栓子隨血流運行→栓子阻塞血管腔→易栓塞的部位→造成的后果。
(1)根據病理學在醫(yī)學中的橋梁地位,教學設計以基礎、病理、臨床3個知識梯度的搭建為主線。
①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入手,自然引入新知識,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構成第一個梯度。血液循環(huán)和血栓形成是本節(jié)課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在教學設計中成為了新課的切入點。通過復習舊知識引入新知識,進而展開教學。
②通過設問與討論,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完成本節(jié)課重點教學內容并搭建第二個梯度。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fā)揮,利用多媒體技術、大體標本展示等直觀教學手段,通過設問與討論結合講授、Flash動畫演示等方法,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和動態(tài)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參與。
③通過病例分析與討論,將病理學教學引向臨床應用,在進行教學效果檢測的同時完成教學第三個梯度的搭建。安排病例分析,一方面檢測課堂教學效果,鞏固所學內容;另一方面使所學知識得到靈活應用,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運用病理學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同時安排小組討論,使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小組成員互相幫助,共同探討,彼此交流學習經驗,最終找出問題的答案。小組討論為學生提供了充分表現自我的平臺,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溝通能力,強化其合作意識。
(2)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情感態(tài)度及責任意識教育。課堂教學雖然更多的是強調知識傳授及思維訓練,但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也不可或缺。因此,在教學設計中,通過問題情景設計、思考、討論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體會通過自己思考獲取知識的樂趣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臨床實際問題的成就感,從而使學生對病理學產生興趣。在小組討論、同桌討論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另外,在知識傳授過程中,使學生懂得護士工作也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很強的責任心,否則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甚至威脅到病人生命,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意識與崗位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