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瑩
(珠海市衛(wèi)生學校,廣東珠海519000)
3種教學方法在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
張曉瑩
(珠海市衛(wèi)生學校,廣東珠海519000)
以具體教學內容具體分析,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為指導思想,嘗試在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中應用引導—發(fā)現(xiàn)式、自學—指導式和情境—陶冶式3種教學方法,克服單一教學方法的局限性,有效化枯燥為有趣、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為學生掌握經濟政治與社會知識提供科學方法,真正體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思想,從而彰顯課程教學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最終實現(xiàn)德育課教學目的。
教學方法;經濟政治與社會;德育
經濟政治與社會是中職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本課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和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建設常識教育。該課程的教學效果直接決定著學校德育效果,也關系著學生未來職業(yè)生涯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具有較高職業(yè)素質的人才[1]。
但是該課程教學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根據(jù)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歷史問題,政治課已學習了多年,學生的基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形成,這門課程不再新鮮。二是地位問題,德育學科在許多中職學校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的尷尬地位,普遍存在重專業(yè)課、輕基礎課現(xiàn)象。三是教師問題,“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是傳統(tǒng)德育課教學模式,教師單憑“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來講課,教學重書本、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重灌輸、輕啟發(fā),重結果、輕過程。四是教材問題,教材中部分內容抽象難懂,導致學生理解困難,缺乏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甚至會對該課程產生反感。久而久之,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2]。
為此,筆者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教材內容及自身條件,嘗試應用引導—發(fā)現(xiàn)式、自學—指導式和情境—陶冶式3種教學方法,旨在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其學習興趣,以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該方法又叫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是指教學活動以問題為中心,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自己找到答案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是學生參與生活的過程,必須讓他們通過活動去親身感受、發(fā)現(xiàn)和升華[3]。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視啟發(fā)式教學。他認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皯崱本褪菍W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弄清時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予指導,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意為積極思考后要表達而表達不清,此時就需要教師予以回答,使學生清楚。也就是說,應該通過教師的外因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本教學方法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不矛盾,二者相輔相成。教師是引導者和顧問,主要任務是啟發(fā)誘導,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探索、發(fā)現(xiàn)。教師“啟”的目的在于學生“發(fā)”的活動,不但沒有忽視教師的作用,反而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是探究發(fā)現(xiàn)者,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fā)現(xiàn)新事物,其主體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強,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得到了發(fā)揮,學習興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激發(fā)。
愛因斯坦曾說:“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龑Аl(fā)現(xiàn)式教學的載體與核心是問題,學習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因此,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進行實驗探究,是教學的關鍵步驟。教學中學生的思維一旦處于積極狀態(tài),他們就會感受到發(fā)現(xiàn)問題的快樂和解決問題的喜悅。
比如,講授第一課“商品的交換和消費”時,要求學生觀看視頻《理發(fā)》后思考:3次理發(fā)哪些是商品?它們是勞動產品嗎?能夠用于交換嗎?通過精心設置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商品與勞動產品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第一次,爸爸和兒子相互理發(fā),是勞動產品,不用于交換,所以不是商品;第二次,理發(fā)師給他們剃了光頭,是勞動產品,用于交換,所以是商品;第三次,老板給他們送了假發(fā),假發(fā)是勞動產品,但不用于交換,所以不是商品。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問題的思考之中,得出“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這一概念。這不僅撥動了學生的心弦,點燃了學生好奇的火花,激發(fā)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欲望,而且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引導—發(fā)現(xiàn)式教學集教和學于一身,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與知識拓展、理解教師工作以及師生溝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德育更貼心可親、入情入理入心,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引導學生、塑造學生、教育學生、鼓舞學生,完成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由“學會”向“會學、愿學、樂學、善學”的轉變。
該方法又叫學導式教學方法,是指教學活動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的指導貫穿學生學習過程始終。教師的職責由系統(tǒng)講授變?yōu)槎ㄏ?、指導、啟發(fā)等,其主導作用并未削弱,相反要求更高了。
老子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指傳授給人既有的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不但要讓學生知道結果,而且要讓學生知道結果的形成過程。通過獨學(自學)、對學(對子間的合作)、群學(小組間合作探究),實現(xiàn)“回歸實際、回歸生活、回歸學生”。采用生動典型的事例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課題討論、錄像播映、主題演講、參觀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等,克服注入式教學的呆板與程序化,改變教學中分析、講解、練習等枯燥的程序,從而實現(xiàn)課程教學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4]。
本著“先學后教”的原則,我們采用群學模式,按照學生實際情況分組,以優(yōu)幫差,在合作交流中共同進步,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引入競爭機制,并賦予分值,以分值最高的小組為優(yōu)秀組,并計入學生平時成績。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培養(yǎng)了學生尋求合作的團隊精神、強烈的自學興趣和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5]。
比如,在講解第六課“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時,教材內容理論性較強、抽象、枯燥??紤]到我校坐落在珠海——我國最早成立的經濟特區(qū)之一,教師事先引導學生調查尋找改革開放30年來身邊的變化,對比父母10歲時、自己10歲時和現(xiàn)在的生活情況,包括衣、食、住、行、玩等方面,讓學生初步感受對外開放的偉大成就。課堂上再將獨學、對學和群學等形式相結合進行教學,教師最后總結。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自學方法,形成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而且還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獨立掌握系統(tǒng)知識。
又如,在學習第十課“履行義務承擔責任”后,為了讓學生關心并自覺參與政治生活,更好地融入社會,筆者鼓勵學生參與我校老人院“一助一”志愿服務活動,利用休息日到老人院和福利院看望老人,為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生活照料、健康保健、打掃衛(wèi)生等,并寫一篇心得體會在班上交流。通過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開闊了學生視野,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拉近了學校與社會的距離,真正推行了素質教育和責任教育。
該方法又稱為情—知互促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一種情感和認知互相促進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既有效獲得知識又陶冶情操?!熬场笔侵附虒W環(huán)境,“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師生情感交流。情因境而生,境為情而設,情境統(tǒng)一。教學中,教師是學生情感的激發(fā)者和維持者。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到感官的面前”。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guī)律的一個重要方面: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人的感官是知識的入口,也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惟一途徑。它給教學營造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運用所學知識,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領悟,縮短了認知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好奇心,保持高漲的學習情緒,為了解決疑惑而主動學習。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可以使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斷強化,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比如,講授第十三課“建設和諧文化”時,在導入新課前播放視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千人擊缶》,用國粹藝術特有的鏗鏘旋律,令學生感受民族文化帶來的影響和震撼,了解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不僅降低了學習難度,激發(fā)了學生求知欲,豐富了學生精神生活,提升了學生文化修養(yǎng),而且改變了學生認為政治課是枯燥無味的觀念,激發(fā)了其自覺投身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熱情。這種情境設計,正是綜合運用視頻、音樂、圖片等資料,令其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從而起到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強化的效果。
情境教學有其獨特的魅力。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情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能深入人心,對學生個性的陶冶、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都有一定作用。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并不僅僅是為了博得學生的掌聲和笑聲,其目的是追求知識與情境相結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識的吸附、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種力量,從而喚起學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來的熱情,落實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德育課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然而并非越多越好。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教材內容及自身條件,靈活運用,創(chuàng)設出既適合學生又富有感情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真情涌動中獲得情感升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心理和行為素養(yǎng)[6]。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為目的。上述教學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它們往往交叉運用,相互滲透。課堂教學要從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出發(f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打破單一教學方法的局限性,化枯燥為有趣、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真正體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思想,從而彰顯課程教學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最終實現(xiàn)德育課教學目的。
[1]覃遵君.體現(xiàn)課程改革理念,關注中職學生發(fā)展[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9):13-18.
[2]鄺邦洪.問題與對策——中職德育實效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王衛(wèi)東,田秋華.教育學綱要[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4]朱永琴.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促進思品課堂有效教學[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1(4):138-140.
[5]睢超霞,何新蕾,張文豪.淺談探究式教學法在滲透壓教學中的應用[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2,30(8):83-84.
[6]李偉華.中職德育熱點問題的冷思考[J].文教資料,2012(10):181-182.
G424.1
B
1671-1246(2015)17-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