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詠濤
(綿陽師范學院 新聞與傳媒學院,四川 綿陽 621050)
語言不僅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人類重要的思維工具之一。人類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往往強調“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而要達成這種效果,語言必須要具有表現(xiàn)力。播音語言作為一種藝術有聲語言,對語言表現(xiàn)力的要求尤其突出。李白詩歌作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經典,其豐富的思想情感內涵和語言句式形式使得其誦讀在語氣、節(jié)奏、對象感、輕重音等方面極具變化和多樣性。這既給李白詩歌的誦讀提供了來自播音語言的理論支撐,同時也為播音語言教學提供了新的內容和案例。
播音是一種以有聲語言作為創(chuàng)作基礎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一門語言藝術,其目的在于把文字內容轉化為有聲語言,進而更好地傳播信息,鼓舞和愉悅大眾。在傳播目的的引導和制約下,播音員運用內在語、對象感、情景再現(xiàn)等手段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處于運動狀態(tài)。[1]而在這兩種播音的藝術美中情感美是最為難以把握的一種,他不僅要求播音員要有較強的語言專業(yè)知識,做到語言的標準規(guī)范,而且還要求播音員要對稿件文字內容背后的內容背景、思想感情、人物經歷等有較強的把握,在此基礎上通過自身對語言的二度創(chuàng)作達到情感美的藝術目標。
首先,李白個人的生平,以及盛唐時期的社會背景使得他的詩歌總是不缺乏一種豪放雄壯的氣勢,這種風格的詩歌往往會給人一種波瀾壯闊的雄壯之美,激發(fā)人心中的豪邁之情。然而要體會和表達這種詩歌內在的雄壯之美需要誦讀者在誦讀時采用慷慨激昂的語氣,這樣才能將作者詩歌中的雄渾壯闊之美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按照播音發(fā)生語言的理論,在播音語言教學中,存在中存在著表層朗讀、節(jié)律朗讀和情韻朗讀三種不同層次的朗讀方式,這三種朗讀方式對應的語氣語調為:讀字、中性語氣和感情語氣。而其中的感情語調具有超常韻律的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語速加快、音高加大、音高落差加大。李白詩歌通常包含豐富的情感,因此在對其誦讀時,就朗讀層次來說主要表現(xiàn)為最深層次的情韻朗讀。其語氣則表現(xiàn)為相應的感情語氣。
在詩歌《將進酒》中“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一句中,作者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將黃河之水的高度落差和滾滾東流的浩蕩氣勢表現(xiàn)出來;而在《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則是通過對句中數(shù)量詞的夸張性修飾,營造了一種豪邁、壯闊的意境,給人以豪邁之感。所以在誦讀這首詩時,要特別點染“三千”二字,誦讀這兩個字時通常要注意音量,音高為全詩最高,音量較強,這兩個字要放慢語速拉開誦讀出來。這樣的語氣才能準確地把握和表現(xiàn)李白在詩歌中表現(xiàn)的豪邁雄壯之情。
其次,清新自然風格的詩歌也是李白詩歌中一個重要的風格形式,該類詩歌表現(xiàn)的是他看破官場狀態(tài),追求自然閑適生活,意在山水、心隨物化的與世無爭的自然心態(tài)。在《朝發(fā)白帝城》中,詩人描繪的畫面和意境就是清新自然詩歌風格的杰出表現(xiàn)。這種詩歌風格與他閑適、自由、悠然自得、爽朗的性格相符合。在播音過程中對這一首詩歌的誦讀要強調備稿環(huán)節(jié)中的聯(lián)系背景這一要訣,在誦讀之前深刻領會作者寫作此詩時的社會背景和人生際遇,理解此時作者李白追求閑適生活的向往,以及看破世俗追求自由的豁達心情,而抓住了這一背景,誦讀起來就會很自然地領會和產生自然閑適、清新歡快的情感,進而以輕快的語氣來朗讀,這樣,不僅風格詩歌的意境與美感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同時也給受眾以美的享受,獲得情感上的美的體驗。在李白的另一首詩歌《獨坐敬亭山》中,作者描繪了自己游覽敬亭山的心情與環(huán)境。詩歌中雖然用了“盡”、“孤”、“獨”、“只有”等字眼,表面看似有著典型的孤寂之感,但是實際上作者在其中表達的情感卻是一種孤而不寂的情思、是李白在看透了世事之后,坦然面對“寂寞”人生,悠然自得的超然心態(tài)與情感。敬亭山實際就是李白當時心境的一種人格化的寫照。在誦讀這首詩時,前兩句詩要描繪景象,第一句誦讀語氣要采取波峰式語氣,語氣高點放在“高飛”二字。而第二句應該要采取波谷式的語氣,語式低點放在“獨去”二字,第二句雖然音高相對要求較低,但是并非是說這句不重要,之所以放慢語速是為了進行強調。而后面的兩句重點在于抒情,尤其其中的第四句應該要把整體音高降低,語速放慢。最后一個“山”字的調值由55 變?yōu)?45,這種語調的微楊使人產生悠然自得的美感,與李白寫作該詩時的心態(tài)與情感一致。
節(jié)奏是播音表達規(guī)律中情感表達手段的外部手段之一,對于漢語詩歌中的節(jié)奏,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學者陳本益提出:“漢語詩歌的節(jié)奏屬于‘音節(jié)頓歇’節(jié)奏,即‘頓歇’節(jié)奏,把頓歇當做節(jié)奏點其實是把音組末一音節(jié)及其后的頓歇當做節(jié)奏點。用拖音表示頓歇是漢語詩律的一個特色”[2]。這一觀點比較可取。
李白的詩歌,無論從情感上還是從詩歌句式、體裁上來說都比較豐富。因此在播音表達中,如何在把握詩歌內在情感的基礎上,采取適當?shù)耐獠渴侄?,使得播音既能傳遞詩歌信息內容,又能引領受眾從情感上獲得美的體驗。在李白詩歌的播音過程中對節(jié)奏的把握要注意引起節(jié)奏變化的不同動因,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節(jié)奏表達方式。
首先,意象變化引起節(jié)奏變化。李白詩歌中通常有意象的變化,而意象往往是景物、作者心態(tài)以及情感的象征,李白詩歌中意象非常豐富,變化明顯,造成了誦讀節(jié)奏必須有相應的變化。在誦讀中要想準確把握和表現(xiàn)這些東西就必須要掌握誦讀的節(jié)奏。在李白的詩歌《行路難》中,他將八個歷史人物穿插進了短短的十六句詩句中,意象的變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而要想在誦讀中準確表現(xiàn)作者情感意圖和意象的表意或象征意義,節(jié)奏的把握顯得非常重要。
其次,句式變化引起節(jié)奏變化。李白的詩歌有絕句、樂府詩、律詩,不同的詩歌句式有所不同,而句式的變化往往就會造成誦讀過程中節(jié)奏要有所變化。例如:在李白的樂府名詩歌《將進酒》一文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首詩歌中李白在開頭采用了三言,接著變?yōu)槠哐?、然后又穿插進三言,如此反復,整首詩的句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給朗誦節(jié)奏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引起誦讀節(jié)奏的較大變化。讀者在誦讀這些詩篇是隨著誦讀節(jié)奏的變化情感受到震撼,在節(jié)奏變化中對作者的感情有更深的認識與體會,并且讓自己在誦讀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再次,誦讀時需要進行把握的節(jié)奏。李白的詩歌既有節(jié)奏“快”“急”的,也有節(jié)奏和緩的,而這與詩歌的內容有密切的關系,因此誦讀其詩歌時要對其內容大致的了解,要對詩歌是否是描繪風景、抒發(fā)人生理想和抱負、宣泄情感有一個全面的把握。通過對其內容的掌握,明確誦讀過程中應該采取的節(jié)奏,進而使讀者在誦讀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與情感上的升華與宣泄。獲得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更加接近詩歌作者原本的感情真諦。
對象感是播音語言表達中內在手段的重要方面,是語言表達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技巧,人類的說話,無論是本文所研究的播音表達,還是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交流,都不可避免地要有對象,只有對象的說話,才具有意義。在播音語言表達中,對象通常不是在播音主持人說話的現(xiàn)場環(huán)境中真實存在的,但是在播音表達過程中對象又是必須要予以關注的因素。因此,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要在語言表達上具備相應的對象感,將受眾這一特殊的對象形成固定的心理意會。而要把握好對象感,關鍵在于鎖定目標受眾,并且還要抓住受眾中的主流群體,不同的播音文體其受眾目標群體不盡相同,以李白詩歌誦讀為例,其受眾無論是社會中的哪一個群體,總體特征上都表現(xiàn)為具有相應的文化知識素養(yǎng),如果是針對其中知識水平相對較低的群體,那么針對這種特殊的對象群體,多誦讀一些意象明白、句式簡單、感情歡快自然、奔放豪邁為主的詩歌;而如果是針對其中的大學生、高級知識分子,那么則要誦讀李白詩歌中那些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豐富的詩人情感、復雜的句式和意象的詩歌,引領受眾對象在較高層次上去領悟詩歌的意境、獲得情感上的藝術美感。
重音是播音情感表達中外在手段的一種,重音的把握要建立在對播音內容的情感把握和播音員在遵循播音藝術規(guī)律的前提下,對播音文字內容進行的二次語言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重音既是準確傳達播音文字所體現(xiàn)的作者的情感的一種語言技巧,同時也是播音主持情感創(chuàng)作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是在播音過程中處理好情感與聲音關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播音領域,有個普遍的俗語叫寧可聲欠情足,不可聲足情欠,感情的飽滿與聲音的節(jié)制要和諧統(tǒng)一,切記情不足聲來補。這要求在播音活動中播音員要將自身的情感創(chuàng)作與稿件內容作者情感和聲音三者有機結合。在李白詩歌的誦讀中,由于不同詩歌內容所表現(xiàn)的作者的心情和情感不同,所以誦讀時重音的落點也不盡相同,誦讀時要特別加以注意,還以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為例,“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這兩句寫景,其中的“高飛”二字就總起全文感情基調,是文章情感的點睛之筆,所以從音的輕重角度來看,這二字應該采用重音,而第二句中“獨去”一詞則是為了對前句中的“高飛”二字引起的情感基調進行強調,所以應該采用輕音,并且語速放慢。后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則表達自己悠然自得的超然心情與情感,可以完全順應前兩句的語勢,一氣呵成??偟膩碚f,李白的詩歌在重音這一表達技巧上并無一成不變的規(guī)律可供選用,對其把握主要建立在對詩歌內容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準確洞悉的基礎上。
在李白詩歌誦讀學習的實踐中,只有在全面了解和掌握詩歌類型、句式、以及作者思想感情和人生經歷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調整誦讀語氣與節(jié)奏,才能在誦讀過程中把詩歌所表現(xiàn)李白的高遠意境與寄托于其中的思想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同時也是誦讀者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與情感的升華。結合自身多年從事播音藝術語言藝術研究的經驗,筆者認為,李白詩歌的誦讀關鍵在于對詩歌表達的詩人情感和時代風貌準確把握的基礎上,通過有聲語言上的二度創(chuàng)作,形成播音語言的聲音美、情感美。進而以情感飽滿、語言規(guī)范、準確的播音語言進行表達,帶給受眾情感上美的體驗。
[1]曾耀農.現(xiàn)代傳播美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7.
[2]陳本益.語詩歌節(jié)奏的形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5).
[3]陳麗英.人的魅力與神的威嚴:李白詩歌的壯美與西方藝術的崇高之比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5).
[4]陳軍.郭祥正對李白的審美接受[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7,(3).
[5]楊岳華.時越千古,詩心相通:論李白與毛澤東浪漫主義詩詞的共同特點[J].黑河學刊,2008,(5).
[6]劉麗娟.電視新聞播音二度創(chuàng)作的美學意義研究[D].西安工程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