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泓(浙江旅游職業(yè)學(xué)院 社會科學(xué)部,浙江 杭州 311231)
桃花扇之爭
張 泓
(浙江旅游職業(yè)學(xué)院 社會科學(xué)部,浙江 杭州 311231)
《桃花扇》是清代初年孔尚任所著的著名傳奇,數(shù)百年來在舞臺上一直常演不衰。作為劇中一個重要道具,近年來針對有關(guān)此桃花扇應(yīng)該是團扇還是折扇的問題,在學(xué)術(shù)界展開了一場爭論。就現(xiàn)在雙方各學(xué)者所提出的證據(jù)而言,“折扇派”更充足。希望有更多學(xué)者加入這一研究隊伍,讓這一問題最終水落石出。
《桃花扇》;團扇;折扇
《桃花扇》是清代初年孔尚任所著的著名傳奇,敘述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兩人陷入愛 河,侯向李贈題詩扇。阮大鋮強將李香君許配他人,李不從而撞頭欲自盡,血濺詩扇,侯方域的朋友楊龍友利用血點在扇中畫出一樹桃花,劇名即由此而來。孔尚任通過這一悲劇表現(xiàn)“為‘末世’指‘迷津’”[1]的主旨。
“《桃花扇》不是一部不適宜于舞臺演出的純案頭劇本?!盵2]該劇數(shù)百年來在舞臺上一直常演不衰,而此桃花扇則是劇中一個重要道具,近年來針對有關(guān)此扇應(yīng)該是團扇還是折扇的問題,在學(xué)術(shù)界展開了一場爭論。
嚴中先生是著名的紅學(xué)專家,他在上世紀末撰文認為桃花扇應(yīng)該是折扇,理由如下:第六出《眠香》中,侯方域在扇面上題詩后,李香君“收扇袖中”,此動作明顯應(yīng)該是折扇的造型;第二十二出《守樓》中,李香君“持扇前后亂打介,好利害,一柄詩扇,倒像一把防身的利劍”,也在隱喻折扇;第二十三出《寄扇》中,李香君“不免取出侯郎的詩扇,展看一回”,然后又“手帕兒包,頭繩兒繞”,如果是團扇,則“展”和“繞”兩字無從說起;第四十出《入道》中又有唱詞曰:“虧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條條?!比绻@柄扇是紗制的團扇,那么李香君是不能將其“扯碎一條條”的。
他還以近人張伯駒的文章為例,指出有人曾親見此桃花扇,“扇為折疊扇,依血痕點畫數(shù)筆”??梢?,此扇應(yīng)是折扇無疑。
該劇第六出《眠香》中侯方域曾說:“小生帶有宮扇一柄,就題贈香君,永為訂盟之物吧!”明確提出是宮扇,而《辭海》則把宮扇解釋為“圓形有柄的扇子”。針對此觀點,嚴中先生認為,宮扇是指宮中所用的扇子,宋代以前宮扇確實是指團扇,但明末清初的宮扇則以折扇為主。[3]應(yīng)該說,嚴中先生的論據(jù)非常充分。但包銘新、沈雁兩先生認為桃花扇是團扇,也許他們沒有見過嚴文,所以本世紀初在《讀書》上撰文說“還沒有看到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包文首先介紹了折扇和團扇的別稱,重點敘述團扇和宮扇的關(guān)系,“及至明清,蘇州地區(qū)曾生產(chǎn)宮中所用的團扇,民間以此為榮為貴,攀龍附鳳,遂將日常所用之團扇一概稱為‘宮扇’或‘絹宮扇’”。可見宮扇并不是指宮中所用的扇子,而是團扇的別稱,既然劇中侯方域明白說自己要將宮扇贈與李香君,那么此扇乃團扇無疑。再從劇中情節(jié)來看,李香君倒地撞頭“血噴滿地”濺污扇面;此后香君倦臥,而楊龍友來探視,見扇有污,抽取看后加以點綴,化血污為桃花,方成桃花扇。由此看來,這柄扇一直是打開著的,方能被濺被窺。而折扇通常收攏成一握,扇面并不顯露,僅當需要時才打開,由此也可證明此扇乃團扇。
針對劇作中第六出“遂舒開宮扇”和第二十三出“扇兒展在面前”的描寫,包文認為“舒”和“展”并不是指展開,而是指“顯現(xiàn)”的意思;此外,劇作中有“向袖中取出扇介”一語,包文認為團扇也可藏于袖中,并不能敲定為折扇。所以他們認為改編者或不知原委,或為了舞臺效果,導(dǎo)致現(xiàn)在戲劇舞臺上多用折扇作為道具,而這又會產(chǎn)生誤導(dǎo)作用,使得現(xiàn)代人以為桃花扇就是折扇,其實桃花扇應(yīng)該是團扇。[4]
綜上所述,侯方域向李香君贈送的題詩扇是宮扇無疑,而包文和嚴文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對宮扇的認定上。嚴文認為宮扇是指宮中所用的扇子,而明末清初的宮扇則以折扇為主,所以此扇應(yīng)該是折扇;包文則認為宮扇并不是指宮中所用的扇子,明清時期民間日常所用之團扇一概稱為宮扇,所以此扇應(yīng)該是團扇。
上述兩文都僅僅在闡述自己的觀點,在論證上也都能自圓其說,并沒有引起爭論。爭論于本世紀初在另幾位學(xué)者之間展開。
史揮戈、吳騰凰兩位先生撰寫了傳記文學(xué)《秦淮名艷李香君》,根據(jù)張伯駒的文章,把桃花扇認定為折扇。在書中介紹侯方域“不緊不慢地從懷中掏出一只紫檀木盒,放在桌上,輕輕打開盒蓋,一把古色古香的折疊式絹扇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5]55。又提出宮扇是指宮中的扇子,并詳細敘述了桃花扇的來歷:那把桃花扇,原是崇禎皇帝的宮廷御扇,在侯恂升任太仆寺少卿時,崇禎皇帝把它贈給了侯恂,侯恂在升任了戶部尚書時又把它送給兒子侯方域。后來侯方域在南京與李香君定情的當天晚上,把它贈給了李香君,并在扇面上題詩一首。李香君遭巡撫田仰逼嫁時,血濺宮扇,畫家楊龍友就血痕點染成桃花扇,遂成一代佳話。
蔣星煜先生見到該書后,認為不應(yīng)將桃花扇認定為折扇,雙方在幾次書信來往后,蔣先生陸續(xù)撰寫了五篇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堅持桃花扇是團扇。他認為“那柄扇子既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的信物,更是貫串全劇的砌末(道具),究竟是什么樣的扇子不能不認真對待”[6]216。又說“作為《桃花扇》一劇最主要的道具桃花扇,我認為是宮扇或折扇,是一個原則性問題,不能隨意處理”[6]47。他的理由有兩條:一是劇中提到團扇、宮扇、宮紗扇等,而“紈扇、團扇、宮扇、宮紗扇都是同義詞,不是折扇也”。再加上乾隆年間詩人陳文述在媚香樓題詩,有“桃花宮扇今猶在”之句,更使人確信桃花扇為宮扇無疑,所以“孔尚任的判斷我們應(yīng)該尊重”。二是歐陽予倩、王季思、朱端鈞、谷斯范諸戲劇家、作家均毫無保留地肯定桃花扇為團扇,我們不應(yīng)輕易否定。
蔣星煜先生針對史、吳兩先生所認定的桃花扇來歷,認為侯李愛情生活中有可能先后牽涉到三柄扇子?!袄钕憔唇Y(jié)識侯方域之前,她用的是宮扇,而折扇用扇墜者遠較宮扇為少甚至根本沒有,所以才會有香扇墜的雅號。楊龍友繪桃花的那柄扇子也絕對是宮扇,今存有關(guān)詩文均可作證。而侯方域如果把隨身攜帶的扇子送給李香君作為訂盟信物的話,倒也會是折扇的。但決不是侯恂得自崇禎皇帝的賞賜之物,因為事先侯方域并沒有作任何準備,他沒有專門去采購什么珍奇物品,一時之間不容他有別的選擇,就匆忙把平日使用的折扇贈與了。當時文人雅士都用折扇,無論閨秀或歌妓都用宮扇,如果侯方域事先決定贈扇,他會購買宮扇贈李香君的?!盵6]45
因為蔣星煜先生在古代戲曲研究界的重要地位,此事似乎可以蓋棺論定了,但不久華夫先生即撰文反駁。他根據(jù)明代陸容、沈德符、劉若愚的記載得出結(jié)論,認為“自成祖始,即曾以折扇遍賜群臣,內(nèi)府復(fù)與仿制,漸傳入民間,時稱‘宮扇’?!笨梢姰敃r的宮扇應(yīng)該是指折扇。而且“明成化之后,折扇早已傳入民間,金陵妓女久已不用團扇。李香君乃崇禎間名妓,當然是追求時尚,不會謹依舊制,固守團扇而不變,侯方域贈予李香君的定情物,正是這種時尚的折扇?!眻猿痔一ㄉ仁钦凵鹊挠^點。華夫先生既批評了王季思先生的注釋,又反駁了蔣星煜先生的觀點,堅持認為劇中“隨郎團扇影,搖動一身香”中的團扇是指“張之如滿月,下有短柄,居扇之半”的另一種折扇,而并不是指通常所說的團扇。除此以外,他也反駁嚴中先生認為宋代以前宮扇確實是指團扇的觀點,認為唐代時后宮中已經(jīng)有“偏扇”、“團扇”、“方扇”等諸扇,而這些都可稱為宮扇。最后提出“通過《桃花扇》之爭,反映出來的不只是《桃花扇》注釋之誤,而是對中國扇制的忽視,對中華物態(tài)文化研究的忽視!”[7]
周思月、蔣鴻青也特意著長文論證桃花扇應(yīng)該是折扇,理由除了和上述各家相似外,還添加了一條獨特的證據(jù):“折扇與團扇最突出的區(qū)別之一就在于其有扇骨,劇本塑造的李香君俠骨錚錚,而桃花扇之扇骨恰恰可巧妙地成為描寫李香君抽象骨氣的具象符號?!盵8]論據(jù)較為新穎。
以上雙方爭論的焦點其實還是在宮扇的含義上,也即宮扇到底是指宮中的扇子還是指團扇的別稱。
《桃花扇》至今還活躍在戲劇舞臺上,而此桃花扇又是其中一個重要道具,自然值得引起我們格外重視。針對此扇應(yīng)該是折扇還是團扇的問題,我國老一輩的學(xué)者大多認為應(yīng)是團扇,但近年有多位學(xué)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認為桃花扇應(yīng)該是折扇?!芭_灣一些學(xué)者和大陸的一位考古專家堅持是折扇?!盵6]48
作為文藝作品,孔尚任肯定有虛構(gòu)的地方,章培恒先生曾經(jīng)說過:“考諸實際,劇本所寫,乖于史實者不少……《桃花扇》所寫的侯方域與李香君的生死不渝的愛情并非事實?!盵9]所以我們再糾纏歷史上到底有無此扇也已無必要。正因如此,探討桃花扇到底是折扇還是團扇,就要從內(nèi)證,也即戲劇的具體描寫上來找材料。而就現(xiàn)在各學(xué)者所提出的證據(jù)而言,“折扇派”更充足:“團扇派”提出的證據(jù),“折扇派”都能加以反駁;而“折扇派”提出的有些證據(jù),比如嚴中先生提出的幾條證據(jù),“團扇派”很難加以反駁。另一方面,就舞臺效果而言,用折扇也很明顯效果更好,這才導(dǎo)致“由《桃花扇》改編的劇種很多,有京劇、粵劇、昆曲和越劇等。在這些戲劇中,所用道具扇無一例外都是折扇”。[4]而且“1963年拍攝的電影《桃花扇》和前幾年拍攝的黃梅戲電視劇《桃花扇》以及昆劇《桃花扇》都采用折扇作為道具?!盵3]因為孔尚任在創(chuàng)作該劇時沒有明確說明到底是團扇還是折扇,才導(dǎo)致現(xiàn)在的這場爭論。真理越辯越明,希望有更多學(xué)者加入這一研究隊伍,讓這一問題最終水落石出。
[1]徐振貴.《桃花扇》的主旨與綱領(lǐng)[J].東岳論叢,1987,(1): 96-101.
[2]高小康.《桃花扇》與中國古典悲劇精神的演變[J].文學(xué)遺產(chǎn),1999,(4):68-78.
[3]嚴中.《桃花扇》里的桃花扇[J].南京史志,1998,(4):19.
[4]包銘新,沈雁.“桃花扇”是折扇還是團扇[J].讀書,2004,(10): 83-86.
[5]史揮戈,吳騰凰.秦淮名艷李香君[M].合肥:安徽文藝出社, 2005.
[6]蔣星煜.《桃花扇》研究與欣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7]華夫.扇、便面、團扇、羽扇、宮扇及其他——兼以《桃花扇》之爭謹致蔣星煜、嚴中諸先生[J].濟南職業(yè)學(xué)院學(xué)報,2007,(5):81-83.
[8]周思月,蔣鴻青.《桃花扇》中的桃花扇樣式考辨[J].閱江學(xué)刊,2014,(6):135-142.
[9]章培恒.《桃花扇》與史實的巨大差別[J].復(fù)旦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0,(1):1-6.
(責(zé)任編校:王晚霞)
I206.2
A
1673-2219(2015)11-0034-02
2015—06—30
張泓(1968—),男,浙江浦江人,講師,文學(xué)碩士,從事元明清文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