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寧楠(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明中期閩地文士對韓愈的尊崇
魏寧楠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明初臺閣體風靡一時。臺閣體作家在文風上主要尊奉對象是歐陽修。明中期隨著臺閣體的弊病日益明顯,閣臣在文風上轉(zhuǎn)向尊奉韓愈的古文。與此同時,閩地文士掀起了一股尊韓之風,對于韓愈文章的學習,體現(xiàn)了閩人對于復(fù)古思潮以及如何復(fù)古的獨特理解。
明中期;韓愈;閩地文人
明永樂年間,臺閣體詩文達到鼎盛。臺閣體的風行加上文壇盟主楊士奇等人的倡導(dǎo),紆徐沖淡的歐文成為士人青睞 和學習的對象。楊榮《歐陽文忠公祠堂重創(chuàng)記》:“於戲!文章關(guān)天地之運,盛衰斷續(xù),固不偶然。周秦以前無容論矣。漢自賈董馬班諸子以來,七百余年而唐有韓子,又二百余年而宋有歐陽子。其文推韓子,以達于孔孟,一洗唐末五季之陋。當時學者翕然宗之,及今四百年而讀其文者,如仰麗天之星斗,莫不為之起敬?!盵1]卷九,p133然而,臺閣體的興衰與時運緊密相關(guān)。成弘以后,明朝政治日益衰敗,臺閣體流弊也日益突顯。
作為當時的文壇領(lǐng)袖,李東陽也意識到學歐文容易陷入緩弱?!度~文莊公集序》:“后之為歐文者,未得其紆余而先陷于緩弱,未得其委備而已失之規(guī)縷,以為恒患?!盵1](卷二十八,p295)李東陽認為此非歐文之病,而是后世學者不善習歐文。臺閣文臣采取了保守的做法,在學習歐文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學習韓愈與蘇軾的古文。黃卓越認為:“從整體上看,明中期臺閣唱和圈中的尊韓有其獨立發(fā)展的一面,即僅以尊韓為基本界限,不做唐宋文以外的跨越,這既可能是就載道論,也可能是就風格論上而言。但也有與對秦漢文的推崇發(fā)生連動之關(guān)系的,以后一點看,尊韓與尊秦漢二種潮流前后相續(xù),又有時段上的并行,當不會是一種偶然現(xiàn)象。如上所云,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主要表現(xiàn)在對文法的重視、對奇崛古奧文風的追求上,這是習韓與習秦漢在邏輯上能夠相通的兩個要點,因此是可以作為引渡所需之中介的。”[1]p14
如黃卓越所說,韓愈的古文與先秦兩漢文章的淵源使其在風格上與歐文迥異,具有獨特的風貌,明中期的尊韓思潮與宗尚秦漢的文學思想之間存在某種邏輯上的聯(lián)系,還與明中期閩中詩文的轉(zhuǎn)變有著緊密聯(lián)系。鄭禮炬指出:“茶陵派內(nèi)部有多位閩中作家,其中李東陽的門人林俊尤為閩中作家風氣轉(zhuǎn)變的典型,是從茶陵派演進到前七子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guān)鍵性人物。到林俊的好友鄭善夫之時,閩中文壇基本演變?yōu)榍捌咦拥娘L氣?!盵1]那么,明中期的尊韓思潮就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既然如此,對于明中期閩地文士的尊韓、學韓就有必要進行一些補充討論。
在明代推崇韓愈的文章,實際上也是在倡導(dǎo)文章復(fù)古。在對韓愈的文章的認識上,閩地文士對韓文經(jīng)歷了由批評到從新認識的過程,逐漸意識到韓愈的古文與秦漢文之間的聯(lián)系。
林?。?452-1526)在詩文創(chuàng)作上有明顯的復(fù)古傾向。在古文理論上,林俊主張取法秦漢,兼學唐宋?!稏|白集序》:“昌黎子,歐陽子,文起歷代之衰,以擅鳴唐宋之盛。求其深,去秦漢遠矣?!盵1](卷四,p34)《東白集序》作于正徳七年(1512)。五年之后,林俊作《云莊敘言》對以往的文學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反省。林俊談到,“文寄道者也。韓子踔絕淵澄,千狀萬態(tài),而卒澤於道德仁義,炳如也。矧不為韓愿者乎?少谷善自愛哉!”[5](卷六,p54)林俊以韓愈的文章勉勵鄭善夫,可見,林俊認為學習韓愈的文章與習秦漢并沒有本質(zhì)的沖突。從另一個方面看,林俊與韓愈基于儒家道統(tǒng)觀,在排斥佛老上不遺余力。成化二十年(1484),妖僧繼曉蠱惑皇帝修建大鎮(zhèn)國永昌寺。林俊上疏直言,被捕下獄。在云南任上,林俊又毀掉不在祀典的祠廟三百六十多區(qū)。鄭岳稱其“辟邪如韓昌黎”[5] (附錄上,p584)。事實上,林俊的古文風格也接近韓愈。林瀚《寄林見素都憲公書》:“夏間,黃、姚二都運,奉至《西征集》見示,請序其前。留閱詩文諸作五旬,篇篇高古奇杰,豪氣逼人,不覺老眼頓醒,嘆羨不已?!盵1] (卷十九,p6)“高古奇杰,豪氣逼人”正是在林瀚看來林俊文章學習韓愈的地方。
閩地文士還為韓愈做翻案文章。韓愈在仕途窘迫的時候,曾經(jīng)接連向當時的宰相上書三封。對于韓愈的這種行為,后世批評者認為韓愈過于急功近利。鄭善夫(1485-1524)在《答姚元肖吏部》表達了不同的看法。“昔者韓退之三上宰相書汲汲求進,嘗竊鄙之,而三不報至有周公之說。跡其事又不能無悲其心也。如其不為祿,而有憂天下之心。雖孔孟亦嘗皇皇焉耳。走實匪材而貧乃甚之,狂又甚之,以退之之賢,至于三上書而不報焉。不待慧者知,時宰之未必賢如周公也。”[1] (卷十七,p212)鄭善夫以為韓愈心系天下,以蒼生為念。韓愈是為生計形勢所迫,因此在兩個月之內(nèi),屢屢上書。鄭善夫以理解之同情看待韓愈,認為當時宰相遠不如周公賢明。
閩人對于韓愈的尊崇還出于“文以載道”層面的考量。林炫(1495-1545),字貞孚,號榕江,閩縣人,正德九年(1514)進士。在林炫看來,韓愈是大儒?!端蜕僮诓慢S黃公序》:“夫有真儒之學,有大臣之功。三代皋夔伊周圣輔也。厥功靡儷也已。漢有董子焉,唐有韓子焉,宋有周程朱子焉?!盵8](卷十三,p145)其次,林炫表露出“尊韓貶歐”的文學觀點。宋濂的《徐教授文集序》認為歐陽修的古文學六經(jīng)得其皮膚。林炫認為歐陽修之文并未得其皮膚?!杜逄m子集序》:“余曰文不可如是論也。夫宋不如唐,唐不如漢,去古遠矣。五夫子不可以以文人例視。舍眉山而取廬陵。猶舍漢而取唐,舍唐而取宋?!盵8](卷十九,p194)在林炫看來,歐陽修的古文失于萎弱,萎弱則枯瘠不振,神氣索然?!端投綄W高一所先生遷江西序》:“楚之士其有為象山之學而流于簡徑者乎。其有為六一之文而傷于萎弱者乎。是公所宜察而正之者也。”[8] (卷十三,p141)相比林炫,龔用卿對于韓愈和歐陽修的古文態(tài)度更加平和。龔用卿(1501-1564),字鳴治,號云岡,福州府懷安縣人,嘉靖五年進士(1526)?!端湍暇﹪蛹谰品烬S林公序》:“昔八代文體卑弱,而韓子一出奮然能起其衰,五季士羽頹靡,得歐陽子倡之,而天下一歸于正?!盵9] (卷十一,p47)
王慎中 (1509-1559)對韓愈古文也頗有好感。《與道原書九》:“學六經(jīng)、史漢最得旨趣根領(lǐng)者,莫如韓、歐、曾、蘇諸名家?!盵10] (卷四十一,p1103)顧璘《贈別王道思序》記述了王慎中對韓愈古文認識的改變?!坝喾Q其試文,乃蹙然曰:‘公罔某邪,某初學文,好擬古,最先六經(jīng)語,已而學左氏,又之遷、固,試文則是物也,殆揚雄所謂雕蟲技乎?近乃愛昌黎為文,日見其難及,不知昔者何視之易也?!盵11](卷三,p481)
由于推崇韓愈,閩地文士在學習韓愈的同時,在創(chuàng)作時會受到韓愈古文字句、形式和文風的影響。
第一,在文中引用韓愈古文。龔用卿《朝天日錄序》:“韓子曰‘外慕徙業(yè),皆不嚌其胾,不入其室者也?!盵9](卷十二,p64)此句引自韓愈《送高閑上人序》。龔用卿的文章中用韓文的例子如《送大行東玉奉使還朝序》引《送殷員外序》,《送曹際卿參政廣西序》引《盛山十二景序》,《送左方伯東潭蕭公致政序》引《送楊少尹序》。
第二,在立意上反其意用之。朱淛(1486-1552),字必東,號損巖,莆田人。嘉靖二年(1523)進士。朱淛《贈莆邑少尹靜軒陳君序》:“昔者昌黎韓子嘗謂丞之職貳于令,例以嫌噤,不得一有為。然一命之士,茍存心于愛物,于人必有所濟,惟丞之為顧獨不得以行其志耶。”[12] (卷二,p445)朱淛此序反用韓愈《藍田縣丞廳璧記》。韓愈說縣丞有職而無權(quán),難以有作為。朱淛認為縣丞有收繳田稅等職責,只要官員有愛民之心,就能有所作為。王慎中的《送張節(jié)推纓泉先生序》開篇以馬為喻,講的如何運用人才的問題。很自然地令人聯(lián)想到《汗明見春申君》以及《馬說》。從人才的角度,王慎中闡發(fā)了人才應(yīng)該如何為世所用?!吧w士之用于今之世,尤不可以遽得乎其大。其始而有事于政,常使之服習乎勞苦細瑣之間,而循守乎法格體勢之內(nèi)。夫謹循守勤服習以能無失。是區(qū)區(qū)者可謂小矣。故士之好為大者,往往失焉。”[10] (卷十九,p796)王慎中認為初登仕途之人,在做事時應(yīng)腳踏實地,強調(diào)從小事做起,逐步積累。
第三,對于韓愈古文形式的仿效。韓愈的《毛穎傳》為毛筆立傳,林炫的《石處士傳》為硯臺立傳。開頭模仿《毛穎傳》煞有介事地為硯臺考證譜系,旁征博引,言之有據(jù)。林炫說石處士是研和氏之后,又說研和氏從伏羲氏造書契,又從軒轅氏撫萬民,最終受封帝鴻氏。這并非林炫本人杜撰,宋代蘇易簡的《硯譜》有明確記載。接著林炫說石氏族遍天下,以鋪排之筆寫各地名硯。
第四,對于韓愈“尚奇”理論的具體實踐,表現(xiàn)為趨向“奇崛古奧”的文風。林俊“作文溯先秦,追韓歐遺范”[5](附錄下,p588),行文古拙生澀。謝杰評龔用卿“文出入昌黎,亦間作漢語”[9] (卷首,p658)。馬森評價林炫“文如江天澄瀅,奇變千狀”[13] (卷一,p24)。一般古人寫賀壽的文章常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內(nèi)容多是對壽者德行和功業(yè)的贊頌。林炫《鶴壽篇壽卞鶴皋》打破常規(guī),以鶴為媒介,全篇籠罩著奇崛之氣?!耳Q壽篇壽卞鶴皋》:“鶴皋卞翁,維揚巨族,昭代奇人。筑室崑岡,閉關(guān)斗野。山環(huán)金櫃,水繞雷塘。蓋翁性好鶴,棲遲西皋,或羽衣振迅,騎以登樓?;蛴耵邕B軒翩焉指閬。”[8] (卷十八,p190)開頭就刪去無數(shù)廢話,突兀而起,四字句整齊劃一,劈天而下,形成一股氣勢。
韓愈作為杰出的古文家,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古文,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在明代中期,閩地文士對于韓愈古文的學習,具有取法近世,接近先秦兩漢散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實現(xiàn)文章復(fù)古的現(xiàn)實意義。
[1]楊榮.文敏集[M].臺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
[2]李東陽.懷麓堂集[M].臺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
[3]黃卓越.明中后期文學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社, 2005.
[4]鄭禮炬.論明中期閩中詩文的轉(zhuǎn)變——從茶陵派到前七子[J].中國韻文學刊.2012,(4):85.
[5]林俊.見素集[M].臺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
[6]林瀚.林文安公文集[M].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手抄本.
[7]鄭善夫.少谷集[M].臺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
[8]林炫.林榕江先生集[M].北京: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2013.
[9]龔用卿.云岡選稿[M].濟南:四庫存目叢書,1997.
[10]王慎中.遵巖先生文集[M].北京: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2000.
[11]顧璘.顧華玉集[M].臺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
[12]朱淛.天馬山房遺稿[M].臺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 [13]林枝春等纂修.濂江林氏族譜[M].清乾隆丙寅年刻本.
(責任編校:王晚霞)
B206
A
1673-2219(2015)11-0032-02
2015—09—09
魏寧楠(1990—),女,福建寧德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