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第二小學 程 琰
自從國家教委在全國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和許多同行一樣,有幸在這邊陲小城里第一批接受了新課改的洗禮。對我來說,學習新課程是一種難得的機遇,更是一次對自我的挑戰(zhàn)。走進新課程以來,從無知到有所知,從迷惘到清醒,從滿懷憧憬到沮喪失望,從懼怕新課程到現在的信心百倍,其中的酸甜苦辣,頗耐回味,尤其是在對學生評價方面,與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有著顯著的差異。
多年來,我在對學生評價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眾所周知,評價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僅要注重其當前的學習狀況,更應注重其今后的發(fā)展,因此,評價的結果應具有激勵導向作用。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每一次所經歷的評價,都是建立自信心的良好時機,我認為,在評價中精心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看到學生的進步,要善于幫助學生取得進步,從發(fā)展、變化、進步的角度評價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不流于形式。要盡量從積極的方面,把鼓勵和批評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表揚時,指出進一步努力的方向,批評時,又肯定其進步的一面。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讓學生在評價的力量下,產生成功的喜悅與積極進取的力量,讓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
由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環(huán)境、社會文化氛圍,導致不同的學生在思維方式、認知發(fā)展和能力發(fā)展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雖然學生使用的是同樣的課本,學習的是同樣的知識,但要使所有的學生達到同—個層次的目標,那是不現實的,所以,對于學生的學習評價既要關注共性,又要關注個性,實行統(tǒng)一評價與分層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因此運用評價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標準,因人而異,因材施評。一個問題提出后,學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和設想,老師要認真傾聽,不要過早做出評價,應采用延遲評價的方法,鼓勵其他學生說出更多的想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思維模式全部展示出來,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相反,如果一個學生回答后,教師立即給予評價,其他學生就會覺得沒有回答的必要了,那么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必然導致一個封閉式的結果,失去這個問題的價值,導致眾人一法,不利創(chuàng)新。
教師應加強學生的自評能力,讓自評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一種自發(fā)意識,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當學生完成練習或回答一個問題后,讓學生獨立思考、判斷。讓學生對自己進行評價,既是知識的再現,同時又是對自己的能力和方法進行全面的反省,從而使學生形成對自我思想行為的反思意識,對于新知識掌握不好的學生,應用鼓勵性話語給他一個客觀公正、能激發(fā)他積極向上的評價,并在練習中允許他通過努力再次自評,不斷產生新的追求欲望,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并能鼓勵其走向成功。
每個學生往往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思維方法,教師應善于收集學生的各種信息,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大膽抒發(fā)自己的見解,在你來我往的沖撞中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在別人評價的基礎上評價自己,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缺點,從而促使學生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教師不作評價,而采用引導學生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評價他人的做法,使學生在群體活動中接受他人的評價,最后達成共識,從而促使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學生自評、互評不能只挑毛病、找缺點,要指導學生客觀地評價,互評時既要指出不足,還要盡可能地指出同學的優(yōu)點。學生評價他人的過程,也是自我認識、自我反省的過程。這樣,學生在教師與同學的評價中,在“以人為鑒”的自我反省中,逐步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有意識地改正不足,發(fā)揚長處,樹立信心,最終建立自信——我能行。
數學作業(yè)批改中使用的傳統(tǒng)符號是“√”“×”,但這兩種符號往往只對做題結果的正確與否做出判斷,而且一些中差生因作業(yè)中有較多的“×”而挫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創(chuàng)設良好的糾錯環(huán)境。我認為數學作業(yè)批改中“×”過多,必然會挫傷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自信心,逐漸讓他們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鑒于這種認識,我在平時將這些符號聯合起來使用,賦予這幾種符號以特定的意義,并與學生達成默契,當學生的計算結果出現錯誤時,我經常打上“△”,向學生示意這道題的解題想法是正確的,不需重新思考,只需檢查計算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將它改正過來就行。當學生沒有仔細讀題、不理解題意而列出的算式,我常會劃出關鍵句,打上“?”表示你為什么沒有認真地讀題,而列出這樣的算式,這樣他們不僅不會因為錯誤而產生心理壓力,反而增強了糾錯時的針對性,提高了他們改錯時的效率,使改正錯誤成為他們學習中的一種主動需求。
考試的目的在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總結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考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每次單元考試評講后,收上的試卷,錯的仍是那幾種類型,那幾個學生,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二批”學生的試卷,“二批”可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同學間相互對答案后發(fā)現錯了,要求老師重新批改,此時,讓學生當我的面邊把試卷改好,邊講為什么要這樣改?如果改對了,我會把所扣的分全部加還給他,若講不出理由,只能酌情加分,有了這種情形的“二批”,學生常能在考試后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
總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以上所采取的措施只限于我在平時的課堂、作業(yè)、考試中對學生所采取的評價。充分發(fā)揮評價的診斷和激勵功能是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心愿,我將積極探索更新的評價模式,讓學生在評價中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