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第六中學 馬俊杰
眾所周知,語文是由語言文字組成的充滿生命活力的課程,絢麗多姿的語言猶如語文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讓語文課堂熠熠生輝,而由這些語言文字構(gòu)成的每一篇文章又都是作者情感活動的伴生者,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主要載體。那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該如何把作者所體現(xiàn)的情感傳達給每一位學生呢?我認為這首推品讀。因為只有通過品讀,我們才能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只有通過品讀,我們才能更深刻的挖掘作品的內(nèi)涵;也只有通過品讀,我們才能感悟到語言文字的真正魅力。所以,語文課就應該在濃濃的語文味中,在充滿詩意的情境中,在豐富多彩的語言想像中,讓學生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享受語言的無窮魅力,去感悟語文的真正價值。
首先,從關(guān)鍵字詞入手粗讀品味。在課堂上,我們常常會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到對文本內(nèi)容的挖掘和對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強化了“人文的感悟”,卻淡化了“語文本色的品味”。事實上,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不僅濃縮了作者豐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詞造句、語言表達上都很有特色,值得每一位學生去仔細品讀。因此,教學中教師就應努力捕捉課文中的一個又一個閃光點、抓住課文精妙之處,引領(lǐng)學生悉心品味,從一個標點,一個詞語,一個句子中去玩味語言,通過細嚼慢品,激發(fā)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不僅能感受到人文關(guān)懷,更能得到語言智慧的啟迪。
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名著導讀中高爾基的作品《童年》節(jié)選,就是值得學生品讀的佳作。高爾基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筆,細膩地刻劃了外祖母這個人物形象。在教學中,我就讓學生緊緊抓住外祖母的言行來品味其對生活的愛和她那樂觀的精神、堅毅的性格。文中對外祖母的肖像刻畫得極為精彩,“她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堅固的雪白的牙齒,雖然黑黑的,兩頰有許多皺紋,但整個面孔任然顯得年輕、明朗?!弊屑毱纷x,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具有開朗的性格,年輕明朗心態(tài)的外祖母。這樣的品讀,我們不僅體會到了作品語言的精妙、傳神,還可以感受到作家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名著的無窮魅力。
其次,細讀文本用心體會。我曾聽說有一位專家老師提出了“素讀”的方式。據(jù)了解,這是一種最單純、最本色、最純粹的閱讀,能夠使閱讀者做到專心致志,屏氣凝神,沉醉其中,使文字與閱讀者進行最直接的對話,讓文本的聲、形、義和它的構(gòu)造、色彩,次序鮮活地刺激著我們的頭腦,從而最有效地培養(yǎng)我們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那么,在細讀文本的過程中,哪些詞語要引起重視呢?我覺得主要包括:感情色彩鮮明的,語意輕重分明的,使用范圍大小明確的。這些詞語一旦躍入眼簾,就要嘗試著考慮能不能換成與它對應的近義詞,比較表達效果的不同。
比如,人教版七年級教材《散步》中最后一句“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在此,“世界”大詞小用,但正是這一妙用表現(xiàn)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對他們來說,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就是他們所有的一切。所以在品讀文本時,千萬不能忽略那些值得細細體味的詞語,因為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語言的功能更為熟練地掌握,更能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內(nèi)在魅力,真正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熱情。
再次,重點品讀推敲揣摩。讀書是需要動腦思考的,只有用心閱讀,才能真正走進文本的深處?!墩Z文課程標準》中就強調(diào)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應緊緊依靠語言文字的土壤,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領(lǐng)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這就要求學生在品讀文章時,要能把握文章的重點語句,并對其進行反復閱讀、理解、體味和推敲。比如,對文中的一些重要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的句子,有必要通過品讀來仔細揣摩其內(nèi)涵。這樣就會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學生的敏銳感悟能力。
例如,法國著名小說家都德的《最后一課》,就以極其細膩的心理描寫給我們刻畫了一個生動形象的小弗郎士。文章開頭的心理描寫,刻畫出一個天真調(diào)皮的小學生的形象。而之后作者對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發(fā)生變化以后的心理刻畫更為成功,特別是“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心理獨白獨立成段,并且加上感嘆號,突出表現(xiàn)了韓麥爾先生的話在小弗郎士的內(nèi)心情感上引起的強烈共鳴和反響。在悲劇命運的打擊下,小弗郎士心靈深處深深的愛國情、亡國恨一齊被引發(fā)出來。這樣,學生通過反復的品讀與推敲就能與主人公的心靈更加貼切,在與文本作深入對話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寫的細膩、傳神,同時,也明白了如何進行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
最后,多角度品讀加強領(lǐng)悟能力。在課堂上,我們總是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體驗作者的情感、領(lǐng)悟語言的內(nèi)涵,然而,要想使學生真正把書讀好,讀出語言的滋味、讀出語言的神韻,就要引領(lǐng)學生入境入情地,逐漸深入地讀書。通過多元探讀,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體味語言文字的節(jié)奏美、音韻美,豐富自己的語言儲備和語感經(jīng)驗,并啟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讀,有體驗地讀,傳情達意地讀。學生的探究朗讀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總之,語文課就應該充分利用文質(zhì)兼美的課本,引領(lǐng)學生抓住內(nèi)容精彩之處、語言運用經(jīng)典之處,品讀語言文字,讓學生從課文中的字、詞、句甚至標點符號的比較、揣摩、感悟、運用中得到人文的關(guān)懷,受到語言的熏陶,努力使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只要我們確實將品讀很好地落實到語文課堂上,真正做到在課堂上以“品讀語言”為核心,我們的語文課就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沉浸在“語言文化”的無窮魅力中,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語文,喜歡去讀、去品、去說,從而使我們的語文課真正顯現(xiàn)出迷人的光彩,使我們的語言文字真正散發(fā)出內(nèi)在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