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聞
瀾滄江自北奔瀉南下,行至中游,與大理擦肩而過,不過幾十公里。
然而這區(qū)區(qū)幾十公里,阻不斷這條大江與大理的血脈聯(lián)系。上到遠古,下迄南詔大理(國),乃至今日,這座中國炙手可熱的文化旅游名城,都是瀾滄江中游最重要的存在。
大理以水著稱于世。蒼山雪化十八溪,洱海月沉碧玉鏡,這所有的水,都將通過西洱河,沿著蒼山給出的通道,匯入那奔騰不息的大江——瀾滄江。
所有的壯美,都藏匿不菲的代價。大河之大,雖能養(yǎng)育萬千子民,但在交通不暢的古代,卻是行旅的噩夢。無論是南詔大理,或是更久遠的哀牢諸蠻,當年要憑借馬幫溜索跨越瀾滄江,絕非易事。因而在漫長歲月里,橫跨瀾滄江的極少數(shù)幾座橋梁,成了紛至沓來的商旅行人的必經(jīng)之路。而這些南來北往的商人足下踩出的道路,正是那條著名的小徑——“博南古道”。眾所周知,它通常也被視為南方絲綢之路,或是蜀身毒道的一部分。可以想象的是,當大江橫阻,四面八方到來的人們,便只能如溪水一般匯聚在一個沃野百里的最佳憩息地——大理。大理是滇西最大的盆地之一,集高山、大湖、沃野為一體,處絕對交通要沖,這種獨一無二的先天稟賦,使之在時間長河里成了瀾滄江中游一個必然的文化、經(jīng)濟集散地。延續(xù)到今日,這種天然稟賦帶來的優(yōu)勢地位不但沒有因社會變遷而發(fā)生改變。
每天清晨,黑龍橋上的早市總是熱鬧非凡,包子鋪里剛打開的蒸籠,還沒等熱氣散盡,已被路人搶購一空。三三兩兩的老人們,或在龍尾關的石板路上徜徉,或是在臨街的老屋里納鞋。隔著一條西洱河,對面的下關市區(qū)高樓鱗次櫛比,霓虹閃爍。而黑龍橋的生活場景,與周遭的古老建筑一樣,卻似乎仍停留在幾百年前。龍尾關,大理南詔時代九座關城之一,距今已1200余年之久。站在關城附近,迎著來自瀾滄江大峽谷的微風,一切祥和安然。你很難去想象1000多年前有一場惡戰(zhàn)發(fā)生于此,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和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唐朝兩次派出數(shù)十萬大軍與南詔王閣邏鳳鏖戰(zhàn)西洱河畔,結局居然是強大的唐軍被弱小的南詔徹底打敗,不但全軍覆沒,尸橫遍野,主將李宓也沉河而死。出人意料的是,大理人戰(zhàn)后卻為敗軍之將立祠紀念,時至今日,將軍洞仍香火鼎盛。
如同那條大江一樣,大理的寬容度由來已久。當段思平將國號定名為“大理”時,這個“大”字,已隱有“大氣”的寓意。惟其“大”,才能讓大理千百年來兼容并蓄,海納百川,博采眾長,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大理氣質。你從中既能看到中原文化的鮮活影子,也能觸摸邊地少數(shù)民族的悠遠歷史,兩者水乳交融,無聲浸潤在大理的日常之中。
這,或許就是無數(shù)人奔走相告,要來大理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