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晰
來到中國評劇院采訪時,已臨近春節(jié),北京的大街小巷都沉浸在節(jié)日的氣氛里,但王平和她的同事們?nèi)栽谂啪殘鰹楣?jié)前的各場演出忙碌地籌備著。她告訴記者,自己早已習慣了這種“越是年節(jié),越是忙碌”的狀態(tài)。
眼前的王平,面容精致,略施淡妝,一雙大眼睛靈動明亮。手捧一杯清茶,她與記者娓娓道來,講起自己的從藝經(jīng)歷和評劇帶給她的酸甜苦辣。在舞臺上,她扮演的角色豐富而多變:她是《馬本倉當官記》中性格潑辣的東北寡婦,是《林覺民》中溫婉端莊的大家閨秀,是《良宵》中勇敢追求愛情的客店老板,也是《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鄰家姐妹。2015年,她將再一次挑戰(zhàn)新角色,在中國評劇院推出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主題的作品《密云母親》(又名《鄧玉芬》)中,扮演這位被稱為“當代佘太君”的英雄母親。
《良宵》讓我唱得很過癮
提起王平,很多人會想起她在新編評劇《良宵》中扮演的李秀茹。這部翻舊成新的經(jīng)典劇目,2010年在中國評劇大劇院登臺后引發(fā)轟動。在第七屆中國評劇藝術節(jié)上毫無爭議的獲得了優(yōu)秀劇目獎。戲曲學家也高度評價《良宵》:“一出戲提升了一個劇種的美學品質(zhì)。”
《良宵》改編自評劇傳統(tǒng)劇目《馬寡婦開店》,是評劇鼻祖成兆才的開山之作。在歷史上,《馬寡婦開店》曾風靡一時。三十年代,白派創(chuàng)始人白玉霜就憑它一舉唱紅上海灘。新中國誕生后,因該劇在思想觀念和舞臺表演的不合時宜而輟演多年。此后,各地許多劇團,包括中國評劇院,都曾整理改編此劇,但似乎未見實質(zhì)性的突破。
2010年,中國評劇院秉承“敬畏經(jīng)典,學習經(jīng)典、傳承經(jīng)典、發(fā)展經(jīng)典”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念,對《馬寡婦開店》進行改編復排,并以《良宵》的全新名字讓這出老戲重新登上首都舞臺。
改編后的《良宵》無論從唱腔還是劇本、舞臺美術、服裝等方方面面都有了顛覆性的改變。在老版本中,講述了少年狄仁杰在進京趕考路上,入住了寡婦李秀茹開的旅館。李秀茹青春喪偶,因狄仁杰與亡夫有幾分相像而漸生好感,勇敢地表白了自己的心聲。狄仁杰雖然也愛上了李秀茹,但卻因深受封建倫理道德的影響,嚴詞拒絕了她。
而新改編的《良宵》改變了老版本中狄仁杰和李秀茹重逢后并沒有在一起的結(jié)尾,采用了大團圓式的結(jié)局,讓人性戰(zhàn)勝了封建禮教,改變了李秀茹悲劇性的人生,將一個封建教化的故事變成了美麗的愛情故事。
相比老版,王平覺得《良宵》中的李秀茹更加鮮明和生動,“編劇王新紀老師把《良宵》中的李秀茹寫得很透,內(nèi)心特別豐富,情感變化極大,所以很不好演,但同時也更容易激發(fā)我的創(chuàng)作沖動?!?/p>
在評劇界有男怕《回杯》、女怕《開店》的說法。王平介紹說,這是因為劇中沒有道白,都是唱腔,是一出極顯演唱功力的戲。改編后的新版《良宵》同樣繼承了這個特點。作為白派的代表作之一,《良宵》中李秀茹的唱腔也以白派為主,但又有著王平自己的特點——在白派的柔婉中又有著新派的脆亮。
對于這部挑戰(zhàn)唱功的戲,王平雖然覺得演的不易,但是又唱的十分過癮。其中最讓她喜歡、考驗也最大的是此劇的第七場。當發(fā)現(xiàn)狄仁杰已經(jīng)不辭而別,李秀茹坐在店前自思自問,難道自己錯了嗎?狄相公真的看不上我嗎?難道自己就該守寡多半生嗎?我還能再見到他嗎……整段唱腔長達11分鐘多,王平之前還有過擔心,“要是唱不好,就會把觀眾唱跑了、唱睡著了。可首場演出剛一唱完,震耳的掌聲便響了起來,這掌聲讓王平心中一塊大石終于落了地,讓她有了很大的信心。
談到王平在《良宵》中的表演,導演徐春蘭評價說:“王平扮演的李秀茹讓我非常滿意。她的演唱,有熱烈、有柔婉,從頭到尾幾百句唱腔,唱得都很有韻味。做舞身段也很美,她唱做舞的功底很扎實。最可貴的是,她把我要求的‘處處見美見詩意,完成得非常到位?!?/p>
與戲曲結(jié)緣
王平出生在天津?qū)氎妗氎媸菓蚯l(xiāng),也是評劇的發(fā)源地之一。小時候,王平的文藝天分便凸顯出來。在學校是文藝骨干,唱歌、跳舞、主持樣樣行,學習成績也很優(yōu)異。最初,父母并不想讓女兒將來從事演藝事業(yè),還是希望她好好學習,讀大學,找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王平對藝術的熱情卻只增不減,堅持要走藝術這條路。父母終于拗不過她。小學畢業(yè)后,11歲的王平考上了評劇團的學員班,從此開始了練基本功、練聲、吊嗓、學唱腔的艱苦學習。
在學員班里,王平是年齡最小的一個,雖然學戲的過程中吃了不少苦,但是現(xiàn)在回想起來,都變成了美好的回憶。王平還記得,那時候經(jīng)常隨著劇團四處走,特別是冬天農(nóng)閑的時候,常常下鄉(xiāng)去演出。她和劇團的哥哥姐姐們一起,背著重重的行李包,拎著臉盆、暖水瓶,坐著“大解放”卡車,一個村一個村地去演出。
下鄉(xiāng)演出的條件很艱苦。舞臺是村里臨時搭起來的,穿著單薄戲服的演員們要忍受著刺骨的寒冷登臺獻唱。晚上,條件好一點的可以住在老鄉(xiāng)家里,差一些的只能在村里的學校教室里,把條椅拼成床休息。但是,王平卻很珍視少年時的那一段經(jīng)歷?!靶r候走南闖北,令我什么樣的觀眾都見過,什么樣的舞臺都站過,什么樣的環(huán)境都經(jīng)歷過,我一直覺得這是我人生的財富?!?/p>
就是在那樣并不豪華的舞臺上,讓王平體會到了作為一個演員的幸福。她還記得,有一次在唐山附近的一個村子演出。十多歲的她在一出老戲《麻風女》中扮演女主角的小丫鬟。身材瘦小的她登臺一亮嗓門,技驚四座,觀眾席中響起熱烈的掌聲和叫好聲,甚至蓋過了主角。
“現(xiàn)在想起來,并不是我唱得有多么好,而是那時候年紀小,觀眾覺得很可愛,所以才特別慷慨地給我掌聲”,王平說,“但是那一次,卻讓我深深地愛上了舞臺,愛上了被觀眾的掌聲包圍的感覺。”
16歲時,王平考上了天津戲校。和學員班傳統(tǒng)的師父帶徒弟式的教學方式不同,戲校是現(xiàn)代化的培養(yǎng)戲曲人才的學校,在這里,她開始接受系統(tǒng)的戲曲教育。1990年,王平又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北京戲校深造,畢業(yè)后進入中國評劇院工作。
塑造人物最重要
中國評劇院不同于其它的評劇劇團,它的建院方針是“以演現(xiàn)代戲為主的國家級示范性劇院,同時上演新編歷史劇和經(jīng)過整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戲”,一個“新”字是它的亮點。《楊三姐告狀》、《秦香蓮》、《花為媒》、《劉巧兒》等深受觀眾喜愛,也造就了像小白玉霜、新鳳霞、喜彩蓮、花月仙、李憶蘭、魏榮元、馬泰等一代代優(yōu)秀的表演藝術家。
作為如今中國評劇院的臺柱,王平同樣以善于塑造各種不同時代、不同性格的角色而著稱。王平坦陳,現(xiàn)代戲相對難演,不像傳統(tǒng)戲有前人的表演形式可以借鑒,但是有一條不變的準則,“無論是排什么樣的戲,我們演的都是故事當中的人物,傳統(tǒng)戲是這樣,現(xiàn)代戲更如此,不管是什么流派,什么類型的演員,一定要從人物出發(fā)。
在《馬本倉當官記》中,王平扮演一位性格潑辣的東北寡婦牛翠翠,看了她的演出后,令很多認識她的人刮目相看:“這還是那個安靜的王平嗎?”
在《林覺民》中,王平扮演女一號,林覺民的夫人陳意映。王平說,比起牛翠翠,陳意映更難演。這是一出近代戲,沒有水袖,沒有傳統(tǒng)的臺步,而且陳意映溫婉含蓄,沒有特別夸張的動作和過激的情緒,這就給表演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為了演好陳意映,她專門到福建陳意映的故居去采風,找來很多相關的歷史、傳記書籍、影視作品和舞臺劇去揣摩借鑒。演出時,王平一出場,靜靜地站在舞臺上,幽藍色的光輝映照在她端莊秀雅的面容和一襲淡藍色的襖裙上,在悠揚的音樂中她穩(wěn)穩(wěn)地、幽幽地唱出“灰瓦曲山墻,棱棱后街窗,獨獨孑影立,茉莉暗自香……”如詩如畫,婉轉(zhuǎn)動聽。人物的氣質(zhì)就在這一上場時便不動聲色地體現(xiàn)了出來。
最終,王平憑借在《林覺民》中的演出獲得了第八屆中國評劇藝術節(jié)優(yōu)秀表演獎。曾有觀眾對她說,最喜歡她扮演的陳意映這個角色,“那氣質(zhì),那舉手投足,那勁頭,怎么就那么對!”
2015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中國評劇院又將推出一出重頭戲,表現(xiàn)的是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北京密云一位叫鄧玉芬的普通農(nóng)村婦女,將自己的丈夫和五個兒子全部送上抗日戰(zhàn)場,最終他們?nèi)吭趹?zhàn)場上英勇犧牲的悲壯故事。如今排練在即,正處在研讀劇本階段。王平說,這個角色對自己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從十幾歲到八十多歲,她在舞臺上還沒有演過年齡跨度這么大的角色。鄧玉芬這個人物離現(xiàn)在并不遠,如果演得符號化、臉譜化,觀眾就不會接受。“還是那句話,要塑造人物,就要把劇中的人物當成自己,把握人物的切身感受,演出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她的悲喜讓觀眾有共鳴,她的堅強與犧牲才更能打動人。”
舞臺能治病
在中國評劇院里,王平是出了名的“能拼”,她對評劇藝術的執(zhí)著與精益求精,她面對困難的勇敢堅強,都令人欽佩。
2012年9月,即將去唐山參加評劇藝術節(jié)的前一天,王平突發(fā)急病,腸壁出現(xiàn)血腫,疼得一晚上沒睡。但第二天就要演出了,來不及去醫(yī)院,她就躺在汽車座椅上去了唐山。到了演出現(xiàn)場,疼得無法坐立,除了排練、演出,她就只能趴著。演出期間,她幾乎沒有吃飯,晚上因為劇烈難忍的疼痛而淚流滿面,最后實在哭得累極了,才能睡一小會兒……就這樣,王平憑借驚人的毅力堅持了七天,并以出色的表演獲得了評劇藝術節(jié)的優(yōu)秀表演獎。
對王平來說,舞臺是個神圣的地方,似乎站在舞臺上的一瞬間,所有的病痛都想不起來了。“我們戲曲界的老人常說,舞臺能治病,有的時候真的這樣,有什么頭疼腦熱,臺上演一場戲下來,就好了。”她笑著說。
在工作之余,她是個不折不扣的“宅女”,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她說,自己從小學就進入劇團,文化水平不高,如果說自己這些年還有些進步,都得益于自己愛看書的習慣。捧著一本書,沉浸于書中人物的悲喜,對她來說是莫大的樂趣。她最喜歡的一本《基督山伯爵》,已經(jīng)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每次看還是會流眼淚。她說,看書中人物的刻畫與描寫,對自己在舞臺上塑造人物,有很大的幫助。
我尊重的是舞臺
王平從12歲開始學習評劇,先后師從于筱少舫、楊淑芳、李憶蘭、花月仙、谷文月、筱紫玉、孫毓敏等多位著名表演藝術家,但一直沒有正式歸派。2013年,她做出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正式拜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白派傳承人劉萍先生為師,成為白派藝術的第四代傳人。
對她的這一舉動,很多人不理解。以她的年齡和資歷,都該收徒弟了,還拜什么師?但王平自己卻很堅持。她說,自己之前對評劇的各個流派、各種風格都接觸過,這是好事,可以吸收各個流派的營養(yǎng)。但是對于一個戲曲演員來說,應該做到術業(yè)有專攻。”白派我學的最晚,但是最喜歡。白派的藝術高度一直是讓我仰視的,對它的喜愛也越來越強烈,拜入白派也成為我的一個夙愿?!?/p>
也是機緣巧合,2009年開始排《良宵》的時候,很多唱腔具有白派的特色,因此劇團請來了白派藝術家劉萍老師為她進行指導把關。2013年,她正式拜到劉萍老師門下,才真的成了白派弟子。
近些年來,憑借細膩的演唱和精湛的表演,讓王平收獲了不少榮譽:?2006年獲第五屆中國評劇藝術節(jié)音樂伴唱獎;2009年摘取第三屆“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優(yōu)秀表演獎、第八屆中國評劇藝術節(jié)優(yōu)秀表演獎……在藝術上取得突出成績的同時,也獲得了“宣傳系統(tǒng)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身邊雷鋒”等榮譽稱號。
已成為中國評劇院中流砥柱的王平,在拜入白派之后,有人認為她更應扛起白派大旗,成為新時代白派評劇的領軍人物。但是對于這些,王平似乎并不熱衷?!翱吹酱蠹业淖h論,我有自己的想法,作為我個人,不想扛哪一面旗,或者做什么領軍人物,我只是想塑造好人物,把藝術上高水準的藝術作品帶到舞臺上去,至于那些頭銜與光環(huán),并不是我想要的?!?/p>
近些年來,王平在工作之余也一直致力于弘揚和推廣評劇藝術,帶著作品巡演、進校園。她說,戲曲的觀眾正在流失,這是確實存在的現(xiàn)象。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沒有看過評劇的觀眾吸引過來,讓他們感受到評劇藝術的魅力。也許,每一場演出能起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對我們來說,要有愚公移山的勇氣。
責任編輯?梁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