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 於艷萍 盧業(yè)飛 譚奕為 龐新華
摘 要:應用正交試驗設計對當年采收的非洲辣木種子萌發(f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利用1%托布津浸泡10 h的條件下,采用70%沙壤土+30%木糠作為育苗基質(zhì),能使辣木的種子較快萌發(fā),且出苗率相對最高,通過直觀分析和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浸泡時間對辣木的種子萌發(fā)影響最大,其次是對種子的消毒方式及基質(zhì)。
關鍵詞:非洲辣木 種子萌發(fā) 正交試驗
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屬白花菜目辣木科辣木屬,又稱為鼓槌樹,原產(chǎn)于馬達加斯加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北部的次喜瑪拉雅山麓以及非洲等地,是多年生熱帶落葉喬木[1]。喬木高3~12 m,小枝有短柔毛,根有辛辣味,因此得名。葉為羽狀復葉,3回,小葉為橢圓形、寬橢圓形或卵型,葉紙質(zhì),全緣;圓錐形花序左右對稱腋生,花為白色有香味;蒴果長20~50 cm,直徑1~3 cm,3瓣裂,每瓣有肋紋3條。辣木被譽為“生命之樹”及“植物中的鉆石”,因為它既可以當蔬菜食用也可以加工成專用于食療的保健食品,在醫(yī)藥、保健等方面被廣泛應用。
文章通過對比不同浸泡時間、不同消毒方式處理以及不同種植基質(zhì)對其種子萌發(fā)的影響研究,旨在篩選出有利于促進非洲辣木種子萌發(fā)的最佳水平組合,為非洲辣木種苗的快速繁殖、在適生地區(qū)的規(guī)?;耘嗉吧a(chǎn)應用提供參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試驗選用非洲辣木原生種(原產(chǎn)于肯尼亞圖爾卡納湖附近及埃塞俄比亞西南部)。種子采自當年非洲辣木的成熟種子,非洲種子長1.2~1.8 cm,寬0.7~1.0 cm,三棱狀形,平均千粒重303.6 g,凈種率為92 %,種殼堅硬致密。試驗前將缺陷、未成熟及霉爛的除去,選取飽滿、有活力的種子。
1.2 方法
研究通過對比純沙壤土、70 %沙壤土+30 %木糠、50 %腐殖土+30 %泥炭土+20 %珍珠巖3種不同基質(zhì);1 %托布津、100 mg/L高錳酸鉀、溫水3種不同的消毒方式來做種子發(fā)芽試驗,研究非洲辣木種子在不同浸泡時間下對萌發(fā)率的影響,并通過正交試驗的均衡性特點,推算出最佳試驗組合。在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選擇各參試的因素及水平如表1所示。
試驗選用正交表L9(34)進行設置,各因素及水平與表中編號對應,分別以A、B、C代表基質(zhì)、消毒方式和浸泡時間3個因素;1、2、3表示3個水平,由此可得到9個試驗處理組合(見表2)。根據(jù)正交試驗設計,每組實驗處理選取50粒飽滿的非洲辣木種子,為保證試驗結果的科學性,每個試驗處理組合進行3次重復,將種子放入不同處理液下浸泡不同的時間,浸泡完成后,將種子分別播于12 cm×12 cm的不同基質(zhì)營養(yǎng)杯中,直接置于室外蔭棚。
2 結果與分析
2.1 直觀分析
為保證正交試驗測試結果的科學性以及增加差異顯著性的判斷,在設置實驗的時候盡可能的重復2~3次,以提高試驗效率。運用SPSS 19.0版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2]。試驗在播種4 d后即有種子開始萌發(fā),露出胚芽后2 d第1次統(tǒng)計。一般種子從播種到發(fā)芽20 d后停止萌發(fā),因此20 d后做最終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試驗設置3次重復,并對每組處理統(tǒng)計3組重復萌發(fā)數(shù)(見表2),并計算出平均出苗率(圖1)。由圖1可直觀的看到處理2的平均出苗率最高,處理3的平均出苗率最低。
通過極差分析法可知道實驗因素對預期結果的影響大小,極差R越大的因素對指標的影響越顯著,極差R越小影響就沒那么顯著[3]。由表3所示,非洲辣木種子各因素的k值和極差(R)值的結果可以看出:該試驗因素C(浸泡時間)的R值最大,為16.67,說明試驗因素中浸泡時間對非洲辣木的種子萌發(fā)效應最大;因素B(消毒方式) 的R值為15.00,對萌發(fā)率的影響比因素C小一點;因素A(基質(zhì))的R值最小為4.34,對非洲辣木種子的萌發(fā)效應影響最小。因此,因素影響順序為:C>B>A。而因素A的平均值k2> k3> k1,Ak2最大,因素B中k1> k2> k3,Bk1最大,因素C中k2> k1> k3,Ck2最大,故試驗因素的最佳水平組合是A2 B l C 2。
2.2 方差分析
直觀分析方法簡便、直觀、實用,在實際工作中常常采用此法,但是得到的結論不夠嚴謹、精確度不足,為了更進一步精確分析數(shù)據(jù)應該采用方差分析[4],因此對表2的結果用SPSS19.0進行方差計算,結果見表4。
通過表4可以看出方差分析以及F檢驗的結果如下: 因素C(浸泡時間)的F值為3.998,P值為0.01<0.035<0.05,差異顯著;因素B(消毒方式)F值為2.737,P值為0.089>0.05,差異不顯著;因素A(基質(zhì))的F值為0.238,P值為0.791>0.05,差異不顯著。試驗結果表明,浸泡時間對非洲辣木種子萌芽率有顯著影響,對非洲辣木種子萌發(fā)影響較大,與直觀分析的結果一致。
在SPSS19.0中用“Duncan”法進行比較分析,得出每個因素的同類子集,從同類子集中的組均值可以看出最優(yōu)方案。圖2是各組試驗均值曲線,可以看出,基質(zhì)A中第2方案最佳,消毒方式B從曲線圖中可以看出第1方案最佳,浸泡時間以第2方案最佳。故實驗因素最優(yōu)組合方案為:A2B1C2,結果也與直觀分析一致。
3 討論和小結
由以上2種分析可知,在正交實驗的三因素中,浸泡時間影響差異達顯著水平,消毒方式、基質(zhì)間影響差異不顯著,說明浸泡時間為主效因,以浸泡10 h的種子萌芽率最大,其次是浸泡5 h,最小的是浸泡30 h;種子的消毒方式對萌發(fā)率影響不顯著,但以1 %托布津消毒的種子萌發(fā)率比其他消毒方式要好;基質(zhì)對種子萌發(fā)率影響也不大。此次正交實驗中用70 %沙壤土+30 %木糠作為播種基質(zhì),利用1 %托布津?qū)Ψ侵蘩蹦痉N子進行消毒并浸泡10 h的方案為最佳技術方案,利用此方案處理的非洲辣木種子比其他方案處理的種子萌發(fā)率較高。
由于辣木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多種礦物質(zhì)[5]以及蛋白質(zhì),為不可多得的藥食同源樹種之一,被大量開發(fā)利用于食品、醫(yī)藥及生物質(zhì)能源等領域[6]。辣木種子不同品種栽培特性不同,提高其萌發(fā)率為進一步探索不同品種間的原種擴繁高產(chǎn)栽培技術以及進行人工栽培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智順,武新琴. 不同藥劑及基質(zhì)對辣木出苗率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村小康科技,2010(12):
44-46.
[2] 管宇,黃必恒,吳志松,等. 關于正交試驗設計的重復試驗問題[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3, 20(4):413-418.
[3] 王欽德,楊堅.食品試驗設計與統(tǒng)計分析[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出版社,2003:349-361.
[4] 張力.SPSS13.0在生物統(tǒng)計中的應用[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5] 李國華,劉昌芬. 辣木的醫(yī)療保健功效及其開發(fā)前景[A];中國熱帶作物學會2005年學術(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
[6] 劉志英.我省攀枝花市辣木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J].四川農(nóng)場,2014(3):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