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美國華裔詩歌的跨文化生態(tài)美學研究*

    2015-03-17 21:14:32鄒麗丹
    外語學刊 2015年6期
    關鍵詞:華裔意象詩人

    鄒麗丹

    (吉林大學,長春130012)

    嚴歌苓用“被移植的樹”來描摹文化失根處境中的美國華裔群體在特殊的文化時空中歷劫多難的生命體驗以及故國已遠、新枝難棲的彷徨失依帶來的惶惑、驚悸、失落之感。美國華裔詩歌作為這一群體的最見細密幽微的抒情載體,以其深廣的認識意義和豐富的審美價值成為咂磨美國華裔族群人生況味,把摸其文化傳承血脈,追索其思想源流的文學樣式。然而,比之于近年來國內(nèi)學界對美國華裔小說和電影研究的熱火態(tài)勢,對美國華裔詩歌的研究領域卻呈現(xiàn)出與其重要性極不相稱的荒疏冷寂。國內(nèi)對美國華裔詩歌的研究主要是由英語專業(yè)的美國華裔文學研究隊伍和中文系的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人員組成。專業(yè)背景和研究重點的差異性,創(chuàng)作美國華裔詩歌的語言媒介能否決定其學科歸屬的爭議性,加之美國華裔詩人身份界定的復雜性使得這一具有豐沛的生命力、獨特的詩美情趣、飽滿的文化內(nèi)蘊的研究領域充滿幽寂孤冷情味。作為一個稚嫩的探尋方向,在美國華裔詩歌研究中,厘清學術概念與劃定學科歸屬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我們由于理障成見而規(guī)避一些重要選題,以面目尚未清晰為理由而忽視其審美價值,那么,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海外影響的一個絕佳路徑將被阻斷,我們在構建美國華裔詩學體系的學術目標面前也將裹足不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tài)思想資源。美國華裔詩人的跨文化生活經(jīng)歷和生命體驗使得他們能夠身處異國他鄉(xiāng),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臍帶汲取母國的文化養(yǎng)料,滋養(yǎng)生態(tài)審美性情,鑄就卓特的生態(tài)美學品格。這種文化經(jīng)驗成為影響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詩人如何處理文學意象,怎樣選擇語言表現(xiàn)形式,進而形成獨異的文體風格的重要因素。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華裔詩歌的跨文化生態(tài)美學研究這一選題得以進入我們的研究視野。

    1 “物我兩忘”

    盡量減少創(chuàng)作主體的經(jīng)驗和意識對自然意象的介入是美國華裔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特點。2006年施家彰(Arthur Sze,1950-)發(fā)表于《佐治亞評論》的詩歌《在玫瑰色的光里》(In the Rose Light)(11)大量使用動物和植物意象:“玫瑰”、“紅尾鷹”、“烏鴉”、“鵝”、“喜鵲”、“鳶尾花”、“三角梅”。這些自然意象使整首詩歌充溢著自然清新的氣息。在創(chuàng)作中對自然意象的偏愛是很多學者將施家彰和他的創(chuàng)作歸入“生態(tài)詩人”和“生態(tài)詩歌”之列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歸類的邏輯是:文學意象因集中體現(xiàn)文學作品對外部世界的現(xiàn)實關懷而具有生態(tài)主義的色彩。在不少研究中,自然意象被強行從文本語境和創(chuàng)作背景中抽取、剝離、孤立起來,從而成為生態(tài)批評話語系統(tǒng)里落落寡合的重點研究與論述對象被推到聚光燈下。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提出文學批評的4個組成部分:作品、世界、作者、讀者。以此觀之,這種削足適履的研究范式囿于作品與外部世界之間單一維度的文學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的闡釋,從而不可避免地使學術努力陷入簡單、重復、低效的窠臼。

    既然詩人是否選擇和使用自然意象不能夠作為裁定“生態(tài)詩人”和“生態(tài)詩歌”的唯一標準,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更接近生態(tài)思想和實踐指向的考察維度?王國維用“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來區(qū)分藝術創(chuàng)作的不同境界。以作家的主體意識和個體經(jīng)驗對世界和作品的介入程度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對作品和讀者的影響作為考察標準,使作品、世界、作家、讀者4要素在相互影響與互動中成為有機整體。詩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和審美活動要經(jīng)歷3個階段:第一階段,“物”是“物”“我”是“我”:在知識、教化、經(jīng)驗介入主體意識之前,以孩童或初民之眼觀世界和自然,對周圍的草木山水做出最直接的反應。孩童對大自然的認識是沒有語言和經(jīng)驗介入的,他們與大自然的萬物同呼吸共俯仰,當然更不會有意識地欣賞大自然的美并用詩歌來呈現(xiàn)出來。當人們開始有意識地運用經(jīng)驗并使用語言來描繪世界,表達對大自然的感受,脫離對周圍環(huán)境的原初反應,并試圖在世界中尋求關系、意義、價值的時候,我們就進入“物”非“物”的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物我兩忘”:重新認識外部世界,認同并尊重大自然以及萬物的自足性,最大限度地減少主體經(jīng)驗和個體意識對環(huán)境的介入(Wai-Lim 1978:212)。施家彰的很多生態(tài)詩歌以此觀之,乃是“物我兩忘”詩歌創(chuàng)作的范本,原因在于詩人對自然與環(huán)境的認知活動和審美活動最大限度地超然于主體意識和經(jīng)驗之外,從而形成卓特的藝術風格。

    “物我兩忘”既是詩人處理自然意象的一種寫作策略,同時也體現(xiàn)作家對世界和大自然的審美情趣。在處理“物”與“我”的關系時,詩人主體意識、經(jīng)驗、知識是否介入亦是區(qū)分西方與中國審美精神的一個重要維度。西方文化中“主客二分”的“在世結構”決定主體意識和經(jīng)驗對世界和自然的介入,從而形成以“有我之境”為特征的審美精神,即自然世界不能獨立地構成自足的完整系統(tǒng),只有在人的感知、判斷、表現(xiàn)的參與之下才能使其獲得完整性。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士子們忘情山水,閑遠隱逸,清真絕俗,如野云孤飛,鴻客落落傲世,于“心齋”、“坐忘”、“清靜無為”之間揮灑超拔出世的審美風神。

    施家彰對李白、王維、杜甫的藝術風格和精神風貌推崇備至,這與他早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主攻詩歌專業(yè)時對中國文學和中國古典詩歌的涉獵有著直接的關系?!耙粋€詩人的風格構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先天稟賦如個性、才情等等和后天社會屬性的教養(yǎng)、學識、閱歷、遭際等融會而成的藝術審美精神體?!?嚴迪昌2011:13)很多少數(shù)族裔作家為了更順利地融入美國主流文學而對自己的族裔文化傳承諱莫如深。在這些少數(shù)族裔作家中施家彰應該算是個異數(shù)。在2001年出版的《絲龍》序言中,他坦率直接地提出對中國古典詩歌的譯介成為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談到施家彰對詩歌藝術的貢獻時,美國女詩人內(nèi)奧米·謝哈布·奈說:“長久以來,施家彰的作品以其精微的筆調(diào),將大自然、意識、時間巧妙地融合,創(chuàng)作出韻律和諧、語言精巧的詩行,成為我們心靈的養(yǎng)料。他與亞洲各國詩人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創(chuàng)作交流,對《絲龍》中翻譯工作全情投入,對世界詩歌藝術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www.poets.org)。

    2 “和而不同”

    如果我們不想將文學研究變成文化研究的附庸,如果我們不希望美國華裔詩歌的卓特詩美風貌被浩如煙海的流行文化理論所淹沒,從文本出發(fā),從語言起航就成為指引跨文化文學探索之旅的唯一起點。談到美國華裔詩歌的語言使用風格,平行結構的使用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繞過去的一道風景線。李立揚(Li-Young Lee,1957-)在2003年發(fā)表于《馬薩諸塞評論》(596-597)中一首詩歌,表現(xiàn)出詩人對自我文化身份追尋與重新定位的主題:

    Become Becoming

    Wait for evening.

    Then you’ll be alone.

    Wait for the playground to empty.

    Then call out those companions from childhood:

    The one who pretended to be dead.

    The one you told every secret.

    The one who made a world of any hiding place

    詩人多次使用反復的語言結構,使整首詩結構緊湊、頓挫協(xié)律、主旨突出。Wait for(等待)和the one(那一個)的重復出現(xiàn)加強短促有力的語言形式美感,渲染詩人的悵惘之情,意深而語淡,透射出整個華裔群體舊巢已遠、新枝難棲的惶惑驚悸心理,表達詩人在文化失根和種族主義的夾縫中重新定義自己的文化屬性的訴求。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語言使用模式總是深深地扎植于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和經(jīng)驗模式。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根常青,語言結構美感之樹常綠。談到美國華裔詩歌語言形式與結構的美感之來由,平行結構的大量使用是一個重要原因。“盡管對這種語言結構模式的運用并非中國文學傳統(tǒng)所獨有,在古希臘和拉丁語的經(jīng)典著作中,平行結構就已經(jīng)開始作為一種修辭手法被使用,但它在中國文學傳統(tǒng)中呈現(xiàn)出來的,穿越時空的勃勃生機與完整成熟的體系結構使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學傳統(tǒng)都難以與之比肩?!?Andrew 1988:44)考察漢語平行結構都是從一些約定俗成的詞語開始:大小、高低、生死、剛柔等等,涉及到自然世界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平行結構使一些語義相近或相反的詞語,通過不同的組合排列達到結構整齊和表義和諧的語言使用效果?!跋喾聪喑伞闭侵袊鴤鹘y(tǒng)道家思想的重要理念:人和自然同出于“道”,在相互對立、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中達到天與人、萬物之間的和諧,體現(xiàn)道家的生態(tài)美學智慧。

    以施家彰、宋凱西(Cathy Song,1955-)、陳美玲(Marilyn Chin,1955-)為代表的華裔詩人面對各種種族中心主義的文學評論和東方主義的閱讀期待,保持華裔文學創(chuàng)作特色,同時,以詩歌創(chuàng)作技巧變革者的姿態(tài)躋身美國主流文學界,在與“去民族化”浪潮的博弈中,展現(xiàn)出“和而不同”的東方美學品格?!皩喴崦绹娙藖碚f,在創(chuàng)作中展現(xiàn)或強調(diào)自己的身體特征,是對種族主義刻板印象的一種抵抗?!?Zhou 1996:124)宋凱西在《出自我們的手》中寫道,“這首詩是關于做一個中國人的詩,/擁有雞油一樣光榮的膚色”。陳美玲也在詩歌寫作中高調(diào)渲染自己的黃皮膚。美國華裔詩歌的一類重要主題是表現(xiàn)詩人面對西方主流文化的復雜心態(tài)和對母國文化的一種懷想,表達出在異質(zhì)文化的語境中重新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的彷徨?!懊鎸π碌睦Щ螅贁?shù)族群是應該犧牲文化的差異性,被西方文化消音,來獲得主流文化的一席之地,還是要保持族裔性并使之國際化,從而取得普適的價值?這也是華裔美國文學發(fā)展所面臨的抉擇?!?鄒麗丹2014:140)李立揚在談到自己的民族性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關系時說:“盡管我無法區(qū)分華裔身份是我的優(yōu)勢還是劣勢,但是我所能做的就是像一個局外人一樣進行寫作……振奮人心的是,詩人在任何一種語言面前都是客人”(Zhou 1996:131)。這表明詩人已經(jīng)超越“華裔作家”的文化標簽帶來的創(chuàng)作局限,而是將為全人類而創(chuàng)作優(yōu)秀作品為終極目標。認同不同膚色的文化并存,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交匯、溝通,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道家思想倡導的以“相克相生”、“和而不同”、“和諧共處”為特征的生態(tài)智慧。

    3 “圓融一體”

    “作家詩人們筆底的任何哀樂悲歡,均導之于他們對現(xiàn)實人生的體察辨味,他們的心緒情思的漣漪波瀾,實即生活于其間的社會眾生相和人格化了的自然環(huán)境在心魂深處激起的回響。因而凡是贊頌、抨擊、怡悅、悲怨、哀生、悼逝等等,莫不是他們對現(xiàn)實生活所獨擅的是非、美丑的評判形態(tài)。”(嚴迪昌2011:3)浸淫傳統(tǒng)文化精神和寄寓士大夫人生理想的中國古典詩歌因其宏富的思想文化容量對海外華裔作家散發(fā)出恒久的吸引力。

    美國華裔詩人對中國古典詩歌美學心追手摹,尤其是對才子名士的隱逸氣派和清俊風骨魂牽夢縈。施家彰用詩集《柳風》(1972)中的短詩《李白》(Li Po 1972)和詩集《兩只渡鴉》(1976)里的短章《王維》(Wang Wei 1976)表現(xiàn)詩人在中西文化匯融的生存處境中,在被主流文化邊緣化的文化際遇里,通過文化尋根和歷史記憶保持與強勢文化之間的張力。另一位重要的美國華裔詩人陳美玲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突出藝術特色在于,“與中國古典詩歌的互文性,她大量使用中國文學典故,直接引用漢詩英譯或中國文字入詩,或戲仿、呼應中國詩人詩作”(蒲若茜李卉芳2014:159)。

    “托物言志”是中國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文學傳統(tǒng),這也成為美國華裔詩人的一種獨特的寫作策略。所托之物大多為“梅”、“蘭”、“竹”、“菊”等承載中國儒家文化倡導的人格特質(zhì)與人生理想的自然存在物。魯樞元先生將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劃分成自然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精神生態(tài)。自然生態(tài)主要是指自然萬物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社會生態(tài)意為人類社會中的所有人與人間的相互聯(lián)系;精神生態(tài)則處理的是人和自我之間的互動。在華裔詩歌的創(chuàng)作中,“托物言志”假托自然存在物,書寫人的精神追求,使自然存在物、社會文化生態(tài)、精神家園3者渾然一體,在相互影響和制約中構成一個有機的審美綜合體,折射出詩人將自然與社會和自我融為一體的整體主義生命觀。中國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提出宇宙萬物是一個整體的觀點。老子的自然觀認為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這是中國最早的“天人合一”論。莊子進一步概括老子的生態(tài)整體觀,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同一”。陳美玲在《矮竹》(1987)中以“竹”的意象自比,化用竹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代表君子“行潔”、“志遠”、“質(zhì)清”的寫作傳統(tǒng)。詩人著重刻畫矮竹“根尚淺”和“陰未成”的特質(zhì),寄托作為母國傳統(tǒng)文化的“想象共同體”的華裔群體,被移栽到異質(zhì)文化的土壤中所面臨的文化困境。施家彰在詩集《紅移網(wǎng):1970年-1998年詩選》(1998)中多次使用“樹”的自然意象。在這些流散作家的筆下,自然意象大多具有流動性、遷徙性或變動性的特點,因為感同身受的生命移植的創(chuàng)傷感和生命流徙的疼痛感使華裔詩人對這些自然意象傾注更加深厚的關懷和仁愛,表達“圓融一體”的生命觀。更為可貴的是,他們能夠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之上有所超越,這正是美國華裔作家對中國文學、美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做出的貢獻。

    4 結束語

    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使用自然意象的多寡并不是裁定生態(tài)詩人和生態(tài)詩歌的唯一標準,更重要的是要考察這些文學意象在文本中的呈現(xiàn)方式以及由此透射出來的創(chuàng)作主體對現(xiàn)實世界和自然的態(tài)度。詩人以白描的手法表現(xiàn)自然意象,超越個體經(jīng)驗對自然存在物的介入,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禪宗”思想里對待人和自然時“物我兩忘”的生態(tài)審美精神,從而使作品獲得“舍筏登岸”的藝術美感。平行結構作為飽含儒家思想精髓的語言承載體,被華裔詩人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在繼承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有所超越,在多元文化與文學傳統(tǒng)并存的文化與文學生態(tài)中,呈現(xiàn)出華裔詩人和詩歌創(chuàng)作“和而不同”的美學品格。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山水情懷”、“詩酒情懷”、“隱逸情懷”通過文化記憶和經(jīng)驗模式的臍帶,將母國文化輸送給華裔詩人,使他們通過對詩意的人生理想和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的追求,實現(xiàn)與外部世界和自然的一體化,以創(chuàng)作實踐和現(xiàn)實人生形成對儒家“內(nèi)圣外王”觀的一個注腳。

    “生態(tài)”一詞是來自西方的舶來品,“生態(tài)問題”是“主客二分”的自然觀導致的人為問題。為解決生態(tài)危機應運而生的生態(tài)文學以及生態(tài)文學批評,其理論和實踐指向都是“向外轉(zhuǎn)”,即訴諸科學來尋求擺脫生態(tài)問題的出路。在以“主客一體”為思想基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自然、社會、人被視為一個有機整體。這種整體主義的自然觀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潛藏著豐富的生態(tài)思想資源,蘊含著以“向內(nèi)轉(zhuǎn)”為特征的博大精深的生態(tài)智慧。這也是目前全世界生態(tài)學者把目光投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原因。伴隨著國際學術交流日益便捷,中國學者是緊緊跟隨西方批評話語亦步亦趨,還是要在合理借鑒的前提下,在立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之上有所取舍,有所超越,進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批評話語?在西方美學理論中,“美”是源于數(shù)的和諧與比例,美學的任務就是去發(fā)現(xiàn)這種和諧與比例?!绊崱眲t是中國古典美學和古代文論的一個重要范疇?!皻忭崱?、“神韻”、“妙韻”、“韻外之致”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深厚的美學思想。在跨文化語境中,通過文本線索尋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態(tài)智慧與美學韻味是中國學者在國際生態(tài)批評的浪潮中發(fā)出的聲音,對于深入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當代價值和建構成熟與完備的美國華裔詩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tǒng)[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魯樞元.生態(tài)批評的空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蒲若茜 李卉芳.華裔美國詩歌與中國古詩之互文關系探微:以陳美玲詩作為例[J].中國比較文學,2014(2).

    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中華書局,2009.

    王 寧.翻譯與跨文化闡釋[J].中國翻譯,2014(2).

    樂黛云.跨文化文學研究的問題和前景[J].人文叢刊,2008(3).

    嚴迪昌.清詩史(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曾繁仁.生態(tài)美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鄒麗丹.母親形象流變與文化身份建構:后殖民語境中華裔美國族群的主體性回歸[J].外語學刊,2014(5).

    Andrew,H.P.Where the Lines Meet:Parallelis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s[J].Chinese 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s,1988(10).

    Arthur,S.In the Rose Light[J].The Georgia Review,2006(60).

    Lee,L.-Y.Become Becoming[J].The Massachusetts Review,2003(44).

    Yip,W.-L.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Landscape in Chinese and Anglo-American Poetry[J].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1978(15).

    Zhou,X.-J.Inheritance and Invention in Li-Young Lee’s Poetry[J].MELUS,Poetry and Poetics,1996(21).

    猜你喜歡
    華裔意象詩人
    多措并舉加強和改進華裔新生代工作
    華人時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4:54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華人時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撫遠意象等
    青年文學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陶欣伯:熠熠生輝的華裔實業(yè)家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18
    王贛駿:首位華裔太空人
    華人時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2:58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詩人貓
    “具體而微”的意象——從《廢都》中的“鞋”說起
    詩人與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
    辉南县| 九江市| 海门市| 壤塘县| 石家庄市| 长海县| 吉林市| 曲沃县| 准格尔旗| 如皋市| 铜山县| 保山市| 类乌齐县| 佛坪县| 黄陵县| 镇康县| 清丰县| 邯郸市| 泾川县| 汨罗市| 炎陵县| 醴陵市| 舞钢市| 海安县| 江北区| 宝坻区| 胶南市| 合肥市| 永清县| 迁安市| 长兴县| 报价| 高青县| 红原县| 兰州市| 禹城市| 陆丰市| 霍邱县| 浦江县| 洪泽县| 翁牛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