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代中后期史學思想研究述評

    2015-03-17 15:48:50曹姍姍李艷紅
    關(guān)鍵詞:綜述

    曹姍姍, 李艷紅

    (1. 天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天津300387;2. 云南師范大學 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明代中后期史學思想研究述評

    曹姍姍1, 李艷紅2

    (1. 天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天津300387;2. 云南師范大學 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E-mail:823085497@qq.com

    摘要:關(guān)于明代史學思想的研究,學界大多都是以幾個主要人物作為代表,很少對其進行整體研究。明代中后期私修史書繁多,最能代表這一時期史學思想的內(nèi)容,但其研究的對象單一,研究方法還有待豐富。本文結(jié)合時代背景對明代的史學思想給予了總體概括。

    關(guān)鍵詞:史學思想;明代中后期;綜述

    一、引言

    從史學思想的角度看,“明代基本上是一個被忽略的朝代,學界基本很少談論。即使有所探討,也是關(guān)于王世貞、李贄等個別人物的史學見解。但是,對明末清初的顧、黃、王三位大家進行的評論較多,并把他們的歷史觀作為明末清初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對明代史學思想的認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學者關(guān)于中國古代史學思想的研究,特別是明代史學思想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以后才開始在較大的范圍內(nèi)展開。其研究可歸納為背景概述、個案研究以及專題研究三個層面。

    二、背景概述

    吳懷祺認為“史學思想研究的對象,史學思想研究的內(nèi)容極其豐富,歸結(jié)起來是兩個部分,一是史家(包括思想家)對客觀歷史的認識,二是關(guān)于史學工作方面的認識”[2]。楊翼驤、喬志忠曾就中國古代史學思想的內(nèi)容體系給定描述框架,認為“古代史家和學者對于史學宗旨、史學地位、史學方法、史家標準、治史態(tài)度、修史制度、史籍優(yōu)劣、史學流變等問題,都有明確的論斷,深刻的剖析和多方面的探討,構(gòu)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3]。由以上學者的論述可知,史學思想研究的對象豐富,形成的思想認識比較客觀全面,并且這些思想往往與史學活動有直接關(guān)系,它們要么是對史家修養(yǎng)的認識,要么是對史家修史目的的認識,抑或是對史家修史方式的認識等,當這些認識升華為一定的理論時,便形成某種觀念或思想。史學思想的產(chǎn)生和內(nèi)容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特征,還具有明顯的時代烙印。在中國史學思想曲折發(fā)展的過程中,應當“重視中國古代史學思想的遺傳”,思考當代中國史學思想“至少兩個點要考慮,一是史學的時代性,一是史學的民族性”[4]。總之,史學思想的提煉不能脫離社會環(huán)境而獨立存在,研究史學思想必須結(jié)合一定的語境和氛圍,從中找出可供后世借鑒的典范。

    相比于其他朝代的史學思想,明代史學思想沒有受到應有的關(guān)注,研究明代史學思想的學者也較少。吳懷祺主編的《中國史學思想通史》說:“史學思想的活躍,這也是明代史學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盵5]關(guān)于明代中后期的史學思想,以陳建、薛應旂、王世貞、李贄、焦竑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描述了他們各自的史學思想及其特點,將他們作為明代史學思想的代表,從而達到論述明代史學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和特征這一目的。如此安排可以展示明代中后期史學思想的成就,但是,這些學者的想法能否代表當時的主流思想,或者能否代表史學思想的發(fā)展趨勢,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也有學者認為,明代的史學思想有其獨特價值。謝國楨曾說:“拿清代考據(jù)學家的尺度來衡量明代的學風,明代的學術(shù)思想自然是過于疏略;可拿明代學術(shù)思想的放達和記載朝野逸事的豐富來比較衡量,清代考據(jù)學家的末流羌無故實,不關(guān)痛癢的繁瑣考證,那不更是顯得索然寡味嗎?”[6]謝國楨認為,清人批評明代無史學思想,不過是拿清代漢學家的考據(jù)學與明代“遍地撒花”式的作史方式相比,認為明代學者不夠細致嚴密。

    由以上學者的研究可知,評價明代史學思想的價值,既不能只研究某幾個人物的史學思想,也不能以清代的史學成就作為研究的對比對象,而是要深入挖掘明代史學思想自身的獨特之處,進而探討這些思想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明代史學思想活躍,揭示出明代學者面對僵化的傳統(tǒng)和日新月異的現(xiàn)實,并非一味地服從,而是不斷地通過努力改變現(xiàn)狀,讓史學研究朝著更加成熟、理性的方向發(fā)展。

    史學思想的特征與其產(chǎn)生的時代思潮息息相關(guān)。宋代非常注重個人綱常道德的培養(yǎng),形成了嚴明的“家禮”文化,“是對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認同與維護”[7],理學家兼史學家的朱熹,其史著《資治通鑒綱目》就是一部強烈反映綱常倫理的著作。到了明代中后期,葛兆光認為,史學思想“未能沖破舊的封建史學體系,它仍以改良主義的手段為明王朝縫罅補缺”[8]?!霸诔⒑图澥康闹匦聫娀?,通過教育、考試、宣傳等途徑,思想從‘創(chuàng)造性’領(lǐng)域進入到‘妥協(xié)性’領(lǐng)域?!盵9]這種妥協(xié)性表現(xiàn)在史學思想上就是維護已有的統(tǒng)治,只做表層的改革而不做根本性的變革。因此,在明代中后期,與李贄思想相近的史家并不多見。楊艷秋認為,明代中后期出現(xiàn)了批判程朱理學、對經(jīng)史關(guān)系重新認識、以史經(jīng)世三股史學思潮。她認為這三股史學思潮“沖破了理學籠罩史壇的局面,使得明代中后期的史學形成了與前期截然不同的特色”[10]。三股史學思潮影響私修史書大膽打破常規(guī),各抒己見。并且,這三股史學思潮并非單線發(fā)展,而是遙相呼應,“隨著批判程朱理史學思潮的發(fā)展,重經(jīng)輕史傾向受到了人們的批判”[10]。錢茂偉的《明代的史學歷程》將明代史學看作是與義理史學博弈的過程。明代中后期出現(xiàn)了反義理史學的思潮,成為推動史學領(lǐng)域內(nèi)出現(xiàn)反義理史學的著作和士人的動力,尤其以李贄為代表。

    由以上學者的研究可知,社會思潮對史學思想影響較大的是反理學思潮,但學者忽視了一點,就是一個時期內(nèi)思潮的產(chǎn)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時代的呼喚也有學科內(nèi)部發(fā)展的趨勢性變革。要分析史學思想在何種程度上受到思潮的影響,又受哪些思潮的影響,需要分析作史者生活的環(huán)境、機遇以及政局等相關(guān)因素。此外,汪榮祖還將官、私史學思想作了對比,他認為:“在傳統(tǒng)中國,幾乎沒有與史官理念不同的私人史家。私人所著的是野史,諸如雜史、雜記、小說之類,既出于士人之手,無論觀點與方法,未必異于史官,而私修雖偶有他書不可載的可貴記錄,然而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聽途說,真?zhèn)坞s糅?!盵11]由此可見,在汪榮祖的概念中,無論官、私修史書,其寫史之人均為士人。士人、史官的知識閱歷、政治觀點、思維方式等沒有太大區(qū)別,而私修史書與官修史書最大的不同是內(nèi)容。私修史書因其接觸的非官方史料較多,所以偶有可貴的記載,但需要仔細辨別其內(nèi)容的真假。事實上,確如汪榮祖所說,官、私修史書在寫作人員上沒有太大區(qū)別,而且從史學目的上來說,求真、求訓乃是官、私修史書共同追求的,所以兩者的史學思想并無本質(zhì)差別。

    綜上,學者關(guān)于明代史學思想研究的范圍廣闊,有對其含義的理解,也有對與其息息相關(guān)問題的見解,但都缺乏專業(yè)的研究。明代史學思想究竟有哪些,產(chǎn)生的作用如何,在史學史中的地位如何,都有待后人進一步探討。

    三、個案研究

    關(guān)于明代史學思想研究的個案很多。鮑永軍的《王世貞的史學思想》(《史學史研究》2001年第3期),錢茂偉的《論王世貞對理學化史學的批判》(《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徐彬的《論王世貞的考辨史學》(《史學史研究》2003年第4期),王燕的《王世貞史學研究——兼論明代中后期的私人修史》(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以及孫衛(wèi)國的《王世貞史學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等,都對王世貞的史學思想做了細致而又全面的探究。

    鮑永軍從治史目的、態(tài)度、方法、史學批評、歷史觀等方面闡述了王世貞博古通今、崇尚直書、重視史料考辨等史學思想,并認為他求真務實的思想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史學思潮的某些特點。錢茂偉認為,王世貞批評春秋筆法、否定正統(tǒng)論、用歷史主義與道家思想重新解讀宋儒理論,力圖做出符合歷史本質(zhì)的認識。徐彬從王世貞的史料學入手,考證了王世貞對史料范圍的認識、對不同史料間關(guān)系的辯證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王世貞對明代史料的考辨?!锻跏镭懯穼W研究——兼論明代中后期的私人修史》認為,王世貞的史學思想有著強烈經(jīng)世致用的價值觀和求實的修史原則,王世貞之后的焦竑、何喬遠、張萱等都受其影響。以上學者的研究表明,對王世貞史學思想的探討主要集中在他對史料的識別和尚實的研究上,以歷史主義重新解讀宋儒理論成為明代中后期批判義理史學重要組成部分的觀點,也是基于王世貞的求實思想。孫衛(wèi)國著述的《王世貞史學研究》是一部全面研究王世貞史學的專著,論述了王世貞的史學批評思想、歷史編纂理論,以及王世貞的明史著述與明史研究等。該專著的一大特色是把王世貞置于明代社會政治及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考察,將他與幾名內(nèi)閣首輔的糾葛做了細致的論述,這是研究王世貞史學思想的新思路,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明代私修史書史學思想研究頗受關(guān)注的還有李贄的史學思想。諸如,任冠文的《李贄的史學思想》(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董宏衛(wèi)的《試析李贄的史學思想》(《安徽史學》,1994年第2期)、陳欣雨的《李贄以史觀〈易〉思想探微》(《福建論壇》,2012年第7期)、朱志先的《李贄的漢史學批評述論》(《蘭州學刊》,2011年第3期)、任冠文的《〈續(xù)藏書〉的史論特色》(《史學史研究》,1999年第2期)、賈新奇的《論李贄的德才觀及其社會哲學意蘊》(《唐都學刊》,2013年第4期)等主要以李贄的《藏書》、《續(xù)藏書》為研究對象,以探討李贄的史學思想為主線。任冠文的《李贄史學思想》在李贄的原著上下了很大功夫,尤其是對《續(xù)藏書》進行了考證,從中梳理出可信、基本可信和可疑三個部分,為研究李贄的史學思想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jù),他認為李贄史學思想的真正價值在于,明代理學思想嚴重影響史學發(fā)展時,能在史學界獨樹一幟,甚至在日本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朱志先在《李贄漢史批評述論》中提到,李贄在“研讀漢史文本的基礎上,對其中的人物事件展開富有個性的批評,對明代晚期的史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鼻揖褪抡撌拢拜^少言及他者,但其目的卻是為了經(jīng)世”[12]。陳欣雨的《李贄以史觀〈易〉思想探微》認為,李贄將《易經(jīng)》中“唯變”的核心思想運用到其史學思想的闡釋中,認為經(jīng)史一物,以史觀《易》,以史統(tǒng)道,深層次地剖析了李贄“經(jīng)史相為表里”的內(nèi)涵。任冠文在《〈續(xù)藏書〉的史論特色》中說到,李贄的《續(xù)藏書》史論并非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一味地“揚善不刺惡”,而是認為李贄采用了褒中寓貶的方式,其評判的實質(zhì)與《藏書》沒有什么不同。賈新奇在《論李贄的德才觀及其社會哲學意蘊》中說,李贄的德才觀念某種程度上提升了智才的地位,貶抑德性,這在中國古代社會以德為核心的儒家價值理論中是一個極大的“背叛”??梢?,學者對李贄史學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反傳統(tǒng)的層面,即使是“求變”的思想也是為他反傳統(tǒng)的觀念服務。明代社會雖然經(jīng)歷著一些變革,但社會性質(zhì)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所以,李贄不可能完全拋棄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李贄思想中必定有對傳統(tǒng)因襲的一面,而這些因襲的思想又是如何影響李贄,如何被李贄吸收、同化而改革,這些應當成為今后研究李贄史學思想的一條新思路。

    此外,對明代其他私修史書史學思想研究的學者也有涉及。例如,孟凡云的《瞿九思的生平及學術(shù)特性》(《民族史研究》,2005年第10期)、劉天振的《論王圻〈稗史匯編〉之編纂及其“史稗一體”觀》(《復旦大學》,2011年第4期)、向燕南的《薛應旂的史學思想》(《史學史研究》,1999年第3期)、王海妍的《明代學者郎瑛思想探析》(《文化學刊》,2008年第3期)、林家豪著述的《沈德符史學思想研究——基于〈萬歷野獲編〉的史料記載》(《嘉興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等對其他私修史書史學思想做了初步探索。孟凡云所著的《瞿九思的生平及學術(shù)特性》以《萬歷武功錄》為研究對象,認為此書通篇直接描寫萬歷一朝的朝政,“以獨特視角關(guān)注民生,關(guān)注社會,直面社會問題”[13],補充了明代史著在內(nèi)容上的先天不足。劉天振的《論王圻〈稗史匯編〉之編纂及其“史稗一體”觀》認為,王圻運用典制體和綜合類書之體例,實踐史、稗一體的思想。向燕南在《薛應旂的史學思想》提到,在經(jīng)史關(guān)系上,薛應旂從王學的立場出發(fā),反對朱熹“經(jīng)精史粗”的觀點,認為“經(jīng)史一也”,強調(diào)躬身與經(jīng)世結(jié)合,又強調(diào)史學“所以維持人心不壞”的作用。王海妍在《明代學者郎瑛思想探析》說,在明代中后期經(jīng)世思潮的影響下,郎瑛針砭時政,弘揚正氣,主張博古通今,求實直書。林家豪在《沈德符史學思想研究——基于〈萬歷野獲編〉的史料記載》提出,在明代中后期史學思潮的影響下,沈德符之書架構(gòu)起了“嚴于考辨,秉筆直書”的治史標準。

    綜觀可見,對明代中后期其他私修史書史學思想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大,而且注重挖掘以非史學家身份寫史的史學思想。當然,還應該注意到,除了理學與史學思想的關(guān)系密切外,私修史書還兼涉史學、文學的內(nèi)容,不免雜蕪,選材也有不審慎的地方,體例不甚純正。因此,學者在研究時應當對此類私修史書的史學思想予以辯證地評價,對其史學思想的價值不宜過高地渲染,客觀地對待即可。

    四、專題研究

    部分學者對明代中后期的編纂學思想做了研究,例如,吳漫的《明代宋史撰述的歷史編纂學成就研究》(《史學月刊》,2011年第10期)、屈寧、王曼的《明中后期歷史編纂學思想領(lǐng)域的新進展》(《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吳懷祺主編,白云所著的《中國史學思想通史·歷史編纂學思想卷》等。

    吳漫在《明代宋史撰述的歷史編纂學成就研究》中提到,明代學者靈活運用紀傳、編年、紀事本末等諸種體裁,條理綱目,剪裁結(jié)構(gòu),櫛疏章法,表現(xiàn)出形式多樣、書法獨特、求實致用的歷史編纂學特點。屈寧、王曼在《明中后期歷史編纂學思想領(lǐng)域的新進展》提到,明代中后期私修當代史盛行,在歷史編纂思想領(lǐng)域中不斷探索,在論述史家功用、史家素養(yǎng)、撰史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議。并且,這些編纂思想的獲得“從根本上講,與明代中期尤其是嘉靖、萬歷以后統(tǒng)治危機逐漸加深,社會問題日益嚴重的時代特點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學術(shù)風氣,治學旨趣的重要轉(zhuǎn)變緊密相關(guān)的”[14]。白云著述的《歷史編纂學思想卷》是按紀傳體、編年體、典制體等史書體裁論述編纂學思想,與吳曼、屈寧等相比,并非按時間論述編纂學思想的階段特征,而是從客觀上整體把握編纂學思想。楊艷秋在《明代史學探研》一書中認為,明代私修史書的史學思想散見于文集、筆記中,主要涉及史學的功用、史書標準、史書體裁、史書繁簡、史館修史等。關(guān)于史學功用方面,以焦竑為例,他認為“史以經(jīng)世”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史學上有很大進步;關(guān)于史之標準,也以焦竑的論述為例,強調(diào)信息的真實性;史書體裁沿用劉知幾《史通》對紀傳、編年二體的評價;史書繁簡提倡簡要;普遍認為官修史書不如私修史書等。

    以上學者的研究表明,學者對明代私修史書的體裁及編纂思想的研究,在宏觀和微觀上都有所涉及,但研究的范圍和方法逃不出傳統(tǒng)的模式。事實上,體例的變化、結(jié)構(gòu)的安排也可以體現(xiàn)出作者的思想,這是學界很少注意到的環(huán)節(jié)。因此,具體分析私修史書體例變化的目的、結(jié)構(gòu)安排的意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私修史書的史學思想。

    五、結(jié)語

    明代中后期私修史書史學思想極其豐富,其繁榮程度遠大于明代前期,原因在于,明代前期“皇權(quán)同樣運用普遍主義的真理觀念對思想的壟斷和遏制,這種遏制并非依靠文字獄來實現(xiàn),確切地說,它是依據(jù)真理的驗證過程來達成。在明代前期,由《孟子節(jié)文》《大誥》和《性理大全》等”擔當,“當這種平庸、空洞、重復的東西成為籠罩一切的思想時……又恰恰可能引出思想史新變”[15]。這種新變化一種情況下是由于那些不甘于平庸的人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詮釋出新的思想;另一種情況是固定的官方思想無可變通,掌握未來精神導向的士人在一定時期內(nèi)產(chǎn)生與當時官方話語不同的思想。這兩種情況直接影響了明代中后期史學思想的繁榮,但這種繁榮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大相徑庭。

    對于明代中后期私修史書史學思想的研究,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史學作品上。明代學者修撰史書的同時,還修撰文集、為他書作序、評論等,這些都應該納入研究史學思想的基本參考資料中,“知其言,知其所以言”,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史學思想的內(nèi)容。但是,如前所述,明代中后期私修史書甚多,“成于一家之手,代表一家之言,對同一歷史事件、人物描述,史家的視角不盡相同,發(fā)表的見解和看法并非一致。通常情況下,私家修史越是興旺發(fā)達,史家之間意見不一致的狀況就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16]。如何能在眾多史學思想中披沙揀金,判斷史學思想在經(jīng)歷沉淀和思考后,還能擁有一言九鼎的氣勢,一方面需要結(jié)合時代背景,分析他的時代價值;另一方面需要放長眼光,了解對后世史學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史學的著述有一個基本的價值觀念,那就是以史為政?!盵17]在私修史書繁多的明代中后期,其史學思想眾說紛紜,但是基本觀念始終與政治密切相關(guān)。無論是史學功用論,還是對史學地位的再思考,抑或是對正統(tǒng)觀念的重新解讀,都與當時的政治局勢密切相關(guān)。雖然在明中后期商品交流已經(jīng)頻繁發(fā)生,但“商人的貿(mào)易可以促進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但卻不能改變社會的性質(zhì)”[18],中國古代社會仍然是以政治為主導的社會。史學思想既想在史學上對政治有所幫助,又不愿經(jīng)受政治的束縛。因此,探討史學、政治的關(guān)系可以更好的理解明代中后期私修史書的史學思想,也能更好地反映出史學思想在史學以及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參考文獻:

    [1]楊艷秋.明代史學探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楊翼驤,喬志忠.論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思想體系[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5):35-44.

    [4]吳懷祺.古代史學思想研究與民族精神——兼談20世紀中國史學的近代化[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51-57.

    [5]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通史·明代卷[M].合肥:黃山書社,2006.

    [6]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7]劉欣.宋代“家禮”——文化整合的一個范式[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4):332-336.

    [8]葛兆光.明清之間中國史學思潮的變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2):79-97.

    [9]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視域轉(zhuǎn)變的意義[J].歷史研究,2004(1):18-32.

    [10] 楊艷秋.明中后期的史學思潮[J].史學史研究,2001(2):36-44.

    [11] 汪榮祖.史學九章[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2006.

    [12] 朱志先.李贄漢史批評述論[J].蘭州學刊,2011(3):147-150.

    [13] 孟凡云.瞿九思的生平及學術(shù)特性[J].民族史研究,2005(10):242-260.

    [14] 屈寧,王曼.明中后期歷史編纂思想領(lǐng)域的新進展[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347-355.

    [15]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16] 闞紅柳.清初私家修史研究——以史家群體為研究對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7] 張秋升.中國古代史學的政治傳統(tǒng)[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103-112.

    [18] 崔來廷.略論明清時期的河南懷慶商人及貿(mào)易網(wǎng)絡[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3):201-204.

    [責任編輯曹琪]

    A Review of Studies on Historiography Thought of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CAO Shanshan1, LI Yanhong2

    (1.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387,China; 2.BusinessSchool,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650500,Yunan,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studies on historiography thought of the Ming dynasty mostly focus on several representative scholars instead of adopting a holistic approach. A wide variety of private history books sprang up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which can represent the historiography thought of that period. Given the problems of present studies: undiversified object and limited research method, we summerized the historiography thought of the Ming dynasty combining with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Key words:historiography thought;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review

    中圖分類號:K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79(2015)04-0503-05

    作者簡介:曹姍姍(1988—),女,河南鞏義人,博士生,主要從事中國史學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22

    猜你喜歡
    綜述
    2021年國內(nèi)批評話語分析研究綜述
    認知需要研究綜述
    氫能有軌電車應用綜述
    高速磁浮車載運行控制系統(tǒng)綜述
    5G應用及發(fā)展綜述
    電子制作(2019年10期)2019-06-17 11:45:16
    SEBS改性瀝青綜述
    石油瀝青(2018年6期)2018-12-29 12:07:04
    NBA新賽季綜述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7:52
    深度學習認知計算綜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大理市| 三亚市| 辽源市| 康马县| 东台市| 洱源县| 汕头市| 酒泉市| 万荣县| 新化县| 蛟河市| 嵩明县| 绥江县| 黄梅县| 卢湾区| 专栏| 泌阳县| 台中市| 交城县| 富锦市| 舟曲县| 山阴县| 新建县| 永胜县| 贵州省| 伊宁县| 邢台市| 开鲁县| 吴堡县| 张掖市| 陆良县| 登封市| 体育| 武平县| 外汇| 平舆县| 综艺| 安国市| 新安县| 漯河市| 卫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