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捷
(安徽大學(xué) 哲學(xué)系,安徽 合肥 230039)
亞里士多德“友愛論”的合理利己主義傾向
劉 捷
(安徽大學(xué) 哲學(xué)系,安徽 合肥 230039)
亞里士多德對人與人之間的友愛行為做出了類別上的劃分,他認為友愛具有三種基本性質(zhì):快樂的友愛、實用的友愛和善的友愛,這三種性質(zhì)具有利己主義中的心理利己主義以及倫理利己主義的思想上的傾向。同時他提出對“自愛”應(yīng)有的正確理解,對“自愛”加設(shè)條件使其不會陷入極端的利己思想。并且“自愛”的行為應(yīng)該能夠產(chǎn)生利己利他的效果。經(jīng)過對亞里士多德友愛論內(nèi)容與利己主義思想的分析比較,可以得出亞里士多德友愛論中的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利己主義傾向。
友愛論;合理利己主義;思想傾向
(一)友愛的三種性質(zhì)
1.快樂的友愛
在《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當(dāng)中,亞里士多德提出,最接近善的友愛是快樂的友愛??鞓返挠褠凼且驗閷Ψ缴砩嫌辛钭约嚎鞓返牡胤蕉a(chǎn)生的友愛,他們都在共同相處中得到快樂,并且在快樂的友愛中的雙方會比較慷慨,不會斤斤計較,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目的,就是得到快樂。這種友愛大多會出現(xiàn)在青年人身上因為“青年人的友愛反而是以快樂為目標(biāo)的,因為他們受情緒控制,生活注重快樂,而且注重當(dāng)下?!彪m然快樂的友愛也是因為互相有很多共同的地方能夠從同類處獲得快樂而相互吸引,但是能夠獲得快樂的方式很多,所以亞里士多德認為這種友愛 “來得快,去得也快。因為友愛也隨帶來快樂的東西而改變?!?/p>
2.實用的友愛
實用的友愛是一種功利性很強的友愛,是因為對方會對自己有用處才會和對方來往。這種友愛與快樂的友愛的目的一樣都不是“愛”,快樂的友愛的目的是得到快樂,而實用的友愛的目的是能夠利用對方。亞里士多德認為“基于有用的友愛有其存在于老年人當(dāng)中,因為這個年紀(jì)的人不再追求快樂,而追求實用?!币驗檫@種友愛并不是由“善”或者“愛”觸發(fā),所以亞里士多德認為“這些人而跟本不適合于過共同生活,因為在共同生活中他們互相之間有時不會愉快。既然他們的整個吸引力只在于期望對方會帶來好處,所以,一旦不能從友誼中給他們帶來什么利益,他們就根本不再來往了?!彼赃@種友愛難以持久。
3.善的友愛
亞里士多德認為善的友愛合乎人的德性,是人的正確的行為,最正確的友愛。而其他兩種友愛是因為一些偶然因素而產(chǎn)生的,要么是因為對方令自己快樂而希望對方更好,或者是因為對方對自己有用,才對對方好。而善的友愛中一個人是因為對方自身的德性而希望他好,它是兩個人因為彼此的善或優(yōu)點的原因而互相吸引,沒有別的原因。
亞里士多德認為這種友愛只會在兩個具有高貴德性的人之間產(chǎn)生。是因為雙方都具有德性,互相都因為對方自身的原因而希望對方好。因為雙方都具有相似德性,所以兩個人互相信任,所以亞里士多德認為這種善的友愛會更加持久不易變質(zhì)。
(二)自愛
古往今來推崇的道德倫理中,利己并不被看作高尚的行為,而利他才是高尚的。但是若仔細分析利他行為,最終會回到利己上去。一個處處為人著想、樂于幫助別人、從不考慮自己利他道德行動極其頻繁的人,表面上他是非利己的,但是這只是表面??陀^上分析,利他道德行動會給行動者帶來好的聲譽,人們總是喜歡和聲譽好的人交流,所以對于行動者來說,利他的道德行動是對他自身有好處的。從更長遠的角度去看,他眼前在做表面上利他不利己的行為,但是因為他建立起了良好的聲譽,當(dāng)他遇到困難和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會有人因為這個人的良好的聲譽去幫助他,所以利他行動依然是利己的。若分析利他道德行動者的心理,他表面上在做損害自己物質(zhì)利益或者健康利益的事情,若他依然堅持做下去,一定說明他通過利他行動得到了某種滿足。比如精神上的滿足,因為堅持自己的信念而得到自我肯定,產(chǎn)生的一種滿足感。所以歸根結(jié)底促使行動者去做利他行動的動力,根本上就是利己性。很難想像一個人在做某種事情的時候,無論是精神還是身體,靈魂或者肉體都受到痛苦,他卻依然能堅持下去,這種現(xiàn)象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而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友愛的三種性質(zhì)以及對“自愛”的理解,雖然是利己的,但是并不是損人的,并且是有可能利他的。所以友愛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己主義思想傾向的,但是也是合理的利己主義思想傾向。
(一)關(guān)于友愛的三種性質(zhì)的合理利己主義傾向
1.“快樂的友愛”的合理利己主義傾向
快樂的友愛,行為目的是獲得快樂。亞里士多德認為“這種友愛,一旦朋友有所變故,就容易消逝。因為伙伴中的一方不再帶來快樂。”所以這種友愛很顯然帶有目的性,并且這種目的性跟利己有關(guān),一旦不能達到利己的目的,這種友愛便會停止,但是往往因為能過獲得快樂而進行友愛行為的雙方一般都會為了能夠持續(xù)的獲得快樂而自覺的互相謙讓與友善(雖然這并不被認為是種義務(wù)),所以這種友愛雖然帶有利己的性質(zhì),但是也有利他的成分所在。這種友愛強調(diào)了個人的利益追求,并且否認了對別人的善行是一種義務(wù),并且這種行為并沒有造成別人的利益的損害,所以這種友愛符合對倫理利己主義的定義,可視為規(guī)范利己主義。
利己主義由“心理利己主義”和“倫理利己主義”兩部分組成。心理利己主義是利己主義的人性理論的部分。心理利己主義認為每個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的行為是人的本性決定的,所以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在人們的行為生活中,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圍繞利己這一主題而開展的,并且利己應(yīng)該是人的行為的唯一原因和目的。倫理利己主義是利己主義的規(guī)范理論部分,是將利己主義合理化的關(guān)鍵部分。倫理利己主義的作用是規(guī)范人們在進行以利己為目的行為時,對其行為進行規(guī)范。倫理學(xué)的功能便是研究人類行為的正確性與規(guī)范性,所以這部分關(guān)于利己主義的理論被稱為倫理利己主義,又被稱為規(guī)范利己主義。這種擁有人性理論和規(guī)范理論的利己主義即是合理利己主義。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快樂的友愛符合這種經(jīng)過規(guī)范的利己主義,亦屬于合理利己主義思想。
2.“實用的友愛”的合理利己主義傾向
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實用的友愛”,其目的單純,只是為了獲得利益、認為對方對自己有用而進行“友愛”行為。那么,這種友愛的行為同“快樂的友愛”相類似。也就是說,當(dāng)無法滿足利益時,對于對方來講喪失了實用性,這種友愛行為就會終止。由此看來,這種友愛顯然是帶有一定功利主義傾向的。
功利主義也認為利己是人的本性,認為“趨利避害”是每個人的本能。功利主義并不僅僅是為謀求利益而不擇手段,功利主義者認為,功利的目的是為了將個人與社會或者個人與更多的人利益得到滿足,從而將功利主義的利己性推向到利他性上,而不是只圖個人利益。亞里士多德所歸納的“實用的友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這種觀點。因為功利主義所具有的的合理性,可將其視為合理利己主義的一部分。
3.“善的友愛”的合理利己主義傾向
雖然快樂的友愛和實用的友愛看來并不如善的友愛那般高尚,但是亞里士多德并沒有排斥這兩種友愛,它們是社會上的普遍的現(xiàn)象。亞里士多德認為善的友愛做為最高尚的友愛,包含了快樂的友愛和實用的友愛,在善的友愛中人們同樣可以獲得快樂,和益處。但是善的友愛的目的并不是獲得快樂和益處,它不是有目的的,而是出于“善”而發(fā)生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善的友愛并不是從個人角度考慮,而是因?qū)Ψ降牡滦远a(chǎn)生吸引,因?qū)Ψ奖旧淼脑蚨a(chǎn)生的友愛,對于雙方而言均屬于個人行為。那么在這種友愛中的雙方應(yīng)該互相都沒有欲求和索取的,但是亞里士多德并不那么認為。他認為友愛只會產(chǎn)生于兩個德性相差不大的人之間,如果一方德性過高,而另一個人相對過低,那么他們便不會產(chǎn)生友愛。所以如果一對已經(jīng)建立起善的友愛的兩個人,其中一個的德性成長起來并超越另一個人,那么他們的友誼也會結(jié)束。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友誼結(jié)束,所以,即使是善的友愛,人們也不會希望朋友的德行變得高于自己太多。這就體現(xiàn)了即使是由“善”出發(fā)的友愛,同樣也是索取的。這種從“善”出發(fā)的友愛,雖然主觀上不是為了獲得什么利益,但是客觀分析看來,亦有規(guī)范利己主義思想的傾向。
(二)關(guān)于“自愛”的合理利己主義傾向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應(yīng)該自愛,一切愛都由自愛出發(fā)推及其他。并且也承認人們最喜愛的莫過于對自身有益的東西。西方哲學(xué)家認為一個人的道德行動,應(yīng)該合乎理性,而合乎理性的標(biāo)準(zhǔn)有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認為合乎理性的道德行動應(yīng)該是符合行動者的利益。亞里士多德具有一定的科學(xué)精神,也就是有自設(shè)條件的意識。他認為只有高尚的人才有資格自愛,因為高尚的人在自愛的過程中會去做利己利他的事情,這種利己利他的行為不僅不會被批判為自私的行為,反而會被認為是值得贊揚的行為。而品行卑劣的人,自愛的結(jié)果就是他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他人的利益,所以品性卑劣的人被亞里士多德認為沒有資格自愛。這種思想同樣具有合理利己主義的人性論部分,亞里士多德很清楚的認識到人們的“自愛”是一種需求和本能。倫理學(xué)并不能完全適用于所有關(guān)于人的行為活動,倫理學(xué)更多的是在論證人的行為的正確性、合理性。亞里士多德對“自愛”所加設(shè)的條件,將其利己主義思想的純粹利己思想的成分很小,反而使其利己思想更加合理化,這種因為自愛而進行的利己利他的行為顯然是符合合理利己主義思想的,所以亞里士多德對“自愛”的理解亦具有一定的合理利己主義傾向。
亞里士多德在友愛論中所提出的“善的友愛”有著內(nèi)部的矛盾。因為他所提出的“善的友愛”亞里士多德主觀認為是一種由“善”出發(fā),沒有任何利己性,只關(guān)乎對方的一種友愛,并且認為這種友愛是高尚的。但是仔細分析亞里士多德對這種有愛的描述卻得出與亞里士多德相反的結(jié)論,即使是善的友愛也同樣具有利己動機。他雖然分析了友愛的性質(zhì),但是并沒有對友愛的本質(zhì)做出解釋。對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進行分析,無論是善的友愛、快樂的友愛,還是實用的友愛,這三種友愛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通過友愛人們會得到一些益處。雖然善的友愛的主觀目的并不是獲得益處,但是客觀上確實是通過友愛獲得了益處。
而亞里士多德不僅對“友愛”進行贊賞,同時又對人“自愛”的需求加以重視。兩者之間似乎形成了一種矛盾,容易令人產(chǎn)生疑惑,讓人容易理解為自愛更加重要或者自愛是人的根本動機,而友愛只是一種為達到自愛而進行的一種手段。但是亞里士多德對“自愛”所設(shè)定的“高尚”的條件又使“自愛”與“友愛”可以共存,而不使“自愛”變成卑劣的行為,同樣也可以是“高尚”的。雖然亞里士多德并沒有給所謂“善的友愛”以及“友愛”的本質(zhì)進行描述,但是其友愛論的體系較為完善,大部分思想都有其體系,對后世進行倫理學(xué)的研究起到了啟發(fā)與推動作用。
[1]鄧安慶.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注釋導(dǎo)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4.
[3]加勒特·湯姆森,馬歇爾·米斯納.亞里士多德[M].北京:中華書局,2002.
[4]廖申白.亞里士多德友愛論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羅斯.亞里士多德[M].王路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
[6]陳燕.史蒂文·盧坡爾.倫理學(xué)導(dǎo)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8.
2095-4654(2015)07-0089-03
2015-03-20
B502.23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