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霞,趙延軍
(河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24)
?
走進童心的夢看定真實的虹
——愛羅先珂童話作品分析
李錦霞,趙延軍
(河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24)
摘要:俄羅斯盲詩人愛羅先珂以細膩的筆觸在童話作品中塑造出一個個美好的未來國度,表達了平等與博愛的思想,以及為追求自由與幸福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創(chuàng)作中充滿了人文精神與戰(zhàn)斗氣息。
關鍵詞:愛羅先珂;童話;夢幻;平等;吶喊
他是一位盲人旅行家,曾經游歷過德國、泰國、緬甸、印度、日本和中國等地,寫下很多隨筆;他是一位教育家,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盲人孩童的啟蒙教育事業(yè);他是一位詩人,因長詩《茨岡女人的預言》而獲得第15屆國際世界語大會大獎;他是一位童話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童話作品被視為中國新文化運動及日本文學中的經典之作。他就是用世界語和日語創(chuàng)作的俄羅斯作家瓦西里·雅科夫列維奇·愛羅先珂(Василий Яковлевич Ерошенко 1890—1952年)。近年來,關于愛羅先珂及其作品的研究逐漸引起俄羅斯國內學術界的重視。愛羅先珂所擁有的頑強斗志、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充滿想象的作品,以及作品中所表達的對生命的尊重、對被奴役的憤懣、對自由的渴求、對愛與和平的赤誠,成為讀者關注的焦點。
愛羅先珂的童話不似安徒生童話那般輕靈飛動,不如王爾德童話那樣斑斕絢麗,也不僅僅停留于上述二位世界級童話作家所宣揚的仁慈、善良的意義層面之上。作為一位有著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的俄羅斯作家,愛羅先珂用美和愛編織著人類的夢幻,描寫了一個個美好的未來國度,展露出一顆天真純美的童心,同時表達著平等、自由與博愛的思想。他用血和淚呼喚著人民的覺醒與抗爭,飽含對民族的期盼與焦慮,充滿了對舊制度的極度憤慨與深刻批判。
一、詩意的語言,純美的夢幻
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首先要求作者有一顆童心,能夠理解孩童的世界,也只有那些充滿童心的、美的作品才能引起天真、純潔、充滿夢想的孩子們的共鳴,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展露天真與可愛的童心,歌頌愛與美同樣是愛羅先珂創(chuàng)作的重要內容。
作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一個在亂世中四處漂泊、屢遭驅逐的盲詩人,愛羅先珂本人雖命途多舛,卻是一個善良的、有點孩子氣的人。魯迅在《鴨的喜劇》中,先寫愛羅先珂記憶中的緬甸“遍地是音樂。房里,草上,樹上,都有昆蟲吟叫,各種聲音,成為合奏,很神奇。其間時時夾著蛇鳴:嘶嘶!可是與蟲聲相和諧……”[1]555接著,又描寫盲詩人因寂寞而買來蝌蚪養(yǎng)在院中的荷池里,聽到孩子說蝌蚪長出腳了便高興地笑,聽到買來的小鴨吃掉了蝌蚪就嘆氣,展露了盲作家的善良與稚氣,同時表達他對雨蛙與蛇、小鴨與蝌蚪能彼此和諧共存的美好愿望,以及無法實現理想的深深惆悵。愛羅先珂本人的這種超現實的泛愛主義使得他的童話作品更加蒙上了“美的夢幻”的色彩,也成為他區(qū)別于其他以批判現實主義為主的俄羅斯作家的特質。
《春夜的夢》就是這樣一篇抒情詩般輕靈、兒童味十足的童話。在春天“大的美麗的鏡一般通明的”幽靜的池塘里,“黃的睡蓮,紅的、白的蓮花,在平靜的水面上,仿佛是張開了不動的夢似的,開得極美地浮著”,蓮花的妖女“在透明的水里和金魚嬉戲,在花朵上和蝴蝶休息,給尋蜜的蜜蜂去幫忙”,妖精在深夜中“無所不著的月光底下,或者舞著歡喜的舞蹈,或者和火螢競走著游戲”[2]477。愛羅先珂濃墨重彩地描繪出了美麗的大自然景色,伴隨著對這種美好寧靜的自然的欣賞,讀者所感受到的是純美,是和諧,是人努力融入到大自然之中,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好希冀。
在《兩個小小的死》中,作者同樣以詩一般的筆觸展現了溫暖暢快的春天的美麗?!疤枏臇|到西,自由地旅行在很高的青空上。時時有美麗的云片,滑澤的在青色的空中輕輕地流走,宛然是通過青蔥平靜的海上的桃色的船……云雀唱著高興的歌,屢次飛上去?!盵2]495即便是在《狹的籠》中,同樣有令人賞心悅目的描寫:“彌漫著花香的夜,清涼的噴泉,花的低語……不知幾千億的樹林的葉片們,沐浴似的浴著月光,都入了深沉的酣睡?!盵2]456
愛羅先珂童話吸引讀者的不僅有詩意的語言,更有純美的情感,有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理想境界。在樹林的深處,“公爵小姐和百姓的兒子手挽手一起走在密林深處,看那美的精靈們在月光下跳舞,看蓮花的妖女的笑,看金魚和螢做著歡樂的春夜的夢”[2]488。愛羅先珂童話所著意刻畫的是超功利的、純粹的童心世界,那里沒有階級觀念,沒有殘酷的現實,有的只是純美的感情、豐富的情趣、率性的童真。那里的主人公實際上就是作家本人的化身,他活著的目的就是為所有的人打造一只金色的幸福的帆船。日本作家江口渙在《憶愛羅先珂·華希理君》一文中說:“愛羅先珂是無統(tǒng)治主義者,是世界主義者……然而他所住的世界,卻全然不是現實的世界,是美的未來的國度,是烏托邦、自由鄉(xiāng),是近于童話的詩的世界。”[3]506
現實是黑暗的,一個盲人的力量更加不可能改變什么,痛苦而又彷徨的愛羅先珂只能借助想象的翅膀自由飛翔,編織一個又一個夢境,用細膩的、充滿詩意的筆觸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未來國度,烏托邦的自由世界,以他充滿詩意情趣的童心贏得孩子們的喜歡,從而步入現實生活中無法體認和難以實現的理想境界。
二、對生命的敬畏與關愛
愛羅先珂童話的主角大多是動物。《狹的籠》里那為了自由而瘋狂的虎,《魚的悲哀》里天真無邪的鯽兒,《春夜的夢》里用生命相愛的金魚和螢……在愛羅先珂的童話里,狐貍是政治家,猿猴是藝術家,鸚哥是語言學家……胡蜂和蜜蜂在春天合唱,蝴蝶在花間飛舞,青蛙在夜晚作詩……這些平時被人類所忽略的生命在作家的筆下卻擁有豐富的情感和細膩的心思,以及對美麗、自由、平等的熱愛與追求,從而釋放出驚心動魄的美。這一點與俄羅斯人自古以來對動物的崇拜息息相通,而作家所表達的“世間萬物皆有生命,對一切生命充滿敬畏與關愛”的思想與佛語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亦有著玄妙的契合。
通過對愛羅先珂童話的細細品讀,讀者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類并不是萬物的主宰,而是自然的孩子,是那些叢林中動物們的“兄弟”, 因為有了自然對人類的包容,人類才可以成為偉大的萬物靈長。這種認識使得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主題頻繁出現在愛羅先珂的童話中。《魚的悲哀》里黃昏來臨之時,遠處教堂里的鐘聲是“人類的哥哥們,為了自己的小兄弟們,那住在林中的鳥,浮在水里的魚,宿在花中的蟲而祈禱,祝他們平和快樂地過活”[2]462。作者借用《為人類》中的狗兒S之口告訴讀者:“狗和牛和鳥,便是魚,內容和人們是沒有一點兩樣的,兩樣的單是衣服罷了?!盵2]504
生命是美麗的,人應該熱愛自然界中每一個生命,但愛不是占有。對于動物來說,“作為人類的東西而活著,可是不堪的事呵”[2]464。愛更不能成為滿足人自私心理的借口,這個世界需要的是心懷蒼生的大愛。正如《春夜的夢》里池的王所說的那樣:“凡有美的東西,無論是什么東西,倘起了一種要歸于自己、奪自別人的心情,好好地記著罷,這心情便已經不純粹了……是從渾濁的源頭里涌出來的了?!盵3]486在《雕的心》里,愛羅先珂用一則簡單的故事提出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問題,即一個生命是否擁有剝奪另外一個生命的權力?為了自己的生命而剝奪別個的生命,這樣的生活又會是什么模樣?在《兩個小小的死》里,在死神到來的時候,病房里等待死亡的兩個小病人都對生命表現出了極大的渴望,但兩個人的內心深處卻有著對死亡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勞動者的孩子寧愿自己死去也不愿讓別的生命代替,即使是金絲雀、是花也不行。在與死神的對話中,勞動者的孩子說了這樣一段話:“所愛的東西的性命倘若在我手中,那么,這并非為了交給‘死’,卻為了防御‘死’的罷?!盵2]497在走向死亡的最后時刻,勞動者的孩子感到:“……唉唉,愉快呵!我活著。這才分明地知道是活著了。比什么都更強地感到這個了。愉快呵,愉快呵?!盵2]498而那位富家的哥兒為了延長壽命,盡管愿意用金絲雀的、狗的、花的,甚至朋友的性命來換取自己的生命,從而活在永久的嗚嗚咽咽的啼哭中。熱愛自己的生命,但更熱愛世間萬物的生命,這便是蒼生之愛。愛羅先珂通過故事中的主人公向世人展示了對每一個生命的敬畏。而這恰恰是愛羅先珂擁有“一個幼稚的,然而純潔美麗的心”的最大體現。
盡管愛羅先珂的純美的夢境中有痛苦也有歡樂,有悲哀的籠也有春夜的美,但卻無時不刻表達著作家對生命的尊重,對美麗的敬畏。上帝從他那里拿走了眼睛,卻給了他一顆心懷大愛的水晶般的心。他的蒼生之愛是留給人類最好的禮物。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深深感謝人類中有這樣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與著作。”[2]554
三、對自由的渴求與吶喊
人類的發(fā)展史,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對自由與光明的追求史。從古至今,無數人因呼喚全人類的自由而失去自身的自由,將一顆裝得下全世界的心關在只容得下一個人的籠里,感受著無比的痛苦與悲哀。然而,人類對自由與光明的熱愛從不曾停歇過,無數的后來者追隨著前人飄散在風中的嘆息,沿著他們?yōu)⑾迈r血與熱淚走過的路,向著自由與光明而去。愛羅先珂就是在人類奔向自由與光明的路上的一個執(zhí)著的身影。他那顆透明純真的童心為了獲得全人類的自由與光明的信仰而無比堅定。
行走在愛羅先珂的夢里,我們除了能看到生命的美好,還能看到所有的生命對自由的渴望。《狹的籠》里,因失去自由而瘋狂的虎,因為想解救失去自由的生命,所以毀掉了所有狹窄的籠。當它沖破牢籠的時候,對著被關在一只只籠中的同類們一次次高呼:“可愛的兄弟們,到自由的世界去?!盵2] 448老虎所做的一切便是愛羅先珂心底最深處的愿望。他不能忍受失去自由的痛苦,寧愿付出慘痛的代價也要毀掉世間所有的籠,所有對自由的阻礙。與此同時,作者還表達了一種擔憂與憤怒。他害怕那些失去自由的生命會逐漸習慣被拘禁的生活,從而失去向往自由的心。當那些過慣了牢籠生活的羊、金絲雀、金魚等對老虎的行為表現出極度的驚恐時,老虎發(fā)出了無奈的嘆息:“人類的奴隸,下流的奴隸,不要自由么,狹的籠比自由的世界還要舍不得么?……似乎是再沒有比自由更可怕,再沒有比自由的世界更不安的嚇人的東西了?!盵2]448作者以此表達對安于被奴役地位者的痛恨,對失去自由的麻木奴性的無情批判。老虎的每一次吶喊無不給讀者以靈魂的震撼與行動的啟示。
我們在感受到這一切的同時還會發(fā)現另一種潛在的東西,那便是“瘋狂”。仔細研究就會發(fā)現,愛羅先珂對于自由與光明的熱愛幾近瘋狂。即使再進一步就是萬丈懸崖,再多一刻便是粉身碎骨,他也毫不在乎,因為沒有自由的生命比死還可怕?!洞阂沟膲簟防锝痿~與螢為了對方獲得自由甘愿獻出自己的生命。就像金魚說的那樣:“倘使為火螢的自由計,這生命也有點什么用,便無論何時都可以心悅誠服地奉獻的。”[2]481《雕的心》里雕王與王妃寧愿殺掉自己的孩子,也不愿他們失去追求光明與自由的心;《魚的悲哀》中小鯽魚因不忍看到同類被捕殺,竟然自投羅網;《池邊》里兩只執(zhí)著的蝴蝶不忍目睹世界的黑暗,為了不讓太陽落下,飛躍大海追尋太陽的足跡,最終被狂怒的海浪吞沒。這些都表達了愛羅先珂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一系列揪心的疼痛。他用血和淚呼喚人民的覺醒和抗爭,愿以生命為代價換取光明與自由。愛羅先珂將個人解放及個體幸福納入整個社會解放、大眾幸福的范疇中進行探討,其深度和廣度早已超越了一般童話作家唯美主義的思想境界。
如同傳說中人世間幸福的使者——鳳凰,每五百年就要背負著積累于人世間的所有痛苦和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類的自由與光明,在肉體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輪回后得以重生,成為美麗輝煌永生的火鳳凰。愛羅先珂要在全世界放一把火,燒毀一切阻礙自由的狹籠,在火光里獲得光明,在烈火中獲得永生,讓這個世界如鳳凰一般浴火重生?!妒澜绲幕馂摹防锬莻€縱火的“狂人”寧愿自己走進“比這更明、比這更暖的墳”,也要在全世界放一把火,驅逐寒冷和黑暗?!稅圩值寞彙防锇讞罡鐑赫埱蟆拔摇痹谒男靥派峡躺弦粋€“愛”字,為的就是能夠在燃燒時發(fā)出更多的光和熱,溫暖這個冰冷的世界。愛羅先珂在這里所塑造的是清醒地看到人類的不幸,為解救人類苦難孤軍奮戰(zhàn)、無畏獻身的“狂人”形象。他將內心的失望與憤恨化作熊熊烈火,表達作家內心深處的渴求。他多么希望,所有熱愛自由與光明的人都能和他一起來燒毀這個黑暗的舊世界,燒毀自由靈魂的阻礙,建立新的、充滿光明與自由的、溫暖的世界。
在《世界的火災》結尾處,愛羅先珂寫道:“我的狀態(tài),仿佛是什么時候都等著火災似的了。什么在全世界放火,只有狂人才會有這樣的話。然而我總是很不安很不安,不知道怎么好……”[2]516愛羅先珂美麗的夢境以及對于自由與光明的熱愛都被黑暗的現實破壞。他彷徨、吶喊,卻又無能為力,從而發(fā)出無可奈何的感嘆:“這回輪到我們了?輪到去做什么事呢?”[2]517
現實的黑暗與壓抑讓愛羅先珂只能在夢里尋求光明與溫暖,然而他并不沉溺于自己所編織的美麗的夢境里。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在他童心的美的夢中可以看到真實的虹。”[2]445
作為一個屢遭驅逐的盲人,愛羅先珂既無力改變當權者的思想,更不可能發(fā)動一場留名青史的暴力革命,但他建立新的世界的渴望卻不曾停止過。而他所擁有的可以與這個黑暗的世界相抗衡的唯有兩個字,那就是“生命”。愛羅先珂擁有一顆不甘為奴隸的心。他知道在點燃黑暗的世界之前,首先要點燃的是自己的生命。只有用生命來燃燒的火才足夠猛烈,才能讓整個世界浴火重生,讓黑暗永遠地離去,讓光明和溫暖充滿每個人的心間。作家也因此發(fā)出了“我在心中點起火,任何暴力不滅它。我在胸中燃起火,死亡也不能熄滅它……火的名字是人類的自由”的吶喊[2]442?!都t的花》里有這樣的一段描寫:“他于是用了鋒利的刀割開了自己的胸膛,在自己的心臟中,種下那紅的花的種子去。從這哥兒的胸膛里,這才開了通紅通紅的,血一般通紅的鈴蘭的花……”紅的鈴蘭花是用生命的鮮血染成的,這也正是愛羅先珂為了獲得自由與光明而甘愿付出生命的犧牲精神的體現。
四、結語
愛羅先珂用質樸的語言編織夢幻般的童話。他在黑暗中追求光明,在成人的世界創(chuàng)造童心的夢境。
有人說愛羅先珂的童話給孩子看太認真,給大人看又太不認真。是的,他的童話只適合給擁有一顆童心,同時又熱愛生命追求自由的成年人看。在愛羅先珂夢境般的童話中,我們首先能夠感受到的便是他的純真與童心,若再走近一點,便能看到在這顆純真的童心里所包含的對于生命的敬畏,對于自由的向往,對于光明的熱愛。他用童話告訴你世間萬物皆有生命,告訴你一切生命都擁有自由與平等的權力,告訴你自由與平等需要用一顆無所畏懼的心去追求,告訴你為了溫暖與光明可以燃燒生命。
有人為作家悲慘的命運而心生同情,一位多次被驅逐的盲人連自己的祖國都不能入境;有人為作家不公的遭遇而憤懣,一位用生命來熱愛這個世界的人卻受到辱罵與毆打。但愛羅先珂并不需要同情與憤懣,他需要的是理解,對他那顆赤子之心的理解。就讓我們選一個小蟲呢喃的夜晚,點一盞燭火,走進愛羅先珂童心的美的夢里,去看看那真實的虹。
參考文獻:
[1] 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 魯迅.愛羅先珂童話集[M]//魯迅譯文全集:第1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 江口渙.愛羅先珂童話集[M]//魯迅.魯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責任編輯:王菊芹)
See the Dream in a Child’s View, Appreciate the True Color of Reality
——an Analysis of VY Eroshenko’s Fairy Tale
LI Jinxia, ZHAO Yan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China)
Abstract:The blind Russian poet VY Eroshenko had wrote many beautiful world of future, expressing equality, love and the sacrifice in the way of pursuit freedom and happiness, by his delicate brushwork in the fairy tale. The creation is filled with the spirit of humanistic and fighting.
Key words:VY Eroshenko’s fairy tale, fantasy, equality, shout
中圖分類號:I10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44(2015)06—0117—04
作者簡介:李錦霞(1970—),女, 河北懷來人,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趙延軍(1963—),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俄語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河北師范大學社科基金項目(S2013Y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