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議
13歲女孩自殺逼父母放棄二胎
近日,網(wǎng)上一直在提一則新聞:44歲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后,終于如愿懷上二胎,但13歲的女兒雯雯百般不愿意,相繼以“逃學”、“離家出走”、“跳樓”相威脅。在女兒嘗試用刀片割手腕后,懷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含淚到醫(yī)院終止了妊娠!
網(wǎng)友評論:
@鮮肉小賤寶:天啊,我媽要是可以再生一個,我簡直愿意幫她養(yǎng)??!
@有原則的咔腳怪:我弟弟是在我14歲時出生的。我一直覺得我得到了爸爸媽媽14年100%的愛,而弟弟出生,他得到的是50%的愛。所以剩下的50%的愛應該由姐姐給他。
@Ripcord_yuE:雖然說比起獨生子女來說,弟弟或妹妹會分掉你很多東西,比如零食、父母的關(guān)心等。但是能夠讓你學會怎么和別人相處,懂得分享和分擔。成長因為有手足陪伴,也不會孤單。
@AiLing_貝兒:記得小時候,媽媽老說給你生個弟弟,當時覺得可害怕了,怕媽媽不要自己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相似的經(jīng)歷。
@慫雪:那些純粹為了生兒子或者為養(yǎng)老多個保險而生二胎的,老大抵觸是很正常的,父母的心思很多孩子是察覺得到的。
@小亭:關(guān)鍵是兩個孩子年齡差距不要太大,而且父母千萬不要厚此薄彼。
@清袖C:這是小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xiàn),如果父母能夠多多關(guān)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注意孩子的心理教育,就不會發(fā)生這種悲劇。不要一味指責孩子。
和孩子好好溝通:
孩子在5歲前,比較容易接受有一個新的家庭成員這件事。但孩子5歲后,思維和判斷能力都已經(jīng)初步形成,對于家庭新成員這件事,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一定不能忽略,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員。遇到和孩子有關(guān)的事都應該和孩子商量決定,讓孩子有一種被接納的感覺,內(nèi)心就會充滿安全感。內(nèi)心有安全感的孩子也更容易接受父母要二胎,因為他知道自己在家中、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不會被取代的。生下弟弟或妹妹之后,爸爸媽媽不會減少對自己的愛,自己還會得到弟弟妹妹的手足之情。
新鮮?知
日本研究:幼時玩得少,學習跟不上
玩是孩子的天性。日本一項最新調(diào)查顯示,如果過早逼迫學齡前的孩子學習,不讓他們充分玩耍,可能導致孩子9歲后學習跟不上。
研究人員向1040名有10歲以上孩子的家長收集了調(diào)查問卷,結(jié)果顯示,在“是否讓學齡前幼兒充分玩?!眴栴}上,選擇“是”的家長中,35.8%的人表示孩子能突破學習難關(guān)。總體來看,一部分家長的做法傾向把玩耍的主導權(quán)交給孩子,另一部分家長則對孩子的玩耍嚴加看管。分析數(shù)據(jù)顯示,后者的孩子入學后,在9歲這一階段更容易出現(xiàn)學習跟不上等問題。
研究人員之一、御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內(nèi)田伸子就此現(xiàn)象表示:孩子在玩耍時會充分利用感官,這有助大腦發(fā)育,而9歲時的學習內(nèi)容開始從形象轉(zhuǎn)向抽象,需要更強的思考能力,孩子容易碰上學習難關(guān)。學齡前玩耍不夠的孩子就可能因腦力跟不上,出現(xiàn)學習困難。內(nèi)田伸子也指出,玩的質(zhì)量更重要,多玩益智游戲,家長在一旁不時指點,更有益孩子的腦力開發(fā),有助他日后突破學習難關(guān)。
“散養(yǎng)”的孩子有同情心
美國心理學家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過分溺愛容易導致孩子缺乏同情心。當孩子與小伙伴一起玩耍時,父母隨時陪伴左右容易使孩子變成“自我陶醉者”。
美國波士頓學院心理學家彼得?格萊博士在其新著《自由學習》中指出,在沒有成年人指導的情況下,孩子在自由玩耍中可以克服自我陶醉心理,更好地培養(yǎng)同情心。而如今,父母們都是時刻陪在玩耍的孩子身邊。“散養(yǎng)”或孩子與鄰居孩子一起玩耍的場景越來越少見。
格萊博士表示,所謂“自由玩?!笔侵溉魏瓮婕译S時可自由退出的活動。孩子強烈的玩耍欲望會使他們在玩耍過程中更好地約束自己,盡量避免其他玩伴隨時退出,這就意味著孩子會更多注意他人的需求和愿望,既要自己盡興又要讓玩伴高興。為此,孩子會更多地了解小伙伴的喜好,防止自我膨脹或?qū)ζ渌⒆拥睦淠袨椤?/p>
格萊博士認為,自由玩耍有助于培養(yǎng)如何自己作決定、自己解決問題、平等地與他人溝通、換位思考、結(jié)交朋友和處理危險等多種能力。自由玩耍還有助于孩子學習控制恐懼和憤怒情緒。
新鮮? 詞
假想的朋友:在3~7歲之間,許多孩子會有一個假想的朋友。這個朋友并不真實存在,可能是他們的一個毛絨玩具或僅僅是存在孩子頭腦里的一個。他們給它起名字、在談話中提起它,并且讓這個假想的朋友一直陪伴自己玩耍。我們不必因為兒童有假想的朋友而感到不安,這是兒童心理發(fā)展的正常現(xiàn)象,最終會隨著兒童成長,投入正常的伙伴交往而逐漸忘記這個假想的朋友。
明明?。壕W(wǎng)絡新鮮詞,并非疾病,卻帶有普遍性?!懊髅鞑 敝冈谏钪校藗?nèi)粘5膽T性和惰性,有些事明明知道不該做,可還忍不住要去做。比如:明知道該減肥,卻總也忍受不了美食的誘惑;明知道不應該對孩子隨便發(fā)火,但總是克制不住……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你有沒有明明病呢?
新鮮?享
媽媽的育兒手賬
新生的嬰兒、孩子的成長等都是媽媽非常寶貴的記憶。許多年輕的媽媽們用手記的方式將照片與文字相結(jié)合,隨時記錄下孩子成長的美好點滴……
會畫畫真是棒呆了!時尚媽媽記錄自己的每日搭配和育兒日記,兩種不同的畫風搭配在一起竟然也覺得挺和諧的嘛!
媽媽用膠帶的拼貼混搭著女兒卡哇伊的照片,認真細致地記錄著女兒的成長,透露出一股濃濃的愛意!
新鮮知
批評孩子,3種方法最糟糕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孩子做錯事,批評不可少。但怎樣批評卻是門藝術(shù),對孩子更是如此。以下3種批評方式最常見,也最糟糕:
1.批評情緒化。一看到孩子有過失,就情緒激動、大喊大叫。孩子此時多半在想:“罵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即便家長不斷質(zhì)問孩子“你聽明白沒有”、“以后還犯不犯了”,孩子的回答也多半是反射性的敷衍,結(jié)果就是“你罵你的,我做我的”。
2.批評泛濫化。該批評的不批評,不該批評的亂批評。如孩子賴床,家長盯著批評??珊⒆哟蚣?,家長卻理直氣壯地找對方家長理論。
3.批評聯(lián)想化。不但上綱上線,還喜歡翻舊賬。從打碎碗想起從前丟鑰匙,然后說到打架、玩游戲。更有甚者說到后來忘記了要批評什么,于是嘆氣道:“我都被你氣糊涂了!”這種沒有針對性的批評是無法讓孩子了解問題所在的。
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批評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確知道錯在何處,今后避免或改正。聰明的家長,批評孩子要有技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