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月滿天
1806年春天的一個下午,一條奇怪的,由一對挖空的原木捆扎成的粗糙雙體筏,順著俄亥俄河懶洋洋地順流漂下。一個船斗里躺著一個三十來歲的、皮包骨頭的瘦小男人。另一個船斗里,蘋果種子堆積如山,為了躲避烈日,都被很小心地包裹上了泥土和苔蘚。這個在獨木舟中打盹的人,就是俄亥俄鼎鼎大名的“蘋果佬”約翰·查普曼。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查普曼用這條小船,往荒野僻壤載去了整整好幾座果園。他把造酒的禮物帶到邊疆。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荒涼的美國西部邊疆正待開發(fā),一棵正常的蘋果樹需要十來年的時間才能結果,一座果園就是持續(xù)定居下來的標志,因此,西北邊疆的土地使用許可特別要求:居者要“種植至少50棵蘋果樹”。而且,兩百年前,人們要想得到有關“甘甜”的體驗,只能靠果肉來提供。這就是蘋果提供給查普曼時代的美國人的東西。就這樣,查普曼賣出了他的30萬株沒有嫁接過的種子長成的蘋果樹苗,在整個美國的中西部開創(chuàng)了蘋果的黃金時代。
這是邁克爾·波倫在《植物的欲望》一書中,所描寫的蘋果擴張的全過程。
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植物與人互相利用對方的神話,每一方都在利用對方做自身做不了的事情。查普曼到最后是作為一個流浪著的富翁去世的,美洲得到了查普曼帶去的蘋果,就此把荒野永久性地變成了家園;而蘋果,蘋果得到了什么呢?它得到了一個黃金時期:有數(shù)不清的新品種。半個地球成了它的新的生長地。在這場配合默契的舞蹈中,蘋果非常主動熱情地參與到了自己的馴化過程當中。它非常急切地想和人類做交易,來擴大自己的地盤。它們誘惑,它們哄騙,它們奉獻甘甜,它們一步步引導人類,去實現(xiàn)自己的欲望。你看,植物就是這么聰明——遠比人類聰明。小麥和玉米煽動人類砍倒大片森林,以便為種植它們騰出空地,這就是我們的農業(yè)。與其說我們馴化了小麥和玉米,不如說,這些草本植物利用人類打敗了大森林。原來,這個世界除了可以說成“我們”的世界,也可以說成是螞蟻的世界,楊樹的世界,月季花的世界,馬鈴薯的世界,蘋果的世界……
大概,這就是莊子所說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那么,如果再想得遠一些,正在全面圍剿我們生活的,看似冷冰冰的,沒有生命的計算機,有沒有在馴化我們?世界上還有什么東西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能夠讓我們通宵達旦地面對一張冷冰冰的機器臉?它們正在利用我們的欲望控制我們,引誘我們把它們變得越來越智能。電影《未來戰(zhàn)士》已經(jīng)表達出這種喧賓奪主的憂慮,《機械公敵》更是描畫出來“機器之王”控制人類的恐怖前景。
就是這樣。蘋果的欲望,樹木的欲望,飛鳥的欲望,一只貓的欲望,人類的欲望,整個世界就這樣在欲望交鋒中此消彼長,所有的種子都想發(fā)芽,所有的萌芽都想長大,所有的客體都想變成主體,如史鐵生所說,億萬種欲望擁擠摩擦,相互沖突又相互吸引,縱橫交錯成為人間??傆幸恍┰谀\轉,總有一些在高聲叫喊,總有一些黯然失色隨波逐流,總有一些光芒萬丈彪炳風流,總有弱中弱,總有王中王……假如我們不能彼此和諧,就只有互相滅亡。
選自《讀者》
賞析:
美國人利用蘋果促進了西部的開發(fā),蘋果利用美國人的開發(fā)實現(xiàn)了自己的擴張,人類與萬物之間的關系從來都是相互利用。若是和諧相處,便會共榮共生;若是破壞了和諧,就只有互相滅亡。人類與自然、人類與科技之間應當維持怎樣的關系,這是人類發(fā)展過程中必須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