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曉宇
摘 要:中華民國時期,飽受封建儒家禮教思想殘害的女性獲得了身體和精神上的突破和自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封建禮儀制度崩潰瓦解和女性服飾的變化。這一時期,宣傳女性主義和女權(quán)運動的學校、雜志、報刊、社團等組織相繼成立,為提高女性的文化知識和視野層次產(chǎn)生深遠影響。在西學東漸的文化背景下,旗袍作為這一時期最偉大的文化作品,不僅是國人的服裝,與唐裝一起成為被世界關注的“東方文化”。
關鍵詞:旗袍;民國女性;滿族服飾
關于旗袍的定義,《辭?!飞鲜沁@樣寫的:旗袍原是清滿洲旗人婦女所穿的一種服裝,辛亥革命后,漢族婦女也普遍采用。經(jīng)過不斷改進,一般式樣為:直領,右開大襟,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cè)開又.并有長、短袖之分。
在中國大百科在線檢索中,旗袍的描述是這樣的:中國傳統(tǒng)女袍。由滿族女裝演變而來。因滿族曾被稱為旗人而得名。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權(quán),采用傳統(tǒng)的工藝裝飾。
兩者的共同之處在于對旗袍式樣的描寫,而且都寫出了旗袍的大概出處,也都指出是與滿族有關的女裝。都將“旗袍”一詞等同于旗人之袍,單純從名稱上來看,旗袍通常指的是流行于民國時期的一種女裝式樣。
一、旗袍的起源
從清朝入關的那一刻,清朝的服飾制度逐漸影響關內(nèi)各民族的服飾,旗袍,僅從字面上講,就是旗人的袍子或服飾,然而,“清代旗人似乎并不把自己所穿之袍稱為旗袍”,[1]盡管袍的歷史相當悠久。
袍作為正統(tǒng)裝束可以追溯到東漢年間,但“旗人之袍”和“漢袍”在功能上存在區(qū)別,漢袍是作為一種褻衣而穿用的,后來才演化為外服。而旗人之袍一直都是外穿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含男袍和女袍,而旗袍僅指女袍。
從《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中可以查到,清代滿族人的裝束被稱作“旗裝”。它包含發(fā)式、服裝、鞋履及掛佩等。滿族隸旗者稱旗人,所以服裝也冠以“旗”字。
而“旗袍這一稱謂雖然也偶見于清代文獻,但廣泛而頻繁地被使用也要到民國?!薄笆褂眠@個稱謂倒是漢人或者清亡以后的事。使用‘旗袍來指稱旗人之袍,我們所見較早的例子是《雪宦繡譜圖說》,但此書作于1918年出版于1919年,口述者沈壽和記錄者張冬都是漢人”。 ①如此看來,“旗袍”在1918年時仍指的是旗人之袍,還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旗袍。那么,從什么時候起“旗袍”一詞開始成為我們現(xiàn)在理解上的“僅用于指稱民國時期的實物”?這又要從旗袍的流行時間開始說起。
二、旗袍的發(fā)展及流行
清朝后期,女性旗袍寬薄平整,下擺長至腳踝,將女性的身體掩蓋的結(jié)結(jié)實實。腳踩5-10公分高的旗鞋的女性為了保持身體平衡,只能優(yōu)雅的邁著小碎步。受漢文化的影響,旗袍的領子、袖子、襟、下擺等有多重寬闊的滾邊,這一現(xiàn)象到同治年間達到高峰。清朝派遣的留學生回國后,返回的裝扮引起人們的注意,這對原本規(guī)矩的服飾文化是很大的沖擊。
張愛玲在《更衣記》里寫道:“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長袍……五族共和之后,全國婦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于滿清,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如此說來,20年代初,旗袍的風行己經(jīng)初具規(guī)模了。
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旗袍的流行在20年代中期或以后,持這種觀點的也不在少數(shù)。周錫保的觀點是:“在民初漢族婦女著者還不多;到二十年代中期始,逐漸流行起來;以后就漸為一種普遍的服飾。”黃能馥、陳娟娟的《中國服裝史》中提到:“20年代中晚期,旗袍逐漸在城市婦女中流行,至30年代,在式樣上經(jīng)過改良的旗袍廣為普及?!边€有袁英杰教授說到:“女性在民國初年,多流行上衣、下裙,旗袍也有服用者,但不普遍。而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旗袍又一度盛行起來。這種一衰一興的現(xiàn)象,正是服裝循環(huán)起落規(guī)律的反映?!雹?/p>
20年代流行的旗袍與滿族旗袍并無大的異樣,寬大、平直是其最主要的特點,不久旗袍的式樣開始變化,長度縮短,腰身收緊,曲線明顯。旗袍在袖子、領子、襟的部位的裝飾逐漸減少。二三十年代旗袍開始出現(xiàn)開叉,這一舉措不僅有利于女性的行走,也為女性展現(xiàn)身體向前邁了一大步。30年代,旗袍越來越短,領子也開始產(chǎn)生差異,先是風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乃至在盛夏,也要配上高至齊耳的領子。其后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時尚,后來還去掉了領子。旗袍的袖子時短時長,旗袍的長度也在不停變化,長至拖地,短則短至腿根部位。直到40年代,旗袍的式樣趨于取消袖子,縮短長度和降低領子,變得越發(fā)輕便合體。
從 30 年代起,旗袍成為中國婦女的標準裝束,民間婦女、女工、女學生穿它,達官顯貴的小姐、太太們在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中穿的禮服也是它。在上海的交際圈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視明星對旗袍更是鐘愛有加,他們在旗袍的樣式上爭奇斗艷,標新立異,引導著時尚的的走向。
三、旗袍中的東方女性美
東方女子的性格溫婉文雅,使得“旗袍”二字也讓人覺得含蓄內(nèi)斂。旗袍將東方女子的傳統(tǒng)美感,亦半遮半掩的性情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而西方服裝的性感主要以暴露為基礎,暴露主要在背更在于胸,這種暴露讓人聯(lián)想的空間往往沒有旗袍的“藏與隱”來的更有意境,婉約中透著古意。
也說不清,究竟是女人詮釋了旗袍的韻致與斑斕,還是旗袍成全了女人的婀娜與風情。一領一衩一窈窕,牽動著那顆被撩起的心簾,欣賞品味多于直接體驗,也成就了旗袍女性成為西方人眼中的東方性感尤物。
參考文獻:
[1]包銘新.近代中國女裝實錄[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
[2] 袁杰英.中國旗袍[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52.
(作者簡介: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