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彬英 徐艷蘭[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南昌 330013]
作 者:吳彬英,碩士,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藝術;徐艷蘭,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3級語文課程教學論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寫作教學。
馬克思曾說:“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雹佟肚f子》一書也是如此,它既繼承了《周易》以及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又標新立異地標榜了“絕對自由”的逍遙游思想。雖然過去了兩千多年,但其思想對當代社會仍然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散發(fā)著清新的思想光芒。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的理論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南華經》(即《莊子》)這兩部著作。也就是說《莊子》是奠定中國文化根本的作品之一。道家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八個字“道法自然,死生雙美”。無論是《道德經》里第64章所說:“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還是《莊子·至樂》篇所云:“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倍紡娬{超越自我的肉體,注重探求宇宙和生命的永恒。品讀《莊子》這部偉大的哲學著作,就好像徜徉于天地之間,盡力馳騁想象,獲得的是一種美的藝術的享受。《莊子》一書的創(chuàng)造構思就像西晉的陸機在《文賦》中所說:“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②,有一種“大而無言”的美?!肚f子》雖是一部哲理性和思變性非常強的哲學著作,但它卻通過寓言故事這種趣味性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因而,從情感上來說,也就更容易被人所接受。莊子三十三篇中,《逍遙游》《庖丁解?!芬约啊肚f子·山木》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哲學思想。這些思想對我們當今社會仍有重要的哲理性的啟示意義。《逍遙游》啟示我們人生應該超越自我,達到自在自得的絕對自由;《庖丁解?!穯⑹疚覀兪裁床攀钦嬲膶徝雷杂?;《山木》篇啟示我們要克服功利主義的思想,超越功利主義,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下文分別從這三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逍遙游》自在自得的絕對自由。莊子的《逍遙游》在諸子散文中,可謂是卓爾不群的,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追求自在自得的絕對自由的人生境界。《逍遙游》一文中指出大至高飛九萬里的鵬,小至蜩與學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唯有消滅了物我的界限,無所待而游于無窮才能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才能享有絕對的自由。這個觀點與現(xiàn)代哲學大師馮友蘭所倡導的人生四境界中最高的“天地境界”雖時隔千年,但卻交相輝映。
法國的哲學家盧梭曾在其著作《社會契約論》中寫道:“人是生而自由的,而無往不在枷鎖之中。”③我們的人生有太多的負累,為了家庭、為了事業(yè)、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不得不努力奮斗著。這是梁漱溟所說的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本位主義。而莊子的《逍遙游》卻告訴我們大凡要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必須人格是獨立的、思想是自由的、精神是快樂的、生活是自適的,道法自然,死生雙美。它既超越了傳統(tǒng)的家庭本位主義,又強調了個人的人格獨立,既肯定自我的價值,又強調超越自我,道法自然,通向一條自在自得的絕對精神之路。在先秦時期,他第一個舉起了標榜“個人”與“自由”的偉大旗幟,不可不謂是一項驚世駭俗的創(chuàng)舉。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往往會迷失自己,尤其是在當今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yōu)榱俗非蠼疱X而喪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則。人的生活雖然離不開金錢,但說到底,金錢只不過是身外之物,我們一味地追求得到這些身外之物,卻忘記了自身的存在,這便是本末倒置了。
二、《庖丁解牛》審美的自由。美是什么?黑格爾這樣說“:美是理性的感性顯現(xiàn)”。李澤厚先生認為“:美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雹艿降资裁词敲溃覀儾⒉荒芡高^這些抽象的概念直接感知。而在《庖丁解?!芬晃闹?,莊子通過一個可感的形象的寓言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什么是美?!扳叶槲幕菥馀?,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響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這儼然是一場出神入化的技藝表演,它融音樂、動作、藝術于一體,給人一種愉悅的審美享受。武漢大學朱哲教授如此闡述這個故事:“我認為刀是個體的生命本我、刀刃是人心,牛是外在世界的結構,庖丁之所以游刃有余是因為他參透了整個外在世界的道,同時又使自己的心與外在合而為一,心無旁騖,達到了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此時已分不清我是牛,還是牛是我,這與莊周夢蝶的故事有相通之處?!奔词钦f,莊子認為美應該是“自我、人心、外在世界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但如何來做到這三者的統(tǒng)一呢?莊子認為,關鍵在于“化”,他為我們描繪這個出神入化的故事,就是為了強調“化”的重要性。莊子所講的“化”,絕不同于儒家所謂的“化”,因為他們二者是截然相反的兩方面。儒家講的是“自然的人化”,道家講的是“人的自然化”,前者講人的自然性必須符合和滲透社會性才成為人,后者講人必須舍棄其社會性,使自然性不受污染并擴而與宇宙同構才是真正的人,這是兩種不同的美學觀念。莊子所謂的“化”強調的是一種生命境界的提升與轉化。這種提升和轉化,并不要求人為地去改造自然萬物,而是齊物,物與我同。后世蘇軾在赤壁賦中說:“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边@是對莊子“化”的最好注解?,F(xiàn)在我們國家正提倡走綠色生態(tài)化道路,要求人們在順應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去科學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生態(tài)環(huán)境已經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認識到自然的重要性,長期自以為是地把自然當作人類的奴仆,肆意地虐待與驅使的后果。其實我們的先人莊子已經啟示我們: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毀滅自然的同時也就是毀滅你自身,唯有認識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由向外的征服轉到向內心的開拓才是天下之大道,才能領略自然的大美。
三、《山木》超越功利性的自由。春秋戰(zhàn)國時期,莊子是個頗有聲望的人,但他十分推崇許由,仰慕他的高士之氣,這在他的作品也有所體現(xiàn)。如《莊子釣于濮水》中寫道:“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叁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f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庇蒙颀斠肺灿谕恐械腻羞b自在推卻為官,便是仿效許由洗耳的經典故事。難道以莊子之才,不能勝任一國之相嗎?顯然不是的。因為在莊子看來,一個人的價值,即有用無用,并不是通過別人來體現(xiàn)的,而是通過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來實現(xiàn)的。人們總是以社會的成見去判斷人和物的價值,無論是人還是物都是從功利性的角度來審視的,這樣便迷失了人的本性。他在《山木》篇中寫道:“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f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蜃映鲇谏?,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魅眨茏訂栍谇f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其中木以不材而終其天年,雁以不材死,材與不材都是相對于人的利益而言的,是一種典型的功利性境界。而莊子回答說他將處于有用無用之間,為什么呢?“有用”是其個體本身覺得自己有價值,而“無用”則是世人眼中覺得他無用,便用功利性的眼光來看待它。就好比文中的大樹雖然不能當作木材,但在酷熱的夏季,卻默默地為行人織起一片陰涼,不求任何回報,這即是一種超越世俗功利性的價值追求。在現(xiàn)實社會中,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真正高明的人是摒棄世俗的,他從不會炫耀自己世俗的一些東西,如金錢、房子、車子;他從來不把自己擺在高人一籌的位置上,他所專注的目標則是為整個人類謀幸福,而不是個人的得失,事實上,越是放低自己、不計名利的人,越不缺少人們發(fā)自內心的尊重。這便是《山木》篇中超越功利性對當代人的哲理啟示。
四、結語。莊子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哲學家,其思想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如何將經典與現(xiàn)代社會連接起來,吸收莊子的優(yōu)秀思想來武裝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頭腦,是一件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只略從《逍遙游》《庖丁解?!贰渡侥尽啡恼氯胧謥頊\析莊子的思想對當代社會人們的一點哲理性啟示,提醒人們在享受高度發(fā)達的物質文明時不要忘了提高精神文明修養(yǎng),以達到“神以物游,自在無礙”的人生境界。
①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3頁。
② 李建中:《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頁。
③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2頁。
④ 蔣孔陽:《美學新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