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炅華,江 秀
(1.重慶市東南醫(yī)院外一科 400060;2.重慶北部新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 401121 )
?
·臨床研究·
吡柔比星聯合羥基喜樹堿對預防膀胱癌電切術后復發(fā)的療效
陶炅華1,江 秀2△
(1.重慶市東南醫(yī)院外一科 400060;2.重慶北部新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 401121 )
目的 分析羥基喜樹堿聯合吡柔比星進行膀胱灌注治療膀胱癌的療效。方法 選擇膀胱癌術后行灌注化療患者210例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吡柔比星組、羥基喜樹堿組及聯合用藥組各70例,分別觀察各組復發(fā)率。結果 進行24個月隨訪結果表明,聯合用藥組術后復發(fā)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單獨用藥的兩組。結論 吡柔比星和羥基喜樹堿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對于膀胱癌的手術復發(fā)治療預防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膀胱癌; 羥基喜樹堿; 吡柔比星; 膀胱灌注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最為多見的惡性腫瘤,也是人類十大常見腫瘤之一,占我國泌尿系腫瘤發(fā)病率的首位,在西方其發(fā)病率僅次于前列腺癌,居第2位。膀胱癌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甚至于兒童。其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高發(fā)年齡為50~70歲。最常見的為膀胱尿路上皮癌,約占膀胱癌患者總數的90%以上,通常所說的膀胱癌就是指膀胱尿路上皮癌,既往被稱為膀胱移行細胞癌。膀胱尿路上皮癌分為非肌層浸潤性尿路上皮癌和肌層浸潤性尿路上皮癌。非肌層浸潤性尿路上皮癌患者多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術后用膀胱灌注治療預防復發(fā)。膀胱腫瘤手術后灌注化療藥物可有效降低復發(fā)率,提高患者生存率[1-2]。目前臨床用于膀胱灌注的藥物多為羥基喜樹堿(HCPT)、吡柔比星(THP)等,對于降低膀胱癌術后的復發(fā)具有一定作用。對于聯合使用吡柔比星和羥基喜樹堿能否進一步降低復發(fā)率本文進行了一些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10例在重慶市西效醫(yī)院手術并進行膀胱灌注而且完成隨訪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31例,女69例,年齡24~58歲,平均41.2 歲。全部病例均為首次發(fā)現,并首次行膀胱腫瘤電切術及術后行膀胱灌注。將210例患者隨機分為3組,分別為吡柔比星組70例、羥基喜樹堿組70例,聯合用藥組70例。
1.2 方法 吡柔比星組術后24 h開始進行膀胱灌注,用吡柔比星3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 mL中,用事先安置好的尿管注入膀胱,夾閉尿管,囑患者平臥、左側、右側俯臥位每10分鐘變換體位,共40 min后排出。灌注時間為1次/周,共8次,之后改為每月灌注1 次共10次,總時間12個月。羥基喜樹堿組術后24 h開始膀胱灌注。用羥基喜樹堿16 mg加入生理鹽水溶液50 mL后,用事先安置好的尿管注入膀胱,夾閉尿管,囑患者平臥、左側、右側俯臥位每10分鐘變換體位,共40 min后排出。灌注時間安排為1次/周,共8 次,之后改為每個月灌注1 次共10次,總時間12個月。聯合用藥組術后24 h開始進行膀胱灌注。第1次用吡柔比星組灌注方法進行,1周后第2次灌注采用羥基喜樹堿組方法進行灌注,然后每周兩種方法交替進行共8次。然后每月灌注1 次共10次,仍然兩種灌注方法交替進行,總時間12個月。
1.3 膀胱灌注后效果觀察 所有患者均術后隨訪24個月。每3個月進行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及膀胱彩超檢查并進行膀胱鏡檢查。若發(fā)現可疑復發(fā)均進行活組織檢查,最后確定是否為膀胱癌術后復發(f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療效及復發(fā)率比較 聯合用藥組在3、6、9、12、15、18、21、24個月,復發(fā)率均明顯低于吡柔比星組和羥基喜樹堿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3組治療后復發(fā)情況比較[n(%)]
表2 3組治療后血、尿常規(guī)比較[n(%)]
2.2 3組患者治療后血、尿常規(guī)比較 聯合用藥組白細胞下降率及尿常規(guī)異常率均低于其他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吡柔比星組與羥基喜樹堿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羥喜樹堿是從我國內地特有的珙桐科旱蓮植物喜樹的皮、果實中提取得到的一類色氨酸-萜烯生物堿類抗癌藥物。它對多種惡性腫瘤具有顯著療效。研究表明喜樹堿及其衍生物可通過作用于DNA拓撲異構酶Ⅰ來抑制DNA復制、轉錄和有絲分裂。其優(yōu)勢在于藥物成分基本不會被膀胱黏膜所吸收,對于膀胱的刺激作用小,同時羥基喜樹堿抗腫瘤的作用較強、產生不良反應比較小,對其他人體器官不構成不良影響。吡柔比星的化學結構與多柔比星相近,是多柔比星氨基糖部分第4位羥基上的一個異構體。對癌細胞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進入細胞內,作用于細胞核,首先抑制DNA聚合酶α和β,從而達到阻礙核酸合成目的。藥物嵌入DNA的雙螺旋鏈,使腫瘤細胞終止在G2期,不能進入細胞分裂期,導致腫瘤細胞死亡[3-4]。其優(yōu)勢在于起效快,抗腫瘤作用強、對人體其他器官刺激性比較弱等。但其對膀胱黏膜有較強的刺激性,因此容易引起尿道黏膜損傷、炎性反應等并發(fā)癥。吡柔比星具有抗腫瘤活性強,腫瘤組織彌散速度快,抗腫瘤療效好,可以迅速殺傷腫瘤細胞,少量入血,毒性反應較低[5-7],且心肌毒性、胃腸道不良反應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較其他蒽環(huán)類抗癌藥物輕。肖振東等[8]對209例膀胱癌患者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79.3%的患者采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療后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或尿路刺激癥狀或血尿,而且出現癥狀后多能自行緩解或積極處理后消失。國內有多家醫(yī)療機構報道了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療后復發(fā)率降低為10.2%~23.6%[9-10]。
本研究中聯合用藥組兩年總復發(fā)率、白細胞下降率和尿常規(guī)異常率均明顯低于其他兩組。分析原因:(1)兩種化療藥物聯合用藥可降低腫瘤細胞對單一化療藥物的耐藥性,提高抗腫瘤效果。(2)兩種藥物產生不良反應的機制不同,交替使用可降低同一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吡柔比星與羥基喜樹堿聯合行膀胱癌術后灌注,可明顯降低膀胱癌的復率,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該方法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吳階平.吳階平泌尿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965.
[2]葉敏,舒暢,馬邦一,等.吡柔比星誘導膀胱癌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及預防膀胱癌術后復發(fā)的效果[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2,23(1):16-18.[3]Sinha BK.Topoisomerase inhibitors.A review of their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cancer[J].Drugs,1995,49(1):11-19.
[4]鄔喻,曾甫清,夏偉.羥基喜樹堿預防膀胱腫瘤術后復發(fā)的系統評價[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7,22(5):345-347.
[5]Nonomura N,Nishimura K,Kuyama A,et a1.Prophylactic effect of pirarubicin (THP) on postoderative recorrencc of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in terms of inlravesical relention time[J].Hinyokika Kiyo,2001,47(5):315-319.
[6]王新平,王志平,馬永福,等.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預防膀胱腫瘤術后復發(fā)的研究[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1,16(12):524-525.
[7]秦軍,袁建林,劉賀亮,等.毗柔比星膀胱灌注預防淺表性膀胱癌術后復發(fā)的1例臨床研究[J].現代腫瘤醫(yī)學,2008,16(6):1013-1014.
[8]肖振東,李長嶺,馬建輝,等.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預防膀胱癌術后復發(fā)的長期療效觀察[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9,24(4):271-273.
[9]吳天麟,張俊杰,王甫劍,等.吡柔比星膀胱內灌注防治淺表性膀胱癌術后復發(fā)(附109例報告)[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25(2):113-115.
[10]王建伯,宋希雙,車翔宇,等.TURBT術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預防腫瘤復發(fā)的療效分析[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30(2):138-140.
10.3969/j.issn.1672-9455.2015.04.048
A
1672-9455(2015)04-0546-02
2014-07-15
2014-09-20)
△通訊作者,E-mail:106546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