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蘭,劉義慶△,許 麗,鄒建文,宋曉斐,王子娥,王 勇,張炳昌(.山東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檢驗科,濟南 500;.山東大學第二醫(yī)院肝病科,濟南 50033)
?
山東省立醫(yī)院職工乙肝病毒感染及免疫狀況的調查
陳蘭蘭1,劉義慶1△,許 麗2,鄒建文1,宋曉斐1,王子娥1,王 勇1,張炳昌1(1.山東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檢驗科,濟南 250021;2.山東大學第二醫(yī)院肝病科,濟南 250033)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下稱乙肝)病毒在山東省立醫(yī)院醫(yī)務人員中的感染情況,以確定預防措施,控制乙肝傳播,保障職工健康。方法 采用羅氏601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對3 431例醫(yī)院職工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體、乙肝e抗原、乙肝e抗體、乙肝核心抗體進行檢測。結果 醫(yī)院職工乙肝病毒感染率1.43%,男性感染率2.23%,女性感染率1.06%,男性高于女性。管理組和醫(yī)技組乙肝病毒感染率明顯高于其他臨床科室。影研所和管理組免疫率最低,易感率最高。結論 醫(yī)院職工乙肝病毒陽性率較低,各科室間乙肝病毒感染率、免疫率和易感率均有一定差異。為進一步降低乙肝病毒發(fā)病率,應加強乙肝的宣傳和疫苗接種工作。
醫(yī)院職工;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率; 免疫狀況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我國至少有8億人感染過乙型肝炎(下稱乙肝)病毒,而我國人群中的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高達7.18%,也就是說,約有9 300萬人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幾乎占全世界總數(shù)的一半[1-2]。目前,乙肝病毒傳播途徑主要是血液、母嬰、破損的皮膚黏膜和性接觸等。其中,經破損的皮膚黏膜傳播主要以醫(yī)源性傳播為主,醫(yī)院職工接觸患者和病原體的機會多,所以了解醫(yī)院職工乙肝病毒感染及人群免疫狀況,對保障職工健康,控制乙肝傳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現(xiàn)將山東省立醫(yī)院2013~2014年3 431例醫(yī)務人員乙肝血清學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山東省立醫(yī)院2013~2014年參加健康查體職工3 431例,其中,男1 076例,女2 355例;年齡21~88歲。根據職工類別和接觸病原體的密切程度,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管理科室(包括總務及機關)、醫(yī)技科室(密切接觸血液和體液等污染物,包括檢驗科、病理科、輸血科等)、影像研究所、保健科及其他科室。
1.2 儀器與試劑 采用羅氏601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分析儀及羅氏原裝試劑、定標液和質控品。
1.3 方法 所有查體職工均清晨空腹采血,采用電化學發(fā)光分析法,嚴格按照儀器標準操作規(guī)程進行,室內質控均在控。用羅氏601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分析儀檢測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體(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體(抗-HBe)、乙肝核心抗體(抗-HBc),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和判定結果。HBsAg檢測結果S/CO>1.0為陽性,抗-HBs檢測結果S/CO>10.0為陽性,HBeAg檢測結果S/CO>1.0為陽性,抗-HBe檢測結果S/CO<1.0為陽性,抗-HBc檢測結果S/CO<1.0為陽性。HBsAg陽性和(或)HBeAg陽性和(或)抗-HBc陽性,HBsAg陽性和(或)抗-HBe陽性和(或)抗-HBc陽性為乙肝病毒感染者???HBs陽性者具有免疫力,為乙肝病毒免疫者???HBs陰性且無乙肝病毒感染者為乙肝病毒易感人群。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醫(yī)院職工乙肝病毒感染情況 3 431例職工中,檢出乙肝病毒陽性49例,陽性率1.43%;乙肝病毒免疫者2 562例,免疫率74.67%;其中抗-HBs高滴度陽性(抗-HBs>500 U/L)1 028例,約占29.96%。乙肝病毒易感820例,易感率23.90%。抗-HBc陽性模式1 273例,陽性率37.10%。
2.2 不同性別職工乙肝病毒感染、免疫、易感情況 男性乙肝病毒感染率2.23%(24/1 076),女性乙肝病毒感染率1.06%(25/2 355),男性乙肝病毒陽性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937,P<0.05);男性乙肝病毒免疫率69.42%,女性乙肝病毒免疫率77.07%,男性乙肝病毒免疫率明顯低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2.831,P<0.05);男性易感率28.35%,女性21.86%,男性乙肝病毒易感率明顯高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7.037,P<0.05)。詳見表1、2。
表1 職工乙肝病毒免疫情況
表2 不同性別職工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及易感情況
2.3 不同科室職工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及易感情況 管理組乙肝病毒感染率明顯高于其他科室,其次為醫(yī)技組和兒科組,這3組陽性率占全部感染者的51.02%(25/49);一般臨床科室(內科、外科、婦科、保健等)乙肝病毒感染率相對較低。影研所乙肝免疫率最低;其次為管理組;各臨床科室乙肝病毒免疫率均較高。影研所人群易感率最高;其次為管理組。詳見表3。
表3 不同科室職工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及易感情況
2.4 不同年齡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及易感情況 不同年齡組乙肝病毒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增高,其中以(>70~≤80歲)年齡組乙肝病毒感染率最高,(>80歲)年齡組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為0.00%。乙肝病毒免疫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降低(>80歲下降)。乙肝病毒易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增長(>80歲下降)。詳見表4。
表4 不同年齡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及易感情況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該病在世界各地廣泛流行,也是我國當前流行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一種傳染病[3]。乙肝病毒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病程遷徙,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4]。乙肝病毒不僅通過血液傳播,乳汁、唾液等均可檢測出,密切的生活接觸也是乙肝病毒的傳播方式。醫(yī)院作為特殊服務行業(yè),醫(yī)務人員直接接觸患者,因此,了解醫(yī)務人員乙肝病毒感染情況,采取不同防治措施,對于預防乙肝病毒感染,保護醫(yī)患雙方,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通過對山東省立醫(yī)院3 431例醫(yī)務人員乙肝病毒進行檢測,結果表明乙肝病毒感染者49例,占1.43%,明顯低于全國感染率,原因可能為該院每年均免費為職工接種乙肝疫苗,有效預防了乙肝病毒的傳播。乙肝免疫者2 562例,占總數(shù)的74.67%。抗-HBs S/CO在(>10~≤~100 U/L)者681例,占總數(shù)的19.85%;在(>100~≤1 000 U/L)者1 199例,占總數(shù)的34.95%;>1 000 U/L者682例,占總數(shù)的19.88%。對濃度較低者,應進行一次加強免疫接種;乙肝易感者820例,占23.90%。應及時給予乙肝病毒免疫預防接種。其他模式(包括抗-HBs伴抗-HBe、抗-HBc陽性,及無抗-HBs的抗-HBe、抗-HBc陽性及單項抗-HBc陽性模式)陽性者2 366例,占36.34%,伴抗-HBs陽性者說明感染乙肝病毒后已產生保護性抗體,具有一定免疫力,但僅存在抗-HBe和抗-HBc陽性者,應補查乙肝病毒DNA,追蹤觀察肝功能,鑒別是乙肝病毒感染的特殊模式還是乙肝病毒感染后僅存的血清標志,據此采取不同防治策略[5-6]。
該院職工中,男性乙肝病毒檢查陽性率明顯高于女性,與文獻[7]報道一致,可能與有關免疫缺陷、遺傳或社會接觸因素有關。不同科室間,管理、醫(yī)技乙肝病毒感染率明顯高于其他臨床科室。醫(yī)技科室接觸患者血液、體液或分泌物較多,尤其檢驗、病理、輸血等高??剖医佑|患者血液、針頭刺傷的機會高于一般臨床科室,故乙肝病毒檢出陽性率最高。管理科室乙肝病毒檢出陽性率高,可能由于他們社會交往比較廣泛,對免疫預防的認識不足,且對乙肝病毒感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防護有關[7]。
抗-HBc陽性模式即“窗口期”,在本資料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這種既往感染或低水平慢性感染或未恢復的早期模式,也應引起臨床足夠重視[8]??梢赃M一步檢測乙肝病毒DNA,查看有無乙肝病毒感染,以決定是否進一步治療。
綜上所述,對乙肝的防治工作重在預防,特別是加強乙肝疫苗的接種是防治工作的重點。另外,身為醫(yī)務工作人員更要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加強醫(yī)療防護,防止針刺傷、銳器傷等造成的后果。另外,加大力度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尤其是對影研所和管理組的宣教工作,對乙肝病毒易感者均給予乙肝疫苗的強化接種,爭取達到降低乙肝病毒發(fā)病率,提高病毒轉陰的目標[9]。
[1]劉義慶,欒芳,趙躍然,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肝外細胞及自身免疫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2013,8(10):1515-1516.
[2]王景鴻,劉義慶,張培莉,等.山東省立醫(yī)院2011~2013年門診及住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狀況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4,12(9):131-134.
[3]朱黎明,朱英杰,朱定菊,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孕婦乙肝病毒感染的調查分析[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5,31(4):73-74.
[4]韓程海,李樹桐.臨床肝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23-272.
[5]羅梅.肝炎的血清學標志物及核酸檢測[J].中國臨床實驗室雜志,2002,9(3):22-24.
[6]王平忠,周永興.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學標志物與DNA檢測結果的對比分析[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1999,7(10):918-919.
[7]丁紅燕,李君娥,魏一英,等.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血清檢測及意義[J].中華醫(yī)學叢刊,2004,4(4):37-38.
[8]高振玲.成年人乙肝病毒感染后進行乙肝五項指標檢驗結果分析[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1999,20(2):153.
[9]劉磊,左常智,楊海平.飲食服務行業(yè)人員乙肝及丁肝病毒感染情況[J].實用預防醫(yī)學,2000,7(3):196.
10.3969/j.issn.1672-9455.2015.08.041
A
1672-9455(2015)08-1127-02
2014-10-15
2014-11-30)
△通訊作者,E-mail:yqliu19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