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延
(1.安徽理工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2.安徽理工大學 楚淮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淮南 232001)
?
以方言特征詞探究皖西南二次葬的文化及根源
呂 延1,2
(1.安徽理工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2.安徽理工大學 楚淮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淮南 232001)
方言特征詞具有系統(tǒng)性、排它性、穩(wěn)定性等多重特征。喪葬類方言詞能反映方言區(qū)的喪葬民俗,其諱言及社會性特征,使它相對穩(wěn)定。皖西南地區(qū)通行二次葬,這種喪葬民俗有較強的區(qū)別性特征。這種有一定區(qū)別性特征的葬俗可以用一批方言特征詞來概括。皖西南二次葬的最大特點是“厝柩”葬,其根源和當?shù)貧v史移民、儒家孝文化及客觀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密切相關。
方言特征詞;二次葬;厝柩;墳包;葬俗
皖西南是指安慶市,位于長江下游北岸,包括安慶市區(qū)及其所轄的各市縣,即桐城、懷寧、樅陽、潛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八市縣和迎江、大觀、宜秀、開發(fā)區(qū)等四個區(qū)。東與安徽省池州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南靠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相連;西界湖北省黃梅、蘄春、英山三縣;北接安徽省霍山、舒城及廬江縣。
“安慶市通行江淮官話和贛語兩種方言,安慶城內(nèi)四個區(qū)、桐城市及樅陽縣屬于江淮官話黃孝片”[1],“懷寧、太湖、望江、宿松、潛山和岳西六個縣屬于贛語方言區(qū)的懷岳片”[2]。
方言是某一區(qū)域內(nèi)人們的交際工具,是民俗得以延續(xù)的載體;民俗是一定地區(qū)民眾的風俗習慣,是方言表現(xiàn)的重要內(nèi)容。獨特的方言詞,對于民俗的形成和鞏固具有很強的聚集和凝結(jié)作用,“是了解民俗現(xiàn)象的活化石”[3]。
“二次葬”,指對尸體和遺骨進行兩次以上處理程序,是比較特殊的葬俗。皖西南通行“二次葬”*曾隸屬安慶行署的貴池市和東至縣之喪葬習俗和皖西南一樣。,與其周邊乃至大多數(shù)別的漢族地區(qū)葬俗明顯不同,其喪葬類方言特征詞有“方言島”性質(zhì)。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皖西南的喪葬類方言特征詞來探究這個地區(qū)“二次葬”習俗的文化和根源。
李如龍認為:“方言特征詞是一定地域的方言里有特征意義的方言詞,即在區(qū)內(nèi)較為普遍通行,區(qū)外又比較少見的方言詞”[4]。這個定義中,“有特征意義”和“普遍通行、區(qū)外少見”缺乏量化標準,方言特征詞內(nèi)涵和外延的界定也很模糊。但從這個界定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方言特征詞的三個主要特征:
系統(tǒng)性 : 方言特征詞不能理解為在一定區(qū)域里最具特殊性的少數(shù)幾個詞,必須是有一定批量的、系統(tǒng)性的,在本區(qū)方言中普遍存在的方言詞。
排它性 :這些特征詞在本方言區(qū)內(nèi)大體一致,在方言區(qū)外則相對殊異。
穩(wěn)定性 :“民俗與反映民俗的方言詞的發(fā)展一般是平衡的、共存的、互動的。方言詞隨民俗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也隨民俗的消亡而隱去”[2]68。所以,考察某地民俗文化的方言特征詞必須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而不能曇花一現(xiàn)。
葬俗類方言特征詞是系統(tǒng)性存在著的,因為無論何種喪葬都會消耗一定人力、物力和財力,并有一定的活動規(guī)則、程序和儀式;葬俗在民間代代相傳,因口語忌諱而受外界影響較小,此類特征詞會相對穩(wěn)定。
因此,只需先列舉皖西南喪葬類方言詞的共性部分,再將它們與區(qū)外比較,找出排它性的部分,即為皖西南喪葬類方言特征詞。
從1956年起,新中國開始施行火葬制度,但廣大農(nóng)村仍沿用舊的喪葬習俗。皖西南農(nóng)村通行“二次葬”,與諸多漢族地區(qū)的葬俗、葬法迥異。這種喪葬總體分為厝柩葬和墳葬兩大步驟,有一套嚴謹、規(guī)范喪葬程式。
(一) 厝柩葬
1.準備后事。
蓋(音割)壽材:年長者生前請木工為自己制作壽材。人健在時,棺材叫壽材,又叫長生?!吧w壽材”是件喜事,會宴請賓客,親友多登門道賀。親人們看來,這樣可給老人增壽。
綿:老者為自己的將來被入殮時裹尸用的白色綢綿,用來固定尸骨,以防散落。
上路錢:老人快斷氣時燒的紙錢,是由女婿購買的,共九刀。
下床草:老人斷氣后,由孝子從死者的床四角各取一把稻草,卷成草把,放在死者曾經(jīng)穿過的內(nèi)衣里,在大門口跪下,燒成灰。燒“下床草”的時候,晚輩要磕頭、燃放鞭炮。
2.初喪。
送終:老人斷氣前,子孫們?yōu)樗逶「?,要一刻不離地守候在床榻周圍,送其終老,以報答其養(yǎng)育之恩。
五領三腰:老人彌留之際,有專人替亡人穿上壽衣、壽鞋、壽襪,戴上壽帽。壽衣的件數(shù)有講究,不論男女,一律是上衣五件、褲子三條。
攤尸板:亡人停尸期間躺的長木板,其面部要蓋上黃錢紙。
倒頭飯:攤尸板的背后、靈位的前面有親屬供奉的三碗米飯,中間碗放有兩個“倒頭蛋”,兩側(cè)碗插有燃香,持續(xù)到出殯。出殯后,“倒頭飯”會被倒入農(nóng)田,以求亡靈保佑五谷豐登。
進材:入殮。選定黃道吉日,將亡人裝殮入棺,一般是兩三天之內(nèi)。進材前,會讓某些屬相的人回避,以防亡人沖煞后輩。進材時,先在棺底鋪墊一層石灰和一些黃表紙。然后,按仰臥的姿勢,將周身纏上綿的亡人放入棺內(nèi),再在他左右兩側(cè)放入生石灰*放石灰和裹棉是為了固定死者的骨骼,不使散落。生石灰可以吸收血水,能一定程度上起到防臭的作用。。入殮后,棺柩會被移放到廳堂正中,各項祭奠儀式開始。
戴孝:喪事家兒女穿戴白色紗織的孝衣、孝帽和孝鞋,孫子輩的一般戴上黑紗加紅布條。
3.吊喪。
把信:鄰居等非本家人通知亡人已出嫁的女兒和外地的親友。
守靈:停棺一般為兩三天。在此期間,孝子賢孫要在靈堂守靈,以跪拜答謝前來吊唁或燒香的人。多數(shù)喪家會請和尚做法事、道士做道場,還有樂隊奏哀樂。
紅:送給辦紅白喜事人家的紅綢布、紅毛毯等(常附加禮金)*紅喜事如蓋房子上梁,白喜事如上文提及的蓋壽材。。
游花圈:長子抱著靈牌在前,親友抬著花圈和“紅”在后,一路放鞭炮、吹嗩吶,繞亡人生前耕作的農(nóng)田游行一圈。
4.發(fā)喪。
專人主持發(fā)喪程序、排列送喪隊形、確定“抬重”人等。執(zhí)事者將靈牌上蓋上紅綢,入供案。孝長子率家人跪于靈堂前,執(zhí)事者長吼一聲“發(fā)喪”,眾人便齊聲痛哭?!疤е亍闭邔⒐阻岩浦廖萃夥诺綔蕚渫桩?shù)奶Ъ苌稀?/p>
抬重:八個人或更多的人抬起已經(jīng)入殮的棺木(上面披掛著“紅”),前去厝基場發(fā)喪?!疤е亍币坏╅_始,中途不可落地。
上路:抬重到厝基場的過程,即亡魂上路。沿途燃放鞭炮,拋灑紙錢“買路”。
5.厝。
厝基*當?shù)厝硕嘧x為“蠶基”,有些地方稱之為丘基,如懷寧縣的石牌鎮(zhèn)、望江縣、太湖縣及宿松縣等;六安市、廬江、無為各縣稱為柩放或丘基。:即厝柩,指放置在戶外平地上的棺柩,四角墊高、離地三寸,外用柵欄或磚塊圍住四周,上面蓋上稻草或瓦片。
出厝:停柩于厝基場,形成厝基,并伴有一番哭拜、燒靈屋、燒花圈等儀式的過程。
送煙把:逝者家人每晚送一個很長的草把,點著后放在厝基旁邊,讓它陪伴亡者,以免亡人孤寂、冷清。連續(xù)送三個晚上。
做七:每七天要帶上三牲、紙錢等去厝基場祭拜一次,祭拜亡人共七個“做七”。
五七:所有“做七”中最隆重的一次,祭品及宴請賓客的全部費用由女兒女婿支付。
靈屋:為亡人扎的紙屋子。
黃綠對聯(lián):家有亡人的頭兩個春節(jié)貼黃色和綠色對聯(lián)。春節(jié)時,會有親友到中堂跪拜。
(二)墳葬
發(fā)引:也叫請龍。厝柩葬之后的第三、第五或第七冬至的清晨,在厝基處化紙、磕頭、燃鞭炮,再揭去厝基上的覆蓋物,燒毀。由長孝子在前面撒“喪路錢”,眾人逆水流方向抬棺木到墳地處。
開山:發(fā)引后,長孝子跪地挖第一鋤土,將鋤頭扔到上山坡。
改棺:開山后,開棺取出棺柩內(nèi)尸體,放到大傘下的門板上*尸骨不能被陽光照射,否則會讓亡者的靈魂飛散。。拆開棺木,由木匠將其改成小棺材。被改小的棺木稱為“金棺”,用于盛放尸骨,長寬分別為約100厘米和30厘米。
移骨:將亡人的骨頭全部移到“金棺”內(nèi),按人體結(jié)構(gòu)整齊擺放,為防骨頭脫落,常用黃荊條將尸骨串聯(lián)起來。移骨后清潔,再用菜油擦拭頭骨,這樣能讓逝者在陰間眼明無疾。
撿骨:由文盲者開棺,查看骨頭是否擺正,是否需要修整,眼骨部位吹、掃后,要擦菜油,修補下脫的頜骨。如果牙齒全部在牙床的,要敲下一顆,以免不利后人。
開井:挖墓穴。視土色深淺決定墓穴的深度,不要黑土,要挖至小黃土或麻谷位置,井底一定要水平。
暖井:燒芝麻秸或豆萁來烘烤墓穴,以免亡人寒冷。
下肂*有的寫作“下字”或“下寺”。:地仙選定的吉時一到,就用羅盤來校準棺材的方向。接著,由孝子捧靈牌請眾人將靈柩放入坑井。這時,特別忌諱喊人名字,否則會被黑白無常連同亡人一起帶走。
分經(jīng):是下肂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即地仙用銅錢和紅線按照羅盤指向,確定靈柩的朝向,對準方位的過程。用過的銅錢留給孝子賢孫,以分享祖靈的庇佑。
兜土:親屬晚輩用衣角兜土撒在棺材上,每人兜三次。這樣逝者能保佑后輩親屬。
墳包:又叫冢頭。兜土后,眾人往墓穴里填石灰土,并夯筑,壘起高高的墳堆就是墳包。夫妻一起下葬的,只需要一個坑井。多人一起下葬會各自有坑井,但可共用一個冢頭。
立碑:在墳包的前端立一座墓碑,其上縱向刻寫立碑時間、亡人姓名、晚輩名字等。
落愿:讓已故長輩熱鬧、體面的入土安葬,了卻故人心愿。
上墳:每年的清明節(jié)或臘月大年三十之前,家人都會帶上三牲、紙錢到祖上墳前燒香祭祀。清明節(jié)上墳叫“做清明”,臘月上墳叫“上臘墳”。
血葬:不吉利的安葬方式。夭折、自殺或兇死的不厝柩,直接入土安葬。沒有后代或者不能保佑后代的人,一般不進入祖墳安葬。
(一) 喪葬類方言特征詞及喪葬程序
根據(jù)“皖西南喪葬類特征詞的界定”、“區(qū)內(nèi)覆蓋面是否普遍、區(qū)外有否交叉以及區(qū)片大小、常用度高低等”等原則[5],通過區(qū)內(nèi)外的比較,我們確定“蓋壽材、厝柩、墳包、血葬、落愿”為皖西南方言喪葬類基本特征詞。具體到各縣市,會有所增刪,如“殯、淺葬、移骨、撿骨”等,現(xiàn)將這些特征詞及相關調(diào)研信息概括如下表1*因為地理環(huán)境差異而出現(xiàn)具體喪葬程序的差別,表中分項列出。:
表1 皖西南各市縣方言的葬俗特征詞
可見,“厝柩葬”和“墳葬”是皖西南各市縣的葬俗程序中兩個最重要的特征詞??傮w看,各地的喪葬過程“大同”中存在“小異”:
1.二次葬: 樅陽縣、桐城市、望江縣的山區(qū)、懷寧縣的高河片、潛山縣多數(shù)地區(qū)、太湖縣(是否“厝柩”葬由地仙決定)、岳西縣和宿松縣都有“厝”和“墳葬”,通行兩次葬。
2.血葬 :大多數(shù)市縣均有“血葬”一說。沒有“血葬”一說的,如太湖、潛山、望江和宿松,非正常死亡或者沒有子嗣的也不允許進村或葬入祖墳山,和“血葬”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
3.改棺 : 潛山縣平原區(qū)及岳西都是先淺葬,過一年挖出棺材厝柩,再過三年改棺、移骨后墳葬;懷寧縣的皖河鄉(xiāng)先淺葬,三年后的冬至改棺、移骨后墳葬。
4.重“殯”: 宿松縣注重“殯”,“殯”的較長時間。一般的做法是,尸體入殮后,都會“殯”,也就是停尸待葬到“做七”結(jié)束,再“厝柩”。
(二) 喪葬類特征詞所體現(xiàn)的葬俗特點
喪葬類方言特征詞的特點必然體現(xiàn)在其固化的葬俗上,體現(xiàn)出與它自身特點對應的三個葬俗特點:
1.系統(tǒng)性: 方言特征詞的系統(tǒng)性特點,必然使它所體現(xiàn)的民俗具備系統(tǒng)性。葬俗的系統(tǒng)性,是由葬俗的程序性決定的。
2.專業(yè)性 : 無論是選吉時、看寶地,還是“游花圈”、“分經(jīng)”、“下肂”,葬俗的各項程式往往由幾個諳習其道,有一定相關專業(yè)知識的人來主持。
3.地域性 :孫宜志認為:“民俗詞語的地域性,與民俗具有地域性有關”[6],特征詞的排它性決定了葬俗的地域性特點。例如,皖西南有“厝柩”葬的民俗,關于“厝柩”葬的詞語就很多,別的地區(qū)沒有這種民俗,當然也就沒有這一類方言詞了。
(三) 方言特征詞所體現(xiàn)的葬俗文化
英國學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說:“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獲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
“宏觀方面,方言是許多地域文化現(xiàn)象的表達形式,例如謠諺、傳說、民間故事、地方戲曲等;微觀方面,從許多文化詞語可以考察出凝固其中的與地方文化相關的”。我們既能用方言詞表達喪葬民俗,也可以通過喪葬類方言特征詞來考察皖西南地區(qū)的葬俗文化。
1.喪葬文化的結(jié)構(gòu)。 周忍偉將文化劃分為“最表層的物態(tài)層面的文化、中間層的制度和行為文化以及核心層面的意識和精神文化”[7]。喪葬習俗是較低層次的文化形態(tài),喪葬文化則是較高層次的文化體系,喪葬習俗與喪葬文化之間不能劃等號。喪葬文化是我國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其物質(zhì)、形式的背后“滲含著民族深層的精神心理文化”[8]。
方言詞固化葬俗的同時,還賦予制度和行為文化層面的葬俗以多層次文化內(nèi)涵。以葬俗方言詞“蓋壽材”、“暖井”、“血葬”、“黃綠對聯(lián)”為例,下面,我們就按照這三個層次,以皖西南葬俗中“蓋壽材”、“暖井”、“血葬”、“黃綠對聯(lián)”等幾個程式為例,簡要闡釋喪葬文化結(jié)構(gòu)及不同結(jié)構(gòu)所體現(xiàn)的文化(見表2):
表2 皖西南葬俗特征詞例釋表
2.崇拜祖靈的佛文化。 皖西南的古皖是佛教禪文化的發(fā)祥地,“將中華本土的大乘禪系和印度達摩禪系融合為一的三祖僧璨的主要參禪地就在潛山縣的天柱山三祖寺”,“太湖的四面山、白云山,桐城的投子山,樅陽的浮山,都曾是禪宗高僧匯集之地”[9]。佛文化在此地影響極為深遠,當?shù)厝舜蠖嘈欧罘鸺业囊蚬麍髴娃D(zhuǎn)世輪回說,認為靈魂不會隨著尸體的腐爛而消失,會投胎形成新生命體或者繼續(xù)在陰間生活;人生在世,一定要依照自己善良的本性去生活,去幫助別人,既發(fā)展自己,又要布施社會,這樣才能“積德”。遭遇逆境的時候,他們一面進取,一面責備自己“前世做多了‘過’”,認為此生的不如意是因為上輩子種下了惡果;鴻運當頭的時候,他們一定會說“祖墳山冒煙了”,是“前世積的德”。
亡人一旦被“墳葬”而“落愿”,“就變成祖靈,獲得生者祭拜,成為生者的保護神”[10]。因此,人們不僅要聽從地仙算定吉時,更要依據(jù)風水先生選好墓穴。他們嚴謹?shù)貑试?,恭敬地祭祖,如寺廟里燃香拜佛一般虔誠。在他們的思想里,祖靈和菩薩佛陀一樣高高在上,都要頂禮膜拜。他們深信:親人離開的是肉體,靈魂將會永生。
3.儒家孝道文化 ?!笆滤廊缡律峦鋈缡麓?,孝之至也”(《中庸》第十八章),即對待亡人要像他生前一樣孝順。他們認為妥善地安葬親人,也是大孝。即便全家舉債,也要給親人制作上好的棺木,把親人“厝柩”到向陽、開闊的風水寶地。當?shù)刈钬撌⒚狞S梅戲《天仙配》里“董永賣身葬父”,一直被認為是孝道的典范。
他們尊崇儒家“禮”制:悲痛卻恭敬地給亡者穿上壽衣、帶上壽帽、穿上壽鞋,一路灑下紙錢,務必讓親人在“那邊”潔凈、體面、富足地“活著”;“墳葬”的時候,他們虔誠地將亡人遺骨埋入地下,讓祖輩們“落愿”。逢年過節(jié),他們都會備置三牲、沐浴燃香,“邀請”祖上回家過節(jié);臘祭或遇上別的喜事,他們會禱告,希望升入天堂的親人繼續(xù)庇護后人。
“二次葬”在我國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區(qū)都存在過。
“從現(xiàn)有的考古發(fā)掘資料看,早在5000多年前的史前聚落社會,我國就曾大面積存在二次葬”[11]。到了龍山時期,黃河流域的二次葬已不多見。
《墨子·節(jié)葬》“楚之南,有炎人國者。其親戚四,朽其肉而棄之,然后埋其骨,乃成孝子”??梢?,春秋戰(zhàn)國時我國南方地區(qū)不但有先讓肉體腐爛、棄置而后埋葬的做法,而且時人把它和孝道聯(lián)系在一起。
唐代的湖南、湘西及五溪蠻,在村外厝棺三年,再行懸棺而葬。
明清時代,貴州有二次葬和多次洗骨之俗。
時至今日,我國大陸地區(qū)通行二次葬習俗的主要有壯族、土家族、鄂倫春族及客家人。這些地方的二次葬,都是先將棺柩埋入地下,幾年后再刨土掘出,從棺內(nèi)取骨,移放到陶甕中,最后將陶甕埋于地下、田埂或路邊。
皖西南農(nóng)村的二次葬,具體程式與上文提及的南方幾個地方很不一樣。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皖西南的二次葬是先“厝柩”于地表,而不是先“埋葬”于地下。當?shù)厝苏f不清何時、何因出現(xiàn)了這種葬俗,仿佛世代如此。李抱榮在潛山縣天柱山腳下找到一塊道光五年的二次合葬墓碑,他認定“至少一百好幾十年來當?shù)氐脑崴谆旧蠜]有發(fā)生大的變化”[12]。
根據(jù)“厝柩葬”的特點及其特有的葬俗程式,結(jié)合地理環(huán)境、歷史移民及儒家孝道文化的影響,筆者嘗試探究皖西南二次葬習俗的根源。
(一) 客觀地理環(huán)境
“中國人的主體民族漢族是典型的農(nóng)耕民族,因此與土地的親和性,就產(chǎn)生了入土為安的觀念,只要能和種子一樣的埋入土地,就認為了結(jié)了將來重新返世的愿望”[13]。皖西南地區(qū)的葬俗不是一次性入土為安,而采用二次葬*“厝柩”二次葬也通行于與皖西南毗鄰的六安地區(qū),如霍山、舒城、霍邱等;其二次葬起源或與客觀地理因素相關。六安地區(qū)的喪葬,“一般經(jīng)過去世、出殯、柩放(就是“厝”)和下葬四個環(huán)節(jié),柩放1~3年后,入土下葬?!薄浴锻钗髁驳拿袼孜幕穐ttp://www.ahlams.com/Html/?10091.html,而臨近的廬江縣、無為縣的二次葬習俗,應該是太平天國和曾國藩的“安慶保衛(wèi)戰(zhàn)”的戰(zhàn)爭及安慶居民遷徙影響所致。,與其客觀地理環(huán)境有關。
皖西南地處山區(qū)丘陵地帶,閑置的空地較多,一般種有林木,不適合耕作,有厝柩葬的客觀地理條件。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人口的增長,位于平原地段的樅陽、宿松及望江縣等,采用“厝柩”葬的日漸變少,因為它占用耕地,慢慢失去它繼續(xù)存在的客觀條件?!柏辱选敝酰w的惡臭在丘陵山區(qū)似乎不是個問題,但在平原地段就讓人無法忍受。因此,某些處在平原地段的鄉(xiāng)鎮(zhèn)就做了適當“改良”,即淺葬一年后移棺再厝柩,如潛山縣的王和鎮(zhèn)。
(二) 戰(zhàn)爭及歷史移民
有兩種移民心理可能引起二次葬:其一,“因為居地的遷徙,處于血緣親情,不忍心拋棄故人,便將其帶往新的居住地二次埋葬”[14];其二,移民后,內(nèi)心仍眷戀家鄉(xiāng),想讓在新居地逝去的親人“葉落歸根”,遷回故鄉(xiāng)安葬。對應前者的是“清代‘安慶棚民’在皖南山區(qū)”的移民*嘉慶《績溪縣志》卷1:“近多不業(yè)農(nóng)而圖利者,招集皖人,謂之棚珉,刊伐山水……”所謂“皖人”即安慶人。民國《寧國縣志》卷4:“住棚墾山皆安慶人,謂之棚民”。(轉(zhuǎn)引自曹樹基 1997),已經(jīng)接受二次葬的安慶人當然要將親人的棺柩帶到新家“墳葬”——《漢語方言大詞典》釋“厝基”是績溪和安慶的方言詞,這印證了安慶移民將二次葬帶到了績溪的事實;對應后者的移民起始于朱元璋統(tǒng)一江南的戰(zhàn)爭*元至正21年(公元1361年)八月,在朱元璋統(tǒng)一江南之戰(zhàn)中,與陳友諒、張士誠在安慶、江州(今江西九江)血戰(zhàn),朱元璋取得了最后的勝利。,這場慘烈的戰(zhàn)事使安慶地區(qū)遭受了罕見的破壞,田地大量荒蕪,安慶“土著才十一二耳”[8]1。此后,朱元璋為了打破江南地區(qū)強大的宗族勢力,恢復生產(chǎn)發(fā)展經(jīng)濟,就頒布了“移民令”,強制饒州、九江的大戶往江北移民。自元末明初到清嘉慶400多年,大量的江西人不斷被移民到安慶、湖北等地,史稱“江西填湖廣運動”*湖北老河口市農(nóng)村存在“厝基”葬,很可能也因為此次移民引起,尚不能確定。暫不論。。這種移民心理會引起二次葬,即“安土重遷”的饒州人(主要是鄱陽人)被強行遷往安慶各地,但他們篤定會重返家鄉(xiāng)。他們親屬的尸骸既然暫不能回家鄉(xiāng)入土為安,就只能“厝柩”于地表權(quán)宜之,以待日后撿骨,“墳葬”故里?!柏辱言帷币潦际菣?quán)宜之計,可以從這樣一個史實得到佐證:1790年代,旅居在滬的“寧波幫”設立“四明公所”專門“停厝客死上海的同鄉(xiāng),定期舟送寄柩歸籍,以圓同鄉(xiāng)葉落歸根的遺愿”*引自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四明公所的厝柩》http://www.sass.org.cn/lsyjs/articleshow.jsp?dinji=47&artid=52898。
這種權(quán)宜之計的念想,一旦被朝廷始終未見松動的“禁止回遷”令斬斷,移居就轉(zhuǎn)化為定居,這種獨特的喪葬模式也變成了當?shù)氐纳鐣曀住?/p>
這種因為移民而出現(xiàn)的“厝柩”,起先應該是出現(xiàn)在宋朝廷“南渡”后的杭州,如《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馬二先生…往前走,過了六橋,轉(zhuǎn)個灣,便像些村鄉(xiāng)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間…過了雷鋒…”。南宋的無能,使得他們帶先人一起重回“汴州”成為泡影,只能將將他們“厝柩”起來。直到清末、民國,杭州仍通行“厝柩”:“城區(qū)有很多山莊或同鄉(xiāng)會館,專門為客死杭州的外鄉(xiāng)人厝柩,以便來日扶柩歸葬家鄉(xiāng);郊區(qū)農(nóng)村都將死者棺木停放在自己菜地、竹園或山上,簡單的蓋以茅草、稻草,講究的四周砌以磚墻,蓋以灰瓦,形成厝柩”*清末,城區(qū)同鄉(xiāng)會館,如清波門外的疊疊山莊,錢塘門外的迎暉山莊等;民國時,以風山門的南山會館,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bqTY-7sM38mLYRKpqcvyaVqlUvJ_6S9ls3CTPuKzE7zgbG8_BAM4SMzEz6JwM7r_saF7tcCPFdAEWZNpm1kJq。
《皖江文化縱橫談》中,汪軍認為,移民到安慶的多為鄱陽和婺源人。鄱陽舊為饒州府治所在地,在南宋時期毗鄰首府臨安(今杭州),北方士族大量遷入,文化高度發(fā)達。這些士族有不少人了解“厝柩葬”習俗,他們的后裔在經(jīng)過短暫的元朝之后又被移民到安慶地區(qū),因為想讓先人魂歸故里而用“厝柩葬”,或者直接承襲祖輩的“厝柩葬”習俗,皆有可能。
杭州和安慶的“厝柩葬”有所不同:⑴從移民和土著人數(shù)比例上看,前者移民占比遠遠少于后者。⑵從移民心理上看,前者的移民統(tǒng)治者心里清楚他們永遠回不去,也不可能將其祖先在“汴州”二次安葬,之所以“厝柩葬”是表面上附和廣大“南渡”的士族和平民歸鄉(xiāng)之心;而后者全體移民者都期盼祖先的尸骨能回鄉(xiāng)安葬。⑶從“厝柩葬”的主體看,前者是各種的同鄉(xiāng)會組織,而后者是亡人的直系親屬。這些不同,就使得前者二次葬習俗不太穩(wěn)定,且通行范圍不廣,后者則完全相反。但二者都是移民、遷徙引起“厝柩葬”的事實,卻是一樣的。
(三) 儒家孝道的繼承和轉(zhuǎn)化
傳承朱子學說的鄱陽和婺源人移民到安慶的同時,也將儒家思想根植于安慶人的腦海中。儒家把孝道從此岸世界運用到了彼岸世界,喪葬儀式作為孝道在彼岸世界運用的載體,維系著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關系。這種重殯葬的孝道思想從漢代開始就成了中國喪葬文化的主流,對國人影響深遠。甚至有人認為,“孝莫重乎喪”(宋祁《宋景文集》卷六一《孫仆射行狀》),把喪葬提高到孝道的最高層次?!皢识Y是否辦的隆重和符合舊規(guī),既是衡量子孫盡孝與否的標志,又對能否獲得祖先蔭庇使家道長隆具有重要意義”[15]。
無論是歷時還是共時的角度看,漢族的喪葬都有“殯”。《漢語大詞典》將其解釋為“亡人入殮后停柩以待葬”?!肮糯摹畾洝前谚崖?、封起來,后來一般百姓大殮后直接將棺柩停放于正寢”[16]。古代“殯”的時間很長,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月而葬。這種長時間的“殯”,無論是形式還是內(nèi)容,都和“厝柩”很相似?!皻洝庇谡龑?、祠堂或會館的確便于行孝,但殯期太長尸體會腐爛發(fā)臭,傷逝人之尊及生人之心;殯期太短,很快“柩”出家門,則意味著親人轉(zhuǎn)瞬離去。皖西南等地借助“殯”和“厝柩”的相似,解決了這個矛盾,即讓殯期很短、厝期很長,這樣既不會有腐臭,家人又可以隨時去厝基場守靈或者拜祭以盡孝道。宿松縣隘口鄉(xiāng)的喪葬很重視“殯”,必須將逝人在小屋或祠堂“殯”到過七,再“厝”起來,這是對古殯葬的固守,也是對皖西南“厝柩”葬的兼容。
綜上所述,皖西南的二次葬根源于江西、徽州移民及對朱子儒家孝道禮葬的傳承和轉(zhuǎn)化。之所以現(xiàn)今在各市縣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是因為各地的客觀地理環(huán)境不同。
[1] 孫宜志.安慶三縣市江淮官話的歸屬[J].方言,2006(2):185.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灣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2,1310.
[3] 喬全生.試論方言研究與民俗研究的互動關系[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68.
[4] 李如龍.漢語特征詞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278.
[5] 李如龍.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0.
[6] 孫宜志.民俗詞語芻議[J].民俗研究,2000(3):117-121.
[7] 周忍偉.中國文化導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3-12.
[8] 陳玉文.我國喪葬文化淺論[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3(4):80.
[9] 汪軍.皖江文化縱橫談——從朱書<告統(tǒng)軍征纂皖江文獻書>說起[M]//皖江文化與近世中國京劇、近代中國和新文化的源頭.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4.
[10] 方百壽.安徽方莊的喪葬禮儀[J].民俗研究,1996(2):65.
[11] 溫敬偉.廣東鶴山地區(qū)客家人的二次葬俗初探[J].神州民俗,2010(136):13.
[12] 李抱榮.安徽潛山二次葬俗的考察[J].東南文化,1985(6):125.
[13] 王乃慈.形形色色的喪葬民俗[J].社會福利,2005(1):51.
[14] 張鍇生.我國古代氏族社會二次葬[J].中原文物,1999(1):47.
[15]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180.
[16] 徐艷霞.《漢語大詞典》喪葬詞語商補[D].山東大學學位論文,2011:8-10.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the twice burial custom in Southwest Anhui by way of the character-words of dialect
LV Yan1,2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2.Center of Chu Huai Calture Research,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The character-words of dialect have multiple features, such as systematic, exclusive, and stable, and so on. The dialect vocabulary on funerals reflects the folk custom of funerals in the dialect area, the taboo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make it relatively steady. The twice burial custom of Southwest Anhui has distinctive features, which can be used to generalize the character-words of dialects about funerals. “To have placed a coffin on the surface for three years or more” is the most distinct feature on burial in Southwest Anhui,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immigration, local history and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the Confucian culture.
the character-words of dialect; a coffin placed on the surface; grave; the secondary burial; funeral customs
[責任編輯:吳曉紅]
2015-07-20
安徽省教育廳重點項目“皖西南方言的地理分布及層次性特征研究”(SK2015A315);安徽理工大學博士啟動基金“安慶各縣市方言過渡性特征研究”(ZY506)
呂延(1971-),男,安徽安慶人,文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方言學、漢語史。
H317
A
1672-1101(2015)05-00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