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穎 (云南省楚雄市第一中學 675000)
物化情感世界,寄寓德行情操
——淺談話題作文的立意技巧
陶 穎 (云南省楚雄市第一中學 675000)
作文寫作中,要學會多角度剖析材料,靈活思辨,全面看待問題,如此不但可使材料發(fā)揮以一當十的作用,還能體現(xiàn)我們思維的質量、深度和廣度。本文將對話題作文的立意技巧進行探究。
立意 素材 整合 思維深度
寫文章,立意是關鍵而學生感覺最難的就是立意這一關。其實,文章立意的形式是多方面的,可以使人成為典型,體現(xiàn)個性特征;可以使物具有精神,賦予象征意義;可以讓事蘊含哲理,警示后人。立意,實質上就是一個物化情感的過程,也就是把抽象的情感、事理賦予到具體的事物上,或者把高尚的情操、先進的思想、遠大的志向寄寓在優(yōu)美的語言之中。
好的立意,有一個充分收集組織素材的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漫想、整合、定向和拓展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是一個連貫的整體,循序漸進地為文章的立意服務。
漫想階段:準確審題后,就應進入漫想階段。所謂漫想,就是根據(jù)話題,讓大腦處于一種自由的浮想狀態(tài),以搜索充足的寫作素材。比如,以“墻”為話題,漫想開去,我們可以想到柏林墻、長城、墻推倒了就是橋、保守與封閉、防火墻、一支紅杏出墻來等等。漫想階段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由,萬不可以用是否得當來打斷學生思路。
整合階段:漫想檢索到的大量材料還是原始的,其中有得當?shù)模胁划數(shù)?;即便是得當?shù)?,也是分散的、零碎的,沒有系統(tǒng)性。為此,我們需要整合這些原始素材,分清主次。
定向階段:定向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確定方向,對篩選到的材料做出取舍,同時確定出寫作的切入點,找準寫作的角度。切入要巧,角度要新,敢寫別人不敢寫的角度。比如“曲突徙薪”這個素材,避開一般角度,直接寫“進言者所受的冷落”,文章就來得新奇了。
拓展階段:支撐觀點的材料如果不足,就需要思維再次啟動,從縱深方向聯(lián)想開去。仍以“墻”為例,我們聯(lián)想到了“墻推倒就是橋”這一點,確定寫人際交往這一主題,還可以想到古代的廉藺之誼,近代的國共三次合作,當今的中美建交等材料,經(jīng)過拓展,學生方能游刃有余。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話題作文的立意,要體現(xiàn)兩大主題,即關注社會、關注人生,讓文章為人生而寫,為時代而作。文章只有彈奏著時代的最強音,碰觸到人們心靈的最深處,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才能體現(xiàn)出重大的主題和高遠的意境。
以下面一則材料,思考一下可以從哪些方面來立意。
父親的放手
一位歷經(jīng)人生坎坷的父親,十分希望自己年僅三歲的兒子能走得更順利一些。一天,他對兒子張開雙臂,滿臉笑容地說:“孩子,快過來,爸爸抱你!”當兒子興奮地朝他懷里撲來時,他卻突然撒手,任兒子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此時,父親滿臉嚴肅地說:“孩子,千萬不要相信任何人!這就是生活!”
思維提示:
1.選擇的切入點是“父親的撒手”,可以寫“要敢于放手”的主題。溫室里的花朵是經(jīng)不起風雨的,歷經(jīng)坎坷才能識得人生的真諦。
2.不該把所有的人一棒子打倒,互相信任是一種美德。父母是誠信教育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引入誠信主題。
3.小孩摔跤,是一種受挫教育,聯(lián)想到當今“越俎代庖”的教育現(xiàn)象,可見父愛的偉大。
這些思考角度,就不只局限于摔跤問題上,跳出了小孩對父親怨恨的圈子,直入“人生”主題。
在立意的過程中,要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強調辯證意識。近幾年來,高考作文命題十分強調話題的多元性、辯證性,這就要求考生具備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從多角度看問題,使文章在內容上具有立體感。
事物總是普遍聯(lián)系的,或直接,或間接。立意要厚重,就需要把話題與當前的歷史、文化、藝術、人性等聯(lián)系起來,聯(lián)系的眼光看問題。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推想能力,預測事物發(fā)展前景,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既要看到事物的局部,又要看到整體,學會多角度審視事物,全面看問題。
通過下面一則材料,提出一些有價值的觀點?可以測試學生思維的深度。
愛因斯坦被帶到普林斯頓大學辦公室那天,有人問他需要什么工具?!拔铱?,一張書桌或臺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紙張鉛筆就行了。啊,對了,還要一個大廢紙簍?!彼f?!盀槭裁匆蟮??”“好讓我把所有的錯誤都扔進去?!?/p>
也許學生能想到,愛因斯坦在物理學領域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他依靠的僅僅是這么簡陋的工作條件。我們不難做出判斷:成功往往來自于簡樸、勤奮,并非是優(yōu)越的條件。
也許學生還能想到,愛因斯坦并不掩蓋自己的錯誤,相反,他需要“大紙簍”,他甚至覺得自己可能面臨比別人更多的錯誤。因而,這又是一則成功和失敗關系的典型材料。
上述角度還僅僅停留在材料的表層,教師還需引導學生用思維的“鏟子”進一步挖掘:從這則對話中,你能否深刻地感受到愛因斯坦的謙遜、誠實的人格魅力?從而提出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觀點。
讓我們挖掘得更深,思考得更大膽。愛因斯坦尚且需要“大紙簍”,毫無疑問,我們更需要這樣的廢紙簍!除了扔錯誤,還需要把“自卑”“惰性”“欺騙”扔進你的紙簍中。當學生對這則普通的材料作出這樣的構思時,他才是真正地挖掘到了蘊藏在材料之中的“金礦”!
一則優(yōu)秀的材料往往蘊含著多個價值取向,不同的著力點,將為不同的主題服務。所以,學會多角度剖析材料,靈活思辨,全面看待問題,不但可使材料發(fā)揮以一當十的作用,還能體現(xiàn)我們思維的質量、深度和廣度。
立意有多種多樣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我們理清了立意過程中的思路,掌握了立意的方法和技巧,在話題作文時,就算是很平常的材料,我們也能獨樹一幟,寫出新意來。如果遇到生僻的材料,我們也能化難為簡,駕輕就熟,出奇制勝。
(責編 齊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