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世濤 (甘肅省臨澤職教中心 734200)
談農村中職學校校本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汪世濤 (甘肅省臨澤職教中心 734200)
隨著我國職業(yè)教育的不斷發(fā)展,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一個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幾年來,我校通過建立心理咨詢室,培訓并配備專業(yè)心理咨詢教師,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經驗,現(xiàn)總結如下。
(一)學習方面的心理問題及原因
1.學習目標不夠明確。不少學生進入職業(yè)學校學習自信心不足,根本沒有學習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
2.學習焦慮現(xiàn)象比較普遍。表現(xiàn)為有些學生讀不進書又不得不讀書,在家中瞞著父母,在學校應付老師,對某些課程的學習存在比較嚴重的恐懼心理。
3.學習習慣不好。不少學生在初中階段就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知道怎樣學才是科學有效的。
4.學習動機不強。不少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內驅力不足,對學習不感興趣,有些學生覺得學了將來沒用還不如不學。
(二)個性方面的心理問題及原因
1.缺乏理想和追求。大部分學生由于在初中階段因學習不努力而被老師放棄,加上中考失敗的打擊,往往會表現(xiàn)為精神萎靡不振。有的學生甚至從第一天起,就已經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tài)。
2.人格尊嚴受損。初中階段由于學業(yè)成績、思想道德品質等方面不理想,大部分學生的人格尊嚴得不到認同。中考失敗后,這部分學生只能選擇職校學習。與普高生相比,職校生的人格尊嚴嚴重受損。
3.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從當前職校生個性特征看,孤僻、抑郁、怯懦、狹隘、暴躁、敵對、依賴、神經質、偏執(zhí)性、攻擊性等不良的性格傾向已經成為相當一部分職校生的個性心理特征。
(三)人際關系方面的心理問題及原因
1.社會交往萎縮。三年職校生活讓他們對正常的社會交往心存自卑,擔心別人會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與熟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職校生的身份。
2.師生間交往缺乏和諧。進入職校后他們表現(xiàn)為不配合、不支持教師的工作,有時還會在某些場合跟教師對著干。
3.與父母有隔閡。不少職校生經常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與父母之間的交流困難,沖突不斷。
(四)家庭方面的心理問題及原因
我校學生絕大多數(shù)來自農村,且父母文化素質不高、經濟條件不好、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留守兒童等問題普遍存在,導致這些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
(五)學校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教育政策對中職生心理的影響
1.生源質量不高,嚴重制約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為確保生源數(shù)量而無條件、零門檻,造成生源質量一年比一年差的惡性循環(huán)。加之招生中教師上門勸學,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存在“被上學”的情節(jié),失去了求學的主動性。
2.學校在教育方向和措施的頂層設計上與職業(yè)教育的目的相背離。學校照搬普通教育模式,重理論考試,輕技能和實踐,違背了學生的初衷,形成嚴重的厭學心理。
3.我縣教育局制定的初二后分流政策,助推了職教學生不良心理的形成。其一是破壞了學生完整人格和健康心理的發(fā)展過程,釀成職校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其二是這種制度的負面影響波及到小學教育,學生從小就被種下了職教中心很可怕的心理。
(六)網絡環(huán)境對中職生心理的影響
一是中職生心理發(fā)展還不成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在形成中,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二是獨生子女居多,缺少與同齡兒童交流,心理上缺乏群體歸屬感和認同感,很容易對網絡產生依賴;三是部分家長對子女學習干涉過多,指責過多,忽視了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步步把孩子推入到網絡的懷抱中;四是社會消極文化的影響;五是校園文化輿論環(huán)境對升學無望的學生不利??傊?,被分化出來的那部分學生自然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迷失了方向,進而在虛擬世界里尋找“自我”。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機構
組建由心理咨詢師、心理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心理委員共同組成的高素質的職業(yè)中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團隊。
(二)加強培訓和交流學習,提高心理輔導團隊的專業(yè)素質
1.利用周二的學習培訓時間,定期進行師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訓,每月一次。
2.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心理健康培訓,并做好學習的傳幫帶作用。
(三)全員參與,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心健康教育氛圍
1.建立“導師制度”,即每位教師每學期在所代課班級聯(lián)系4名學生,負責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的輔導,幫助他們健康的成長。
2.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科技、文化、藝術、體育等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改善學生心理環(huán)境。
3.加強校風、學風和班風建設,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4.加強宣傳輿論陣地建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網站。
(四)籌建標準化心理咨詢室,科學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活動
心理咨詢室應該設有“接待室”“心理閱覽室”“個體咨詢室”“宣泄室”等,由心理咨詢叫教師定期開展心理輔導,并做好心理輔導記錄。
(五)建立系統(tǒng)的學生心理檔案,為了解學生、幫助學生提供可靠的依據(jù)。
建立全校師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定期對師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對有心理危機的師生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防止極端情況發(fā)生。
(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發(fā)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各班每周2節(jié),采用主題系列活動統(tǒng)籌教材內容,寓心理知識于活動之中,引導學生自我調節(jié),增強學生適應能力。
(七)積極營造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教育環(huán)境
邀請家長到校聽課、座談、召開家長會,必要時還要家訪,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
(八)組建學生心理社團和課外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體育活動
通過創(chuàng)辦社刊、月報、黑板報、宣傳欄,組織國旗下講話、文藝表演、體育比賽、讀書、詩歌朗誦、技能展示等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維護和促進中職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九)以主題班會為載體,積極發(fā)揮班主任心理輔導的主導作用
各班主任根據(jù)年級段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實效地開展班級特色心理輔導教育,做到每個月上一節(jié)主題心理輔導課,每學期擇優(yōu)上交一件心理輔導活動設計方案。
(十)認真做好課題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水平
學校要以心理教育課題研究為依托,積極探索適合本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提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今后的幾年里,努力做到以課題研究帶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逐步形成心理課題網絡。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師資是根本,課程是載體,學校是陣地,機制是保障。只有不斷健全和完善機制,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分類分層指導,區(qū)域推進,才能使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責編 馮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