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冰冰
(河南省南陽市中醫(yī)院外二科,南陽473000)
變應性鼻炎又稱過敏性鼻炎,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鼻癢、打噴嚏及流清水樣鼻涕,同時伴發(fā)單側或雙側閉塞現象,嚴重者可使患者的呼吸、嗅覺受到影響。近年來,由于空氣污染的不斷加重,變應性鼻炎的發(fā)生率呈逐年增加趨勢。目前,西醫(yī)對于該類疾病的治療主要以抗組胺類、激素類藥物為主來緩解患者的癥狀,雖見效比較快但不能根治本病,并且有較大的副作用。而中醫(yī)采取辨證的治療方法,標本兼治,雖見效相對較慢但明顯減少了發(fā)病次數[1]。本研究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來治療變應性鼻炎,以探究其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耳鼻喉科門診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變應性鼻炎患者。向患者講解有關變應性鼻炎目前的治療情況,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參加的原則,共有120例患者被納入本次研究,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颊吣挲g6歲~72歲,平均年齡(41±3.2) 歲,病史(26±6.8)年。
1.2 診斷標準 參照由田勇泉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六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中有關變應性鼻炎的診斷標準。患者就診時均有不同程度的鼻癢、打噴嚏、流清水樣鼻涕、閉塞等一種或幾種癥狀,鼻腔檢查有鼻甲肥大、鼻腔粘膜水腫等客觀依據。
1.3 分組方法 將符合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的120名患者按照統計學隨機分組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差異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本次研究結果不會產生影響。
1.4 研究方法 對照組根據患者癥狀嚴重程度采取口服撲爾敏、潑尼松片劑及麻黃堿滴鼻的治療方法;觀察組在采用對照組治療方法治療的基礎上,按照中醫(yī)辨證治療的原則加以口服湯藥治療。兩組研究對象均連續(xù)中藥治療1個月,1個月后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療效評價,并在1年后對所有患者進行復發(fā)率的調查。
1.5 統計學處理 對所采集數據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統計方法采用t檢驗,P<0.05認為其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評定標準 為了準確評定患者的療效,應進行癥狀分級(見表1) 及體征分級。
表1 癥狀分級計分標準
體征分級:鼻底、鼻中隔緊靠下鼻甲,中鼻甲看不到,或鼻甲粘膜出現息肉樣改變,計為3分;鼻中隔緊靠下鼻甲,但中間仍可見小縫隙者,計為2分;可看到鼻中隔及中鼻甲,下鼻甲輕度腫脹者,計為1分。對兩組研究對象治療前后的癥狀及體征計分分別進行總和,變應性鼻炎患者的治療效果可根據下列公式進行評定:(治療前計分總和-治療后計分總和) /治療前計分總和×100%?!?1%為顯效,50%~21%為有效,≤20%為無效。
2.2 研究結果1個月治療結束后,觀察組有11例無效,29例有效,20例顯效,1年后16例復發(fā);對照組有26例無效,21有效,13例顯效,1年后有38例復發(fā),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評定及復發(fā)情況
變應性鼻炎在臨床癥狀上與普通感冒有很多類似之處[2],因此在早期很容易被誤診和忽視。西醫(yī)研究證實該病主要是以IgE為介導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3],花粉、灰塵、真菌,甚至冷空氣都可以是其變應原,鼻腔檢查可見鼻腔粘膜水腫、鼻甲肥大,血常規(guī)檢查顯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重度患者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引發(fā)患者出現用口呼吸、鼻癢難忍,甚至會誘發(fā)患者發(fā)生哮喘[4]。目前,西醫(yī)對于該類疾病的治療主要以抗組胺類、激素類藥物為主來緩解患者的癥狀,雖見效比較快但不能根治本病,很多患者因藥物的副作用而被迫選擇手術治療,但手術治療后的患者復發(fā)率仍比較高。我國中醫(yī)早在1500年前就對本病做了闡述,中醫(yī)將變應性鼻炎歸屬于“鼽嚏”范圍,中醫(yī)認為該病之所以發(fā)生主要是因為人體內的陰陽平衡失調所致,以陽虛或氣虛為主。中醫(yī)按照發(fā)病機理可將其分為感冒久治不愈而引發(fā)的肺氣虛型、過度勞累而引發(fā)的脾氣虛型、先天不良而引發(fā)的腎虛型三種類型,但也可以三者兼而有之。因此,中醫(yī)在治療上按照分型進行辨證治療,通過調理人的體質使其恢復平衡狀態(tài),從根本上治療變應性鼻炎。
3.1 肺氣虛型 中醫(yī)認為肺開竅于鼻,鼻炎主要是因為外邪侵于肺臟,因肺氣不足,無力抵抗外邪而導致邪氣久而成邪客。邪客越久其病越是難于治愈,正氣虛而邪氣盛,逐漸成為頑疾。其實其本質在于正虛,而鼻炎不過是所出現的相關癥狀而已。該類型鼻炎表現為鼻癢、噴嚏、早晚易發(fā)。對于該類型疾病不能用清熱的方法,因為越是清熱越是傷正。所以,治療本類型鼻炎應以溫藥為主,可以用玉屏風顆粒或小青龍湯加減。組成為防風6 g,黃芪30 g,炙甘草9 g,白術10 g,桂枝6 g,五味子6 g,白芍10 g。
3.2 脾氣虛型 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升清降濁。脾虛則不能抵抗風寒侵襲,故鼽嚏陣發(fā);脾虛還可以導致清竅不利而出現鼻脹、頭昏、四肢困倦,納差等癥狀。針對該種類型主要以健脾益氣,固表止嚏為主。治療上可以采用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加減。組成:白術6 g,黃芪10 g,茯苓10 g,黨參10 g,烏梅6 g,砂仁6 g, 防風6 g。
3.3 腎虛型 腎為元陰元陽之府,腎虛可致肺氣出現虧損,不能抵抗風寒邪氣侵襲,出現連續(xù)噴嚏、夜尿頻、腰膝酸困等情況。針對腎虛導致的鼻炎可用右歸丸(《景岳全書》)。組成:肉桂3 g,當歸10 g,制附子6 g,鹿角膠10 g,山藥15 g,菟絲子10 g,熟地黃15 g,枸杞子10 g,山茱萸12 g,杜仲(鹽炒) 10 g。
本研究結果顯示,1個月治療結束后,觀察組有11例無效,29例有效,20例顯效,1年后16例復發(fā);對照組有26例無效,21有效,13例顯效,1年后有38例復發(fā)。觀察組在治療效果上要明顯優(yōu)于觀察組,其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治療后1年的復發(fā)率要明顯低于觀察組,且差異性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在西藥緩解變應性鼻炎基礎上結合中醫(yī)辨證治療,肺氣虛者用小青龍湯加減溫肺祛風法治療,脾氣虛者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健脾治療,腎氣虛者用右歸丸滋陰補腎治療,三型兼而有之要配合使用,通過整體調整患者體質[5],改善肺、脾、腎的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機體過激反應,從而從根本上來治療變應性鼻炎,其不但有效率高,并有效減少治療后的復發(fā),在今后的治療中應得到進一步的推廣。
[1]黎教武,黃錦茵,郭鳳美,等.支氣管哮喘合并變應性鼻炎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5(24):50-52.
[2]嚴道南,吳繼勇,馬華安,等.益氣溫陽方治療變應性鼻炎肺脾虛寒證的臨床研究[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6(6):36-37.
[3]黃敏,鄧小梅.嗜酸性粒細胞對過敏性鼻炎的檢測價值[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4,4(3):72-74.
[4]武沛佩,徐愛暉.變應性鼻炎與支氣管哮喘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8(23):63-65.
[5]王紅玉.加減清燥救肺湯治療陰虛燥熱型慢性咳嗽46 例[J].河南中醫(yī),2015,7(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