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巖巖 王 蕾 (江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 214000)
《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睆呐f石器時期原始先民設計簡單器物開始,情感作為一種較復雜而又穩(wěn)定的生理評價和體驗,它與態(tài)度中的內向感受、意向具有協(xié)調一致性。
縱觀人類發(fā)展史,與其說是物種的優(yōu)勝劣汰,不如說是人類情感的進化選擇。遠古人類雖沒有完全形成美丑的概念但從對工具實用性的不斷探索中就可以窺見一二。不論是原始社會的陶器、奴隸社會的青銅器,還是封建社會的瓷器先民們都是將最初笨拙的外形不斷加工為輕巧的外形,有的甚至直接會在陶器、青銅器的內壁上繪制簡單紋樣。最后呈現(xiàn)出一幅幅外觀宜人,滿懷情感訴求的作品。
情感化的服裝設計展現(xiàn)穿著者的靈魂,拉近人與服裝、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更深的層面體現(xiàn)出對人性的關懷。
色彩情感從物理學角度分析指不同波長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視覺感官,靠視覺產生信息并經過思維,與以往的記憶及經驗產生聯(lián)想,從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應。色彩情感作為人類的高級心理活動,其實是人類在認識外界事物時產生的一系列喜惡等主觀體驗,它雖是一種物理現(xiàn)象但是通過服裝這個載體卻可以充分給予穿著者一種由外及里的狀態(tài)美。
不管是注重民族文化的民族裝還是立足于功能性的生活裝,服裝最終都是為人設計。從人類用樹皮編結成草裙御寒、遮羞到金縷玉衣代表身份與地位的顯貴,服裝的款式或簡單或繁復,雖千變萬化但又萬變不離其宗。款式造型的創(chuàng)造始終都以情感為依托,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利用各種材料進行形態(tài)的再造和構成,在不斷地實踐中提煉、總結和創(chuàng)造。
服裝是人類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及審美形態(tài),是產品設計中最貼合人本身的設計形式,因此服裝設計師需要更加關注人類的發(fā)展動態(tài)以及情感表達。服裝消費者在國內外各種大小品牌中挑選符合自己情感訴求、生活狀態(tài)、身份地位的服裝,往往在被顏色吸引的同時款式的別致與否也會成為考慮的關鍵因素,就如同現(xiàn)實中執(zhí)行某件事,預期可控制的感知往往帶來正向的體驗,并且促進購買者進行與此件服裝相應的完整操作。特別是進入數(shù)字時代以來,個性化、潮流化的服裝款式對于占據(jù)服裝市場主力軍的年輕購買者來說服裝款式體現(xiàn)著各自的生活狀態(tài)和審美趣味。因此,作為當代設計師在觀察服裝形態(tài),設計服裝款式的同時,也同樣要研究自己品牌的受眾或當季系列服裝所對應的客戶人群,以期獲得最佳的情感效果。
情感化設計注重提升的是設計的情感內化,但是不同的消費者因為具有各異的成長壞境、社會背景、以及所受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對服裝的消費理念、品味格調都會產生很大差異性。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科技的更新?lián)Q代,面料作為服裝的皮膚,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服裝設計師為我們帶來了貼合當代潮流的創(chuàng)意面料,包括高檔襯衫面料、西裝面料和女裝花式面料等。創(chuàng)意精神與實用性在不斷契合,在以混紡為主打的服裝市場上,亞麻和大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面料成分具有明顯的天然手感,理性的科技與感性的設計融合,面料在設計師手中幻化為一件件上乘的藝術品,含有了自己的生命。精心設計的簡約和藝術效果的張揚,服裝的面料從不同角度表現(xiàn)出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和喜好。
面料在服裝審美中也是最重要的情感傳遞的符號,紡織材料材質不同,處理工藝不同,從而形成疏密、厚薄等不同質感,顯出澀滑、軟硬等不同觸覺,構成雅俗、濃淡等不同視覺印象。比如,經典西裝面料和襯衫面料顯著運用混紡纖維成分,為終端用戶帶來更大程度的舒適感。新型亞麻是夏季面料不可或缺的纖維成分,克服了純亞麻的皺面效果。2015年流行的精致觸感面料更是在平紋結構的基礎上,著重增加紋理結構,形成趣味表面的效果??梢韵胍姡鄙僭煨偷拿媪显O計都如此有趣、精致,那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工藝、技法設計出的服裝更是深受消費者追捧。
人與人之間的色彩情感因內部和外界的共同作用而不盡相同,因此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服裝設計師需要將色彩情感的影響因素找出來并加以分析,將其更好地運用于服裝設計中,使其與款式、面料巧妙結合,達到最佳視覺效果。
每一種色彩都有其特點,服裝色彩運用地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服裝色彩的搭配比例上,設計師必須按照色彩的情感處理,讓色彩富有一種生命的律動美和情緒的力量感?;谶@種情感因素,作者認為服裝設計師要有序的按照色彩在整件服裝中所占的面積比和位置,以黃金比為參考標準進行搭配。
在具體人群的服裝設計中,童裝的設計要求在色彩上采用高純度、高明度的色調,這樣才能適合兒童的性格和心理,更易啟發(fā)孩童對五彩世界的新奇感。而受眾為老年人的服裝,色彩則可以考慮運用偏中性色調和純度偏低的色調。當然,年齡并不能完全限定色彩,只要講究配色法度,相同的色彩也會引起不同的心理感受。
消費者對所選服裝的隱形情感因素可以通過服裝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款式來轉化為顯性因素,使其在視覺上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服裝造型。不同的人群有其不同的著裝風格,服裝設計師在設計服裝款式時首先要遵循服裝款式構成的法則:在客戶體態(tài)與服裝形態(tài)之間,按照單純齊一、調和對比的法則,既調和又對比,既多樣又統(tǒng)一,在要素與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上展開,設計出能滿足大眾更深層次情感需求的服裝款式。在設計的過程中只有不斷了解穿著者的個性,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偏愛的服裝種類,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服裝設計的起始方向。
面料、款式、色彩是構成服裝的三要素,而每一次掀起服裝改革浪潮的都是面料,情感與技術的緊密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各式各樣美輪美奐的服裝面料。通過服裝設計師巧妙的設計、創(chuàng)作,將服裝的造型、款式與面料的風格、特性相結合,一款款風姿綽約的服裝才得以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紡織面料在經過多元化不同程度的材料形態(tài)的挖掘和制作手段多維性的探索后,與服裝的色彩、款式設計相結合,演變?yōu)榫哂胸S富藝術情感的服裝面料,在服裝設計的二次創(chuàng)作中更成為物質世界向精神世界延伸的一種手段。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品質的提升,美感作為一種高級精神享受已經在不斷影響普通大眾的衣食住行,現(xiàn)代人無論對自身外形還是所消費的物品都著重強調“第一視覺”感受,特別是對于身處時尚行業(yè)中的服裝設計師,對目標客戶的情感和美感變化要尤為關注。服裝設計中情感交流是雙向性的,“服裝設計師——服裝消費者”是一種高級別信息交互傳遞的過程,服裝借助人這個載體,使之具有某種“意識化”的特質;同樣,人借助服裝這個載體,可以把某些隱藏的情感以物化的方式表達出來,兩者之間相互影響,互為補充,最終使終端客戶在服裝設計師的情感化設計的過程中,享受不同服裝帶來的別樣心情。
[1]諾曼(美).《情感化設計》.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5.
[2]鮑禮媛,潘苗.情感化設計在服裝中的體現(xiàn).《山東紡織科技》,2011(07).
[3]陳韶強.談情感因素對服裝設計的影響.《大眾文藝》,2011(1).
[4]康輝.淺談紡織面料特性與服裝設計的關系.《商品儲運與養(yǎng)護》,2008(01).
[5]肖勁蓉.服裝品牌中情感因素的解析與構建.《紡織學報》,2012(10).
[6]涂林.色彩情感與服裝設計.《職教論壇》,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