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富比:拍賣私洽皆精彩
蘇富比(北京)將于11月27日至30日于國貿(mào)三期國貿(mào)大酒店舉行“現(xiàn)當代中國藝術拍賣及私人洽購展”?,F(xiàn)當代中國藝術拍賣將再次推出當代水墨專題,連同現(xiàn)代及當代藝術,為藏家呈現(xiàn)完整的中國藝術面貌;蘇富比將同時呈獻三個私人洽購展預覽,包括“蘇富比鉆石”、“S.J.PHILLIPS LTD.皇室及貴族收藏重要瑰麗古董珠寶及二十世紀早期珠寶”,以及“KOOPMAN RARE ART精美古董銀器”。
即將于11月30日舉槌的現(xiàn)當代中國藝術拍賣分為三大板塊。“經(jīng)典現(xiàn)代藝術”匯聚了趙無極、王懷慶、羅中立等名家杰作,多出自重要私人珍藏,精彩紛呈;“當代藝術”板塊則有周春芽、曾梵志、劉韡等不落窠臼的代表之作;“當代水墨藝術”則將全面呈現(xiàn)中國藝術的豐富面貌,囊括劉國松、徐累、李津等先鋒當代水墨作品。
私人洽購展更是精彩紛呈,其中“蘇富比鉆石”將呈現(xiàn)一系列華彩閃爍的鉆石首飾,每一件“蘇富比鉆石”首飾均為完美經(jīng)典,各自散發(fā)著獨特迷人的風采。
此次蘇富比將在北京與倫敦著名古董珠寶商S. J. Phillips Ltd.合作辦展覽,為藏家呈現(xiàn)一批皇室及貴族收藏重要瑰麗古董珠寶及20世紀早期珠寶。S. J. Phillips Ltd.創(chuàng)始于1869年,是倫敦著名的邦德街上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珠寶商。
著名英國古董銀器商Koopman Rare Art將首次聯(lián)合蘇富比舉行展 身北京。Koopman Rare Art的各地重要銀器收藏,備受皇室以至于全球各大博物館和鑒藏家的追捧,在收藏界享譽60年。
匡時:瓷器雜項值得關注
北京匡時2014年秋拍精彩紛呈,其中瓷玉工藝品專場甄選明清瓷器玉器雜項200余件,種類豐富,不乏精美鮮見之佳器。
本專場甄選明清瓷器100余件,全場青花、彩瓷、色釉瓷爭奇斗艷。多件粉彩瓷器各展其芳,其中,清乾隆青花粉彩福壽纏枝花卉紋盆奩成對頗為難得,此類花盆為清宮日常陳設典型之器,裝飾風格富麗華貴,代表了清代乾隆時期青花粉彩的最高工藝水平。另一件清嘉慶松石綠地粉彩寶相花紋蓮子壺乃清宮御用飲茶之器,粉彩紋飾外的描金輪廓線給人以富麗堂皇之感,為御用茶壺之典范。
群瓷斗艷之中單色釉瓷器獨具一絲清雅,本場中一對清雍正粉青釉刻蓮紋碗即是其中代表作。此對碗源自何東爵士家族基金會舊藏。另有一件清雍正仿汝釉弦紋尊則更顯雍正單色釉瓷器之雄渾氣勢。清乾隆青花礬紅描金云龍紋綬帶耳葫蘆瓶、清雍正粉青釉小口尊、明永樂甜白釉暗刻花卉紋僧帽壺等精巧玲瓏之物不勝枚舉。
此外,玉器、銅器、木器部分精心挑選各類雜項類拍品120件左右,囊括宮廷珍玩以及文房雅器。其中,一件清乾隆白玉雕雙鳳耳獅鈕山水紋瓶為難得一見的乾隆時期玉器。同臺競技的清代銅鬲式爐,底款為方篆體,鑄后修磨而成,20字篆書款實為難得的珍品,市場罕見。
保利:傅抱石佳作惹眼
2014年是傅抱石先生誕辰110周年,為表示對大師的懷念與敬仰,北京保利將在秋拍中推出傅抱石作品專場,現(xiàn)已征集到近30件傅抱石所繪佳作精品,題材豐富多樣,鮮明體現(xiàn)著畫家不同歷史時期的成熟畫風。11月中旬,北京保利拍賣還將舉辦“三石兩鴻一大千”大展,這批畫作將會以“紀念傅抱石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專題呈現(xiàn)。
20世紀60年代是傅抱石的一個創(chuàng)作高峰期,這個階段他的作品主要以革命圣地和毛澤東詩意為主題,這在客觀上是受到當時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政策指引,另一方面也是承接了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使命,以寫生推動中國畫推陳出新,輸入新內(nèi)容。在上世紀60年代初,傅抱石率領一眾畫家進行了二萬三千里的寫生,歷經(jīng)十幾個省,觀盡眾生萬象。在這次長途旅行之后,他創(chuàng)作出一批表現(xiàn)新時代的作品,相較其上世紀50年代的作品,更具現(xiàn)實意義和時代特征,此次付拍的《遵義春詠》顯然即為政治色彩濃郁的紅色作品,帶有一個特殊年代的印記;筆墨上而言,延續(xù)了“抱石皴”的特點,但少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剛猛、激蕩,多了一份沉穩(wěn)與克制,這與傅抱石當時的觀點相符:“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
《龔半千與費密游詩意圖》則是創(chuàng)作于1943年(癸未)的佳構,是傅抱石第一次以龔賢詩入畫。人物取簡筆鐵線描,寥寥數(shù)筆,神形俱備,山石用方折遒健之筆鉤皴,迅而勁,蒼而毛,然后敷墨、染色。這種方法抱石先生在1942年到1944年間較多使用。應該指出的是,作者的山水畫技法,一直處于探索變化之中,由于描繪對象、環(huán)境、心境與追求目標的差異,往往采用不同的手段,造就不同的境界。所以,并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所謂“抱石皴”,這是鑒者必須注意的。
《入眼荒寒一灑然》是傅抱石上世紀40年代初期一個非常特殊的“過渡時期”面貌作品,葉宗鎬專為此畫撰寫長文,對此類作品評價極高:“非常罕見的,也是最為難得的,最為珍貴的。”據(jù)畫家家屬目見此畫的原樣裝裱及簽條題寫方式,認為這幅《入眼荒寒一灑然》乃1942年傅抱石“壬午重慶畫展”的“石濤組畫”之一。
此外,《風雨歸舟》、《蜀山圖》、《策杖攜琴圖》、《泛舟圖》、《王維詩意圖》、《松澗飛泉》等作品都讓人眼前一亮。
除了傅抱石專場外,保利本次秋拍將再次推出Speelman專場。A&J; Speelman為英國最著名的古董商之一,享譽全球古董收藏界與拍賣市場?,F(xiàn)今的經(jīng)營者Jules Speelman先生于1964年加入了其父Alfred Speelman先生的生意,并于上世紀70年代全面接管并擴充了家族事業(yè)。作為Speelman家族200余年古董生意的繼承者,Jules Speelman先生不僅將家族藝術館移至倫敦市中心最位昂貴的Mayfair區(qū),使其成為該區(qū)除了奢華名店外的標志性藝術機構,他更承襲了父親對東方藝術的熱愛,藝術藏品囊括中國古董各個門類,及喜馬拉雅、印度、東南亞等不同地域的不同風格。
繼2011年與Speelman先生成功合作了重要犀角與象牙雕刻的展覽及拍賣后,北京保利將于本次秋拍再度與其聯(lián)合推出專場拍賣。此次的專拍將呈現(xiàn)精美掐絲琺瑯器、金銅佛造像、歷代雕漆器等門類的中國古董30件,而這些門類也是其收藏品中最為業(yè)界與學者青睞及贊譽的部分,以往歷次在市場現(xiàn)身均引起各方關注,引發(fā)競買熱潮。
其中,一尊清康熙銅胎掐絲琺瑯西洋人物甚為珍罕,連座通高達42厘米,人物面目、服飾造型類似歐洲貴族,抑或取材于當時來華的歐洲傳教士;其工藝精湛華美,為典型康熙時期掐絲琺瑯造器風格。查閱世界各地公私收藏,僅見二尊與之類似的藏品。另有一件清中期銅胎掐絲琺瑯吹笛童子騎牛像,題材少見,做工上乘。漆器部分,一件清乾隆剔彩春壽大捧盒彩漆厚重艷麗,刀工精妙,誠為乾隆御用漆器上品。一同付拍的清康熙紫檀硬木嵌百寶“大寶箴”柜式大屏當為清廷御用之寶。
銀座:“冬皇”故物再續(xù)傳奇
京劇藝術大師余叔巖惟一的女弟子、曾風靡一時的的老生紅角、梅蘭芳的紅顏知己、杜月笙的最愛——被譽為“梨園冬皇”的民國著名京劇女演員孟小冬堪稱一代奇女子。她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與戲曲之間的不解之緣,歷盡繁華與孤獨,也充滿悲情與浪漫。而即將于北京銀座本年度秋拍中登場的“冬皇故物”專場則將為我們還原“一代冬皇”傳奇的一生。
此批“冬皇故物”涉及文化、藝術、戲曲等方面,是研究孟小冬、杜月笙等民國風云人物的重要參考資料,具有相當重要的文物價值、學術價值與欣賞價值。該專場囊括了伴隨孟小冬大半生的一批珍貴名家書畫、原版錄音帶、首飾、家書、生活用品、老照片等50余件珍貴物品。
遺物中有溥儒先生在香港親贈孟小冬的《觀音像》,畫面樸素簡潔,筆意連貫流暢,墨色濃淡相宜,造型精準生動,為溥儒先生的用心之作,而后經(jīng)孟小冬帶回臺灣一直懸于自家客廳;梅蘭芳、余叔巖所繪折扇《梅花》,原為《談余叔巖》的作者、資深京劇票友孫養(yǎng)農(nóng)藏,后因感念孟小冬在港期間的關照,同時又得知此物對她的特殊意義,最終贈送孟小冬;杜月笙與孟小冬定情之物——一枚重達17克拉的“祖母綠戒指”,是杜月笙惟一贈與孟小冬的珠寶首飾;《郝壽臣臉譜集》系解放后周恩來總理委托《大公報》社長費彝民贈與孟小冬的珍貴物品……每一件“故物”的背后都承載著一段歷史的故事。如今現(xiàn)身拍場,無疑是睹物思人,讓我們一起去追溯“一代冬皇”孟小冬的往昔歲月。
據(jù)了解,孟小冬,年少成名,12歲首次登臺于無錫,14歲便在上海乾坤大劇場與名角粉菊花、露蘭春、姚玉蘭等同場獻藝,當時的評論界贊她“扮相俊秀,嗓音寬亮,不帶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勢”。18妙齡為謀求更高的藝術發(fā)展和追求,北上深造,花信之年即稱皇藝壇,后幾經(jīng)周折終拜余叔巖做關門弟子,成為余派惟一的女弟子。在余派弟子中,孟小冬堪稱為得其真?zhèn)髡?,她程門執(zhí)轡,苦修5年,以驚人的毅力和虔誠的態(tài)度繼承了余派的衣缽,身肩重責,將余派曲藝傳播到大江南北。1947年,孟小冬于上海的中國大戲院舉辦告別舞臺義演,被菊壇盛贊為“廣陵絕響”,結(jié)束了粉墨生涯的她由絢爛歸于平淡,逐漸淡出了戲迷的視線。此后她堅持在香港課徒傳藝,晚年移居臺北仍堅持傳授余派曲藝而直至1977年去世。一代“冬皇”以高尚的藝德,受到京劇界廣大同行的尊崇。孟小冬取得的成就,為京劇女演員在戲曲舞臺上爭得了應有的地位,傾動眾生的同時也在中國近代戲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孟小冬的藝術生涯貫穿了民國風云際會和京劇黃金發(fā)展期,觀其一生可知其所處之世。
此外,孟小冬基金會也于日前將世所罕見的孟小冬生前私人錄制的珍貴原版錄音帶的數(shù)字資料贈與中國戲曲學院,以望填補戲曲歷史、學術等領域的空白。與此同時,銀座國際也將聯(lián)合孟小冬基金會、北京京劇院、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于11月13日在梅蘭芳大劇院共同呈獻“余音繞梁——京劇名家名劇演唱會暨‘冬皇故物專題展覽”。
榮寶:詩文稿墨跡解讀王鐸
這件明代書法大家王鐸詩文稿冊頁可謂書法藝術價值與歷史文化價值并重。
論其書法藝術價值,這批以行書為書體的詩文稿出入于“二王”間,筆畫沉雄亦不乏靈動;論其史料研究價值,詩中多有涉及明朝末年社會動蕩、李自成起義、清兵入關等事件,是直擊明末清初歷史的第一手資料;論其精神內(nèi)涵解讀,所謂“詩以言志”,詩文中常見王鐸在國家動亂垂危之際的焦慮與憤懣,以及降清之后內(nèi)心的痛苦與糾結(jié),讓讀者在“貳臣”的陰影之外,讀到一個生活在特殊歷史轉(zhuǎn)折年代的全面的、內(nèi)心豐富細膩的王鐸,從而理解他的痛苦、無奈甚至救贖。
自王鐸詩文稿冊頁入庫后這一年半的時間里,榮寶對詩文稿做了仔細研究和解讀,以此讓大家對它的內(nèi)容和價值有深刻認識。同時榮寶還延請了國內(nèi)研究王鐸的專家對這批詩文稿進行研究解讀,又在《中國書法全集》主編劉正成老師的“松竹草堂”舉行了“王鐸書法的考鑒與研究—王鐸佳書賞鑒消夏會”,韓玉濤、劉正成、高文龍、張以國等研究王鐸的大家們品讀王鐸的墨跡,對這批詩文稿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書法全集·王鐸卷》副主編高文龍老師歷時大半年時間,對“詩文稿墨跡一”部分進行了詳細釋文,并撰寫了研究文章;同時,高文龍老師又對《兵部尚書豫石呂公墓志銘》作了釋文和解讀;“詩文稿墨跡二”部分,榮寶沿用這部分詩稿首次出現(xiàn)在拍賣會上時,北京文博學院黃君教授撰寫的《珍貴的王鐸晚年詩稿真跡》一文,以此來了解這批詩文稿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文化意義。
對于這批珍貴的王鐸詩文稿,榮寶也將詩文內(nèi)容和研究成果匯集成書,由中國書店出版社組織審稿后出版。同時,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收藏,榮寶根據(jù)詩文稿的內(nèi)容以及完整性,將這批詩文稿分為19個標的進行拍賣。其中,“詩文稿墨跡一”部分拆分成16個標的;“詩文稿墨跡二”部分共60頁,為一個完整標的。除這些詩稿外,另有《兵部尚書豫石呂公墓志銘》一篇,王鐸之子王無黨自書詩一冊。
西泠拍賣十周年 :孤本古籍“王者歸來”
一部舊藏于日本安田文庫的北宋浙刊單刻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入注七卷》是本次西泠秋拍的重量級拍品。
不久前,西泠印社專門為此經(jīng)卷舉辦了“天水遺珍——宋刻《妙法蓮華經(jīng)入注》、宋拓《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善財參問變相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家圖書館研究員李致忠、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先行、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范景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艾思仁(J.S.Edgren)等多位古籍界資深專家經(jīng)研究后一致認為,從撰序年代、施財刊記、避諱字、刻工名、刊刻字體、紙張等多種角度綜合判斷,這部刊刻于浙江的《妙法蓮華經(jīng)入注》實是北宋末期刻本。而在此之前,這部書一直被視作南宋刻本。與會專家表示,這部《妙法蓮華經(jīng)入注》重新認定為北宋刻本,對南北宋之交的版本鑒定,將產(chǎn)生重要而深廣的影響。
《妙法蓮華經(jīng)》素有“經(jīng)中之王”的美譽。此次西泠秋拍中的這部《妙法蓮華經(jīng)入注》是將經(jīng)文和注解合刻的第一個版本,也是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宋版《妙法蓮華經(jīng)》,原裝十厚冊足本,初刻初印。書中所用的顏體字極為精美傳神,在存世宋版中非常罕見。此書為海內(nèi)外孤本,見于傅增湘、長澤規(guī)矩也、阿部隆一等著名版本學家的重要著述,流傳有緒;曾經(jīng)日本頂級財閥收藏,并由日本書志學會在宋本特展上展出,堪為日藏宋版書中的精品。
此外,研討會還針對另一件宋代孤本——日本佐伯文庫舊藏宋拓畫帖《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善財參問變相經(jīng)》展開了討論。此本是現(xiàn)存最早的、惟一的宋拓連環(huán)畫帖,也是現(xiàn)存最早的善財童子連環(huán)版畫和現(xiàn)存最早的濃淡相間拓實物。它的出現(xiàn)不僅在版畫、拓本、佛經(jīng)、美術、風俗等領域填補了諸多文物藝術研究的空白,而且還關聯(lián)了宋代的繪畫創(chuàng)作、佛教信仰、儒釋交流研究,并具有海外交流方面的意義。
近年來,紅色題材繪畫作品是收藏界追捧的對象。紅色題材經(jīng)久不衰,其中民間收藏的一大批時代特色鮮明的名家作品,甚至填補了國家收藏的不足,為公眾所關注。新中國成立65周年之際,西泠印社本年度秋拍將推出“靜風堂藏紅色題材新中國繪畫”專題,囊括了數(shù)位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理事及社員的藝術家作品,一齊展現(xiàn)出如火如荼的紅色年代以及中國繪畫從文化觀念到筆墨語言的重大改變。
在解放之初,年畫、版畫、連環(huán)畫、漫畫的創(chuàng)作展現(xiàn)出繁榮的景象。水墨人物畫正是在這些畫種的影響下得以發(fā)展的。新中國成立后,在連環(huán)畫人物形象描繪上更加注意人物性格的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題材上更加廣泛,形式風格也多樣化起來。除了葉淺予、賀友直等老一代連環(huán)畫家,亦涌現(xiàn)出一大批成就突出的新生力量,程十發(fā)即為其中翹楚。其作品以人物見長,色彩鮮活,造型生動,筆墨風格既有傳統(tǒng)意味,又適應了社會對新的美學旨趣的向往。
為了探索傳統(tǒng)筆墨與新中國真山真水的結(jié)合,自上世紀50年代初,各地美術家協(xié)會開始組織藝術家寫生,遵循現(xiàn)實主義道路和真山真水對話,用寫生的方式表達新的生活、祖國的大好河山,以及中國革命走過的道路,革命家們曾經(jīng)戰(zhàn)斗、生活、工作過的地方紛紛進入了山水畫家的視野。
從韶山、井岡山,到遵義、延安,藝術家們?nèi)ジ锩サ伢w驗生活,體悟革命的過程,為新時期山水畫獲得了更為廣闊的表現(xiàn)空間。程十發(fā)《南湖紅船》(1970年作)、唐云《韶山》(1975年作)、陳佩秋《南湖煙雨樓》、唐云《南湖圖》(1971年作)、朱屺瞻《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1961年作)均是以革命圣地為題材的佳作。
朵云軒:缶翁大千佳構爭輝
近代以詩、書、畫、印享譽海內(nèi)外的藝術大師,當首推吳昌碩。吳昌碩的藝術以金石書法為根基,其書法諸體皆精,個性鮮明,最負盛名者首推石鼓文,此外兼精楷行隸草諸體,尤其是吳氏的行草書,信手揮灑,縱橫排奡,如龍蛇競走,毫無修飾之氣。藝術品市場對吳昌碩行書的關注甚至超過篆書,概因行草書更見其真性情之故。
此次朵云軒秋拍征集到吳昌碩行書《為石墨書自作詩稿》手卷一件,足以代表吳氏行書的典型面目,堪稱其平生力作。透過該件作品,從中我們可以梳理出不少信息:涉及吳昌碩的生活狀態(tài),其書法所宗的范本,平生交游,吳昌碩和其妻弟施石墨的關系,吳昌碩中晚期書法之面貌等諸方面。
此手卷落款署年為庚子年(1900年),吳昌碩時年56歲,卷中共錄吳氏自作詩九首,分別為:今我不平、煮石、清肅、贈陳同叔先生時升、安東即目、別安東、登金山絕頂、畫荷、畫菊。內(nèi)容涉及平生際遇、友好交往、游歷、題畫等吳氏生活的各個方面。詩言志,這些或沉郁頓挫或輕快飛揚的詩句,無一不是出自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雖然吳昌碩在詩文上的成就為其金石書畫的盛名所掩,但事實上,吳昌碩一生愛詩,從其青少年時代學詩開始,至老沒有一日離開過詩。其對詩的摯愛及所花功夫絕不亞于其他藝術品類,也甚為自矜。他在一首贈施夫人的詩中甚至自稱:“平生數(shù)長物,夫婿是詩人。”可見他對詩的鐘愛甚至超過了其書、畫、印,其書畫篆刻或許有些應酬,而其詩作絕無應酬之作。
吳昌碩愛詩,自有淵源,除了其豐富的生活閱歷和情感世界以外,也和他的家庭背景有關。吳家是安吉書香門第,吳昌碩的父親、祖父輩都是有功名的讀書人,擅長詩文,且都有個人詩集面世。至于其十二世祖吳維岳,更是明代的詩壇大家,著名的“嘉靖廣五子”之一。
吳昌碩一生做了多少詩,至今無人能精確統(tǒng)計。但據(jù)有關資料顯示,光浙江博物館所藏手稿就有2000余首,這還不包括其他流傳在外的詩作,僅題畫詩就有800多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shù)字,他對妻子施酒所說的“夫婿是詩人”可說是當之無愧的夫子自道!
此卷上款“石墨”是吳昌碩妻子施酒之弟施為,施為字振甫,號石墨,心性孤傲,工詩,幽愁以屈原自況,其詩風與吳昌碩詩風相近,善書古籕文,兼工篆刻,得秦漢印意。施為能詩善書,但卻沒能博得功名,只能終身為私塾和下層幕僚。相同的愛好,類似的命運,使吳昌碩和施為這兩個以姻親關系相稱的年輕人結(jié)為摯友,由于這個手卷是應施為之請所書,作為姐夫的吳昌碩當然要在妻弟面前彰顯一下自己的才情。所以無論是詩作還是書法水準都是代表其時最高水準的,書寫時充滿激情,尤其是《今我不平》等詩純屬私密性的情緒發(fā)泄之作,更是寫得郁勃飛動,蒼勁高古、韻味無窮,可謂是為知音而作。
吳昌碩的行書主要取法王鐸,但筆力更為強健,顯然是吳氏的金石功力所致,此卷書法行草兼夾,落筆如風馳電轉(zhuǎn),略無凝滯,寫到豎劃則縱筆直下,大有刻印沖刀所向披靡之勢,全卷首尾呼應,行氣疏密參差,結(jié)體大開大合,節(jié)奏強烈,觀之如同聽交響樂般蕩氣回腸,吳昌碩雖生長于江南,但書風卻是南人北相,一股燕趙俠客般的豪氣在筆端激蕩縈回。此卷由著名書畫家、吳昌碩入室弟子王個簃先生題簽,文曰“缶廬師手寫詩稿長卷,王賢謹簽?!弊阋娡跸壬鷮Χ鲙煹淖鸪缰椤?/p>
而今我們?nèi)钥煽吹揭恍懹小笆鄙峡畹膮遣T傳世畫作,如浙江省博物館就藏有吳昌碩為石墨作的《鐘馗》圖軸,但如此手書長卷尚屬僅見。在今年吳昌碩誕辰170周年之際,這件包含如此豐富信息的吳氏手跡現(xiàn)身朵云軒秋拍,堪稱適逢其時,且看誰有緣競得此卷寶物了。
除了吳昌碩《為石墨書自作詩稿卷》外,張大千《趙堯生鄉(xiāng)居詩意圖卷》也是本次朵云軒拍賣的重點。在近代巴蜀文壇上,趙熙絕對是個聲名顯赫的人物。趙熙(1867年至1948),字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蜀中五老七賢之一,世稱“晚清第一詞人”。趙熙一生勤學,手不釋卷。家有藏書數(shù)千卷,多精心評點。其文章駢散俱精,以散文為多。趙詩學古最精,運用最活,兼擅古體與律、絕,尤精五律。趙熙平生博學多才,抱負遠大,卻懷才不遇,索性就寄情于山水之間,一生作詩3000余首。
對于趙熙這樣的蜀中名宿,作為同鄉(xiāng)晚輩的張大千當然是深為敬重的。因此當趙老先生囑其為自作鄉(xiāng)居詩配畫時也就欣然領命,精心創(chuàng)作了這件畫卷。此卷作于己卯(1939年),其時的張大千正當不惑之年,在遵循石濤畫風的同時,已然開始了上溯宋元,融合南北宗的大成努力。此畫為橫向構圖,遠近景層次分明,用平遠法安排景物以展現(xiàn)恬淡清遠的田園風光,切合主人鄉(xiāng)居安然閑適的生活狀態(tài)。畫中那個在林中策杖徐行的老人分明就是趙熙本人了,他神態(tài)安詳?shù)匦挪介e行在鄉(xiāng)間的隴畝阡陌中,享受著歸隱田園的愜意,這里沒有戰(zhàn)火烽煙,沒有宦海風波,有的是林木蔥蘢、鳥聲啾啾、稻谷飄香,老人充分享受著大自然的豐厚饋贈,在其時抗戰(zhàn)正酣的烽火年代他心中保持著一份可貴的安寧淡定,這一切都被大千先生的妙筆收入畫卷之中,永為留念。此畫畫風雖仍延續(xù)石濤,但明顯已把石濤野逸蒼茫的畫風成功轉(zhuǎn)換為大千自身明麗爽潔的面目,且看畫中樹石的皴筆擦法,前景中大筆橫掃的遠山,觀者自能明了其中奧妙。這種畫風的轉(zhuǎn)型也正表明張大千對于追求自我畫風的努力。其時的張大千已經(jīng)從北京頤和園回到了故鄉(xiāng)四川,在峨眉山上清寺設硯作畫,從而擺脫了日寇的騷擾,換得了一方寧靜的創(chuàng)作空間,畫上鈐有“借居上清”閑章一方,正表明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在蜀地為蜀人作畫,天時地利兩相宜,自然心手雙暢,筆端逸氣橫生。
除了大千妙繪之外,此卷的另一可貴之處是融諸家墨跡于一卷之內(nèi),合詩書畫三絕于一掌之中。引首有民國著名書家謝無量題的“岷峨秀氣”四個大字,謝氏書作以小行書居多,如此神旺氣暢的大字實為罕見。大千畫后即為趙熙手書鄉(xiāng)居圖組詩,詩書俱佳,允稱雙絕。其后由民國著名報人、藝文雜志編輯陸丹林牽頭,引得諸家競相唱和,墨韻流衍更顯文采風流。其中有葉恭綽、楊云史、徐謙、楊天驥、柳亞子、于右任、沈尹默、江庸、向宗迪、曾克耑、龍榆生等諸時賢名流,尤其是葉恭綽、于右任、沈尹默、柳亞子等人自作詩長題,及張大千手書簽條,使得此卷更顯珍貴。有如此眾多的文人墨客為之題詠,可見趙熙其時的名望之隆和陸丹林在文壇的影響之大。
此卷融畫壇巨匠張大千和“南沈北于”民國書壇兩大領軍人物手跡于一卷,僅此三人已堪稱三絕,何況有眾名流共襄盛舉,更屬難能。如今此卷將在朵云秋拍露面,無疑是令廣大藏家興奮的好消息,這正是”三絕兼具四美全,此卷長留天地間!”
佳士得:名包首次造訪香港拍場
日前,香港佳士得攜帶其本年度秋拍精品相繼亮相北京和上海,多件精品頗為引人眼球。
本次香港佳士得秋拍亞洲20世紀及當代藝術部分不乏重磅拍品,其中,常玉作于上世紀40至50年代的《盆中牡丹》、劉野《誰怕L夫人?》、張曉剛《灰色背景的肖像》等都是本季拍賣的亮點。此外,中國書畫和瓷器工藝品部分也有不少值得關注的拍品。
值得一說的是,佳士得將在此次秋拍上首度于亞洲地區(qū)推出手袋及配飾專場拍賣。屆時,葆蝶家、香奈兒、愛馬仕、路易威登等品牌的經(jīng)典之作都將現(xiàn)身此次拍賣。
佳士得亞洲區(qū)總裁(中國區(qū)除外)魏蔚表示:“亞洲藝術收藏者普遍對于頂級歐洲公司的經(jīng)典皮具制品之工藝與美感青睞有加,因此,我們決定在香港推出稀有且限量的配飾拍賣,它們將會于佳士得在歷山大廈的藝廊及香港會展中心的佳士得拍賣會定期舉辦?!?/p>
作為時尚及珠寶銷售的一部分,佳士得從2004年開始出售二手名包。去年,佳士得開始通過在線拍賣出售二手名包。而這些登上拍臺的名包從愛馬仕限量版鱷魚皮手包到外形猶如香奈兒五號香水瓶的香奈兒包,不一而足,價格通常從5萬至45萬港元不等,不過某些稀有名包的價格可能會高得多。名包收藏家們追求的通常是頂級設計師的稀有貨或限量版。而在知名設計師品牌中,愛馬仕和香奈兒占據(jù)了主導地位,但像路易威登和古馳這樣的品牌也會出現(xiàn)在拍賣會上。
據(jù)了解,二手名包屢屢在拍場創(chuàng)造佳績。不久前,一款愛馬仕鑲鉆鱷魚皮鉑金包在美國的一場拍賣會上拍出了18.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13.5萬元)的高價。而愛馬仕最貴的鉆石鉑金包是在2011年拍場誕生的,當時的記錄為20.31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23.5萬元)。近幾年來,亞洲女性尤其是中國內(nèi)地女性對名包的需求日漸旺盛,這也是促使佳士得在香港開始名包拍賣的根本原因。
萬昌斯:呈現(xiàn)宮廷瑰寶
近400件拍品、“中國宮廷瑰寶專拍”和“中國玉器及藝術珍品”兩個專場——萬昌斯拍賣行本年度秋拍可謂精彩紛呈。據(jù)悉,本次秋拍將于11月27日在香港信德中心舉行,提前3天預展。
其中,“中國宮廷瑰寶專拍”將推出約20件清代宮廷瑰寶,如清雍正白玉臥足杯一對、清乾隆白玉仿古嵌寶“御制詩”匜、清乾隆白玉雕九如御制詩花插、白玉仿古“平定合符”、白玉御制詩白梅筆筒、白玉仿古饕餮紋方觚、清18世紀白玉“雙龍戲珠”雙耳方瓶等等,可圈可點之處不少。
其中,清乾隆白玉仿古嵌寶“御制詩”匜尤為難得。此匜不僅刻有六字款識,更有在宮廷玉器中也并不常見的:雙龍捧乾卦“紋識,反映乾隆對此匜評價極高。在眾多宮廷玉器中,此匜代表了乾隆仿古玉器的最高境界。此匜流出宮廷后,輾轉(zhuǎn)被美國Robert E. 及 Katharine Chew Tod 家族收藏近百年。紐約蘇富比曾于2011年3月拍賣此匜,以高出估價近24倍的價格成交。此匜今秋再現(xiàn)拍場想必將引來更多藏家追捧。
一同付拍的白玉仿古“平定合符”選料上乘,雕工細膩精美,品相大致完整,造型絕無僅有,意義深遠。
“中國玉器及藝術珍品”專場以玉器為主打,附有少量翡翠及瓷雜精品。除了常見的玉佩、玉墜、文房、器皿等外,萬昌斯還將特別推出三個玉器系列——相對罕見的中古及高古玉器、生坑及帶沁色的掛件與把件、精致生動的圓雕動物。(更多拍品數(shù)據(jù)及拍賣詳情可瀏覽 www.marchance-auctioneers.com 查閱或致電+852 2868 6938垂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