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花,本名劉玫華。著有長篇小說《西涼草木深》。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出版散文集《陽光梅花》《草廬聽雪》。在《讀者》《芳草》《青年文摘》《紅豆》《散文》《飛天》《朔方》《散文百家》《海燕》《安徽文學》《福建文學》《西北軍事文學》《文學港》《四川文學》等四十多家純文學刊物發(fā)表大量散文作品。多篇散文作品入選中考試卷。
劉完素。
金代的時候,河北地方,有位名醫(yī)叫劉完素。他的醫(yī)術很了不得,隔著窗子瞅一眼,就能診斷出病人的疾病,世人稱其為劉河間。但是啊,有句話說,醫(yī)家不治自己的病。這事兒也是有趣得很,無論醫(yī)術多么好的人,給自己開藥,不見效。劉河間風寒入侵,得了傷寒病。給自己開藥時,竟然下了一味反藥,頭疼脈緊,嘔惡不食,數(shù)日不愈。
此時,有個剛出茅廬的郎中,叫張元素,聽說名醫(yī)病了,就去看望。張先生不過是個無名小卒,劉河間很是瞧不起他。于是名醫(yī)面壁而臥,冷著臉,不怎么理睬客人。張元素很謙虛地替名醫(yī)把脈,說,你在方子里一定下了主寒的藥吧?藥開錯了。我給你開一服,試試看行不。勉強吃了一服張元素的藥,劉河間的病痊愈了。自此,張元素名聲大震,與名醫(yī)相差無幾。后來,竟獨成一家體系,形成了易水學派。
這件事記載在《金史》里。不過,史書里沒有記下張元素的生卒之年,只知道他是金之易州(今河北省易縣今水口村)人。因為給劉完素看病這件事,所以能肯定也是金代人。
張元素一服藥醫(yī)好了名醫(yī)劉完素的傷寒,從而名揚天下。這件事的背后,我覺得應該是有故事的,不是史書記載的這么簡單。
張元素天賦極好,八歲試童子舉,二十七試經義進士。后來考試中犯了宗廟的忌諱而黜貶落第。仕途無望,便回家潛心學醫(yī),總得有個吃飯的職業(yè)。學醫(yī)術很久,對藥物的升降沉浮和歸經,有獨特見解。有一天,他夢見有人用大斧長鑿,鑿心開竅,納書數(shù)卷于其中,自是洞徹其術。夢醒后給別人說這件事,別人說,都是想出名想瘋的。他很落寞,無論醫(yī)術多高,但總是不出名,著急啊。沒有病人看病,生活便無著落。
生活困頓的他,一定是拜見過名醫(yī)劉完素的。我寧愿相信,他們雖是同行,更是知己,心有靈犀。名醫(yī)劉完素想要幫這位貧困潦倒的兄弟,就想出來這么一個辦法,抬高張元素的社會地位和行醫(yī)聲望。你想啊,劉完素是當時名聲顯赫的醫(yī)家,“寒涼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給自己開反了藥,幾乎不太可能。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很贊賞張元素的醫(yī)術,想幫他一把。因為不出名,得不到病人的信任。看病這件事,是有些心理暗示的。名醫(yī)開的藥,就一定比別人好。
這一招效果奇好,張元素醫(yī)好了名醫(yī)的傷寒,不僅僅被記載到金史史籍,而且為張元素打開了局面,很快就賓客盈門,聲名鵲起,看病的人快要踏平門檻了。
古人的君子,是真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可是啊,水里的溫度,卻是能溫暖一生一世的。張元素的醫(yī)術自是不必說的,著作有《醫(yī)學啟源》三卷、《珍珠囊》一卷、《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潔古本草》等。他更大的成就,是帶出了兩個弟子,李杲和王好古。這倆弟子,是青史留名的人物,也是李時珍非常敬重的醫(yī)家。
中醫(yī)醫(yī)學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醫(yī)家”,即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都是醫(yī)圣級的大家。李杲便是張元素得意門生,盡得其傳。
張從正。
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息城司侯的父親,被強盜害死。做兒子的悲傷過度,哭了幾天生病了。他的心窩下先是隱隱疼痛,后來漸結成塊,月余竟有拳頭大小,疼痛難忍,諸藥無效。家里人聽說名醫(yī)張從正善于治療疑難雜癥,就牽馬去請名醫(yī)。
誰知,張從正把脈之后,穿戴了一套巫師行頭,花紅柳綠的,捯飭著桃木劍,劍上挑著朱砂畫的符紙,巫婆一樣披頭散發(fā)跳大神?;颊吆茉尞悾皇敲t(yī)嗎?怎么這樣?丑角一樣的呀,太滑稽了。于是忍不住大笑,肚子都笑疼了。
笑罷,他喝了一碗名醫(yī)開的草藥,覺得暖暖的湯液在心窩那里旋著渦。過了兩天,心下的硬結就漸漸散開,疾病痊愈。家里人問名醫(yī)開得是什么湯藥,效果咋這么好,張從正說,其實不過是尋常幾味草藥罷了。治這種情志疾病,用的是喜勝悲療法。怡悅引導,使患者情緒從過度悲傷中逐漸穩(wěn)定,散開心結就好了。
在情志治療方面,張從正很有自己的獨家理論。對于悲傷的人,不要問人家的傷心事。心里郁悶的人,不要提起氣惱事。有個人,父親到山里打柴,不小心跌下山崖摔傷去世,他難過之極。他的鄰居們見了,總是問,你父親怎么回事?掉下來的時候還活著沒有?這個人生氣,終于有一回把問話的人揍了一頓。別人都指責這個人無禮,張從正卻說,問話的人才無禮呢。家屬那樣的悲痛,別人卻經常亂打探,戳疼他心底里的傷口。依我看,該打。
至于用藥,張從正主張用攻法,認為祛邪扶正,邪去則正氣自安。正氣充裕,則可壓制邪氣,使人氣血回復平衡。他說,養(yǎng)生之道,君子貴流不貴滯。保護胃氣,使水谷得以運化,人的正氣就能夠恢復。
張從正癡迷醫(yī)學。他的學術觀點很獨特,也參照了劉河間的部分理論。他覺得人體諸邪皆易化火,一味地溫補只能使人體的痰熱實邪壅滯,引發(fā)更多的疾病。他創(chuàng)立了“攻下派”,療效挺好。但他說,老人和小孩不可亂攻的,身體虛弱者亦不可強攻。
可是,雖然他醫(yī)術了得,但當時的處境并不怎么好。張從正性子凜冽,指責當時很多醫(yī)家濫用溫補。就跟今天有些醫(yī)生濫用抗生素一樣,依賴一種習慣,不分疾病和群體亂用,對人體傷害大。張從正名氣太響亮,醫(yī)學理念認同的人多,這就觸動了庸醫(yī)們的利益。庸醫(yī)們也要混飯吃,也要賺錢,一劑補藥,就是一包銀子呢,不能任憑他張從正名滿天下。他們實在是羨慕嫉妒恨之極,就合伙圍攻造謠,想盡辦法誹謗張從正。
張從正耿直之極,他才不妥協(xié)呢,寫文章和庸醫(yī)們辯論。他學識精深,獨自一人力辯群醫(yī),辯論得庸醫(yī)們無話可說。但他們還是不罷休,思謀著找點茬兒陷害整治他。張從正的人氣太高,有些不相干的人也摻和進來搬弄是非,不斷挑事禍害他。后來,張從正棄官著書看病,索性連官也不做了。
布衣的張從正家中,還是賓客盈門?;颊卟贿h千里來看病,有識之士專程來拜訪,高人才子天天來請教切磋,門前的拴馬樁不夠,連樹上都拴著馬。墻下的牛車也一輛一輛擺過去,陣勢很大。據(jù)說,有個心胸狹窄的庸醫(yī)偷偷來窺視,看見這排場,回去氣得吐血,快要死了,家人又跑來請張從正給醫(yī)治。
還有個閑人,也不會醫(yī)術,但缺心眼,品行很壞。他喜歡張口就貶低痛罵張從正,不把名醫(yī)罵成妖孽,心里直接過不去??墒?,有一天閑人的母親突然又瘋又魔,動不動抽搐痙攣成一團死過去。好多醫(yī)生都沒有辦法,眼見著老太太一命不保,閑人就厚著臉皮來求張從正看病。名醫(yī)是有氣度的,不去計較,幾服藥就醫(yī)好了。這個人想知道用了什么藥,張從正說,安息香,專門辟惡氣的,此藥在異域也叫厚臉皮。那個人慚愧地掩面而去。
張從正,也叫張子和,睢州考城人,曾被召為太醫(yī),因非其所愿,后來辭官回家,在民間行醫(yī)。當時的醫(yī)館里,不給百姓看病,所以他專心在民間看病著書。張從正與劉完素是同時代的人,但年齡小很多。他便是“攻下派”的創(chuàng)始人。
張從正的父親也是當時的名醫(yī),他很小就跟著父親學醫(yī),得到家傳醫(yī)術。自己也學得很刻苦,讀遍家藏醫(yī)學典籍,跟著父親進山采藥,年紀不大就很有名了。成人之后,自然成為一方名醫(yī),醫(yī)人無數(shù)。他以為天之邪氣,是風寒酷暑。地之邪氣,是雨露霜雪,最容易使人染病。應當祛除體外。那時候,女人們基本沒什么地位,日子里的不如意多,就淤積于心,積攢成各樣的情志疾病。張從正獨創(chuàng)了治療情志疾病的療法,效果極好。
他常年奔波于各地行醫(yī),一年里車馬不停,懸壺濟世。每到一地,病人早就擠滿了房間,還有拜師學醫(yī)的弟子們,也熱切地等他傳授醫(yī)道。張從正著書很多,最著名的是《儒門事親》,還有《心鏡別集》《張氏經驗方》等。有些著作在漫長的歷史里散佚了,真是遺憾之極。
東垣老人 。
李東垣就是李杲。晚年自號東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李東垣去拜訪易州的張元素,騎馬坐車要好些天,四五百里的路程。到了一個驛站,先給張元素寫一封信,說,先生,我寄宿鄉(xiāng)野,不日即可抵達。今晚歇涼的草席挺漂亮的,白綾織出的菊花紋 ,邊緣是黑色的云紋,看了心里喜歡。
古人的禮儀很煩瑣,可是自有一番風雅的情味在里面。就算住在隔壁,去拜訪之前,也先要投個帖子說,我待會兒府上過來,您方便否?不像現(xiàn)在,有人敲門,頂著一頭亂發(fā)去開門,門口竟然是很倜儻的貴客,驚訝地看著潦草不堪的主人。真是沒面子。
《金史》記載,李東垣攜重金前去拜張元素學醫(yī)。醫(yī)學典籍里的東垣畫像,很是清俊優(yōu)雅,一點也不滄桑。他出身富豪之家,家里錢多得不得了。金大定初年,核查真定、河間地區(qū)戶籍時,李家的財富,居這兩個地區(qū)的首位,可見闊綽的程度。他的朋友們,都是富貴的公子少爺,常常去樓臺戲院消遣。李東垣可不愿去,他讀遍家里的藏書,文章亦是寫得極好。他去赴宴,有人帶了歌女來挑逗,他立刻發(fā)怒,拍案而去。
李東垣二十歲的時候,他母親生病,各路門派的醫(yī)生都來治療,結果還是沒醫(yī)好,去世了。有人告訴他說,易州的張元素醫(yī)術很好,名聲很大,當初為什么不請他來給你母親看病呢?悲傷之極的李東垣回答說,母親生病之時,我們并不知道這個先生?,F(xiàn)在慈母已經離世了,但我要去找他,拜師學藝。今后若是有人生了病,我就會盡力治好,不會讓親人留下一輩子的遺憾。
他家這么富有,自然是不用給人看病來賺錢養(yǎng)家的。他只是想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
學醫(yī)這件事,要有極高的悟性和天賦。沒有這兩樣,單單是刻苦還不行,觸摸不到陰陽五行的變幻。好多人一輩子學醫(yī),醫(yī)術平平,就是因為天賦不夠。中醫(yī)的世界是很奇妙的,有些東西,完全靠悟性,和禪學一樣。
張元素認定這個弟子天賦極好,傾心傳授醫(yī)道。幾年后李東垣學成而歸。他的醫(yī)術好得不得了,給人看病,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道理。他創(chuàng)建了“脾胃學說”,十分強調脾胃的重要作用。
他有一個很大的宅院,家貧又讀不起書的人,就來他的書院里讀書,他盡力幫著他們。捉襟見肘的鄉(xiāng)鄰,也去找他接濟。有一年遇到饑荒和戰(zhàn)亂,瘟疫流行,大夫的藥都沒有作用,死了很多人。李東垣反復研究,鉆研古籍,最后開出了方劑,有奇效,服用幾劑就可痊愈。驚喜的他把藥方刻在木板上,懸掛鬧市。患者抄了藥方回去抓藥服用,都好了。瘟疫過去后,百姓把藥方刻在石碑上,以示感恩。
東垣著書,看病,研究藥草。老了,自稱東垣老人。著書累了,在開滿花朵的小徑上散步,和遇見的鄉(xiāng)鄰們閑說桑麻,一個清瘦好脾氣的老人。他留給后人《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和《用藥法象》等醫(yī)學著作。
也常常想,什么樣的生命,才是有價值的生命?讀到一句話:賢良之人,生前以財富和知識濟人。去世之后,還為后世留了一筆飽滿的“利息”,讓后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丹溪翁。
朱丹溪這個人,很有名,也很有意思。他是元代著名醫(yī)學家,有一種江湖俠義的心腸,會武功,但學問極好。
有人做了研究,說單親母親帶大的孩子出類拔萃的多??v觀歷史,還真是這樣。朱丹溪父親去世得早,母親戚氏獨自支撐著家,拉扯著三個年幼的兒子。戚氏能識文斷字,朱家又有良好的家傳,朱丹溪的曾祖朱杓是很有名的醫(yī)家。所以朱丹溪兄弟們都喜歡讀書,在母親的教誨下慢慢長大,都有好學問。
朱丹溪二十歲的時候,任義烏雙林鄉(xiāng)蜀山里里正,類似于村官,大概也是為了養(yǎng)家吧。他的性格既有文人的豪邁浪漫,也有習武之人的俠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從不肯為了日子低三下四。這樣的灑脫剛正,鄉(xiāng)鄰們都挺尊敬的。
過了十年,深愛他的母親患病了,請來的醫(yī)家們總是治不好,母親在病痛中熬煎,他心里難過至極。因為家里祖上是名醫(yī),醫(yī)學典籍很多,朱丹溪跟母親說,我研讀醫(yī)學,一定給您治好病。他一邊學習,一邊給母親開藥。過了五年,母親的病痊愈,他也深諳醫(yī)術,鄉(xiāng)鄰們看病都來找他。
三十五歲的朱丹溪雖然也是地方的醫(yī)家,但總覺得沒有學透徹。他辭別家人,出門拜師學藝。一路尋到東陽,聽說名醫(yī)許謙醫(yī)術很好,拜師許謙,后來成為許謙的得意門生。朱丹溪實在好學啊,天賦又好,過了四五年,已經自成一家,醫(yī)術了得。
一晃都四十五歲了。朱丹溪還是覺得醫(yī)術不夠高,想繼續(xù)投到名醫(yī)門下深造。鄉(xiāng)里也沒有比他更加高明的醫(yī)家了,千里跋涉,到了吳中。還是找不到名醫(yī)。有人告訴他說,杭州倒是有位名醫(yī),叫羅知悌。此人得金代劉完素之學,為劉完素的二傳弟子,旁參張從正、李東垣兩家,曾以醫(yī)侍宋理宗。不過呢,醫(yī)術好,脾氣可不好。這老頭兒的性格狹隘,自恃醫(yī)技高明,很難接近。不知道他收你做弟子不收呢。朱丹溪說,我就去找他,偏要做他的弟子。
羅知悌果然很傲慢,朱丹溪去了好幾次,他都不屑一顧。朱丹溪可是不甘心,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徘徊在羅府門前,就是不走。刮風也罷,下雨也罷,他每日拱手立于羅家門前,一臉真誠,看見家人出來,就央求,說要見見名醫(yī),請求收為門徒。
這事兒就傳到羅知悌一個朋友耳朵里。這個朋友對羅知悌說,朱丹溪這個人,人好,品行好,醫(yī)術也好,很孝順,你端著好大的架子不見,是不是很失禮呀?羅知悌思量許久說,既然你說得這么好,我就親自見見。誰知呀,他倆可是一見如故,都是英才俊杰,惺惺相惜。
羅知悌對朱丹溪說:學醫(yī)之要,必本于《素問》《難經》,而濕熱相火為病最多,人罕有知其秘者……朱丹溪自此得到名醫(yī)真?zhèn)?,自己又非??炭?,醫(yī)術大進,盡得諸家學說之妙旨精華。
學成之后,朱丹溪回到家鄉(xiāng)行醫(yī)。他家的門前,牛車停不下,鄰居家的門前都停滿,排隊直接到村子外面去了??床〉?,求學的,盈門不絕。夜里子時已過了,還有病人等在屋檐下,更有人星夜趕來敲門。這么多的來人,家里的弟子仆人們怨聲連連,抱怨說,當名醫(yī)有什么好啊,連安穩(wěn)一頓飯都吃不上,囫圇一個覺都睡不成。他的名聲鼎盛至極,所著的醫(yī)學典籍,遠傳海外,為日本醫(yī)學家所推崇膜拜。
朱丹溪著有很多醫(yī)學著作。年紀衰老到不能看病的時候,他把學醫(yī)的侄兒和弟子們叫到面前說:醫(yī)學亦難矣,汝謹識之。言說完,端坐而逝,面容安詳?shù)孟耖]目養(yǎng)神。
他本來的名字叫朱震亨。因為他家門前有一條小溪叫丹溪,所以被人稱為丹溪翁。朱丹溪倡導滋陰學說,創(chuàng)立丹溪學派,對祖國醫(yī)學貢獻卓著,后人將他和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一起,譽為“金元四大醫(y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