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在誼
路漫漫,夢閃光,一步一步向前走,就能觸摸到夢的金光。
美麗的彩云之南,是山的世界,云的故鄉(xiāng),高原綠洲如夢似幻的奇觀妙境,是最美的家園。山的偉岸挺拔,賦予了大山兒女堅定、擔(dān)當(dāng)、務(wù)實的品質(zhì),高原漢子鋼鐵一般堅實的脊梁,把自己和大山融匯成高原之魂,沿著那一條條穿梭在峰巒脊背上的山路,不斷升華著高原精神和大山的品質(zhì)。
在西疇縣,有一個叫肖家塘的小山村。雖距縣城不到二十公里,但這里的人們,原來去一趟縣城要花四、五個小時。大山成了通向外界的屏障:石的天、石的地,除了石頭就是懸崖,孩子們可謂是艱難地“爬”出去上學(xué)。賣一頭豬,買兩袋化肥,那可是舉全村之勞力、全家老幼皆出動的一件傷心費神的大事情。煎熬之路,眾盼之路,希望之路,在祖輩遺脈騰起的“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精氣神中,不斷升華,化為歷史的定格。
修一條通向山外,可以追逐夢想的路,對山里人來說,那是祖祖輩輩的奢望。
一條山路,彎彎曲曲,蜿蜒在崇山峻嶺之間,這可能是一條對城里人來說再平常不過的路。然而,對地處北回歸線的喀斯特山區(qū),身居大山皺褶中的山民,那可是一條希望之路,幸福之路,其中的心路歷程,飽含著多少韻味無窮的感人篇章。
修路是為方便走出去,也是為方便走回來,沿著這條路高高興興出門追夢,再順著這條路開開心心回家團聚,這是山里人樸實的想法,也彰顯了路的真正含義——回歸。
或許是山的阻隔,讓高原上的子民,骨子里固有一種堅韌,有一種篤定,有一種追夢的豪情。這種用堅韌和篤定編織的夢想,用汗水和心血凝筑的夢想,無疑會更厚實,更溫潤,更能讓人敬畏。
為了實現(xiàn)回歸的夢想,大山兒女以對家園的篤定與堅守,以對走出大山與外界通融的美好憧憬,演繹了四個“愚公”修一條路的感人故事。
時光輪回到上世紀(jì)90 年代初,當(dāng)時的西疇群眾,面對山大石頭多,人多耕地少的艱苦條件,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村村寨寨掀起外出打工熱潮。山里人紛紛踏上了走向大都市的旅程。肖家塘村更是典型,走的走、搬的搬,這個原本有十二戶人家的山寨,變得十室九空,僅剩下四戶人家,繼續(xù)堅守著幾間老屋、四周綿延的大山和那片紅土地。
走出大山,可以改變閉塞、貧困的局面,甚至可以開創(chuàng)一片新天地,可是祖祖輩輩留下的家園,從此就會慢慢消失。是搬走,還是留下?四戶人家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最終決定留下:一定要把這個村莊守住,把家園守住,把祖宗的根守住。留下來了,又該怎么辦?靠山吃山,只要人勤,生活就沒有絕路?!鞍峒也蝗绨崾^!修路!”四戶人家齊聚一堂,召開會議,商定每家出一個勞動力,不管用多長時間,付出多大代價,一定要開山鑿石、修道筑路,開通一條通向山外的路。四個男人義不容辭,同表決心、簽訂協(xié)議、籌集資金,用四個紅手印,將擔(dān)當(dāng)烙在心上,把希望放飛山外。
2006年農(nóng)歷六月十二日,一聲炮響宣告了肖家塘村修路的漫漫征程正式開啟。四個人,除了年輕力壯的侯壽高外,其他三個人的年齡都在50歲以上,最大年齡是71歲。修路是大家共同的協(xié)定,是改變不了的決定!買炸藥、打炮眼、砸石頭、鋪毛路,開始了筑夢之旅。當(dāng)初只是想著怎么接通山外那條大路就行,然而,真正動起工來,大家對修路不專業(yè),面對滿眼的亂石,讓所有人心里都沒譜。一些來到肖家塘村玩耍的村民也調(diào)侃:“你們這是做夢,這種路怎么可能修通?”鄰村群眾的冷嘲熱諷,反而激發(fā)了四個男人一定要把路修通的斗志。
有時三天修一米,有時一個月修不到五米……看著山路在慢慢延伸,大家慢慢揮去了心里的猶豫和顧慮,拋卻了所有的遲疑,并堅信“路會修好的”。面對如林亂石,他們更堅定了踏碎頑石、追逐夢想的決心。
為加快工程進(jìn)度,四位村民立下工作制度,規(guī)定修路要像城里人上班一樣,每天早上8點準(zhǔn)時開工,到晚上7點才能休息,中午由各自的家屬輪流送飯到工地。寒來暑往,年復(fù)一年。艱辛的汗水,壘成了一米又一米的路;滿臉的困惑,在一米又一米的新修山路上消融。面對那些陡峭的山崖,最年輕的侯壽高,先用繩子把自己吊上去,在懸崖上打炮眼炸石,驚心動魄的場面,讓人看了感到不寒而栗。用侯壽高的話說,修這條路,比修長城還難。秦始皇修長城兵多、人多,我們才有四個人??!
為了不影響修路進(jìn)度,鄧招財?shù)钠拮訔钍烂雷鐾昴X瘤手術(shù),急匆匆出院為工地上的老鄧送飯;鄧招財?shù)淖笫种兄副皇^卡斷了,沒有落下一天工;姚仕斌的左手食指被石塊壓斷了,依然帶傷上陣。夢想的金光,聚成戰(zhàn)斗的合力;堅定的信念,取代了鉆心的疼痛;執(zhí)著的精神,勾勒成美麗家園的畫卷。
“有志者,事竟成?!苯?jīng)過六個春秋的鏖戰(zhàn),2012年臘月末,他們換來了五公里的進(jìn)村山路。雖然每家都欠下2萬到3萬元不等的外債,但四戶人家16口人從此開啟了一道通向外界的大門。姚仕斌、侯壽高、鄧招財、姚光金四個男人,用恒心鋪就了傳奇,用行動詮釋了當(dāng)代愚公精神,用四雙手在懸崖峭壁上和亂石叢中為自己,也為后代修了一條路。這是一條艱辛之路,一條回家之路,更是一條希望之路……
或許每個人都會疑惑:“他們?yōu)槭裁床话嶙撸穫惨蘼?,這是何苦呢?”俗話說“住慣的山坡不嫌陡”,因為這個家園就是根,就是魂,就是我們心靈的歸宿。
路,就是這條路,把落葉歸根的深情,把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情結(jié),把親情、快樂和幸福不斷綴聯(lián)成美麗的夢想。修好路的當(dāng)年,侯壽高借錢買了一輛摩托車,在大山深處傳出了發(fā)動機的轟鳴聲。楊世美在昆明打工的女兒聽說家里的路修通了,硬是要在大年三十前趕來看看老人和孩子。過年了,全家團圓了,期盼,成了現(xiàn)實。一條山路,換來了山村的幸福和團圓,播種了明天的希望和收獲。
為了這條路,為了建設(shè)家園,為了美麗的夢想,八只長滿老繭的手,用一滴滴汗珠,用“愚公”精神,用敢于向困難說不的大山品質(zhì),編織著綠洲夢境、美麗家園。這就是守候家園的大山情懷,這就是建設(shè)美麗家園的執(zhí)著精神,這就是大山之魂、紅土地之魂。他們把不可能變成了現(xiàn)實,把堅定、擔(dān)當(dāng)、務(wù)實的精神彰顯,把西疇精神、云南精神生動再現(xiàn),把實現(xiàn)中國夢的正能量在大山深處傳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