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怡 楊溢江(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510000)
五代山水畫家根據(jù)南北地域差異,開創(chuàng)了藝術表現(xiàn)的南北風貌與派別。宋代更是名家輩出的時代,畫作現(xiàn)實性與世俗性明顯增強,題材多樣,技巧更成熟,風格更趨精密不茍。
五代山水畫的代表人物是“荊、關、董、巨”,其中荊浩和關仝本別表現(xiàn)太行山的景色以及關、陜一代的風光,成為北方山水畫派的代表人物;而董源和巨然寫江南山水,開創(chuàng)南方山水畫派的風格。
宋代更是各種畫派百花齊放的時代,這時期繪畫題材十分廣泛,風格多樣,山水畫、花鳥畫、文人畫、人物畫、風俗畫都有不少杰作。最出名的莫過于風俗畫當中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1了,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的狀況,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作者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tǒng)一而富于變化的圖畫中,整幅畫作氣勢宏大、構圖嚴謹、筆法細致,充分表現(xiàn)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能力。
從五代兩宋的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藝術的欣賞已經與生活息息相關,繪畫再不是遠離世俗的東西了。尤其是宋代風俗畫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從宮廷貴族到市井鄉(xiāng)村的社會現(xiàn)實,為我們講述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yè)、手工業(yè)、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
元初趙孟頫開啟一代文人畫的新風,至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zhèn)的出現(xiàn),已走向成熟。由于他們的繪畫最能體現(xiàn)元代文人畫的特色,因而被稱為“元四家”。他們主要畫水墨山水及竹石,藝術上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趙孟頫的影響。其中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2是其傳世作中最著名的作品。黃公望自己談及山水畫法時也說:“山水中用筆法,謂之筋骨相連,有筆有墨之分:用描處糊突起筆,謂之有墨;水筆不動描法,謂之有筆。此畫家緊要處,山石樹木皆用此?!?/p>
從元代的美術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由于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歧視政策,致使一部分漢族士大夫雖然身在統(tǒng)治機構,政治上卻難以施展,只能寄情于詩文書畫,也正是這樣引起了水墨山水和花鳥竹石的興盛,把宋金以來形成的文人繪畫推向新的高潮。
明清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轉折點,文化發(fā)展表現(xiàn)為一方面日趨保守流行復古,另一方面由不斷醞釀變革創(chuàng)新,直至最后出現(xiàn)新的變異。明清繪畫中的文人畫與院畫相爭相融,畫家之眾多、畫派之叢起與畫法之新變,都超過了宋元兩朝。
明朝繪畫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明中期的吳門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他們所代表的吳門畫派取代了浙派在畫壇的霸主地位,使文人畫重新占據(jù)了畫壇的盟主地位,并從此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主流繪畫。唐寅的《落霞孤鶩圖》3很好地代表了吳門畫派的特色,畫法工整,山石輪廓用較干筆皴擦點染,線條變幻流暢,風格瀟灑蒼秀,構圖不落俗套。
而到了清中期,各地文人名流,匯集揚州,興起了一個新的畫派——揚州畫派。這些畫家大膽地突破了當時以“四王”為代表的所謂“正統(tǒng)派”崇尚攀古、一味追求筆墨形式的桎梏,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敢于創(chuàng)新,所以有人稱之為“揚州八怪”。其中最出名的莫過于鄭燮,他的畫多寫蘭、竹、石,代表作有《墨竹圖》4,畫作用筆道勁圓潤、疏爽飛動,畫中修竹數(shù)竿,高低錯落,挺拔清秀,頗具清爽高潔之精神。
從明清的繪畫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由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西學東漸的影響,復古派標榜師法古人,創(chuàng)新派注重個性與風格的獨創(chuàng),兩者相互沖突,相互影響。西方繪畫輸入中國,對中國畫家和民間繪畫也產生了影響。
注釋:
1.《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寬24.8厘米,長528厘米,絹本設色。該畫卷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2.《富春山居圖》:元朝的書畫,畫家黃公望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后段稱《無用師卷》,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xiàn)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3.《落霞孤鶩圖》:《落霞孤鶩圖》是唐寅山水畫蒼秀一路的代表作。作者顯然是借《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為自己坎坷的遭遇吐不平。此畫近于南宋院體,和他借鑒北宋、元代的作品風格不同,是他盛年時的得意之作。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4.《墨竹圖》:《墨竹圖》是清代畫家鄭板橋的名畫,整畫尺寸:38*138CM,畫芯尺寸:29.5*61CM。
[1]曹意強.《藝術與歷史》[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
[2]黃宗賢.《中國美術史綱要》[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