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義
中唐時期,中國的畫竹藝術(shù)已經(jīng)成為專門的畫科。唐竹肥美,宋竹強勁,元竹野逸,明竹寄情,清竹就簡。縱觀唐至清末千余年間墨竹作品,不難發(fā)覺其由色至墨、由工至寫、自重形到重意的演變過程。古人講求書畫同源,墨竹是“以書入畫”書畫結(jié)合表現(xiàn)最出色的繪畫種類,可謂“畫竹,極盡書法藝術(shù)之能事”。
唐代楷書是為主流字體。其圓潤飽滿的藝術(shù)風格直接映射到墨竹上,便是唐竹的豐腴肥美,充斥著唐人自信與達觀,竹文化的觀念意識在此時逐步得以確立和固化。此時墨竹的典型代表有被白居易譽為“舉時無倫”的蕭悅竹。而宋體字對于楷體的取代更直接影響到墨竹的氣韻。因快速奏刀而留下鏗鏘有力的健碩氣態(tài)也在墨竹上顯露開來。
另一方面,被后世稱為墨竹繪畫鼻祖的文同開創(chuàng)“湖州墨竹派”,以及蘇軾,都推動了墨竹文化的向前。文蘇二人的墨竹用兼工帶寫的沒骨法展示了強勁筆力,具有一定寫意意味,反映了文人畫家意識的覺醒。尤其是蘇軾提出的“士人畫”概念為后來的“文人畫”奠定了一定的基礎(chǔ)。元代書壇繼承晉唐,其成就大者還在真、行、草書方面,發(fā)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真、行、草的盛行映射到墨竹上,便是寫意的發(fā)展與點線結(jié)構(gòu)的取舍,此時的墨竹便登上了一個鼎盛時期。前承“湖州墨竹派”及“士人畫”影響,畫竹之風蔚然盛行,元畫家紛紛借墨竹抒發(fā)“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qū)Ω嗾蔚膽崙恐椤K麄儤税瘛笆繗狻?、“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diào)神韻,極重視文學、書法修養(yǎng),代表人物有趙孟鈷、柯九思等,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畫竹技法和理論。文人畫的大主流動向,致使元竹的筆墨變得蕭散野逸,畫面呈現(xiàn)出超越政治和現(xiàn)實的淡泊韻味。明代畫竹的風格遵循了宋元小寫意畫路的同時,書法的點線結(jié)構(gòu)和筆法完全融入到畫法之中,被形象成分所取代,仿佛為后來清朝畫竹的登高而蓄力,并無過多發(fā)展。
到了清朝,寫意花鳥畫進入了歷史上的高峰時期,大寫意畫法取得了主導地位。清初石濤筆下的墨竹以其淋漓的墨法、肆意的筆法,擺脫程式,把墨竹的水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作為墨竹劃時代的標志。至清中葉又涌現(xiàn)出一批畫竹大家,一枝一葉都透漏著剛直孤傲。再至清末,社會背景的大顛覆及中西方思想的交匯,致使墨竹技法又向大寫意的頂峰邁進一步。像蒲華、吳昌碩等人筆下的墨竹已然達到似竹非竹,極具抽象趣味的境界。至此,墨竹不斷沉淀,不斷精減,完成了由繁至簡,由具象到抽象的漫長轉(zhuǎn)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