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
精彩段落
江輪夾著細雨,送我到肇慶。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巖,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趕到鼎湖山時,已近黃昏。雨倒是歇住了,霧漫得更開。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綠腳,齊腰以上,宛如輕紗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見,耳則愈靈。過了寒翠橋,還沒踏上進山的石徑,泠(líng)泠淙淙的泉聲就撲面而來。泉聲極清朗,聞聲如見山泉活脫脫迸跳的姿影,引人頓生雀躍之心,身不由己,循聲而去,不覺漸高漸幽,已入山中。
——謝大光《鼎湖山聽泉》
文章導(dǎo)讀
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一,峰巒疊嶂,茂竹修林,古剎清泉,佳景無數(shù)。古往今來,贊美它的文章多不勝數(shù),而作家謝大光獨辟蹊徑,另立新意,細致入微地記敘了游覽鼎湖山時的奇妙所見、奇特所聞、奇麗所感。極富韻味、充滿意境,讓讀者仿如置身其中,讀文的同時,耳邊也猶如響起鼎湖山上泠泠淙淙的美妙樂韻。同時,作者不是單純地贊美景色,而是從中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精讀感悟
作者巧妙地采用移步換景手法,將所見到的景物具體地展現(xiàn)出來,這幅優(yōu)美的游記畫卷按照作者游覽的時間順序逐漸被打開:先寫“我”到風景名勝鼎湖山,交代了地點,接著寫白天“我”過寒翠橋,在上山途中觀景聽泉,最后寫夜晚“我”在慶云寺借宿,細細聆聽、品味泉聲,抒發(fā)了作者在鼎湖山聽泉的總體感受。這樣移步換景,逐漸把山泉的形態(tài)和精神描摹出來了。采用移步換景法描寫景物時,一方面要注意圍繞一個中心展示不同的畫面,避免有支離破碎的感覺。另一方面要進行精心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繪出來,刪去一般性的描寫,避免記流水賬。
作者妙筆奏樂,理趣并生,文字如音符,譜出一曲山泉的絕響。作者以“聽”字為題眼,先為我們展開了一幅細雨蒙蒙、綠樹郁郁的山水畫。在畫軸徐徐展開之際,一首泉的天籟之音 “撲面而來”,分外清晰,格外悅耳。小溪多么像小提琴的“輕柔”聲,澗水多么像琵琶的“清脆”聲,無數(shù)道細流多么像大提琴的“厚重”聲,飛瀑急流多么像銅管樂的“雄渾磅(páng)礴(bó)”聲。聲音或輕或緩,或高或低,匯聚成一支支交響樂,把讀者帶進了音樂藝術(shù)的殿堂,聽到的是泉聲美的音符,感受到的是作者澎湃的心曲。在這樣的世界里,心靈得到凈化,心中了然無塵。作家巧妙地安排了前部分文字,語句短,節(jié)奏急,所以讀起來清脆跳躍,猶如深夜叮咚作響的泉聲;而接連使用4個排比句式,具體描繪了泉鳴“層次”,句式長,音節(jié)緩,讀來盤旋幽長,如琴聲在山谷間回蕩。賦予了山泉強烈的旋律美,音樂感很強。令人回味無窮,浮想聯(lián)翩(piān),神馳(chí)心蕩。
“一切精美的東西都有其深沉的內(nèi)涵。”作者通過想像,將美感融入到泉中,真正揭示了泉的豐富內(nèi)涵。泉是鼎湖山的靈魂,也是作家的至愛。他把山泉比喻成常常繞于膝下頑皮嬉戲的愛女,足見作家喜愛山泉之情。山泉是調(diào)皮的孩子,泉聲自然便是“孩子如鈴的笑語”。薄暮時分,慶云寺安詳厚重的鐘聲“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門前,召喚著嬉戲忘返的孩子”。精彩的比喻大膽貼切,極富人文情調(diào),也引導(dǎo)著讀者走向了更高的精神層面。因為讀者不僅聽出了泉聲的美,更在泉聲的美中將作品的美上升到了人生的哲理中,如“在這泉水的交響之中,仿佛能夠聽到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生命在誕生、成長、繁衍、死亡,新陳代謝的聲部,由弱到強,漸漸展開,升騰而成為主旋律”。使作品的思想進一步地拔高,為我們詠唱出了一篇生命的美文。
《鼎湖山聽泉》是典型的美文,是游記散文中的珍品,活潑迸跳的山泉,美輪美奐的泉聲,水到渠成的人生哲理,無不顯示著多姿多彩的藝術(shù)魅力,它不愧為當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游記散文中的光輝典范。
作者簡介
謝大光,1943年12月生于天津市,祖籍山西省?,F(xiàn)為百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主要作品有散文《落花》,報告文學《天鵝之歌》。
互動思考
一山一水,一葉一花,都曾經(jīng)走進你的眼簾,請通過想像,將美感融入美景中,并嘗試著去揭示它們的豐富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