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易入六誤區(qū)
古人云:天下第一等好事無非讀書。但讀書一事本來也是有規(guī)律可以遵循、有誤區(qū)需要規(guī)避的。歷史上嘲笑書呆子的事情屢見不鮮,就因為那樣的讀書人脫離了實際,走進了讀書的誤區(qū),變成了“兩腳書櫥”。當今時代,幾乎人人都能認字,閱讀已成了全民盛事,但同時新的讀書誤區(qū)也在顯現(xiàn)。本文略加歸納,給以剖析,希望引起廣大讀者的警醒。
誤區(qū)一:讀圖
現(xiàn)在不光是孩子,很多大人看的書也都是圖片美輪美奐,文字卻寥寥數行。過于追求圖片化而忽視文字,將會給我們的思想帶來極大傷害。對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只有慢慢品讀這些文字,體會作者的真正用意,與自己原本的理解進行思想的碰撞,才能充分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才能激發(fā)感悟與思考。缺少了文字的書籍,就如同缺少了血液的軀干,既干癟又無力。
誤區(qū)二:碎片
“碎片化”是隨著電子設備、移動終端等新技術而出現(xiàn)的一種閱讀新趨勢。碎片化閱讀已呈現(xiàn)兩個特點。第一,它實際上降低了閱讀的難度,消解了閱讀“系統(tǒng)性”與“深刻性”的特征,傾向于獲取零敲碎打的輕巧的知識,似乎無所不知,其實一無所精。第二,海量的碎片知識的涌入,容易帶來閱讀的迷失,看似拿著手機成天都在閱讀,回頭一想又茫然無所得。
誤區(qū)三:功利
功利化閱讀盛行的根子在于實用主義的泛濫。真正愛書之人,將閱讀本身當作享受,不求收獲,卻會從書本中尋找到趣味、智慧、信仰等無價之寶。功利的讀書人,心里則時時擺著一架天平,斤斤計較“投入與產出”的平衡,尋求短期內的利益最大化。
誤區(qū)四:焦慮
閱讀焦慮潛行于我們許多人的內心。選擇的焦慮。我國每年出版新書40余萬種,如何選擇是個難題。邊界的焦慮。閱讀的意義之一正是抵達遠方,讓我們自以為熟悉的生活“陌生化”,進而更新對生活、自我與他者的理解,乃至有所創(chuàng)造。這就需要拓展閱讀的邊界。介質切換的焦慮。讀書,多半指紙本閱讀——一卷在握,理應氣定神閑。只是如今書畔多半是一個手機或電腦,它們總是很容易就讓我們瞬間從書中游離。
誤區(qū)五:反智
如今,讀屏的人多了,翻書的人少了。讀屏時,段子抖機靈,八卦很刺激,心靈雞湯溫暖,偽科學觸目驚心……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簡單直接——只需瀏覽、不必細究,只需相信、無須追問。一句話,不需要動腦筋。逐漸的,簡單戰(zhàn)勝了復雜,休閑與消遣就成了日常精神生活的主流,人們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誤區(qū)六:虛無
讀書的意義價值及其在知識傳承體系中所具有的特殊性,似乎正在被否定。不少人會問,讀書真的重要嗎?虛無會導致大眾自然地解構許多規(guī)律性權威性的認知,進而否定存在本身的價值。
【作者:郭振宇張健周飛亞任姍姍徐馨楊雪梅】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