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睿
1955年,美國卡車司機馬爾科姆·麥克萊恩發(fā)明了一種運輸貨物的鐵箱。
麥克萊恩給箱子取名:“集裝箱”。
一場世界物流業(yè)革命,隨即圍繞集裝箱展開。
如今,國際標準集裝箱(英文簡稱“TEU”)運量,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物流吞吐能力和開放程度的核心指標。
1993年,重慶進行了首次集裝箱內河航運,當年TEU運量是100標箱。
此后21年,這個數(shù)字開始激增——2014年重慶港TEU年運量突破百萬標箱,成為長江上游第一個TEU年運量破百萬的港口。
21年增萬倍,重慶是如何做到的?
“干支聯(lián)動”通暢“血脈”
25歲那年,蔣榮祿當上了船長。
從此,他闖蕩峽江,漂泊謀生。
對這種營生,他的感受就一個字——險。
“嘉陵江上灘連灘,灘灘都是鬼門關?!笔Y榮祿說。
這樣的水運航道,曾締造了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榮光。
還是這樣的航道,卻在新時期讓重慶航運“血脈”不暢。
“重慶長江干支流地勢險、水位淺,能通行TEU標準化大型船舶的高等級航道少,導致干流和支流航道互通互動不暢。”有學者評價。
如何讓“血脈”通暢?
2003年,重慶得到天賜良機。
當年6月1日,三峽蓄水工程啟動——隨著庫區(qū)水位次第抬升,長江航道重慶段大片礁石、險灘沉入水底。
借助這個良機,重慶順勢展開了一場打通“血脈”之戰(zhàn)。
戰(zhàn)役采用“線”“點”協(xié)同推進——
何謂“線”?即通過治理長江干流及嘉陵江、烏江等支流,打造高等級水運網絡,抬升干支航道互動通航能力。
2005年,合川區(qū)草街鎮(zhèn),草街航電樞紐工程動工。
五年后,草街工程實現(xiàn)了通航和發(fā)電“雙達標”——嘉陵江、涪江、渠江共計180公里航道隨即得以渠化,三江航道進一步“抱團”。
不僅僅是草街——2003年至今,重慶先后開工了一連串航道整治工程,暢通了境內長江、嘉陵江、烏江等干支江河航道193條。
“線”通之際,“點”也開始發(fā)力。
何謂“點”?即遵循港口、物流和產業(yè)“三結合”原則,打造現(xiàn)代化港口物流基地,提升航道沿線集散能力。
近年來,重慶相繼打造了果園、萬州新田等八個樞紐型港口,極大提升了集散能力。
前些年,蔣榮祿成功“棄船登陸”。
他在草街航電樞紐謀到了一份新工作——擔任船閘指揮。
“每天有四五百艘船通過船閘——有不少以前只能在長江航行的千噸級船舶,現(xiàn)在也能駛到嘉陵江了?!笔Y榮祿笑了。
“蔣榮祿”的笑容背后,重慶TEU年吞吐能力激增到370萬標箱。
創(chuàng)新聯(lián)運“拉平”世界
2005年,海南省海口市,南青集裝箱班輪公司放出消息:入駐重慶,奪占長江沿線國內貿易制高點。
其時,重慶國內貿易物流大部分依賴鐵路——一家水運企業(yè),如何勝出?
“借助‘江海聯(lián)運,拉平重慶和全國的距離。”南青公司信心十足。
何謂“江海聯(lián)運”?即由同一艘船完成江河和海洋運輸?shù)娜踢\輸模式,其間貨物不經中轉。
上個世紀,重慶航運業(yè)長期采用傳統(tǒng)的“江—江”運輸模式——沿長江集散物流。
這樣的物流模式,讓重慶航運物流網絡只能覆蓋長江沿線——面對世界航運市場,“重慶船隊”唯有空嘆奈何。
如此窘境,如何破除?解答有二。
第一個解答是“創(chuàng)新”——通過創(chuàng)新航運模式,接通江河湖海等不同水系,讓重慶水運能力覆蓋“任何可以開船的地方”。
21世紀初,重慶推出了“江海聯(lián)運”新模式——通過開辟新航線和采用江海通用船舶,讓重慶船隊直達國內外各大河港及海港。
南青公司就頗青睞此模式。
“‘江海聯(lián)運優(yōu)勢有二——一是物流全程有序、可控;二是對某些地區(qū),水運較之鐵路運輸更具成本優(yōu)勢?!蹦锨喙疽晃桓呒墕T工說。
和南青公司一樣,大批航運企業(yè)云集山城,爭食“江海聯(lián)運”蛋糕。
第二個解答也是“創(chuàng)新”——通過創(chuàng)新水運、空運、陸運接駁模式,接通不同物流業(yè)態(tài),讓重慶水運能力覆蓋“不能開船的地方”。
2014年11月,中國遠洋集團入駐西南的核心布點——中遠西南物流總部在重慶揭牌。
“作為長江黃金水道和‘渝新歐鐵路大通道交匯處,重慶充滿了機遇?!敝羞h西南物流總經理陳華東說。
陳華東的話,引出重慶航運模式另一創(chuàng)新。
作為西部水陸空物流樞紐,重慶既坐擁長江黃金水道,又是鐵路和公路網絡交匯地——如能銜接上陸運物流,重慶水運覆蓋能力即能極大延伸。
很快,“公水聯(lián)運”“鐵水聯(lián)運”模式應運而生——鐵路、公路運輸和水運從此“化敵為友”。
2013年12月5日,兩江新區(qū),重慶果園港開港運行。
此港毗鄰主城區(qū)各大鐵、公、空交通樞紐,并通過進港鐵路專用線和渝懷鐵路相連。
“2015年全面運行后,果園港將成為重慶乃至西部‘鐵公水聯(lián)運的引擎。”有媒體盛贊。
水陸空“結盟”,貨物集散能力隨之水漲船高——2014年,外地物流貢獻了重慶TEU運量的40%。
標準船舶抬升單位運力
前些年,一提到TEU,重慶輪船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利文心里就冒涼氣。
作為重慶輪船公司傳統(tǒng)核心業(yè)務,TEU運輸收入長年入不敷出。
“公司TEU運輸船隊噸位小、運力弱、續(xù)航力差——怎能不?。俊秉S利文嘆息。
放眼重慶港口碼頭,嘆息者何止黃利文?
作為集約化水運象征,TEU物流的核心競爭力是“標準化”——運載標準統(tǒng)一、單位運力雄厚的船舶,就是一大體現(xiàn)。
然而,單位運力弱、運載模式粗放,正是重慶水運行業(yè)的“軟肋”。
逆境當前,如何破除?
通過船舶標準化升級,抬升單位運力。
于是,在市交通委員會引導下,全市水運行業(yè)邁出了船舶標準化升級的“三大步”——
第一步是淘汰舊船。
為激勵船東和企業(yè)積極配合,市交委出臺政策——擁有陳舊船舶的船東或企業(yè),在新增船舶前必須拆解同等運力的陳舊船舶。
此舉一出,船東競相而動——三年下來,全市75%的陳舊運力被拆解。
舊船退場,第二步隨即邁出——制造符合重慶航運實際的標準化船舶。
結合三峽船閘通行及“江海聯(lián)運”等技術標準,市交委及市港航局定向研制了長江干支流標準化船型30款,供船東選用。
“樣本”有了,就剩下第三步——普及。
2007年,重慶輪船開始“華麗轉身”——對TEU船隊進行標準化升級。
可是,公司船隊如此龐大——對經營欠佳的企業(yè)來說,很難憑自身財力完成浩大的升級工程。
在全市,不少水運企業(yè)也為此頭疼。
針對這個問題,市交委成立了船舶標準化擔?;稹ㄟ^政府部門出面擔保,為船東和水運企業(yè)爭取優(yōu)惠貸款。
此舉起到了“四兩撥千斤”效果——短短三年,全市船舶標準化比例就達到了75%。
今天,提到TEU,黃利文會自豪地笑——在市交委和母公司重慶交通運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支持下,重慶輪船船舶標準化率達到了100%,TEU業(yè)務利潤也連續(xù)三年以20%的幅度激增。
信息化刷新航運交易模式
1999年,楊曦當上了一艘TEU運輸船的大副。
作為“二把手”,他主要有兩項任務——在船上,協(xié)助船長指揮全船航行;在陸上,迅速尋找貨源,協(xié)調買賣雙方,保證船舶不會“干漂”。
“當時,找業(yè)務全憑‘一條舌頭兩條腿——拿著《企業(yè)黃頁》一一打電話詢問,或者拿著船舶介紹資料登門‘跑業(yè)務?!彼f。
如此工作,效率自然不高——“滿載率基本上維持在60%左右?!彼f。
對這樣的傳統(tǒng)交易模式,業(yè)內人士評價:“傳統(tǒng)航運交易范圍窄,交易方式落后,信息傳遞不暢,導致水運業(yè)集約化程度低——這是我國水運業(yè)和發(fā)達國家的一大差距!”
差距當前,如何趕上?
重慶的回答是:借助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和物聯(lián)網技術,打造航運交易信息即時服務平臺。
2014年12月的一天,重慶航運交易所交易大廳。
大廳四周,密布電子顯示屏。顯示屏上,滾動播放著不同的交易內容——
“航運物流交易?!?/p>
“船舶交易。”
“航運金融交易?!?/p>
…………
“我們95%的交易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完成——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推動航運交易,已經成為我們工作的常態(tài)。”面對顯示屏,重慶航運交易所董事長何升平自豪地說。
2010年9月,為破除傳統(tǒng)船舶交易難題,重慶成立了中國內陸首個航運交易所——
針對交易供需脫節(jié)問題——推出了門戶網站、船舶交易平臺、貨運交易平臺、航運人才交流平臺和三峽旅游交易平臺等“一網四平臺”,吸收國內外船東、修造船廠、船舶經紀人加入船舶交易市場和船用設備交易市場,讓航交所聚合成為面向全世界的信息化電子商務市場。
針對交易信息不對稱問題——推出船舶信息交易系統(tǒng),向市場注冊商戶統(tǒng)一定向發(fā)布船舶交易全程信息。
針對交易成本偏高問題——提供評估、鑒定、過戶、登記等船舶交易“一站式”綜合服務。
較之傳統(tǒng)交易模式,這樣的電子交易模式效率要高出5—10倍,信息量和集合度更是高出千百倍。
截至2014年底,重慶航交所已吸收會員140余家,300多家港航和物流企業(yè)成為交易平臺注冊用戶。
至此,重慶航運交易模式完成了從“人對人”向“人機即時互動”的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