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央澤
(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金屬礦山“三下”礦體開采
盧央澤
(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總結了國內“三下”金屬礦山的開采經(jīng)驗,以某金屬礦“三下”開采為例,通過理論分析、監(jiān)測等技術手段,提出了該礦“三下”保護性開采的安全措施。
金屬礦山 “三下”礦體開采 安全措施
“三下”礦體開采始于19 世紀,成功實例很多,其理論各成體系,總體體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1]:①只要存在地下采空區(qū),就會改變地應力狀態(tài),上覆巖層就會發(fā)生改變,地表和巖體移動的形式和劇烈程度取決于巖體的力學性質、礦體的埋藏條件和所用的采礦方法等,而巖體內的軟弱結構面如大的斷裂構造對巖體的穩(wěn)定性起著控制作用;②均質穩(wěn)固的巖層、埋深大,只發(fā)生上覆巖層局部變形,巖移不會波及到地表,即存在一個安全的臨界深度,但這一“安全深度”難以界定;③控制采動程度和開采跨度能維持巖層與地表的穩(wěn)定與變形,采空區(qū)放頂或充填可以阻止或延緩巖層與地表變形。金屬礦“三下”開采,尤其是有色金屬礦山,大多處于山區(qū),且埋藏條件復雜,故有其獨有的特殊性,目前尚無通用開采理論與方法借鑒。通過類比國內金屬礦山“三下”開采經(jīng)驗,制定某金礦“三下”保護性開采安全技術方案和措施。
1.1 金屬礦山“三下”開采實例
(1)某鐵礦。安徽某鐵礦主礦體均厚22 m,傾角大于50°,覆蓋層厚度70~90 m。圍巖一般為花崗巖、片麻巖,堅固系數(shù)f=8~12,屬堅固巖石。礦石極穩(wěn)固,上部與第四系地層接觸處發(fā)育17.12~76.90 m厚度的古風化層,強風化帶一般呈碎塊和短柱狀;下部為中~弱風化帶,裂隙發(fā)育,巖石較不穩(wěn)定~不穩(wěn)定。地表為農田和村莊,不允許塌陷。采用垂直走向分段礦房充填采礦法:長為礦體厚,寬為15~20 m,-150 m中段礦房高50 m,-200 m中段礦房高78 m,分段高為10~13 m。為保護地表農田和村莊,控制第四系含水層的巖層移動,在礦體上部與第四系接觸處留20 m厚的礦體作為隔離層。實踐證明,20 m厚的隔離層能夠保證礦體的安全開采,能控制導水裂隙發(fā)育。
(2)某鎳礦。甘肅某鎳礦賦存于輝橄欖巖、純橄欖巖和二輝橄欖巖中,呈層狀產(chǎn)出。走向長1 600 m,均厚98 m,傾角60°~75°,礦石抗壓強度高,但節(jié)裂隙發(fā)育,裂隙面光滑。因部分地段有多種后期沿脈穿插,致使礦體整體穩(wěn)固性差。盤區(qū)沿走向布置,長為100 m,寬為富礦和下盤貧礦厚度,階段高50 m,分段高12 m,分層高4 m,進路寬5 m。礦山為了兩個中段同時開采,1 150 m中段共5個分段,第一、第二分段已回采結束,第三個分段正在回采,中段還剩1 178 m和 1 158 m 兩個分段,在1 150~1 000 m已經(jīng)形成一個較大規(guī)模的水平礦柱,厚度20 m,水平面積達到10萬m2。出于安全考慮,1 000 m 中段回采過程中,在16行處沿礦體的走向設置了30 m寬的連續(xù)礦柱。目前,礦山計劃采用下向分層充填采礦法回收水平礦柱和垂直礦柱。
(3)某錫礦。廣西某大型有色金屬礦山,以錫為主,主要開采細脈帶礦體,傾角15°~20°,走向長1 066 m,斜長480 m,最大厚50 m,均厚15 m,賦存標高490~335 m。91#礦體和其上方的細脈帶礦體交織在一起,兩者類似于船身和帆的關系。92#礦體位于91#礦體下方,相隔較近,其產(chǎn)狀與91#礦體相似,礦體規(guī)模巨大,走向長1 130 m,平均厚27 m,傾斜延深700 m,賦存標高570~270 m。礦山開采歷史悠久,經(jīng)歷了多次采礦方法變革。目前,開采深度已達600 m,由于開采面積大,礦山在礦體中央留有一大十字形的永久礦柱,礦柱寬26~36 m,大大減緩了礦山的地壓顯現(xiàn)。
1.2 金屬礦山“三下”開采經(jīng)驗分析
①礦床開采會引起地表移動與變形,但從采礦方法、回采順序、采礦規(guī)模上加以控制,確保地表的沉降與變形控制到最小限度;②為了確保地表不產(chǎn)生較大變形與塌陷,必須保留一定的連續(xù)礦柱支撐上下盤圍巖;③為了減少礦石損失,充填采礦法不失為一有效的方法[2-5]。
2.1 基本條件
(1)開采技術條件。某金礦走向南北,傾向280°~290°,傾角27°~30°。斷層下盤礦體由北向南逐漸變陡,礦體厚5.8~7.5 m,南薄北厚,厚度變化不大,平均約6.0 m。礦層由呈粒狀結構、致密塊狀、條帶狀構造的磷塊巖構成。磷塊巖菱形節(jié)理發(fā)育,沿節(jié)理面有泥質充填,易冒落,不穩(wěn)固,f=6.2~22.2。直接頂板為棕褐色,黃褐色泥質頁巖,呈強風化狀態(tài),遇水易膨脹冒落,極不穩(wěn)固,f=2~3。底板為灰綠色細砂巖,局部屬中粒砂巖,呈中厚層狀產(chǎn)出,致密堅硬,普氏系數(shù)f=7.3~15.9。水文地質屬中等~簡單型,涌水量不大,大氣降雨為主要補給源。
(2)地表條件。公路海拔高度1 200~1 350 m,為保護公路留設的保安礦柱占總礦量的50%,公路所在礦區(qū)地質構造屬復雜的構造變形區(qū),斷裂、褶皺構造發(fā)育,出露地層巖性軟硬相間,差異較大,地形切割劇烈,谷深坡陡,雨水交替強烈,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加大了保護公路的難度。
(3)井下條件。公路保安礦(巖)柱為采動影響范圍,為明確該范圍內與礦體位置關系、地質弱面分布和對公路的影響程度,對公路范圍內的剖面圖和平面圖進行了分析,見表1。
表1 公路下井下條件分析
通過對各剖面的系統(tǒng)分析,可以看出對裂隙的影響主要在1 100~1 220 m標高段,與井下開采情況吻合,故該范圍內礦體回采工藝和充填措施是決定地表公路不產(chǎn)生非均勻沉降、裂縫和塌陷的關鍵。
2.2 采礦方法
(1)采場結構參數(shù)。采用分礦房礦柱中深孔落礦嗣后充填采礦法,即盤區(qū)長600~800 m,高度50 m,分段高度8 m,分段之間與脈外斜坡道相連,一個盤區(qū)可布置5個分段。采場回采順序為:先采礦房,之后膠結充填,后采礦柱,礦柱采后非膠結充填。采場長度16 m,為保護公路,采場與采場間內留4 m礦柱,采場垂直高度8 m。
(2)礦柱布置形式。礦柱有沿水平方向和沿礦體傾向兩種條帶狀布置,利用有限元分析,見表2。經(jīng)綜合比較,推薦垂直條帶狀礦柱形式。
表2 礦柱布置形式最大應力、位移對比
(3)回采工藝及指標。采場用YGZ-90鉆鑿上向扇形中深孔,孔徑60~65 mm,排距1.4 m,孔底距2.2~2.4 m,炮孔崩礦量為4.3 t/m,分次爆破,每次爆破3~4排,后退式回采,炸藥單耗0.443 kg/t,采用鏟運機出礦。多年的開采試驗表明,保安礦柱開采回采率超過79%,貧化率僅4.5%,技術指標良好。
(4)充填工藝。采場充填料漿配比:采場底部2 m 及澆面層按1∶1∶4充填,采場中央根據(jù)需要填充采掘廢石,其充填料漿配比按1∶1∶6充填,終期強度可達到1.3~2 MPa。
2.3 巖移觀測結果
2004年11月—2007年9月進行了位移監(jiān)測,結果見表3。
表3 采場頂板沉降觀測[1]mm
序號觀測時間1#點位移2#點位移3#點位移4#點位移12004-11-0.26383-0.42618-0.56238-0.5889122005-07-0.61982-0.71784-0.86164-0.9994732005-10-0.67911-0.77921-0.91861-1.1020342006-03-0.72357-0.84057-0.96133-1.1752652006-04-0.73839-0.85590-0.98980-1.1899062006-05-0.76803-0.87124-1.00404-1.2191972006-06-0.78284-0.88657-1.01827-1.2338382006-07-0.79766-0.90191-1.03251-1.2631292006-08-0.81248-0.91724-1.03251-1.27776102006-09-0.82729-0.93257-1.04674-1.30703112007-01-0.82729-0.93257-1.04674-1.30703122007-09-0.82729-0.93257-1.04674-1.30703
監(jiān)測結果表明:①采場整體穩(wěn)定性好,下沉量很小,未發(fā)生較大變形;②充填體穩(wěn)定及頂板的變形是個較長時間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監(jiān)測;③原巖礦柱支撐和提高充填接頂率是確保采場穩(wěn)定的主要因素。
公路沿錢也布置了大量的測點,多年監(jiān)測結果表明,公路基本沒有位移變形,公路全程路面未見裂隙與裂縫,說明了采動影響控制效果好,巖移并未波及到地表。
①明確受保護建(構)筑物、路基和水體的性質及重要程度,慎重對待人員集中建(構)筑物和重要水體下開采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通過分析地表地形、礦體的埋藏條件、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條件(尤其是巖體內的軟弱結構面),充分估計充填法開采的保護程度和控制效果,以確定保安礦柱留設方式;②在開采順序、采礦方法、結構參數(shù)、爆破和充填工藝等方面,分中段依次分析對地表建(構)筑物、路基和水體的影響程度;③加強管理,嚴格實行“強采、強出和強充”制度,并通過加強充填質量管理,實行多點下料、二次充填和強制接頂?shù)却胧?,提高充填接頂率和結實率;④對大型礦山,尤其是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礦山,應運用有限元或流固耦合等數(shù)值模擬軟件,結合類似礦山開采經(jīng)驗對水平礦柱、垂直礦柱或框架結構礦柱等留設方式進行分析比較,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減少永久礦柱量,提高回收率;⑤巖石移動和地表變形是一個復雜的四維問題,應運用監(jiān)測手段加強受保護對象的后期管理,并制定應急預案,確保生產(chǎn)安全。
[1] 中南大學,貴州開磷集團.公路下復雜礦體開采綜合技術研究階段總結報告[R].長沙:中南大學,2004.
[2] 彭 康.海底下框架式分層充填法開采中礦巖穩(wěn)定性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1):26-29.
[3] 杜紹倫.充填開采過程中巖體能量釋放規(guī)律研究[J].金屬礦山,2010(5):10-15.
[4] 郭金峰.我國復雜難采礦床開采的問題與對策[J].金屬礦山,2005(12):52-55.
[5] 張德明.新編礦山采礦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7.
2014-11-21)
盧央澤(1981—),男,工程師,碩士,410011 湖南省長沙市解放中路1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