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濤 彭邦金
胺碘酮與利多卡因治療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急性期療效觀察
丁濤 彭邦金
目的探討分析胺碘酮與利多卡因治療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急性期的臨床療效。方法66例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急性期患者, 根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4例, 采用胺碘酮進行治療, 對照組32例, 采用利多卡因進行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治療措施對于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急性期的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以及病死率。結果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觀察組(P<0.05), 兩組患者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治療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急性期, 胺碘酮可作為首選藥物, 其治療效果確切, 值得廣泛應用。
胺碘酮;利多卡因;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急性期
室性心律失常源于心室的心律紊亂, 是較為常見的心律失常[1]。目前對于急性發(fā)作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 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 并且在實施急救過程中抗心律失常藥物具有重要作用, 對此, 在臨床急救中, 對于藥物的選擇非常重要。本院通過回顧分析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急性期患者66例, 觀察胺碘酮與利多卡因兩種不同藥物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安全性?,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急性期患者66例, 男34例, 女32例, 年齡49~68歲, 平均年齡(59.7±3.4)歲, 根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4例, 男18例, 女16例, 年齡49~67歲, 平均年齡(58.6±3.9)歲, 對照組32例, 男16例,女16例, 年齡50~68歲, 平均年齡(59.2±3.8)歲。全部患者均已排除肺毒性反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肝硬化、肝炎、竇性心律<50次/min。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采用胺碘酮進行治療 首先對室性顫動患者進行2~3次電除顫, 隨后采用胺碘酮3 mg/kg或者300 mg進行靜脈注射, 若無效果, 可在間隔15 min后繼續(xù)追加胺碘酮150 mg, 當室性顫動較為平穩(wěn)后, 實施靜脈滴注胺碘酮, 前6 h內(nèi)給藥速度控制在1 mg/min, 根據(jù)患者病情在6~18 h控制給藥速度0.5 mg/min, 藥物總量控制在2000 mg以內(nèi)。
1.2.2 對照組采用利多卡因進行治療 首先進行靜脈注射利多卡因1 mg/kg或50~100 mg, 隨后間隔10 min減少劑量0.5 mg/kg, 直至早搏消失或藥劑總量達到3~4 mg/kg。隨后24~48 h繼續(xù)以24 mg/min進行維持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用藥前與用藥后48 h內(nèi)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 間隔6 h記錄十二導聯(lián)心電圖并進行檢測, 血壓監(jiān)測, 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以及死亡發(fā)生率。療效評價標準:有效:室性顫動轉為竇性心律, 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24 h內(nèi)動態(tài)心電監(jiān)測無復發(fā), 心室率降至100次/min以下或心律低于用藥治療前25%。無效:轉為其他惡性心律失?;蛩劳觥?/p>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死亡率比較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1%(1/32)低于觀察組20.6%(7/34)(P<0.05), 對照組死亡率6.3%(2/32)與觀察組死亡率8.8%(3/34)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期前收縮、室性心動過速以及室性顫動與室性撲動, 尤其是后三者屬于惡性室性心律失常, 具有引發(fā)心源性猝死主要因素之一[2], 對于該病必須及時進行治療處理, 當前治療該病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藥物以利多卡因與胺碘酮為主。利多卡因早在1963年就用于治療心律失常, 如今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嚴重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洋地黃中毒及心臟導管等所致急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及室性顫動)。但是Podrid等[3]研究發(fā)現(xiàn), 利多卡因也可能是引發(fā)心律失常的潛在因素, 其發(fā)生率在10%~15%左右, 并且一旦發(fā)病多屬較為難根治的持續(xù)性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則屬Ⅲ類抗心律失常藥, 其主要電生理作用有抑制竇房結自律性, 有效減緩心房和房室結的傳導速度。胺碘酮在當前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心律失常, 早已占據(jù)治療快速室性心律失常藥物中重要地位。但是需要注意, 該藥物的分布容積較大, 要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 首先需要進行降低劑量與負荷量, 以達到減少該藥對心臟傳導系統(tǒng)各部位的抑制作用, 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不要忽略了不良作用, 也不需要過分重視不良作用,在臨床治療中, 可根據(jù)實際情況使用胺碘酮, 達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1]吳宇紅, 郭念昆, 劉永麗.胺碘酮與利多卡因在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急性期治療的比較.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32(6):711-713.
[2]肖謀.胺碘酮與利多卡因治療心肺復蘇過程中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比較.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7,4(2):75.
[3]Podrid PJ, Kowey PR.心律失常:機制、診斷與治療.郭繼鴻,劉元生, 主譯. 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4:43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5.092
2015-01-15]
464000 河南省信陽市中醫(yī)院急診科